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斗的道路》:阿尔巴尼亚游击队电影集大成影片,只是生不逢时

《战斗的道路》:阿尔巴尼亚游击队电影集大成影片,只是生不逢时

首页休闲益智公路游击队更新时间:2024-05-07

1972年之后,中阿关系已经进入破裂期(此说见叶皓《中国与阿尔巴尼亚关系发展历程及其经验教训》,载于《国际问题研究》2014年6期)。但是,这种微妙的变化,还必须经过一段时间,才能让民众感受到。

而实际上,这一时段的阿尔巴尼亚电影仍然源源不断地涌向中国银幕。

从某种意义上讲,阿尔巴尼亚电影与当时主导着中国银幕的样板戏电影呈现出完全不一样的电影策略,那就是样板戏太会做戏,而阿尔巴尼亚电影可以说是太不会做戏,完全是原生态的现实流露与撷取。

阿尔巴尼亚电影甚至可以说懒得去编造剧情,打造戏剧性,所以,阿尔巴尼亚电影的逻辑性相当成问题,从而导致中国观众认为阿尔巴尼亚电影“莫名其妙”。

1975年,阿尔巴尼亚电影《战斗的道路》在国内公映,这已经是属于阿尔巴尼亚电影的尾声部作品了,少有电影观众谈论它。

而早期放映的阿尔巴尼亚电影却在中国观众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每当提起《地下游击队》、《海岸风雷》、《第八个是铜像》等影片,中国观众都能如数家珍。

《战斗的道路》公映后,中国的主流报纸刊登影评,予以高度评价。1975年12年12日,《人民日报》 发表署名洪英的评论:“革命英雄主义的颂歌 ——喜看阿尔巴尼亚故事片《战斗的道路》和《在平凡的岗位上》 ”。

在这篇影评中,介绍了这部电影的背景。按照这个评论的说法,《战斗的道路》表现的是阿尔巴尼亚“人民英雄”卡约·卡拉菲利领导的佩萨游击队的英雄事迹。

在《战斗的道路》片首,引用了霍查的一段语录,对佩萨地区的游击斗争作了高度评价:“佩萨和整个佩萨地区人民的历史,是一部值得记载,值得世世代代颂扬的光荣历史。”

佩萨位于阿尔巴尼亚首都地拉那东南的不远地方,1942年9月16日,在这里曾经召开了佩萨会议,当时地下各派反抗法西斯组织,在这个会议上联合起来,共同对付敌人。

在《战斗的道路》的开始部分,重点表现了游击队小组*卡南担任了这次会议的警戒。电影表现,卡南还在巡视警戒的哨所的时候,就不失时机地赞扬了霍查口若悬河的演讲才艺,说自己嘴笨,学不来霍查的鼓动力话语。

后来,卡南还在会场上,亲聆了霍查的演讲,霍查所讲的内容,基本就是这次会议的中心,电影用以表明,霍查已经担负起了国内反抗法西斯*的职责。

而从历史上来看,阿尔巴尼亚的反法西斯力量产生是相同迟的。1939年4月7日,意大利吞并阿尔巴尼亚,直接把阿尔巴尼亚当成了意大利的一个省,这个国家基本是亡了。而中国的抗日战争,从一开始就没有出现这样的情况,可见阿尔巴尼亚反法西斯有着它自己的特点。

一直到1940年代,阿尔巴尼亚共产党才正式成立,对于中国人来说,八年抗战,已经过去一半了。

之后,阿尔巴尼亚才出现了第一支游击队,掀起了抗击意大利法西斯的武装斗争风暴。

这第一批游击队,就包括佩萨游击队,而游击队的*,就用他的家乡地名作为他的姓,这就是米斯里姆·佩萨。

在一本关于霍查的传记中,提到他时称:“如果作个公道的比较的话,他是阿尔巴尼亚第一个把枪口对准意大利占领者的人。”

当霍查还在阿尔巴尼亚首都与各个党派小组争论不休的时候,米斯里姆·佩萨已经率领游击队开始消灭法西斯了。

米斯里姆·佩萨1984年去世,终年85岁,在那一代人中,算是善终。这与他从不贪恋权位有着很大的关系。他去世一年之后,霍查也去世了。

《战斗的道路》表现的就是米斯里姆·佩萨领导的佩萨游击队的事迹。佩萨又译成贝萨,所以,如果感兴趣查找资料的话,也可以用“贝萨”去尝试一下。

《战斗的道路》的男主人公卡南·塔菲利,按照《人民日报》影评的说法,应该是以阿尔巴尼亚“人民英雄”卡约·卡拉菲利为原型的。两者的名字拼写也较为相似,可以看出电影与原型人物较为明显的师承关系。

《战斗的道路》第一场戏,借助于意大利军官的口吻,介绍了卡南的身世,说他生于1921年,故事发生的1942年,他才21岁。他16岁,也就是1937年,因搞暗*活动,而被迫逃往国外。他暗*谁,电影没有交待。按1939年意大利才入侵阿尔巴尼亚这个史实,卡南暗*的行动目标,显然不是意大利侵略者。卡南到国外后,认识了侨居国外的反索古分子,也就是意大利入侵前的政府反对派,看样子,当时卡南参与了反政府活动。1939年回国。1940年在佩萨组织游击队,1941年3月13日,袭击意大利的军车,*死坎贝罗伯爵,破坏通讯线路,意大利军屡次围剿,均告失败。1941年6月26日共产党派人接洽卡南,这意味着卡南的身份有了质的变化,从原来的一个自发的反法西斯战士,演变成为一个革命战士。

意大利军进攻佩萨示意图

这么一个身份的游击队员,在影片的一开始就体现了他对霍查的尊崇之情,并承担了保卫任务。然后,他与他的队友们,积极落实佩萨会议精神,在广阔的乡村,推进民族解放事业,建立人民政权。

开始的时候,新上任的意大利上校组织了围剿行动,游击队不得不边战边撤,收缩部队,坐待时机。

这时上级送来一个情报,意大利上校专车经过山道,于是,游击队伏击,成功地干掉了意大利上校的手下,幸亏这个上校装死有术,才逃得生天,但由此重创了这个颟顸的意军官。

本想消灭游击队的意军上校,经过如此一击,顿时削减了咄咄逼人的气势派头,决定改变策略,招募阿尔巴尼亚人,用“用阿人打阿人”的招数,来对付游击队。

这就形成了电影里下一个冲突的所在。很快,一帮被意大利军收买与支持的阿奸分子,冒充游击队,四处出击,抢掠民众,祸害乡邻,破坏游击队声誉。顿时,游击队失却自己生存的根,受到民众的冷遇,而对于游击队来说,这是灭顶之灾。

在释清真相之后,卡南率领游击队活捉了这帮假游击队,同时,对保安部队采取伏击战与暗*相结合的办法,扑灭了敌人的威风。

至此,这个从西班牙战场调过来的意军上校被阿尔巴尼亚游击队打得没了脾气,黔驴技穷了。

电影这时候用一种对比的手法,镜头里出现了一个更高级别的意大利将军,他像开始时的那位上校一样,耀武扬威,气指颐使,意图采取更酷烈的手段,对付神出鬼没的游击队。

这样,影片的最后一场战斗就是一场硬碰硬的对垒战斗。意军出动坦克大炮,包剿游击队,这一段情节,基本就是阿尔巴尼亚电影《伏击战》的主体情节。而两片的情节构思也是大同小异。

在《战斗的道路》中,当影片里的一名磨坊工人出身的游击队员,为了保护一名小孩而牺牲的时候,电影也嘎然而止了。这与《伏击战》的设置是一样,电影里表现机枪手扫射敌人,战争处于白热化状态,正当游击队处于弹尽粮绝的危险时刻,影片的主角中弹牺牲,如何消灭敌人的巨大悬念压向观众,但电影却奇怪地在危若悬卵的情况下,战斗轻描淡写地结束了。

《战斗的道路》这样的结尾同样难以令人满意,这位游击队员牺牲后,正当他的战友呼天抢地的时候,镜头里比划一下战士们冲锋陷阵,下面的场景就跳入到行军场面,那么,游击队是如何与武装到牙齿的意大利军队脱离战斗的关键性节点,电影却不作介绍了。

应该说,意大利军队的战斗力还是差那么一点力道,当年意大利军从阿尔巴尼亚进攻希腊的时候,上演了一出“偷鸡不着倒蚀一把米”的搞笑剧,反而让希腊军队反戈一击,不但把意大利军打回去了,还占领了阿尔巴尼亚土地。后来还是德军出手,希腊力不能支,不得不举国投降,才挽回了意大利的面子。

《战斗的道路》里的最后一场战斗意军各种武器齐备,竟然不敌小小的游击队,总体上来说,还是意大利军队战斗力较差的原因,当然,也不排除《战斗的道路》里对游击队的战斗力作了夸大性处理。

由此来看,《战斗的道路》几乎是阿尔巴尼亚战争电影的合成版。

这里有剥夺财产引发的斗争,这一点,与《第八个是铜像》的情节不谋而合。《第八个是铜像》里的男主角剥夺了卖盐商人的财产,而在《战斗的道路》中,当地搞投机生意、手握粮食的土豪,也因为与敌人勾结,而被游击队干掉。

在繁华闹市的街头上,刺*保安队长,也是阿尔巴尼亚电影里时时出现的经典桥段。《地下游击队》《宁死不屈》里都有这样的场景,也给中国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影片最后一场阵地战,几乎就是《伏击战》的翻版。

从这个意义上讲, 《战斗的道路》几乎是以编年史的方式,纪实性地再现了一个游击队的作战经历,它反映的内容更丰富,社会面貌更广阔,但是,电影里所反映的经历与情节,在之前的阿尔巴尼亚战争片里都曾经或多或少地呈现过,所以,《战斗的道路》虽然集中地展示了这些战斗合成版,但已经无法像最初阿尔巴尼亚电影进来时那样引起观众的关注之情了。这也就是我们说这个电影生不逢时的原因。

而《战斗的道路》在电影情节的安排上,同样存在着关键情节交待不明的缺陷。像咖啡馆里的老板的身份问题、打入游击队的摄影师的动机原因、来无影去无踪的配角人物关系,电影都没有作出详细的交待,正印合了阿尔巴尼亚电影“莫名其妙”的观感。最后整个电影留下的印象,就是短促的战斗场面和难分彼此的人物关系。

本文由“文学私秘”原创,揭密文化隐衷,袒现创作要津,把握人性意旨,透视灵魂真相,敬请指正。如要转载须征得本人同意,并请注明出处。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