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个方向,5亿!这项地学重大专项公布

27个方向,5亿!这项地学重大专项公布

首页休闲益智光谱断裂更新时间:2024-04-20

《测绘学报》

构建与学术的桥梁 拉近与权威的距离

7月23日,科技部公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2个重点专项2019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其中,涉及地学相关专项两大项:

“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与防范”重点专项

2019 年 拟部署 27 个研究方向,国拨经费概算约 5 亿元。本年度重点围绕大地震监测预警与风 险防范、重大地质灾害快速识别与风险防控、极端气象监测预警 及风险防范、重大水旱灾害监测预警与防范、自然灾害防治技术 装备现代化工程部署有关研究方向。

一、大地震监测预警与风险防范

  1. 基于地壳形变场、温度场、流体场耦合的地震监测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研发基于 InSAR、雷达和人工反射器的地壳应力应变测量技术。研发与构造相关的卫星热红外信息提取技术。研究基于岩石力学实验、数值模拟获取应力应变与温度、流体响应关系的方法,分析地震应力降与温度、流体变化关系,研究地震热红外异常精细识别技术。研究卫星高光谱断裂带气体获取技术,研究气源地面溯源定位模型,研究气体组分变化与应力应变相关关系,研究气体异常强度提取技术。研发震间—同震—震后过程中地壳变形与流体孔隙压、渗透特性数值模拟技术,建立形变、温度、流体场的耦合关系,提出地震孕育过程中流体异常信息监测技术。


  2. 地震易发区建筑工程抗震能力与灾后安全评估及处置新技术

    研究内容:研发我国地震易发区地震灾害风险分级及分区模型;针对我国地震灾害高风险区域典型既有建筑,研究地震破坏机理及剩余承载能力,建立抗震能力评价方法;研究震损建筑不同破坏特征与抗震能力的关系,建立震损建筑地震现场安全性鉴定方法;研究震损建筑不同破坏模式的实用加固新方法及技术方案;研究震损建筑加固后的抗震能力评价方法;研发地震现场建筑物安全性鉴定实用公共软件平台,并开展应用示范,形成安全鉴定与加固数据库。


  3. 地震社会服务及行为指导技术系统与示范应用

    研究内容:开展地震社会服务及行为指导规范研究;研发具有地震科普、震感数据采集与震后行为指导功能的新媒体公众服务平台;研发服务于市县政府部门防震减灾救灾工作的智能化服务系统;研究适用于不同地震情景的仿真地震体验和行为模拟与监测技术;研发面向社区、学校、公众等多元主体的地震灾情感知、地震应对及行为指导技术系统;在地震多发或高风险地区开展推广应用示范和技术培训。


  4. 强震动观测仪器装备研究

    研究内容:研制适合于近场地震和高层建筑超低频高精度低频无源伺服式转动速度计和高精度加加速度计;研制高动态范围的数据采集器;研制地震转动观测仪器的校准技术及校准装置,以及与转动校准装置配套的激光校准技术和转动标准传感器套组;研制基于物联网通讯技术的在线终端设备;研发强震监测数据的收集与管理平台。

二、重大地质灾害快速识别与风险防范

  1. 滑坡崩塌灾害普适型智能化实时监测预警仪器研发

    研究内容:研发性价比高、易于推广普及的社区型地质灾害智能化系列实时监测预警仪器及动态信息平台;研发基于微机电(MEMS)技术或基于北斗定位的自组网地表形变传感器及卫星大数据快速处理系统,研制简便、易操作的位移监测预警仪;研发基于光电/压电的雨量传感器,研制智能分级雨量监测预警仪;研发空—地窄带物联网融合传输与大数据预警技术,有效支撑标准统一、互联互通的国家—省—市—县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物联网建设;研发适用于高山峡谷地区地质灾害快速布设与快速投放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设备。


  2. 强震区滑坡崩塌灾害防治技术方法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强震区滑坡崩塌防治工程结构地震动力响应特征和防治工程失效破坏机理;开展强震区滑坡防治工程桩锚结构与岩土体动力耦合加固作用大型物理模拟试验;开展强震区崩塌新型主动消能防护技术大型物理模拟试验;研究地震动力作用下滑坡崩塌防治工程设计优化与测试技术系统;建立强震区滑坡崩塌灾害防治工程新标准和施工新工法,并示范推广。


  3. 膨胀土滑坡和工程边坡新型防治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膨胀土滑坡和工程边坡水力作用失稳特征与安全性评价方法;研发膨胀土滑坡和工程边坡实时监测和早期预警技术;研发膨胀土滑坡和工程边坡防治工程新型材料与新型技术;研发膨胀土滑坡和工程边坡防护工程健康诊断和快速修复技术;建立标准化设计方法和施工工法,形成膨胀土滑坡与工程边坡生态防护综合技术体系。

三、极端气象监测预警与风险防范

  1. 天气—气候一体化模式集成与应用

    研究内容:研究适用于非结构准均匀网格以及全球 10~100km分辨率分量模式的高效耦合技术,发展多圈层耦合的天气—气候一体化预报预测平台,开展基于多圈层耦合系统的全球 10km 分辨率的天气预报试验,开展全球 50~100km 分辨率的次季节—季节尺度预测试验和 CMIP 型长期气候模拟试验,对耦合天气预报试验、次季节—季节预测试验和 CMIP 型长期气候模拟结果进行系统评估。


  2. 关键区域海洋气象监测预报技术

    研究内容:基于特定海区(如北极航道、两洋一海)开展气象灾害观测、机理和模拟,利用我国自主卫星实现远洋重要海洋气象灾害(如海上大风、海雾、雷电、海冰等)要素的实时监测和数据传输能力,给出特定海区天气尺度重要海洋气象灾害要素时空分布特征,阐明远洋重要海洋气象灾害的形成机制,形成特定海区天气尺度关键海洋气象灾害的模拟和预报能力,提高远洋海洋气象灾害信息的自主信息服务能力。


  3. 气象灾害致灾条件、影响评估及风险防范技术

    研究内容:针对敏感行业和区域,开展暴雨洪涝、高温、低温、干旱、台风等气象灾害致灾条件和机理研究,开展这些气象灾害暴露度和脆弱性的定量评估,建立定量化风险评估技术标准体系,与气象实时监测与预报预测技术相结合,发展风险动态评估相结合的方法,研发面向社会经济、农业和城市等敏感产业和重点区域的风险快速动态评估及灾害防范技术,发布中国、典型区域(流域)气象灾害风险图谱。


  4. 人工影响天气技术集成综合科学试验与示范应用

    研究内容:开展我国典型区域开展层状云、地形云和对流云综合观测和催化外场试验,认识我国典型云系宏微观结构特征和人工增雨潜力;检验相关研究项目研制的云数值模式、作业概念模型、云物理探测设备、催化剂和催化设备在实际云降水环境的适用性;开展人工增雨新技术新方法的外场试验,验证其原理与实际效果;优选业务适用的理论、技术、方法,建立涵盖人工影响天气业务全链条的作业指标与技术体系,在我国人工影响天气业务中形成示范应用。


  5. 粤港澳大湾区极端天气气候灾害链的风险管控与应对

    研究内容:识别严重影响粤港澳大湾区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如:台风和特大暴雨等),构建极端天气事件的年际变率和长期趋势与气候变化的定量关系;揭示极端天气事件对灾害链孕育、发生、演变的作用机理和致灾特征;利用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融合气象、水文、海洋、城管、交通等部门的监测信息,研发极端天气事件灾害链预报预警和早期风险识别关键技术,建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灾害链的综合监测与风险管控平台;评估粤港澳大湾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适应和减缓技术的效果,提出粤港澳大湾区未来应对极端天气气候的策略、方案与机制。

四、重大水旱灾害监测预警与风险防范

  1. 干旱区融雪洪水灾害监测预报和防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研究内容:揭示极端升温过程融雪洪水灾害致灾机理、成灾机制及其演化规律,研究干旱区积雪消融及洪水协同调控过程,研发干旱区融雪洪水灾害监测预警装置及立体监测技术,构建融雪洪水灾害动态模拟、预报预警、快速信息反馈与应急响应调度分析系统,研究不同温升情景下干旱区超标准融雪洪水风险调控与综合应急措施。在典型区域开展集成示范应用。


  2. 国家山洪灾害风险预警服务平台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

    研究内容:研究缺资料小流域产汇流下垫面关键因子辨识量化方法、构建全国山洪灾害预报预警分区和参数区域化方案;研发反映小流域产汇流非线性特征的暴雨山洪预报模型;研究山洪风险快速识别与动态预警不确定性分析方法,提出小流域及中小水库山洪实时风险预警模型;研发大规模多尺度山洪灾害风险预警系统集成与并行计算等关键技术,构建国家山洪灾害风险预警社会化服务平台,在国家和省级进行应用;研发基于物联网和图像智能识别技术的新型山洪水位流量监测设备。


  3. 山区暴雨山洪水沙灾害预报预警关键技术

    研究内容:研究山区暴雨山洪水沙运动规律,揭示山区暴雨山洪水沙耦合致灾机制;构建山区暴雨山洪水沙耦合模型;研究山区暴雨山洪水沙灾害智能监测技术;研发重大暴雨山洪水沙灾害早期精准识别技术,建立水沙灾害风险评估方法;构建集早期识别、风险评估及综合防控一体化的暴雨山洪水沙灾害预测预警防控平台,在典型山区开展应用示范。


  4. 土石堤坝渗漏探测巡查及抢险技术装备

    研究内容:面向堤坝异常渗流区监测、渗漏进口和通道探测和集中渗漏应急抢险现实需求,研发用于土石堤坝内部隐患探测的多种装备集成应用技术,研发基于电场法和示踪法的渗漏通道快速探测技术装备,研发基于机载温度传感器的堤坝异常渗流区巡测系统,研发堤坝异常渗流区分布式光纤温度传感监测系统和装备。研发集自寻踪定位、材料输运和释放功能于一体的瞬时封堵装置,研发下游导渗结构材料和配套施工工艺装备,并进行试点应用。研发堰塞坝材料结构信息多源感知技术装备和应急泄流简易倒虹吸装备。解决软硬件集成、数据传输、数据快速解译分析、监测结果可视化等核心技术问题,实现快速发现险情、精准定位和高效抢险。

五、自然灾害防治技术装备现代化工程

  1. 子母式室内外空地两用灾情获取机器人装备研发

    研究内容:面向自然灾害中致损的高层建筑物内部灾情信息的快速获取,研制子母式灾情获取机器人装备,并开展应用示范。重点研究具备空中飞行和地面移动能力的轻量化机器人本体构型设计技术;无人母机平台适配与系统集成技术、空基自主投放与回收技术;室内自主导航与协同精准定位技术、多机协同侦测与实时室内地图构建技术,实现建筑物内部灾情信息快速获取与智能识别。


  2. 基于临近空间伞翼飞行器的应急救灾快速响应系统

    研究内容:面向突发性重大自然灾害期间实时监测预警和应急救灾快速响应需求,研制基于临近空间伞翼飞行器的应急救灾快速响应系统,并开展应用示范。重点研究基于临近空间伞翼的应急救灾快速响应系统总体及应用技术;伞翼飞行器平台技术;临近空间测控与通信技术;临近空间遥感智能信息处理及应用技术;平流层高空气球运载技术。突破伞翼飞行器临近空间展开成型、临近空间飞行控制、监测智能信息处理与辅助决策等关键技术。


  3. 城市大规模建筑群地震灾害风险智能感知系统研发

    研究内容:面向城市大规模建筑群地震灾害风险感知需求,研发基于多功能六分量建筑结构参数传感器的建筑群地震灾害风险感知平台,并开展应用示范。重点研究基于少量传感器和传感器优化布置的建筑安全评估技术;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震前建筑结构抗力变化及其灾害风险感知技术;基于地震损伤模式匹配的震后建筑灾害风险感知技术,实现城市建筑群地震灾害风险智能感知。


  4. 自然灾害应急运输保障集成技术及装备研发

    研究内容:研究自然灾害应急运输保障技术路线体系与装备标准体系;研发高机动性、高通过性、高承载能力、可拖挂专用载运平台;研究面向多种作业环境与货物类型的快速装卸技术,研发自装卸起重装备;研究多种系固方法与技术,研发柔性与刚性捆绑系固装备;研发高速除雪除冰综合模块化装备;研发一体化跨区域应急运输保障信息系统;开展多型装备与系统的集成应用示范。


  5. 大型桥隧结构灾后快速检测评估技术与装备研发

    研究内容:研究大型桥隧结构在典型自然灾害下的灾变机理;研究大型桥隧结构灾后性能快速检查检测关键技术体系;研发大型桥隧结构灾后性能智能化快速检测装备;研究大型桥隧结构物灾后性能快速评估关键技术;研究大型桥隧结构在典型灾害作用下的动力灾变全程再现关键技术;研制大型桥隧结构物灾后检测信息管控、辅助决策平台。开展多型检测装备与平台的应用示范。


  6. 灾害现场危楼内部急救机器人装备研发

    研究内容:面向灾害现场危楼内幸存者营救,研制狭小空间便携式急救机器人装备;研制骨伤幸存者辅助救援与运载机器人装备。


  7. 面向大尺度区域重大自然灾害的应急通信技术和关键便携装备研究

    研究内容:面向大尺度区域重大自然灾害后复杂恶劣环境下应急通信网络的快速构建,研究应急通信一体化网络架构;研究卫星与地面通信网智能异构融合与信道资源自适应分配技术;研制具备卫星通信及地面无线通信功能的轻便型应急通信保障装备;研制宽带高速多协议组织无线收发芯片;研制重大灾害现场态势融合及调度一体化技术及平台系统并应用示范,实现与灾害现场救灾人员的实时信息交互,支撑救灾快速决策、指挥、响应。


  8. 小型多功能高机动重大自然灾害救援机器人装备研制

    研究内容:面向自然灾害应急救援实际需求,开展基于轻量化技术的小型多功能高机动救援机器人系统研究;开展基于数字液压动力匹配、负载敏感等关键技术的高负载机械臂结构设计、多臂复合运动技术研究;开展基于多传感器信息融合、室外定位等关键技术的定位系统研究;开展基于主从控制、5G 通讯等关键技术的控制通讯系统研究。研制具有吊装、抓取、剪切、破碎、移除、高空作业和有毒有害气体侦测等功能的救援机器人装备并提出标准化试验验证技术指标体系,开展应用示范。


  9. 智能无人综合应急救援装备平台及关键技术研发

    研究内容:面向自然灾害现场危险、复杂环境,研制远程遥控大型模块化组装工程救援平台及系列装备(包括现场拆装总体解决方案);研制快拆快卸智能无人救援基础平台装备;研制基于轮式底盘应急救援自动驾驶运输平台装备。研究复杂环境下室内外高精度协同定位和完好性监测技术。


  10. 重大自然灾害狭小空间伤员救治便携式关键急救设备研发

    研究内容:针对重大自然灾害现场狭小空间伤员救治,研发背负式多参数实时动态监护和全自动基础生命支持一体机;研发现场小型化创伤凝止血设备;研发现场便携式智能心肺生命支持设备;研发现场快速大面积创伤性感染光动力防控装备。

“海洋环境安全保障”重点专项

本专项执行期从 2016 年至 2020 年,2016 年—2018 年围绕专项目标和重点任务启动了75 个项目。2019 年拟针对上述方面继续支持约2个项目, 国拨经费约 2200 万元。

本专项紧紧围绕提升我国海洋环境安全保障能力的需求,

(1)重点发展海洋监测高新技术装备并实现 产业化,培育一批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创新基地,仪器装备自给能 力提升到 50%以上;

(2)重点发展全球 10 千米分辨率(海上丝绸 之路海域 4 千米分辨率)海洋环境预报模式,提供多用户预报产 品并实现业务化运行;

(3)重点构建国家海洋环境安全平台技术 体系,实现平台业务试运行,支撑风暴潮、浒苔、溢油等重大海 洋灾害与突发环境事件的应对。

  1. 海洋环境立体观测/监测新技术研究与核心装备研发

    拖曳式光学、温度、盐度、压力传感器阵列研制

    研究内容:自主研发拖曳式模块化阵列传感器,每个模块包括 海洋光学环境传感器、温度传感器、电导率传感器和压力传感器, 模块串在拖曳链上形成阵列,拖曳链以电磁耦合方式与模块之间实 现数据传输和供电,拖曳链水下顶端固定有定深潜航器,形成用于 测量 200 米深海洋潜流、洋流尺度的在线设备,并开展示范应用。


  2. 海洋环境变化预测预报技术

    海洋环境预报模式业务化运行评估与专项数据产品共享服务平台构建

    研究内容:基于多源异构的海洋数据,构建海洋数值预报产 品的验证标准体系;开展专项海洋环境预报模式的完整性、准确性、稳定性和时效性等技术指标和实用功能测试评估,实现业务 化运行;针对全球及海上丝路沿线国家海洋预报服务的需求,研制分区、分级、分类的多用户预报产品;研发专项海洋环境监测 预报数据和产品共享服务体系,构建海洋大数据共享服务平台。

权威 | 专业 | 学术 | 前沿

微信投稿邮箱 | song_qi_fan@163.com

欢迎加入《测绘学报》作者QQ群: 297834524

进群请备注:姓名 单位 稿件编号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