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中小学陆续进入期末考试阶段,学生紧张复习备考,家长也在焦虑“陪考”。有的家庭七大姑八大姨集体讨论数学题怎么做;有的学校要求家长出复习题,身为程序员的爸爸干脆用上了电脑编程;还有的老师用手机APP留作业,孩子最多一次做了94道题……青少年领域专家表示,每到期末,都会有不少家长苦恼自己成了“编外老师”,其实“家校共育”并不简单等同于“家长+学校”,家校双方应互相体谅尊重,才能让“共育”发挥更好的效力。
全家上阵
七大姑八大姨
微信群里解题忙
临近期末,赵女士越来越不知道该怎么辅导孩子的功课了。“上大学那会儿,我们高数考试满分是100分,我考98分。我觉得自己从小学习不差啊,结果孩子小学一年级的数学题,尤其是最后的大题,我愣是有一半都做不出来。”赵女士感慨地说。
赵女士的女儿在海淀区一所重点小学上一年级,马上就要期末考试了,每天放学回家就趴在书桌前埋头“刷题”,晚上经常9点多都睡不了觉。连周末也取消了一切娱乐活动,每天专心在家复习。“数学是女儿的弱项,尤其是难题,经常做不出来。”为此,赵女士在辅导功课时,没少“吼”女儿。有时候女儿怯生生地向妈妈求助:“这道题不会做。”赵女士信心满满地拿过数学题,原以为一年级的数学题能有多难,没想到仔细一看,愣是半天没做出来。
“有的题目感觉像是脑筋急转弯,有的又像公务员考试时候的那种考题,有的数学题其实列个方程式很容易就能算出来,但是一年级还没学到方程式,老师要求用最普通的方法推算出来。”这下赵女士傻眼了:竟然有一半左右题目都做不出来,还得再翻翻女儿的课本。
无奈之下,她只好把考题用手机拍下来,发到自己的家庭微信群里,向七大姑、八大姨求助。“紧急求助,这是孩子今天的一道数学题,谁能帮着做出来啊?再给讲讲解题步骤。”赵女士的信息一发到群里,过了十几分钟,自己的小妹妹就将正确答案发了过来。“怎么算出来的?快给讲讲。”赵女士欣喜无比,赶快追问解题步骤。从此之后,赵女士发现了解题“窍门”:求助亲友“智囊团”。于是,经常出现晚上八九点钟的时候,赵女士全家十好几口子亲戚一起在微信群里出谋划策,集体帮女儿做数学题的场景。
“还真是人多力量大,今天可能是大姨做出来了,明天可能是妹夫算出来了。然后他们把解题方法教给我,我学会了之后,再想办法给孩子解释清楚。”虽然题算出来了,但赵女士还是很发愁:“这才刚上小学一年级,就需要发动全家十几口子人一起给孩子辅导功课,以后功课越来越难,谁还辅导得了啊。”
“现在养个孩子太费劲了。我们小时候,家长根本不用管学习的事,都是自己晚饭前就写完了。”心力交瘁的赵女士说,这明明是全家十好几口子人一起养个孩子啊。
爸爸出招
自编电脑小程序 每日刷新复习题
喜喜和洋洋是一对双胞胎姐妹,就读于朝阳区一所小学,正在进行二年级的期末复习。两周前,数学老师提出,要求家长每天为孩子出一些练习题,帮助孩子进一步巩固知识。二年级数学已经学到了有余数除法、克和千克、万以内数的认识等等,考试的题型涵盖口算、计算、比大小以及解决问题等应用题。
“说实话,出题并不难,难在每天都要出不一样的。”小姐妹的妈妈刘女士告诉记者,老师要求家长每天要给孩子出30道题,各种题型都要包括,连续出了一个礼拜,刘女士感觉吃不消了。“别人每天30道,我家就要出60道,有些应用题还要绞尽脑汁想,既不能超出孩子学习的范畴,逻辑又得通顺。”比如这道题,“一卷绳子长39米,做一根长跳绳要用7米,这卷绳子可以做多少根长跳绳,还剩多少米?”其实这就是一道练习有余数除法这个知识点的题目,刘女士不仅要用笔写下这么多字,还要每天换不同的题,感觉比上班还累。
身心疲惫的刘女士向丈夫求助,身为程序员的爸爸高先生很快找到了解决方法。“我可以试着写个小程序,只要是固定模式的题,每次做题前随机更新数字,就不用发愁了。”
高先生说,写程序并不复杂,只要确定了数字的特性,是整十的,还是整百的,稍加设计,计算机就能自动生成题目。比如有余数除法的题目,在已知除数和被除数的情况下,求商和余数。“我只要设计出数的特性在两位数以内,余数不能大于9,计算机就可以按照排列组合的逻辑随机出题了。”
有了这个“法宝”,刘女士每天辅导孩子复习数学的压力大幅度减少了,她只需要每天打开电脑,点开孩子爸爸设计的网页,系统自动生成一套题目,点击打印,将题目用打印机打印出来。再点击刷新,系统就会自动生成另一套题,题型不变,题目当中的数字会发生变化,再打印出来,交给两个小姐妹分头答题。
刘女士说,幸亏爸爸是写软件的程序员,否则这种每天留给家长的“作业”还真的有些吃不消 。“也许老师是想通过这种方式,让家长更多参与孩子的学习过程,了解学习进度,促进家校共育,但是孩子才二年级,题目就已经跟脑筋急转弯儿似的,高年级的题恐怕是出不了了。”刘女士说,为了让她更省事儿,孩子的爸爸打算再把程序进一步升级,每次出题的同时,再生成一套答案。
妈妈无奈
APP软件作业 每天至少1小时
期末复习用上“题海战术”,但老师偏偏选择用手机APP软件来实现,这让依依的妈妈杨女士倍感焦虑和无奈。“从小到大限制孩子看电子产品,这下倒好,刚上一年级,复习阶段每天至少一个小时的手机作业,之前几年的保护全都前功尽弃了。”
杨女士告诉记者,女儿依依在丰台区一所小学上一年级,从两周前开始,学校进入期末复习阶段,语文老师在一个名为“一起作业”的手机APP软件上布置复习题。记者在杨女士的手机上看到,每次语文老师都会留一个单元的复习内容,包括基础知识、配套试卷以及课文背诵。
杨女士说,每天放学后,依依会先去托管班,完成除APP软件以外的其他作业,吃过晚饭之后大约7点钟回家。回到家之后,杨女士会把依依在托管班里写完的作业检查一遍,再让她做手机APP软件里的作业,吃点儿东西,洗漱完毕上床睡觉。
平常,老师留的APP作业并不多,十几二十道题很快就能做完,但是进入期末复习之后,题量猛增,依依每次至少要捧着手机花上1个小时的时间才能完成作业。截至目前,老师最多一次留了94道题,依依用了一个半小时才做完。
记者点开老师在APP上布置的作业,作业简介显示截止时间为当天23点59分,预计完成时间116分钟,作业内容是语文第三单元的三篇课文,练习内容有59道基础知识、21道配套试卷以及14道课文背诵题。孩子不仅要在手机上答题,还要把自己背诵课文的语音录入手机里。只有在课文背诵录音的时候,杨女士才能把手机接过来,帮着依依按住录音键,让她减少看手机的时间。“那天孩子一直在揉眼睛,我看在眼里这个心疼啊。”杨女士很无奈,也曾经向老师婉转地提出过建议,但并没有什么改观。“难道现在离开了手机,就连作业都做不了了吗?”
□声音
“家校共育”不简单等同于“家长+学校”
北京市青少年法律与心理咨询服务中心心理咨询部部长艾梦瑶告诉记者,每年临近期末,咨询中心就会接到不少家长的来电,表达期末“陪读”的苦恼,认为自己几乎成了“编外老师”。
艾梦瑶认为,家长整日忙于工作,孩子整日在校学习,让家长参与孩子的期末复习,有助于他们及时发现孩子学习上存在的问题。然而“家校共育”并不等同于“家长+学校”这么简单,有些学习应当用学生能接受的方式让学生独立完成,学校应当适度适量,给家长留出一定的空间,让家长不要承受“编外老师”的压力和困扰。家校双方互相体谅尊重,才能让“共育”发挥更好的效力。
艾梦瑶说,目前“家校共育”理念的边界相对模糊,并没有明确的规定哪些是学校或老师必须做的,哪些是家长必须做的。因此,如果家长不得不做的时候,还是希望能积极陪伴,让孩子感受到积极情绪和正能量,学习效率才会有所提高。(记者 张楠 叶晓彦 制图 张存)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