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静好的平凡岗位上,她们用爱带来温暖,守护生命;疫情肆虐的披甲前行中,她们挺身而出,为护山河无恙。她们也是普通人,没有什么理所应当,只因穿上了天使的衣裳,爱的光芒闪亮而耀眼。
今天是第111个国际护士节。有些节日或许意味着休息,可对于白衣天使而言,担负着的救死扶伤责任,并不会在这一天减轻。
一位位步履匆忙的护士,正是在用各自的默默奉献,守护着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幸福安康。白衣执甲、逆行出征的担当、不让须眉、冲锋在前的勇毅,守“沪”生命、无私奉献的情怀,构筑起当下大上海保卫战里坚不可摧的防线。
今天,向护理战线上的天使们真诚道一声:“节日快乐,感谢有你!”
深夜,在方舱医院的护士站里,护士们仍坚守岗位 新民晚报记者 郜阳 摄
黑暗中,方舱医院值夜班的护士打着手电筒巡视 新民晚报记者 刘歆 摄
援鄂老兵
在患者心中点亮“南丁格尔之灯”
席丽君和张艳,两位曾在武汉雷神山医院感染三科“战斗”过的护士长没想到,两年后,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方舱医院,又一次成为了“战友”。
“我有抗疫经验,让我去!”本轮疫情发生后,申城各医院号召广大医务工作者积极报名参加支援方舱医院、定点医院医疗队,龙华医院风湿免疫科护士长席丽君和上海岳阳医院心胸外科护士长张艳都第一时间报名。
面对和雷神山一样的“白手起家”,两人多了一丝从容;而曾经援鄂的经历,让这两位“老将”不自觉成了年轻护士眼里的主心骨。4月2日晚,两人所在的各自医疗队完成了开舱准备,当一辆辆满载感染者的大巴鱼贯而入,她们又站上最前线,尽力让收治变得更有序,让病人觉得更安心。
后来,根据安排,国家援沪医疗队进驻新国博方舱医院。席丽君所在的龙华医院医疗队完成长宁绥宁路方舱的建设后,又转战金山天华路方舱医院;而张艳跟随岳阳医院医疗队来到了虹口纪念路方舱医院。
龙华医院护士长席丽君在舱内沟通工作 郜阳 摄
一手拿着对讲机、斜挎自制的小包,在龙华医院医疗队接管的两个舱里,总能看见席丽君在四处奔忙——收治病人、发放餐食、“一老一小”的关照、特殊患者的照料……尽管方舱医院收治的多为轻症或无症状感染者,但该做到的护理细节一点儿也少不了。“援鄂归来后,我对护理工作制度、各班岗位职责、患者收治流程有了自己的思考,并在上海抗疫中得以运用。”她回忆,“记得有一夜,凌晨两点有近300名患者入院,正是有了有序组织和完善的流程,一个小时不到就将大家安置妥当。”
入驻虹口纪念路方舱医院的第三天,上海的气温飙升至33℃。方舱医院设施比较简陋,尽管大白们第一时间从后方调配了风扇,可仍有病人变得焦躁。“天气这么热,让我孩子怎么睡?”有位妈妈拉着女儿向护士抱怨。张艳见状,拿了些奥利奥饼干和果汁迎上前,“这些给孩子吃,这儿条件确实比不得家里,我们医护也在尽全力想办法解决,请您多多谅解。”张艳边解释安慰,边带着母女俩回到床边,帮着取出被芯,重新铺床。事实上,闷在密不透风的防护服里,大白们同样不好受。张艳的付出,病人们都看在眼里。后来,那个小女孩和张艳成了朋友,经常拿出画笔,邀请大白阿姨一起画画。
岳阳医院护士长张艳在做开舱前的准备工作 郜阳 摄
都说,“三分治疗,七分护理”。护士是医生的“眼睛”,也是值守在病床旁的“哨兵”。“每次走过病床,看到一张张脸庞,眼神中有期盼、有焦虑、有感动。我想让他们放心,我们会努力战胜疫情,努力救护好每一位患者。”张艳说,她和护理团队一直在做的,就是在患者心中点亮“南丁格尔之灯”。
“00后”小将
和前辈一起战斗是最好的成人礼
5月,对于曙光医院和华山医院的两位“00后”护士刘庄凤和喻馨来说,是个节日颇多的月份,过完劳动节、青年节,今天又迎来了护士节。在定点医院和方舱医院里度过第一个属于自己的节日,让她们有了不一般的感受。在上海本轮疫情中,还有许多像她们一样的“00后”护士,在“疫”线的历练中成长,展现出蓬勃的青春力量。
有一种勇敢,是明知艰险,也绝不回头。一句“我愿意”,让刘庄凤这个去年夏天刚踏出校门的护理“新兵”,成了曙光医院医疗队里的“老幺”。进舱的前两天,她在驻地酒店度过了自己的22岁生日。那天,她对着生日蛋糕许愿:“能跟前辈们一起并肩战斗,是白衣天使的责任,更是最好的成长礼。”
曙光医院护士刘庄凤在定点医院里照顾老年患者 采访对象供图
刚工作不久,就跟随医疗队先后支援方舱医院和定点医院,刘庄凤有了很多难忘的第一次。“第一次穿上防护服,有种奇妙的感觉,瞬间感到自己的肩膀上多了一份责任。”她告诉记者。和方舱不同,定点医院收治的患者病情更重,还有不少老年人。很多老人都是独自入院,没有家属陪伴。这时,刘庄凤还要帮他们喂饭、换尿布。“我还负责照顾需要定期做血透的患者,每天忙碌而又充实。”姑娘说。
在临港方舱医院里,华山医院“00后”护士喻馨从舱内的留言墙上,发现了医患合力退疫的小秘密:
有段时间她负责夜班值守。夜深时,空阔的舱内渐渐安静了下来,只有呼噜声和一些若隐若现的手机亮光作伴。借着微弱的夜灯照亮,她从一张张病床旁走过,看到没盖好甚至落地的被子,总会忍不住一遍遍捡起来,轻轻盖好。这样的小事本不觉得有人在意,直到发现舱里的爱心墙上,一封患者留下的匿名信:“因为焦虑,心里抵触舱里的一切。却因为睡眠浅,几次看到了守夜的大白帮我盖被。这些孩子那么小,应该还没做母亲吧,将心比心,这份关爱何尝不是融化冰雪的暖阳?于是便渐渐理解、接受了这里的一切。”忽然,她觉得有一股暖流回荡在胸口。
华山医院护士喻馨喂老年病人吃饭 杨有宗 摄
随着临港方舱适老化改造,老年患者日渐多了起来。对于没有自理能力的老人,护士们精细护理,喂老人吃饭。喻馨记得有位奶奶总喜欢反客为主,先问一句“小姑娘你吃过了哇”?直到响亮地答复她“吃过了,您放心”,她才会满意地开动起来。
有人会说,“‘00后’还是孩子,还需要被人帮助”。刘庄凤的回答是,穿上防护服,自己有着和前辈们一样勇敢和坚定,在被需要的患者面前,我必须独当一面,撑起那份属于自己的责任。而喻馨在日记里写道:“身为医护人员,在疫情这个战场,冲锋在前是一份责任使命;而身为青年,能在刚一参加工作就有锻炼自我的机会,意义非凡。我细细体会着舱里的这些点滴,涓涓细流汇聚磅礴力量。我更加坚信,上海一定会早日恢复原本的模样!”
护士用萌萌的手绘拉近与方舱医院里患者间的距离 刘歆 摄
坚守一线
“超饱和状态下”挽救每一条生命
“急诊原则上不停诊,保障血液透析等科室连续性服务”,对病人来说,这是疫霾笼罩下,自己想要伸手紧紧抓住的一道光;而对坚守在急诊、血透室的医护人员来说,要付出比往常多出数倍的艰辛,既要尽力堵住潜在的感染风险,又要在“超饱和状态”下挽救每一条生命——毕竟,此时来到医院的病人,很多都是在家扛到没法再拖的。
这场“战疫”里,无数护士留给孩子和家人一个背影,昼夜兼程赶回岗位上。陈皎是新华医院急诊重症监护室和抢救室的护士长。前几天,她收到了8岁儿子发来的信息:“老师布置了作业,要采访家里的职业人,妈妈,我想要采访你。”从3月底起,陈皎就一直没有见过儿子。作为护士长,她必须闭环在医院里,守着责任重大的两个阵地,刚刚过去的母亲节,儿子只能在视频的那一端,给她一个隔空拥抱。
新华医院护士长陈皎在急诊护理病人 采访对象供图
急诊抢救室护士长就是这里的“管家”——既要协同医生参与救治,又要协调管理区域内的防控工作。面对着接诊量的激增,陈皎带领着护理团队反复调整急诊流程,严格把控各项防控措施。疫情以来,新华医院急诊始终处于开放状态,承担了大量的急危重症患者抢救任务,接收的急诊救护车人次每日攀升,最高日救护车人次达65辆,在抢救室的留观患者最高人数达到79人。面对巨大的工作压力,陈皎像“救火队员”一样投身其中。她已经习惯了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的连轴转甚至连续无眠的状态……遇到危重患者,她总是冲在前面,把年轻的同事护在身后;面对情绪焦躁的家属,她总能专业细致耐心地安抚解释……
抢救室的护士30多位,急诊重症监护室的护士20多名。陈皎告诉记者,这里有很多青年,也有很多年轻的妈妈,护士们处变不惊,既要救命,又要安全,还要有爱。她说,感谢家人,尤其是儿子对自己这份工作的理解与认可。
上午8时,仁济医院血液净化中心护士长李萍穿上防护服、进入血透室、装透析仪器管路、准备好机器、为病人进行治疗……对尿毒症患者来说,一台台血透机、一条条连接的管路,就是延续的生命线。
仁济医院护士长李萍在血透室照护患者 采访对象供图
不久前,68岁的赵老伯突发急性左心衰,呼吸困难、咳嗽不止,不立即进行血透治疗的话将有生命危险。接到电话,李萍顾不上休息,立即赶往病房。穿上防护服,测量生命体征、血压、心率和体重,进行血透。2小时后,赵老伯的心衰症状缓解。“后来我们了解到,赵老伯最近自我管理有些松懈,饮食上没控制住,突发了心衰。”虽是普通一件小事,也让李萍记忆深刻。
李萍已经近两个月没有归家了。2000年参加工作,2010年成为血透室护士,李萍即将迎来职业生涯中的第23个护士节。“从事这份职业以来,难免会碰到这样那样的困难。但是挽救了生命时的职业自豪感,是其他职业无法提供的。每当我们成功抢救了一个病人,挽救了一个生命,或者说帮助到一个家庭的时候,所有的辛苦和累,包括委屈都是值得的。”李萍说。
一家大型方舱医院里,护士换上防护服,准备转运核酸样本 郜阳 摄
核酸采样
居民配合理解,付出就值得
“抬头,张嘴巴,很快就好。”核酸采样时,这样的轻声细语,相信你我都不陌生。本轮疫情发生以来,很多护士一直坚守奋战在核酸检测一线,相比护士服和燕尾帽,她们用大白包裹自己的时间更长。无论周末还是节假日,清晨抑或是深夜,在一个个临时核酸监测点、在一栋栋楼宇里,都能看到她们坚守的身影。张雨和骆文婷就是其中两位,在她们看来,每一位市民的积极配合和理解,就是送给她们最好的节日礼物。
从最初为密接、次密接上门采样,到后来筛查时坐上三轮车在社区“摆摊”,上海市东方医院护士张雨已经记不得自己参与多少次核酸采样了。疫情刚发生时,需要为混采阳性的市民做单管复核,那一次,张雨跟着采样队伍,在联系好居委会后上门挨家挨户采样,从中午忙到了第二天凌晨。那一次忙完,很多队员吃饭时手抖得胳膊都抬不起来,但现在,早就习惯了的张雨已经能很轻松应对每一次任务了。
东方医院护士张雨在社区采样 采访对象供图
这位工作不到一年的姑娘记得最牢的,不是辛苦,而是工作中收获的感动——在花木街道采样的那天,风雨交加,志愿者早早为采样队员们搭好了帐篷,还贴心准备了马甲御寒;老小区里的老人行动不便,她们需要上门采样,爷爷奶奶一声声真诚地谢谢,眼神里藏不住的对晚辈的那种心疼,都让张雨感觉到,自己的辛苦付出是值得的。疫情下,张雨每天的工作紧张忙碌,需要不定期外出采样、需要在科室值班、需要护理阳性感染者,姑娘说,觉得这份职业非常神圣,选择了护士就会热爱它,值得自己用一生去做好。
骆文婷是静安区彭浦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护士,最近她的主要任务是和同事们一起“追阳”和“查漏补缺”。“前期筛查已经把点位情况摸了个遍,现在要到一些楼内把漏采的人群补上,通常老弱病残较多;还有一些需要单管复核的,也要上门。”对她来说,尽管工作强度没有前阵子那么大了,但对体力的要求一点不少,因为很多老公房都没有电梯,上门采样就需要不停地爬楼。
彭浦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士骆文婷在采样结束后,带着医废穿梭在街头 采访对象供图
不久前,她参加上门核酸采样工作时,为了躲避路口突然出现的骑手小哥,不慎摔了一跤。她说,当时想着有三栋楼需要上门采,心里比较急,只是检查了一下看防护服有没有破损,就没有多想,马上拿着采样物资上楼了。任务结束回家后摸了摸肿胀的小腿,才发现擦伤了好几处,但在工作时竟然完全感受不到痛。
采样过程人人都知道“辛苦”,骆文婷说,居民的一句“谢谢,辛苦了”让她感到欣慰。作为一名基层卫生工作者,骆文婷说:“一次次的抬手、一天天的步数,就是基层卫生工作者的‘成绩单’。希望早日迎来抗疫的胜利,能看到大家口罩背后的笑脸。”
新民晚报原创稿件
记者:郜阳左妍
海报:叶聆 徐咏
来源: 新民晚报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