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最美法治人物”】杨积赐:守护美好生活的“六边形战士”

【无锡“最美法治人物”】杨积赐:守护美好生活的“六边形战士”

首页休闲益智粉碎六边形更新时间:2024-05-11

来源:【新华法治】

近日,无锡市委宣传部通报表扬2023年全市各类“最美人物”,无锡市梁溪区检察院第五检察部杨积赐主任荣获2023年度无锡“最美法治人物”

“亮剑”精神

2006年,杨积赐大学毕业后,踏入检察机关。十多年间,从刑事检察到控告申诉,从公益诉讼到民事行政,她将“四大检察”轮了遍。

刚进检察院,杨积赐被分在了刑检部门。虽然办理的都是一些盗窃、交通肇事、寻衅滋事等普通案件,但也是一路摸爬滚打。她迅速融入到公诉人角色中,在“小案不小办”中积累办案经验。

两年后,无锡市发生了一起恶性*人案。位于闹市区酒吧街的三名工作人员合谋*掉了一名企业高管,之后,他们迅速清理现场并逃之夭夭。公安机关将犯罪嫌疑人抓获后,三人死活不肯开口认罪,案件陷入僵局。公安机关邀请检察机关提前介入此案,杨积赐受命前往。

在案件讨论过程中,她了解到,其中两人系恋爱关系,女孩有被胁迫的可能。女性敏锐的嗅觉,让她意识到,这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如果从情感上攻破两人的心理防线,难题或能迎刃而解。

她与民警们一起,针对案情疑点拟出思维导图,确定讯问思路。很快,公安机关便攻破三人的“攻守联盟”。当初有点小瞧他的办案民警也对她刮目相看。

逻辑缜密、思维敏捷是公诉人的共同特点,杨积赐也不例外。刑检六年,她总能在各种问题不断纠集的情况下,从繁杂的卷宗材料中,梳理出清晰的办案思路,发现证据存在的瑕疵。

这种迎难而上的风格,成为她刻在身体里的办案底色。之后无论办理民事、行政还是公益诉讼案件,她都能像站在三尺公诉席上一样,以正义为旗,以智慧为刃,激浊扬清,敢于亮剑。

2012年,杨积赐离开刑检,先是被调至民行部门,不久后又辗转至控申;在控申干了将近7年群众工作后,再度被调至民行,负责民事、行政和公益诉讼检察工作。

2012年刚到民行的时候,这里较富弹性的工作节奏,让习惯于紧绷神经过日子的杨积赐产生了犹如浮萍的错觉。看着昔日的同事忙忙碌碌赶去提审,行色匆匆地边走边讨论案件,她不禁有一种深深的失落。但是不久,她便发现民行工作带来的挑战无处不在:如何拓展案源渠道,扩大办案数量和规模?如何创新监督方式,拓宽法律监督范围?

她发现,老百姓对于民事行政检察职能知之甚少。当他们输了官司,走完上诉、再审程序后,由于不清楚检察机关的监督职能,部分人走上了信访的道路。案源线索的稀缺,严重制约着民行工作的开展。那段时间,深入社区加强宣传、拓宽案源成了杨积赐的首要任务。

每走过一个社区,便多了一个民行联络点,心中的底气也多了一分。不久后,当一起监督案件的当事人拿着宣传资料走上门来时,杨积赐觉得,自己当时的努力没有白费。

之后,随着在民行部门的不断深耕,杨积赐逐渐成长为业务骨干并担任了第五检察部主任。

2022年,梁溪区检察院刑检部门在办理一起涉毒品犯罪时发现,犯罪嫌疑人大杨冒用残疾人小杨身份信息接受行政处罚。经内部线索移送,行政检察部门依职权启动了调查。

杨积赐发现,小杨是大杨的堂妹,系智力三级残疾。大杨冒用小杨的身份信息办理了身份证,除照片为大杨本人以外,其他信息都是冒用小杨的。大杨一直以小杨的姓名外出工作,包括多次涉毒并被公安机关行政处罚。

经过详细调查后,检察机关向公安机关制发了检察建议,建议对涉及小杨的行政处罚决定书依法予以更正,同时加大被处罚人身份信息审查力度,建立纠错机制。

案子办完后,杨积赐还推动无锡市检察院在全市范围部署开展“梳理冒用他人身份信息接受行政处罚案件”专项行动,共梳理出相关案件60余件,均予以纠正。

面对公益诉讼这一项检察机关新职能,杨积赐同样发挥了她的“亮剑”精神。2021年,杨积赐遇到了一个难啃的“骨头案”——老旧小区“飞线充电”。

通过前期调查,她发现“飞线充电”在老旧小区非常普遍,而且还存在电气和燃气双重安全隐患。“飞线”长期暴露在室外,极易老化而引发短路失火。60%的飞线直接利用燃气管道和表箱负重固定,一旦燃气管道变形漏气,后果不堪设想。

一面是严重的安全隐患,一面是普遍的违法现象。这个“老大难”问题怎么破?思来想去,她决定找出两个最严重的典型做成样板,让群众看到检察机关的决心。

有一个小区,曾连续两年因为飞线充电引发过火灾,社区*说:“不怕你笑话。每年我们街道的第一场火都发生在这里,宣传、检查,我们什么都做了,但是居民就是不愿改。”

杨积赐意识到,没有群众的支持,整治是无法推进的。于是,她决定在群众“家门口”开一场听证会,把所有的职能单位和两个小区的物业、居民代表请到现场,由人大代表、人民监督员、燃气专业技术人员组成听证团,大家畅所欲言,为顽疾整治开出药方:增设智能充电桩、开展联合宣传、依法处理违法行为。

会后,检察机关向职能单位发出诉前检察建议,并牵头召开整改落实推进会。不久,一批智能充电桩安装启用,飞线充电在这两个老小区逐渐消失。整个梁溪区也开展了专项综合整治,增设了充电桩2万余个。

该案也入选了最高检“为民办实事、破解老大难”千案展示江苏首批案例。

共情能力

杨积赐的2024,是从一起错综复杂的行政申诉案件开始的。

一栋位于无锡市区、始建于民国时期的老房子,因其中涉及到了祖屋继承、兄弟析产、政策变迁等各种复杂的问题,当事人在拆迁补偿面积上始终无法达成协议,十多年来一直不停打官司。

让人头疼的是,这套房子还涉及到“国家经租”这个陌生的词汇,理起来更是千头万绪。(国家经租房,是指上世纪50年代为解决进城人员及其家属的居住问题,由政府房管部门统一管理、统一收取房租,并向原房主返还一定比例租金的居民私有房屋。作为时代的产物,经租房早已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时至今日,由它引发的维权纠纷仍在各地上演。)

“办理这个案子,得先重温一遍民国史和中国现代史。”杨积赐笑着说。

采访当天,记者陪同杨积赐会见了操一口吴侬软语的当事人张大爷。两个多小时的时间里,杨积赐与张大爷面对面梳理了涉案房屋的前世今生。从民国时的地契到1949年以后的政策文件,从当事人母亲的遗嘱到法院的判决书,一张张图表、一份份文件在她的手中慢慢翻过。她随手携带的笔记本密密麻麻地记满了问题,另几张空白纸上则画下了一张又一张示意图。

当事人张大爷的情绪也从最初的愤懑不满变得逐渐平和。离开时,他对着杨积赐说了这么一句话:“你是第一个把我的案子彻底理清楚的人。”

“如果来的是我的亲人,我会怎么做?”在办案中,杨积赐常常这样假设。这种“如我在诉”的共情能力,源于她在控申的七年。

采访中,她颇含感情地对记者说,控申的七年是最难忘的时光。在这里,她每天面对的是信访群众,办理的是名不见经传的小案。她收到过孩子的蜡笔画,帮助过失去双亲的大学生继续深造,也救助帮扶过事实孤儿……

在这里,“我把群众当亲人” 不是一句口号,而是“闻斯行诸”。哪怕是再小的案子,她都会从群众的角度出发,竭尽所能,切实解决好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让司法既有力度又有温度。

一起司法救助案,曾被最高检评为“全国刑事申诉检察优秀案件”。在一次交通事故中,丈夫被当场撞死,妻子王丽粉碎性骨折。肇事方无力赔偿,王丽家里连医药费都拿不出来,只能躺在床上听天由命。

案件移送至梁溪区检察院审查起诉。杨积赐得知后,来到王丽家看望。刚进门,她就被眼前的一幕震惊到了:昏暗的光线下,王丽坐在床上,与头发花白的婆婆抱在一起,低声哭泣着。

杨积赐的眼泪当场就流了下来。她连忙走到床边,安抚着两人的情绪。在交谈中,她注意到,一旁的书桌上摆着一本薄薄的画册。因自己也有绘画的爱好,她好奇地拿起来翻看,很快就发现不对劲,明明是孩子的水彩画,为什么所有的画面一片灰暗?

有一张画杨积赐至今印象深刻:灰暗的天空下,一只母鸡领着一只小鸡,流着泪在黑色的草丛里散步,另一只正在远去的公鸡,同样也流着泪。

“我当时就觉得,家里出了事,孩子的内心一定十分痛苦,却又无处诉说。”杨积赐拿出手机,将这幅画拍了下来。

回去以后,她立即向院领导汇报。梁溪区检察院联合当地政法委,通过快捷渠道申请了3万元国家司法救助金。

“治病要紧,我们得尽快将这救命钱送到当事人的手上。”接着,她又帮忙垫付了孩子的学费,并帮助一家人申请法律援助。

救助结束后,杨积赐的心情却难以平复。她的眼前,不时闪过被害人家中斑驳的墙壁、小女孩婆娑的泪眼和她绘制的那幅灰暗、绝望的图画。

她觉得,自己应该为这个家庭再做一些努力,帮助孩子尽快走出阴影,让这个家庭重新燃起希望。

她和同事们一起,对小女孩开展了一次次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和回访。在她的努力下,小女孩的脸上渐渐露出了久违的笑容,连她送给杨积赐的图画,也变得色彩明亮:在金色阳光的沐浴下,一棵绿油油的小树正在茁壮成长。图画底部写着一行小字:感谢检察院的叔叔阿姨们,你们就像火红的太阳,给我们送来了温暖。

交叉思维

在杨积赐看来,“四大检察”涉及的法律领域虽各有侧重,但并非毫无关联,各业务之间是交叉交融的。比如,办理刑事案件时可能会涉及刑事附带民事及行政公益诉讼的内容,办理民事、行政及公益诉讼检察案件时,也可能涉及刑事犯罪线索。

这必然要求检察官以交叉、融合的思维方式来办理手头的案件。这也是杨积赐多年来轮转“四大检察”后的最大心得。

2009年的夏天,杨积赐办理了一起青少年盗窃案。嫌疑人小江因与父亲发生口角而离家出走,并从苏州流浪到了无锡。在身无分文、三餐不济的情况下,他受人教唆实施盗窃。

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办起来没什么难度。但杨积赐提审时发现,小江在看守所里十分消沉,并对父亲充满了怨恨。

“不能止于办案。”杨积赐一边向小江释法说理,一边多次联系他的父亲,消除父子间的误解。

小江入狱后,她铺开信纸,以“姐姐”的口吻给小江写了一封信。之后,给这个“弟弟”写信成了她的一个习惯。出狱那天,这个检察官“姐姐”和小江父母一起迎接他重返社会。

“办理刑事案件,我总会多问自己几个问题,嫌疑人是什么心态?有没有什么解不开的疙瘩?他的家庭情况如何?案件办理后会不会引发信访风险?同样,用刑事思维去办理民事案件,有时候也会有意外惊喜。”杨积赐说。

比如,在办理食药环等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件时,她就常常与刑检部门的同事一起,提前介入案件,引导侦查,围绕民事公益诉讼的证据要求,给公安提供一定的取证方向。

在办理监督案件时,她会用审查证据的标准去审阅卷宗,在“寻错”与“纠错”中,不断提高监督案件的办案质效。

作为跨身民事、行政、公益诉讼三大职能的第五检察部主任,她将交叉、融合的思维运用到每一个案件中。

杨积赐曾遇上这样一起案件。一家开发商开发房产时,在公共绿化带上违规搭建工棚,不仅破坏了环境,还影响了老百姓的出行。老百姓多次向相关部门反映情况,但一直没有进展。

杨积赐得知这一案件线索后,不仅启动了行政检察监督,还同时开展了公益诉讼立案磋商。

通过这种“两行并进”、双管齐下的模式,不到两个月,违章建筑拆得干干净,连土地复绿都进展神速,被破坏的绿化带很快恢复了原样。

本文来自【新华法治】,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