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一碗水

乡愁一碗水

首页休闲益智滚入篮子拼图2D更新时间:2024-07-06

翻开书本,泡上一杯茶,边饮边读,最为惬意。茶是家乡的溧阳白茶,水是居地长江自来水。茶水润喉,茶香醒脑。也就是这茶,这水,打开了我“乡愁一碗水”的记忆。

离别家乡,从来就称为“背井离乡”,可见“乡”和“水”历来就是捆绑在一起的。悠悠乡愁,那养育一方人的这“一碗水”,总是在第一位。

我的老家塘马村在溧阳北山丫髻山南坡,山麓丘陵的边缘。源自丫髻山的蟠溪绕村东而过,村四周有众多的池塘。在高处俯瞰,村落犹如迎风飘扬的一面旗帜,那蟠溪就是旗帜的旗杆,那村边众多明亮池塘就是旗帜周边的流苏,村落因河塘而灵动。养育我们的那“一碗水”来自天上,来自丫髻山,来自脚下。村落的河塘是那碗水的主要载体。

家乡一带有句老话:“丫髻山有七十二条垭,垭垭归塘马”。意思是说丫髻山南麓的水经蟠溪,尽在塘马汇集。记得儿时蟠溪水量颇丰,终年欢腾,奔流不息。我村村民烧饭熬粥,煮茶煲汤所需的这“一碗水”全靠她,生活用水也基本靠她。村东“下木桥”边有当地最大的踏垛,踏垛宽有十多米。祖辈的规矩,踏垛分为三段,上游处为用于饮用水,中间为淘米洗菜,下游处才是洗衣洗被的地方。

祖祖辈辈一直用着这个踏垛,喝着蟠溪的水,村上即而最穷的人家,也会有水缸、水桶两样东西。每天自早到晚,踏垛上提水担水的来来往往,淘米洗菜的陆续不断,洗衣洗被的三三两两,那一片捶衣声,震散晓雾,震碎暮霭,这里是全村最为热闹的处所。

家乡大河里的溪涧之水,清纯、甘甜,用来煮饭烧粥,饭粥也香。那时乡下人是很少喝茶,一般口渴,随手取瓢在水缸里,舀半瓢水,咕咚咕咚下去了,又甜又解渴,用手抹抹嘴,甚是爽快。在炎热的夏季,村民倒是不喝生水。多数是喝一种大麦茶。把大麦炒得略微有点焦,用溪涧之水煮之,很是好喝。记得农忙时,奶奶常烧好多的大麦茶,待茶稍凉,要我到田间去送茶。这么热的天,爸妈在田间劳动一定很干渴了。那装茶的大壶是个黑色泥陶壶,一壶茶水很是沉重,要两手提着。

我头戴笠帽,赤脚在田埂上跑了起来,头上太阳晒,脚下田埂烫,只好一跳一跳地奔跑。手中的茶水壶越来越重,没跑多远,我只得把茶壶放下,吸口气。想到爸妈要喝茶,又鼓起劲,跑了起来。大概妈妈看到远处我跌跌匆匆的身影,就迎了上来。妈妈接过茶壶,我们一同到了田里。爸妈也稍微息一下,高兴地喝起茶来。此时我的衣衫全为汗水湿透,妈妈用毛巾擦擦我脸上的汗,说:“你也喝口茶”。我摇摇头,说:“你们喝吧,奶奶烧的茶家里还有,我回家喝”。妈妈说:“那你就回去吧,茶壶我们带回去”。我完成了送茶任务,高高兴兴回家。回去的路上好像太阳没有那样辣,田埂也没有那样的烫了。

那时村上没有人会买点茶放在家里,少数人家会自己做点茶,留在家中,以备招待尊敬的客人用。记得我曾祖母的坟边就有几棵野茶树,奶奶常应时采些茶叶,炒啊,揉啊,制些青茶。有时,我也难得能喝到一些这样的茶,那茶的清香啊,难以言说。现在我喝着这杯用自来水泡的溧阳白茶,就是回味不到儿时那茶的味儿。我想也假设:假如用儿时的溪涧之水来泡当今溧阳名茶,那茶的味儿将是怎样的呢?肯定会很好。

我村村民从不在人家面前刻意宣传蟠溪河水的优质,却又用自己的产品无意作了宣传广告,我村村民用蟠溪河水做的豆腐最受当地百姓的欢迎,都说这豆腐口感最好。

时间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养育我们的这“一碗水”有了变化。我村村后筑了大水库,村边的蟠溪被腰斩,水库以下的蟠溪再也没有奔腾的溪流了,她就此退出我村饮用水供给的舞台,我村村民改用村边的池塘水。溪水、塘水都是需要挑回家,从提水担水的角度看,倒也未增加麻烦。只是塘水总没有溪水清澈,就需要增加另外一个环节。当塘水倒入水缸中,需要在水里加点明矾,用棒搅匀,等水沉淀一下,上面的水才可使用。上部清水用完,第二次挑水,一定要把缸底沉淀的泥沙刮尽,再把挑来的塘水倒入,再用矾让水沉淀。这就增加了许多的麻烦。

记得儿时。村边池塘和蟠溪总有水力联系,塘水也是比较清澈,家里每次吃完饭,我总会把碗筷等装入篮中,提到门前池塘踏垛上去洗,碗筷可以洗得干干净净。抢洗碗,多半是为了玩。到了池塘踏垛处,先把要洗的碗筷放在一边,把篮子浸在水中,把碗里的粥汤饭屑倒在篮子上方水面,一会儿许多小鱼就会跑来抢吃,此时悄悄地突然提起篮子,篮子里总会有几条小鱼在蹦跶。这些在村东蟠溪的踏垛处就难以做到,因为蟠溪水流太急,池塘给小孩的印象不比蟠溪差。再加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农田里使用化肥、农药还不多。所以对改用塘水,村民倒也没有什么异议。

养育我村的这“一碗水”第一次改变是从用丫髻山来的溪涧水,改为周围地表水汇集的池塘水。随着生产的发展,生活的提高,污染也不可避免地日益加重,渐渐地村边的池塘水不能用了,改用离村较远的旷野里的池塘水,这样挑水的劳动强度就加倍地增加。我在外读书后就在外工作,妻子在我村小学教书,她生长于城市,缺少从小锻炼,繁重的挑水劳作她只能咬牙坚持。有一次,她来信说,旷野里的池塘没有好的踏垛,她到“弯塘”去挑水,踏垛的石块滑动,她连人带桶滚入池塘,好在池塘不深,庆幸未发生危险。我看了信,心里直在担忧。后来随着农田使用化肥、农药越来越多,旷野里的池塘水也不能用了,因为那些污染,用明矾是不能沉淀掉的。

有次回家,我看到这样状况,地表水不能用了,只能改用地下水了。我和爸妈商量在家门前打口井吧,说干就干,弟弟们来帮忙,妹夫出的力最大。挖深三米多,买了窑上残次的砖瓦砌筑井壁。井打好了,水位很高,水质很好。我全家及左邻右舍都用这口井的井水。后来我几次回家看到,有时井水水位低了,爸妈年纪大,吊井水很是吃力。我回到单位,就付钱请机厂做个压水装置,送回家,在井上安装好,扶柄压压,井水就冒了上来,很是方便,解决了那吊井水的麻烦。那时,我村已有好多家也在自己家门前挖了井,有些人家合伙把村上遗留的老井清淘干净,重新启用。几乎家家都用起井水了。

儿时,村上有好几口老井,都处于瓦砾、草丛之中,且井栏圈还都存在。那井栏圈为绳索刻勒出深深的凹痕在诉说着自己的久远和沧桑。家乡有个规矩,井要遗弃,不能填埋,必须上边盖好后再行淹埋。所以清淘老井倒也并不困难。

让我产生困惑的是,祖上都一直在用蟠溪之水,蟠溪平时水量丰沛,为何还要挖许多井呢?难道历史上也有极端天气,蟠溪长时间断流,先祖只能找地下水了。还是有其他原因,甚为不解。还有这些老井为何集体被遗弃,又是何时被遗弃,村上的老人说不清,我们就更无从知道。这说明养育先祖的这“一碗水”也有许多的变化,也有许多为我们所不知的故事。不管怎样,这些老井,古村落的印章告诉我们,先祖早就有引用地下水的先例。现今这“一碗水”的第二次改变,只是回归到先祖已经应用过的方法。

村民们挖的井多在三米左右深,该处是本地区土层的第一含水层,是属于潜水类型。它与地表水联系紧密,地表水的污染对其影响很大,特别农村的排水並未雨污分流,随着人口密度的增加,生活方式的改变,这层地下水也受到了污染,到上世纪末,已是污染相当严重。无奈下,村民逐步停止把井水用作饮用水,只是用来洗洗一般的东西了,井水逐步出局。养育我们的那“一碗水”面临着第三次改变。

也就在此时,1997年,政府启动了自来水入农户工程,塘马村和周围诸村一同安装了自来水。这自来水的水源地就是村后的塘马水库,这水就是丫髻山来的溪涧之水。转了一圈,养育我们的那“一碗水”第三次改变,我村村民又回到喝丫髻山的来水了。政府管理的自来水,百姓不用担心它的水质,可以喝上放心水了。

这“一碗水”第三次改变,也改变了人们取水方式。水龙头一开,水就哗哗地流了出来,千百年来,手提肩挑的取水方式没有了,农户厨房里必备的水缸没有了,那挑水用的木桶也不见了。在溪河踏垛挑水,在井台提水挑水是百姓千百年来必不可少的一项劳作,也深深刻印在他们的心间,现在没有了,他们习惯吗!这让我想起有篇文章说起一件事,在北方一个缺水地区,那里春节,大年初一清早,他们会抢着做一件事的风俗,不是像如今一些贵人到庙宇里抢烧第一柱香,而是抢挑井台上第一桶水。想现今他们那里肯定也是自来水入户了,这个风俗还会保持吗?这个风俗对自然的敬崇,对勤劳的保持,对未来的向往让我感动,当地不妨把它保留下来。

岁月荏苒,环境在不断的变化。我村自来水水管里流淌的虽是丫髻山来的溪涧之水,然而並非是儿时丫髻山的来水了。蟠溪流域,塘马水库水域环境保护,治污染、防污染任务越来越重,为此溧阳市市府专为塘马水库水域环境保护多次发文,别桥镇镇政府和塘马水库管理所也为此不断加大投入。毕竟养育我们的那“一碗水”的安全责任大于天,政府和百姓都丝毫不能懈怠!我在外地也时时遥祝家乡,养育我们的那“一碗水”安全。

2017.5.27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