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广州·粤韵 | 势若长虹珠江桥 求精图变座座新

读懂广州·粤韵 | 势若长虹珠江桥 求精图变座座新

首页休闲益智黄包车坡道特技竞速更新时间:2024-05-01

读懂广州第六十六期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从1933年海珠桥面世,广州人拥有第一座跨江大桥起,至今不到百年。这不到百年的时间,随着城市发展的脚步,修建了36条过江通道,从西到东,从北到南,连接两岸,推动着广州城突破云水边界。与此同时,桥梁在力与美的呼应中融入城市文景。每一座桥的设计、形态各异,作为一个时代、一座城市的美学注脚,记录着近百年间的沧桑变化。

如今,人们在一座座跨江大桥上来来往往,仍时时可以在桥上感受到这座城市昂扬的精气神。

蓝天白云下,一座座跨江大桥将珠江两岸连为一体。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

一桥飞架南北 天堑变通途

海珠桥

1933年建成曾代表国内建桥最高水平

“从前没有桥的时候,人就靠着篷船和电船往来两岸。如今却有一座大桥把这两个不同的世界连接起来了。”

1933年,作家巴金来到广州,被海珠桥之壮阔所惊艳,每天来往于海珠桥两三次,写下《海珠桥》一文。

广州人与跨江大桥的缘分,始于海珠桥。2023年2月15日,这座被广州人无比珍视的桥迎来了90岁生日。关于这座桥历史与当下的照片、视频在广州人朋友圈中“刷屏”,触发了这座城市的集体记忆。“海珠桥,90岁生日快乐!”广州人对这座桥有着特别深厚的感情。海珠桥第一次将千年天堑变成通途,对广州人而言,它早已超越了一座桥梁的定义。

假如时光倒流,回到20世纪初,当时的广州可谓百业兴旺,珠江以北的区域满足不了这座城市的雄心。当时的珠江以南虽也有一些制茶厂、瓷器加工厂,但总体依然是大片农田和果园,一江之隔犹如两个世界。彼时,市民要过江,得从码头乘船,或给疍民“一个仙”(一分钱)乘舟过江。

海珠桥旧影

1929年12月,珠江上的第一座跨江大桥正式开始动工,其中,桥身安装的钢材达1700吨,全是西门子马丁钢,均从外国造好拿到广州装配。更为精妙之处,在于大桥有三跨,南北两跨对称分布,中间一跨可以被电机拉起,以方便航船通过。

1933年2月15日,广州第一座跨江大桥,也是当时中国唯一一座可以开合的钢铁大桥正式亮相,桥长180米,宽18米,因珠江江心曾有海珠石而得名海珠桥。海珠桥开通的那一天,逾十万人前往观礼。

海珠桥的开通,给城市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就像巴金写的,“有一座大桥把这两个不同的世界连接起来了”。而老一辈广州人对此感触更深。那时,海珠桥两侧没有人行道,自行车、人力车、汽车全部走在同一条路上,不时有汽车呼啸而过,“铁桥飞架,‘河南’‘河北’都是广州人”这句话更是流行一时。那时,海珠桥就是广州的地标。

1938年,海珠桥遭日军轰炸,从此无法开合,1949年,更是被国民党军队炸毁。

海珠桥曾代表国内建桥的最高水平,破坏易,重建难,即便是国内外专家,都认为没有巨额预算,海珠桥不可能“重建”。然而,1950年,湖南衡阳铁路管理局广州分局担下了修复海珠桥的重任。重建缺钢材,桥梁队技术员梁志章前往香港,发现一栋七层高的钢结构大楼正在拆除,即以私人名义将钢材买下运回广州;没有重型机械,从事钢梁加工的500多工人在海珠桥北头广场,同时使用手钻、电钻、风钻冲孔,在工地上开展热火朝天的劳动竞赛,高峰时整个工地达1100多人,工人们每天加班到午夜,仅用6个月就复建了海珠桥,珠江两岸再次相连。

20世纪90年代,海珠桥上人头涌动。(资料图片)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

连接工业大道 为海珠桥分流

人民桥

首座广州自主设计并建造的大桥

在建成后的34年里,海珠桥在珠江上一枝独秀。很快地,这座城市的工业向南迁移,珠江以南中小型工业企业林立,但职工多住在珠江以北,每逢上下班高峰期,途经海珠桥的巨大人流被外媒称为“世界第九大奇观”。在这一“奇观”背后,这座城市的发展对跨江大桥的承载能力提出了新的需求。其中,1952年,海珠区郊区被作为广州市重要的工业基地开始建设,因此有了如今的工业大道。彼时,广州重型机器厂等多家工厂企业落户于此。住在西关,上班在工业大道,成了当时广州人日常生活的动线,修建“第二海珠桥”的计划应运而生。

20世纪60年代,建桥依旧是一项高难度工程。不过,这一次,广州人选择了自主设计和建造。设计人员设计了一个符合广州实际的方案。针对如何吊装重达110吨的40米大梁的问题,设计人员创新提出了搭“积木”的办法——设计人字扒杆,以此吊装大梁。

人字扒杆可利用木材进行接驳拼装,既经济又方便。更重要的是,当时的吊船最多只能吊重量达100吨的大梁,人民桥的大梁超越了最大吊装重量,人字扒杆则解决了这一问题。后来,这一思路顺利通过国家城建部门审定。1965年11月4日,经国家批准,人民桥正式动工,大桥选址白鹅潭附近,北起六二三路,与康王南路相连,南至洪德路,连接工业大道。不过,人民桥的建设只是迈过了第一个坎。据记载,大桥吊装40米大梁人字扒杆所用的材料需进口,采购时外商突然抬价。眼看建桥工程要被卡住,这时,广州工人群众群策群力,用土办法造出了两套符合标准的人字扒杆,仅用一年半就完成了建设任务。

1967年5月1日,人民桥竣工通车。之后,每天都有无数自行车驶过人民桥,驶向河南的工业区、港口、码头,货车也满载着工业品通过人民桥,去往“河北”。人民桥直接与工业大道相连,为助力广州工业的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而海珠桥的交通压力也得到缓解。

1975年的人民桥

到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大到万宝牌电冰箱、五羊牌自行车,小到灶台边的双桥牌味精、收音机里的555牌电池、抽屉角落里的双鱼牌乒乓球,全来自工业大道。这里还创造了广州第一艘万吨巨轮、中国第一台离心机、世界上第一件钛制潜水服等多个“第一”,在中国工业史上写下了辉煌一页。

连接,是一座桥梁的使命。颇有意思的是,向南,这座广州人心目中的“新桥”连的是辉煌的工业发展;向北,连的则是沙面、西堤——广州最具欧陆风情的繁华之地,以及当时以南方大厦为标志的城市商业中心,欧洲风情建筑在这里诉说着悠久历史。一南一北,人民桥将这座城市的记忆连成一线。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

名字来自海印石 功能与艺术兼具

海印桥

亚洲最大斜拉双塔桥仿佛巨大竖琴立水央

设计者提出“倒 Y 型”思路,以呈现珠江帆影的效果;建成后是国内第一座、亚洲最大的双塔单索面斜拉桥,被誉为国内首座交通工程功能与旅游设施融为一体的桥梁建筑。

城市在向南拓展、向东进发;一座城市对美的认知,也悄然镌刻在一个时代的建筑上。20世纪80年代,广州城市向东发展迅速,从近代城市中轴线往东到今东湖一带越来越旺。不过,这份“东进”的繁华依然青睐珠江北岸。那时候,虽然广州大桥已于1985年建成,但这是着眼于更长远的未来;在海珠桥和广州大桥之间,珠江两岸还需要一座跨江大桥来连接。同时,广州人对跨江大桥的造型也产生了更大的创想——以桥之姿态留下“珠江帆影”。于是,一个别开生面的建桥故事又开场了。主导这一段故事的人,正是出生于广州、彼时已扎根上海的桥梁隧道设计专家黎宝松。

海印桥的设计呈现出珠江帆影的效果。 (资料图片)

那时,人们把计划中的桥梁称为“广州四桥”(后命名为海印桥),桥的结构也确定了——就选用斜拉桥结构。这看似简单,但难度其实超乎想象。大家对斜拉桥的稳定性没有把握,国内也没有太多的参考案例,该找谁来担此重任?广州找到了黎宝松。黎宝松祖籍广东新会,出生于广州,当时在华东市政工程设计院(现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工作,1986年便被委以重任,负责设计当时国内鲜见的大跨径斜拉桥——上海南浦大桥。收到来自广州的诚挚邀请后,始终有着广州情结的黎宝松说服了有关部门,带着20多人的设计队伍来到广州,负责“广州四桥”的设计。他提出了“倒Y型”思路,以呈现珠江帆影的效果。

要把美学设计转化成现实,背后是数不清的风险和计算。工程足足历时3年,1988年12月,“广州四桥”建成通车。这座35米宽的桥是国内第一座宽桥面的单索面预应力混凝土斜拉桥,因桥的北端旧时曾有“羊城三石”之一——海印石而得名“海印桥”。大桥的两个塔杆如帆桅,整座桥如珠江上的巨型帆船,正待扬帆起航。既有珠江之韵,名字亦承海印之古,广州人将美学融入跨江大桥的设计中,讲述着城市对珠水独有的情感。黎宝松也将自己对广州的感情悉数倾入。那时,悬臂施工斜拉桥,最关键的是中孔合龙,那也是最容易出事的环节。黎宝松亲自在现场计算、督导,两悬臂合龙精确到误差1厘米,大桥成功对接,两端高差仅12毫米。

那时的海印桥是国内第一座、亚洲最大的双塔单索面斜拉桥。它见证了广州经济腾飞之景,也极大地促进了珠江两岸的繁荣。1991年开业的海印电器总汇是广州第一家大型电器专业市场,一直被称作广州人的淘宝天堂,远近驰名。不少广州人的第一台电脑、手机都是在这里买的。附近的大沙头游船码头则是广州最大的珠江夜游码头,也是不少外地客人认识广州的第一站。

海印桥开通之初,人们热议最多的是桥上首次出现的广告。不过,给更多人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是大桥的美妙姿态:双塔如羊角和扇形般的拉索结构,在珠水上衍生出极富动感的张力,既像双桅船,又像两把巨大的竖琴立于珠江之上,还与位于海印桥东侧、二沙岛之上的星海音乐厅交相呼应,仿佛在奏响属于广州人的乐章。由此,海印桥被誉为国内首座交通工程功能与旅游设施融为一体的桥梁建筑。

自此,广州的跨江大桥不再只是市政设施,也成了城市艺术与审美的代表,给人以精神享受。这些年,海印桥也频繁出现在摄影“发烧友”的镜头中。

·进入二十一世纪·

科技桥艺术桥文化桥装点城市

猎德大桥

“珠江之贝”传递文化渊源

猎德大桥的艺术感源于其采用大量曲线元素设计,将贝壳形的塔和弧形的悬索相结合,被昵称为“ 珠江之贝 ”。大桥于2008年建成,当时,猎德大桥在“独塔双索面自锚式悬索塔”同类桥梁中位居世界第二、国内第一。

随着城市发展,广州城市中心逐渐东移,广州新中轴线已经形成,北起燕岭公园,贯穿天河体育中心、珠江新城、广州塔,南至珠江后航道。

串联起这条新中轴线的,正是猎德大桥,它犹如江上飞虹,贯通南北。猎德大桥建成之初,广州人将其昵称为“珠江之贝”——桥塔如巨型贝壳屹立于珠江上,象征“海上明珠”的母体,传递着广州城与其母亲河珠江源远流长的文化渊源,更寓意广州人生生不息的开拓精神。

2002年猎德大桥正式立项。作为城市新中轴线的一部分,猎德大桥在立项之初便追求功能与美学的融合,设计招标时已有“独塔双索面自锚式悬索桥”的思路,流动的线条刷新了人们的想象。

猎德大桥被称为“珠江之贝”。@视觉中国

猎德大桥之名源于临江而居的猎德村。大桥的艺术感则源于大量曲线元素设计,将贝壳形的塔和弧形的悬索相结合,中央130多米高的桥塔寓意“珠江之贝”,像肩膀一样,“扛”起两条长长的钢缆索,缆索两端分别“锚”在大桥两侧,从缆索上分别垂直坠下若干条钢索以“拽”住桥面。这样,整个桥面的压力从钢索传递到缆索,再从缆索传递到桥塔和大桥两侧的锚点上。猎德大桥与珠江新城其他借用大量江海相关事物形态的建筑一同形成了由流动曲线或曲面构成的动感空间,寓意“江海运动”的主题。

猎德大桥充满曲线美。

越美丽的工程背后越是重重难关,而难关背后又是一群勇敢的闯关人。刘爱荣是将猎德大桥的安全体系构建与现代造型艺术完美融合在一起的关键一员。她2001年博士毕业后进入广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工作,猎德大桥的设计复合验算是她来到广州大学后接手的重要任务之一。新奇的贝壳状桥塔意味着复杂的构造特征,刘爱荣平日看一眼图纸就能大概了解桥梁构造特征,但这次精确建立桥梁计算模型还是花了她不少时间。此后,面对“怎么制作安装”“吊杆先拉哪个”“拉多少力”“加载方案如何制定”等问题,她白天在实验室进行试验模型安装调试,晚上进行桥梁结构计算分析,经常通宵达旦地工作。

猎德大桥建成于2008年,2009年正式通车。当时,猎德大桥在“独塔双索面自锚式悬索塔”同类桥梁中位居世界第二、中国国内第一。

参加“广马”的选手跑过猎德大桥。

2023年4月,结束访华行程的法国总统马克龙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发布了一段广州猎德大桥的灯光秀视频,让世界欣赏到广州的美景。“珠江之贝”灯光璀璨,立于猎德大桥上,珠江新城的美景尽收眼底,广州塔、广州大桥、东塔、西塔、广交会展馆等地标建筑也一览无遗。

如今,摊开广州地图,猎德大桥连接的都是重要干道,北引桥连接猎德大道,此处与猎德大道相交的有花城大道和临江大道,南引桥连接石榴岗路,往南与江海大道和新光快速路相接。

2009年通车后,猎德大桥成为又一重要跨江桥梁,市民从天河去海珠、番禺,通过猎德大桥与新光大桥可以一路直达。

海心桥

琴鸣绢舞连通城市会客厅

世界上跨度最大、宽度最宽的曲梁斜拱人行桥,设计主线以“琴鸣绢舞、岭南花舟”为理念,桥面提取粤曲水袖的形态特征,桥拱融入岭南古琴的造型元素,桥面景观以岭南花舟为主题,花开满桥。

在一座座跨江大桥中,海珠桥是典型的钢架桥;江湾大桥、解放大桥、人民桥是梁桥;海印桥是斜拉桥;猎德大桥是悬索桥,不同的结构和姿态,不断刷新这座城市对桥之美的想象。在海珠桥建成的80多年后,广州人在海心沙和广州塔之间,用充满创造力的方式重新定义桥梁,在珠江上建设了世界上跨度最大、宽度最宽的曲梁斜拱人行桥。广州市民为它投票,取名“海心桥”,寓意珠江之心。这座桥也成了城市会客厅的一部分。海心桥往北是二沙岛、海心沙及花城广场,往南就是广州文化旅游的标志建筑——广州塔。

古琴弦动,舞粤曲水袖;珠水荡漾,映岭南花舟。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首席总建筑师何镜堂说,这座人行桥的设计主线便以“琴鸣绢舞、岭南花舟”为理念——桥面提取粤曲水袖的形态特征,再现粤曲神韵;桥拱融入岭南古琴的造型元素,桥上的拉索就好像古琴上的琴弦;桥面景观以岭南花舟为主题,花开满桥。同时,结合“人行”这一独特功能,海心桥还以曲线形态融入两岸现有步行系统,游客在桥面行走时步移景异,如在画中行走;桥拱如眼,形成了朝向珠江核心景区的最佳环视观景面,而人行桥轻盈通透的姿态也在江上形成了一道最美的曲线。

设计的超前使得技术难度大大升级。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丘建发是一名地道的“广州仔”,也是海心桥的设计负责人、主创设计师。他回忆道:“这也是一座全三维曲面造型的艺术之桥。桥上除了拉索之外,主要线条几乎没有一处是直线,这在特大桥梁中是非常罕有的。”彼时,设计团队投入了极大精力,在工艺上精益求精,共同打造珠江上最具公共性与参与性的超大尺度艺术品。丘建发说:“设计团队制作了200多个模型,进行了200多次计算,最后整个团队的数据模型数量接近上千个。”最终,团队在短时间内完成了诸多难点的攻关任务,在技术上保障了建设进度。

海心桥在无人机镜头下格外美丽。

强大的技术实力让海心桥的设计方案成功落地。从开工到2021年建成,每一个建设者都全身心投入这座城市新地标的建设。中铁广州工程局项目副经理刘丽生算是广州的建筑“老手”。当时,他从南沙港铁路龙穴南水道特大桥项目转而参与人行桥建设,吃住都安排在了现场,却觉得“再辛苦都值得”。他说:“我要带着我的孩子到桥上走走,看看我和同事们一起在珠江上建造的艺术品。”

更多的广州人也在用行动表达对海心桥的喜爱。桥上桥下,时常人流涌动。海心桥以一条弧线串联起沿线的重要设施、景点,描绘出一幅“珠江上河图”,可谓“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桥下看你”。

海心桥还有更多人性化的细节设计。桥面分为东西两幅,东侧为主要的休闲观景区,桥面设置观景平台、休闲坐阶,构建容纳多种活动的复合场所,西侧为快速通行区,沿步道设置有连续的遮阳雨篷,可实现全天候风雨无阻地通行,桥面还采用了无障碍坡道、地面防滑处理,倒圆角防撞设计等措施。

海心桥与桥旁的广州塔交相呼应,一展岭南风华。

“桥”见时代精气神

据广州市交通运输局数据,截至目前,包含跨江大桥、过江隧道和人行桥,广州珠江沿岸已建36条跨江通道。在珠江前航道,每隔数百或上千米就能遇到一座桥,跨江交通由“线”及“面”,编织出珠江两岸不同历史时期的人文图景,勾勒出城市拓展印迹。岁月如珠水流淌,桥如时间刻度,一座桥浓缩了一代人和一个时代的记忆,传承着一座城市的文化脉络。原来,这座城市的百年发展在珠江上也有清晰轮廓。这时,桥不仅是桥,更是身边“活”的城市发展博物馆,见证着这座城市的辉煌发展。

海珠桥、解放桥与人民桥形成一道美丽的风景。

海珠桥历经多次修缮,依旧保留着原始的钢结构,人行道上的一座座地面雕塑以及桥上六座立式雕塑记录了海珠桥建成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彰显20世纪的独特美感。原本朴实无华的人民桥,在历史文化环境艺术提升工程完成后,“颜值”向桥北端的欧陆风情靠拢,四座欧式桥头堡成为绝佳的观景平台,历史浮雕若隐若现,两座垂直电梯也更方便了行人。高高挺立在桥畔的木棉树,又为厚重的历史平添了几分活力。

华灯璀璨的人民桥。

20世纪90年代,广州迎来跨江大桥建设高峰。一座座跨江大桥以独特的现代工程美学,突破着人们的想象力。旨在缓解海珠桥交通压力的解放桥于1998年建成,以三组彩虹般跨过桥面的钢拱钢管造型,在广州人关于桥的念想中占了一席之地。作为广州国际会议展览中心配套工程的琶洲大桥于2003年8月29日正式通车。它既是广交会会址东移的见证者,同时在桥梁技术方面又有创新。该桥当时是世界上最大的跨径V撑梁式大桥之一,也是国内同类桥梁中第一座特大跨径V撑梁式桥。

在漫长岁月中,一座座跨江大桥与珠江融成一体。2009年,珠江两岸(白鹅潭至琶洲大桥段)进行了景观照明的统一规划和建设,此后又不断提升。每当华灯初上,从人民桥到琶洲大桥,珠江已经形成一条灯光廊道,成为广州夜晚最美的景观。每一座桥上,都流连着沉醉于灯光的人们;而桥下,每每游船经过,总有人喊“桥上的朋友你们好”。

造型简洁的江湾桥。

颇有意思的是,除了交通、历史和美学,广州的跨江大桥对一部分广州人而言,还有特别的意味。至今,在一些社群中,“跑九桥”“刷九桥”仍是时髦话。原来,过去的广州马拉松都是沿着江边跑,从人民桥到琶洲大桥,再往返,途经九桥,单程15公里,不少跑者便形成了日常模拟半马或全马的习惯。张嘉权从小生活在江边,看着一座座跨江大桥的建成,看着江上的灯光一年比一年璀璨,有与大桥一起成长的特别感觉。张嘉权上大学后开始跑步,也是“跑九桥”的爱好者,“最喜欢的就是和珠江游船拼速度,而这一路下来,其实也就是欣赏‘九桥’美景。现在,‘九桥’又变成了‘十桥’,也就是多了海心桥。”他说,“‘九桥’是广州人的骄傲,每一次接待外地朋友或跑友,我都会给他们介绍每一座桥,有点如数家珍的感觉,我以此为荣。”

大桥小史

海珠桥

1933年通车,是广州珠江第一座跨江大桥,也是中国第一座钢结构开合桥。

人民桥

1967年建成,全长701.2米,北起六二三路、与康王南路相连;南至洪德路、与工业大道北相连。

广州大桥

1985年通车,北起越秀区东山街,南至海珠区赤岗,全长约1000米。

海印大桥

1988年通车,主桥长416米,北接越秀区东湖路,南接海珠区东晓路。

江湾大桥

1998年通车,北接东濠涌高架,南跨越滨江路后与江湾路相接,是广州内环路的跨江大桥之一。

解放大桥

1998年通车,北起越秀区解放南路,南接海珠区同福路,桥全长923米。

华南大桥

1998年通车,北起猎德村,南至海军码头,全长1610米。

琶洲大桥

2003年通车,北起天河员村,南至海珠琶洲村,全长1205米,为广州东部城市主干道路组成部分。

猎德大桥

2009年通车,北起天河东路,南至江海大道,主桥全长480米,为新光快速路北延路段,也是新中轴线上主要景观之一。

海心桥

2021年开通,是首座跨珠江人行桥,也是世界跨度最大的曲梁斜拱人行桥。

【版权声明】 《读懂广州·粤韵周刊》为广州日报原创作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版权与合作*ddgzyy2022@163.com;电话020—81883458

出品/江永忠、许芳

策划/关雅文、周娴、冯镜明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苏赞、张忠安、全杰、卢梦谦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苏俊杰、陈忧子、莫伟浓(除署名外)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 张映武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