富甲东南:庞元济的收藏史是一部财力史

富甲东南:庞元济的收藏史是一部财力史

首页休闲益智富甲风云更新时间:2024-05-11

民国六大藏家中,庞元济因名迹数量之最且著录完备摘得民间私藏之冠。庞氏字莱臣号虚斋,浙江湖州南浔人。南浔如今为江南六大古镇之一,自古有“丝绸之府,鱼米之乡,文化之邦”的美赞,民国书画六大藏家中南浔富地就出了二位,除此篇榜首庞元济,还有之前文章已述的张葱玉,且两家有家族联姻关系。庞莱臣是国民党元老张静江的舅父,而张葱玉的爷爷张石铭与张静江是堂兄关系,如此算来,莱臣比葱玉大三辈,这为近代藏史的特别现象,同时又给收藏谱系增加人情趣味。古往今来,书画收藏不失三个必要条件:时代条件、雄厚财力和鉴赏眼力。庞莱臣建立最大的收藏体系,与其他收藏家拉开几条街的距离是因他巨富的实业家身份,即使在专业眼光上,或许稍输以笔墨研究闻名的王季迁和张伯驹,绘技能力又不如吴湖帆与张大千,但莱臣最有钱,经济实力不仅实现收藏数量之最,还养了专业班子为他掌眼并著录。至于时代条件,“盛世古董乱世金”说的是价格制高点,而买进的节点恰好相反,史上文物易主往往发生在战争时期,名利沉浮见证欧阳修的老话:物常聚于所好,而常得于有力之强。

图1 庞莱臣、丁丙、王震元等人19世纪末筹股建立的通益公纱厂

一、庞莱臣多有钱?

浙江湖州历代以蚕丝经营为富庶之源,而南浔辑里丝又是湖丝品质的顶级,都说湖州整个城不及南浔半个镇,当地以动物大小来区分富商财力等级,民间号称“四象八牛七十二墩狗”。资产达千万两白银称为“象”,五百万两为“牛”,百万两譬曰“狗”,而庞莱臣和张葱玉两大家族占四象之二,常言“刘家银子,张家才子,庞家面子,顾家房子”,四大财阀家族净值6至8千万两白银,而当时清政府一年的财政收入为7千万白银左右,可谓真正的富可敌国。庞家富一代创始人庞云鏳(zhēng),其父庞听泉在湖南做过师爷、幕僚,云鏳十五岁时在当地八牛之一陈欲昌丝行里打工,学到了蚕丝经营之道和技术工序。成年后独自创业,开办南浔庞怡泰丝行和上海庞怡泰丝号,前者与外商交道出口湖丝,后者负责收购当地蚕丝储备与转运,靠低收高卖获高利润回报。如果只从事高端蚕丝业,庞家必然无法跻身“四象”之列,庞云鏳与红顶商人胡雪岩是莫逆之交,左宗棠西征新疆时,委派胡雪岩与洋人交涉军火买卖,而云鏳也参与其中,军商交易让庞家真正赚的盆满钵满。他还加盟胡雪岩制药,在当地开设庞滋德国药店,不仅设立医堂看病还建制药厂独立加工药剂产品,无疑这专业性更高端的行业也比蚕丝生意生效快。另,与庞家有联姻关系的张家张颂贤以酱园起家,庞云鏳也加入酱业经营分得一杯羹,开设庞怡泰作坊,产药和制酱让庞氏企业闻名远近,促成巨大经济效益链。虽由湖丝起家,但云鏳与胡雪岩合作过程中也目睹商场之残酷,胡曾立志与海上外国资本竞争丝绸销路,便大量买进蚕丝,为此耗资两千万两白银。但天有不测风云,朝廷干预市场,胡氏败给外资对手,此时朝廷“靠山”左宗棠已逝,胡向政府借不到钱,无奈之下赔本甩货,损失达一千万两。胡雪岩的钱庄金融业也因实业的倒塌而顷刻崩盘,储户怕存款危机,连夜纷纷来取银票,“做官要学曾国藩,从商要学胡雪岩”,一代商业帝国之梦终破灭。庆幸的是庞氏家族在其中只扮演坐庄角色,并未加入股份投资,可眼见昔日巨厦转瞬轰塌,不免心生余悸,死前忠告莱臣“白老虎可怕,莫再经营蚕丝”,“白老虎”非指蚕丝而是银子。但,庞元济最终还是违背父愿,走上从商之路。

图2(传)五代 董源《夏山图》局部 上海博物馆藏,庞元济旧藏

想来元济从小被安排走仕途之路,光绪六年考中秀才,光绪十四年,父亲望子成龙,以元济之名向朝廷捐赠10万两白银,后被特赐举人并候补博士弟子,李鸿章还出面安排元济东渡日本考察实业。或许莱臣天生志不在官,也或许只是父亲为他商业道路开一红头,总之第二代庞氏企业很快开疆拓土。莱臣在日本发现,辑里蚕丝与法国里昂高端丝绸相比没有竞争力,于是冒出改缫丝加工厂的商业年头,光绪二十一年(1895),他与杭州富商丁松生合资30万两,在杭州武林门外拱宸桥开办世经缫丝厂,是为现代轻纺工业的源头,采用欧洲进口加工机械,将传统手工作坊成功解放,步入近代民族工业的领衔地。第二年又合资8万两在浙江德清县塘栖镇设立大纶缫丝厂,聘堂弟庞赞臣担任总经理,紧接着南浔老家汽机缫丝厂也如雨后春笋。但起初的蚕丝生意并未遂人愿,由于经营不善而先后卖掉。庞元济为民族轻纺工业真正做出贡献是1896年在杭州筹建通益公纱厂,招工多达千人以上,年产棉纱几万镑,但遇北方义和团事件影响市场销路,干了五年便停产,几经转手后1956年更名杭州第一棉纺厂。这不仅是近代轻工业的历史车辙,也是民族资本经营的实物见证,如今遗留的棉纺厂建筑遗址,成为民国轻工业建筑的典型代表。家世湖丝生意让庞莱臣在商界操刀练手,转而投入中年经商之辉煌时刻。

图3 元 龚开《中山出游图》局部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庞元济旧藏

1904年,四十岁的庞元济在上海与人合资,开办龙章造纸有限公司,计划官股银6万两,商股银30万两,但初期资金链时有断裂,堂弟庞赞臣担任技术经理之后,将蒸汽动力改为电力动力,生产效率倍增且降低成本周转。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上海诸多外资企业纷纷逃离中国,大大缓解民族资本的市场竞争力,庞元济抓住商业时机迅速翻身,重兴家族实业的辉煌。除了造纸业的巨大利润,庞元济的商业帝国延伸在诸多重要领域,有浔震电灯公司、浙江铁路公司、中国银行、上海正广和汽水厂、浙江兴业银行、中国合众水火保险公司等近代先进企业,另外传统行业如米行、药店、钱庄、当铺、酿酒、酱园、地产等也稳固持进。此时庞元济财力雄至富甲东南,在近代工业技术大转型时代成功抓住商业契机,风雨兼程又与时俱进,他的经商天赋和胆识是后辈张葱玉所“望而却步”的。与此相比,纽约王季迁生意经在有限的古董字画上,张大千除了盯住溥仪盗走的“东北货”就是现画现卖,能与莱臣实力抗衡的唯有京城富少张伯驹。但张在继承父辈盐业巨鳄上并没多少真本事,随着家产争夺战而日趋衰微,最后不惜变卖老宅。庞元济坐上收藏界的头把交椅,是凭借一生勤于治业的坚实后盾。1937年抗战前夕,庞氏将造纸厂卖给外甥张静江,自己则逐渐退隐商界,到上海做起自由惬意的古董收藏家,整理手中购置的上千件字画和紫砂物件,还支持海外传统书画市场的开启。庞元济未及弱冠便开始学习鉴赏能事,偶然练习作画,35岁时在南浔东栅修建别墅“宜园”,将藏画屋阁命名“虚斋”,自此凡经手名迹皆留“虚斋”钤印。庞莱臣到底多有钱,传说溥仪出宫后曾找他“借钱”,但庞氏看到民国为时代潮流大势,回到满清已绝无可能,于是只给了一笔车马费劝走了。

图4 元 黄公望《富春大岭图》 南京博物院藏,庞氏旧藏

二、收藏闻当世,著录身后名

黄宾虹年谱中记载:“公元1930年,67岁。在上海。常访庞元济观画,庞氏虚斋,藏画至为丰富,大江南北,首屈一指。”庞元济的上千件古字画从何渠道购置而来?一是民间旧藏易主,《虚斋名画录》序言中指出,从近代书画开始,历经明、元、宋、唐循序渐进,有序地建立收藏体系。每当听到故家有藏品让出,便不惜重金收入囊中,如果碰到真伪不确定者,便谨慎购藏,“往往数百幅中不过二三幅”,说明庞元济有辨别眼力,也折射出民国古画造假之猖獗,若没有懂行的精鉴水准,上当受骗是常有之事。将狄平子平等阁“一锅端”的收购行为是庞元济收藏史上的大手笔,这在其他收藏家那里是可望而不及之事,其中纳入的重要名件是元人王蒙《葛稚川移居图》和五代王齐翰《挑耳图》,狄平子还有重件国宝《清卞隐居图》,上无“虚斋”钤印,可能并未与庞氏结缘。狄平子早年热衷政治运动,结识义士谭嗣同,支持维新变法,1900年加入唐才常在上海发起的自立会,进行反封建起义革命,失败后狄氏遂逃亡日本。回国后狄平子做起报业和出版工作,其收藏雅好为家族传统,晚年经济一度窘迫,不得不让出手中名迹,庞莱臣巨资买进狄氏大量藏件也是对旧藏者的财力帮助。截止1909年《虚斋名画录》16卷出版,庞莱臣古画藏品已逾五百件,囊括艺术史中大部分名家名作,耳熟能详者有:阎立本、韩干、周昉、戴嵩、董源、巨然、李成、郭熙、赵佶、李公麟、米芾、赵大年、夏圭、龚开、钱选、管道昇、任仁发、黄公望、王蒙、吴镇、倪瓒、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董其昌、四王、四僧、恽寿平、金农等。这些大师构建起中国画史的基本框架,胜过当今大部分公立博物馆和美术馆的收藏实力,唯有北京、上海、南京、台北馆藏可与之抗衡,而这些也只是庞元济中年的“业绩”。再者,公藏与私藏,官家与民家,向来在特殊时代下实现交替递藏,溥仪携带出宫1200余件重宝也是庞氏购藏的重要来源。甚至传说溥仪在郑孝胥说服下,找庞元济“借款”,是否有书画交易也不得而知,因庞氏最终给出大笔车马费送走溥仪。庞氏在《虚斋名画续录》中提到,战事连年,很多外省官员、富贾、贵胄来沪避祸,这些人原本在故土占据一方势力,但奔沪时带不走土地、房产、实业,只能携带轻便古董书画入沪暂避,而这些古画也成为海上书画交易活跃的重要货源。庞元济道“求售者踵相接余,遂择其真而且精者”,但挑来拣去,入庞氏法眼者不过十之一二。此外,庞元济身为藏界大佬,自然身边围绕一些明星藏家,例如张大千、顾麟士、吴昌硕、周湘云、叶恭绰、傅增湘、吴湖帆等人,庞元济曾看好吴湖帆的郑思肖《无根兰》,湖帆割爱让与,顾麟士手中仇英《江南春》也递藏给庞莱臣。

图5 明 文征明《万壑争流图》南京博物院 虚斋旧藏

1909~1925年为庞莱臣收藏的平稳期,企业丰厚的利润得以养住大批国宝,且持续购入名迹,出版《虚斋名画续录及补录》5卷,著录206件名作。此时庞元济年事渐高,对实业集团有些力不从心,在序言中记:“生不逢时,适更国变,从此杜门谢客,以古人名迹为伴侣,品藻山水,平章真赝,亦聊以消磨岁月,遣送余生而已。”《续录》中明清绘画占比85%,而先录中唐、宋、元名作占比1/3,可见先录作品时代更为久远,尖货更多。1926年,庞元济参加美国费城举办的万国博览会,为宣传中国画专门印制中英文参照本《中华历代名画志》,著录81件藏品,受到美国收藏界高度重视。庞元济还为张静江、卢芹斋等人提供古字画货源,打开古画在欧美市场的流通交易,张静江用字画买卖所得帮助国内孙中山政治活动,张、庞两家直接或间接参与国民政府的革命事业。还有1909年《历朝名画共赏集》三册30件名迹和1940年《名笔集胜》五册80件名迹,庞元济此生著录5本要集悉数盘清。当代艺术史家薛永年曾提到,古代画史著录不仅关注作者和作品,而且理清鉴藏之道和流传之绪,鉴定家和收藏家也是艺术史不可忽视的对象,而时至近代,大多美术史已残缺此部分重要因素,只关心画史可见的流派及风格,忽视背后人文、流传和收藏,收藏史是当代画史亟待解决与面临的难题。庞元济可以说很有远见,不仅做到收藏之最、精、全,还下学术功夫整理作品、风格、鉴赏、流传等系统性美学纲要,为后世续建画史学科遗留下文本对照。当然,凭借一己之力庞氏完不成如此繁重文事,他聘请重要专家学者打理照看这逾千件珍宝,管理人有陆恢、樊少云、樊伯炎、张大壮、吴琴木、郭兰枝等,他们不仅有鉴定能事,还是民国著名的画家,在庞元济门下工作,诚为庞氏以坚实财力扶持画界才俊。吴琴木的老家离南浔很近,他走上职业画家的道路离不开庞元济的栽培与帮助,青年时便在虚斋中临摹古画,零距离感受古代艺术的精髓,1924年虚斋前往上海时,琴木也跟随入沪,继续主持庞氏收藏事业。元济孙辈曾跟随吴氏学画,后来回忆说,祖父生前深交两位画家,一位是陆恢,另一位是琴木。

庞莱臣年少出道,收藏经历约七十年之久,著名的民资资本家兼学者周庆云在《浔雅》中给出完整评述:“莱臣自幼即好收藏,垂克不倦,往往不惜巨资,得稀世之珍,因所蓄即广,乃通画理,所作山水摹仿居多,颇得神似。至论收藏名画,甲于东南,明闻瀛海。其著录尤详,载历代题跋并印记,故国粹之宝存赖此录以传,鉴古者得以考证焉。”将收藏、学画、鉴赏、著录四事精简作述。

三、《夏山图》与《葛稚川移居图》

1943年,80岁的庞元济立下遗嘱,遗嘱中阐明自己一生所藏书画境况,除去战争灾祸和慈善捐赠所引起的古书画流失、转移之外,剩下名迹分成三份赠与儿子庞秉礼和两个孙子,此外,继配夫人贺明彤也有一份法定继承。1949年庞元济仙逝后,在遗嘱执行人庞赞臣主持下分得家产,之后大量书画被庞氏后代陆续捐赠各地博物馆,有上海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苏州博物馆等,海外也有一批庞氏旧藏。

图6 元 王蒙《葛稚川移居》故宫博物院 虚斋旧藏

1950年始至1952年,上海博物馆到庞家收集书画三次,因谢稚柳曾跟随庞元济之子庞秉礼到庞家观赏古画,因为前二次征集活动便由谢稚柳担任。1951年1月征集到董其昌、任仁发、周臣、倪瓒等名家作品,3月征到钱选、仇英、唐寅、文征明、柯九思、倪瓒、戴进、王冕等人作品,两次购藏名迹花费约7万元,算半赠半捐形式,主要来自庞秉礼和庞增祥的继承部分。次年秋,上海文管会主任徐森玉亲自到庞家征画,这次庞增和分得部分也纳入博物馆购藏计划,挑选一些精品。12月,秉礼、增和、增祥两代人联名将一批书画(19件)赠予上海博物馆,其中就包括镇馆之宝董源《夏山图》。1953年,故宫博物院发函要求上博提供虚斋遗藏目录,国家文物局局长郑振铎致信徐森玉,提出24件“非要不可”之名单,而“非要不可”中最重要6件作品系沈周1件、文征明1件、仇英3件、陆治1件,因故宫明清藏系中稀缺这部分墨迹。其中,元人王蒙《葛稚川移居》为国宝重件。1956年,南京博物馆也竞相加入收购庞氏遗藏行列,增和献出137件名迹,黄公望《富春大岭图》为史上名作,增和之女庞叔龄说:“当年省文化局长郑山尊来家作动员工作,讲话很简单:解放前夕,国民党拿走了南博的国宝,尤其是书画大部分都被带去台湾了,现在院内已无好的藏品,我们很尊重庞先生的为人,现在国家有困难,你们庞家是否能鼎力相助。”南京博物院在2003年和2006年相继举办“庞莱臣旧藏——古代书画展”,两次都推出庞增和的捐献事迹。苏州博物馆最晚收购庞氏文物,其中古书画34件。上世纪初,张静江、卢芹斋、李煜瀛、张启隆等人在巴黎创立古董销售公司,庞莱臣每两个月为外甥张静江提供一次货源,一年周转六次,数目庞大,获利颇丰。《海外藏历代中国名画》中记载郭熙、李山、龚开、钱选、吴镇、沈周、史忠、董其昌、王原祁等名家墨宝均来自庞氏家藏,如今遍布美国弗利尔美术馆、波士顿美术馆、底特律美术馆、纳尔逊美术馆等各大公藏机构,此外还有流入私人收藏家之手。综上所述,不仅无法完全统计,庞元济生前到底购藏过多少件名迹,就连他后人收藏的几百件名家墨宝也够得上一部完整的国画史系谱。张大千以临摹名迹闻名于世,传闻凡是经手的古人墨宝都要亲自摹仿,但张大千即使携弟子团队,相信也完不成庞元济的如山宝藏。临摹非易事,一靠技法,二靠反复,在未完成藏件半数珍迹时,“再世”仇英便累死在画案上。

图7《葛稚川移居图》局部

董北苑《夏山图》近年在画界受到真伪之争,有人说是原件摹本,自徽宗时代,一件重要的画作有近百件副本为常有之事。但不论真伪,此墨宝仍不失为优秀之笔,为后人了解披麻皴提供了重要参照。与董源另外两件存世墨迹相比,此件用笔更为抽象凝练,但不若《潇湘图》和《夏景山口待渡图》的工致皴染法,上海博物馆件中少了些许力度的克制与内敛。有研究者传出,民间另一件《夏山图》(画家李研山藏)比此件功夫更为了得,并做出具体案例分析,以视频形式比较二作的笔墨差异,给观者造成美学的无限联想与思考。宋代米芾和沈括都给予董源极高评价,但却阐述了两种不同境界。米芾将自己置身北苑之画中,说山峦云雾时隐时现仿若人间仙境,郁郁葱葱的夏树林带来无限生意,小桥流水,渔民在洲边劳作,一片祥和美好的人间梦幻江南呈现在观者眼前。米芾带有画家浪漫主义的情怀与作者对谈,有着美学理念的频率共振,对隐逸境界的向往是两位大画家的一致勾勒,于是生出“平淡天真”的古典美学观,同时董源被推至“神品”至高地位。相比米芾的沉浸式体验与诗意联想,沈括的描述就显得理性和局外人视角,他说“用笔甚草草,近视之几不类物象,远观则物象粲然”。意思董源用笔并不老实规整,而是很有自我风貌,临场发挥感很强,形态上应该有些奇肆,如此才能配上“用笔草草”四字形容,以至于越靠近看越看不出是什么,退后一步才显现事物形象轮廓,这说明笔墨变化丰富,有奇崛不凡之象。王蒙《葛稚川移居图》也有故宫和民间两件藏本,民间藏本于2011年保利拍出4.025亿元天价,“热度”丝毫不输给故宫本,但故宫本名气更为主流所熟知。庞元济后人捐赠的正是故宫版本,描绘晋代名道士葛洪携家带口移居罗浮山隐居的典故,此画的重山复岭是主体,繁复的解索皴加上牛毛皴是“密蒙”的典型代表,再加上多重山脉崎岖蜿蜒,风格之独特让人过目不忘。王蒙的高妙之处在密而不塞,满而不迫,有一种“王蒙式”的山林秩序,丝毫不影响画面的气脉贯通,相反层次井然,飞瀑、山径、人马、屋宇、桥岸都气质鲜明地处在该有的位置,倪瓒说王蒙“更爱山居写白云”,寄托传统文人千年不衰的隐士理想。

图8 南浔庞元济旧宅

一代江南“四象”巨富嗜画入骨,以自身之力擎起整个画史群迹,然世之塔尖目及风景,不过庞氏一句“消磨岁月,遣送余生”,这种极度的奢侈不仅在于旁人难以企及的物质财富,更在人精神的超脱与自审。“虚”斋是四季之绚烂,时代之盛衰,人事之聚散,如同点燃的烟火瞬间齐放又顿入无垠。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

⬇️

欲看12集完整版

⬇️

敬请关注【高师映像】公众号~“专享”

END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