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逃家小兔》
(美)玛格丽特·怀兹·布朗/文,克雷门·赫德/图,明天出版社;
理由:一场发生在孩子与母亲中间的“爱的捉迷藏”游戏;为父母示范了解决问题时,如何正面表达“无条件的爱”。
奖项:
入选美国全国教育协会推荐的100本最佳童书;
入选日本儿童书研究会《图画书·为孩子选择的500册》。
讲了什么故事?
一只小兔子很想离家出走。有一天,突然和妈妈说:我要跑走啦!“如果你跑走了,我就去追你,因为你是我的小宝贝呀!”兔妈妈说。接下来,小兔子和妈妈之间开始了一场逃跑与追逐的语言捉迷藏游戏。如果小兔子变成小鳟鱼,妈妈就变成捕鱼的人;小兔子变成山上的石头,妈妈就变成爬山的人;小兔子变成小花,妈妈就变成园丁……不管小兔子变成什么逃走,身后都有一个紧追不舍的妈妈,最后,小兔子跑累了,依偎在妈妈的怀里吃着胡萝卜。
上小学,你有没有特别期待学校里每年的春游?
高考后,你有没有特意选择离家远的城市读大学?
毕业后,你最初的梦想是不是在离家千里的大城市打拼扎根?
工作几年,你时不时还想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其实,在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曾经住过一只“逃家小兔”。无数次想要逃离“家”这个舒适、温暖、安全的空间。对分离的渴望体现着追求个性的冲动,对于成年人来说这种情绪容易捕捉到,而对于幼儿来说,他们无法充分认识到这种情绪。
如果你的孩子突然跟你说:我想要离家出走哦!请不要惊慌,对孩子来说,这是追求独立自我的征兆;对家长来说,也是帮助他树立安全与归属感的机会。
为什么会出现“离家出走”的心理?1.追求独立个性的冲动
自我意识通常从1-2岁开始萌芽,敏感期在2-3岁。常有的表现是占有欲强,不愿分享;反抗父母的安排;愿意尝试,又不喜欢干涉;常常说的话是“我不”、“这是我的”、“我来”等。
家与母亲,代表着安全、熟悉、规则与融入,逃离的行为或想法,代表着分离、独立、自由与个性,是自我意识的觉醒。所以,“逃离”的心理也是一种追求自我意识和独立个性的表现。
2.检验母爱,以获得安全与归属感
心理学上,教育的意义是自我认识与自我指导。然而,对于儿童来说,他们并不具备这种能力。《正面管教》的作者尼尔森认为,孩子表现出来的不良行为,其实都是在传达一个信息:他是一个自信心丧失的孩子,他想要获得归属感和价值感,却不可得。
出现“离家出走”这种行为或者想法,有时开始时,只是儿童想要检验父母的爱,以获得安全与归属感。
关于解决儿童“离家出走”这种心理问题上,从《逃家小兔》这本书,我发现了两点启示。
1.对孩子:想象中逃离与追逐的游戏,缓解了分离的痛苦和焦虑;
《逃家小兔》这本书,可以看做对儿童“离家”心理的预防式演练游戏。小兔子想要离家出走,于是在头脑中设想出好多个角色,以逃离妈妈的怀抱。
在不断的角色变换之后,小兔子说“我要变成小男孩跑回家”,“如果你变成小男孩跑回家,”妈妈说,“我正好就是*妈,我会张开手臂好好地抱住你。”“天哪!”小兔子说,“我不如就待在这里,当你的小宝贝吧。”
儿童通过小兔子与妈妈的对话,既体验了逃离带来的好奇与兴奋,又享受着妈妈不断追逐到他所带来的乐趣。
弗洛伊德在《超越快乐原则》中做了一个实验叫做“fort-da game”,是对一个18个月的男孩做了一个游戏。男孩把系在绳子上的球抛开,大喊“fort”(“去”),而后把绳子收回来时高兴地说“da”(“那里”)。弗洛伊德这样解释这种行为:
这个孩子不可能感觉到他母亲的离开是令人愉快甚或是无关紧要的事情。那么他的痛苦经历的重复又怎样才能作为一种适合快乐原则的游戏?也许可以这样解答:母亲的离开是她那令人欢喜的归来的一个必须开端。这个游戏的真正目的在于她最后归来的愉悦。
简单来说:痛苦和快乐之间的转换,常常通过回顾创伤或者缓解痛苦来实现。其实,对大部分孩子来说,满足逃离的渴望,不需要真实的演练来获得体验,一场想象力的演练就够了。
2. 对父母:示范了正面表达“无条件的爱”;
不用怀疑或者证明,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无条件的爱”,但作为父母的我们常常忽略了正确表达的重要性。回想一下面对孩子的错误,我们通常的回答是:
你不好好吃饭,妈妈就不喜欢你了!
你乖一点,不许哭!爸爸喜欢听话的孩子!
你把玩具分给小朋友玩一下嘛,你这样小气,小朋友都不喜欢你了,妈妈也不喜欢你了!
不可否认我们对孩子的爱是无条件的,但面对孩子的不良行为或者情绪,我们在教育的过程中,尤其表达上却处处体现着条件,常常在无意识地给孩子传递着这样的信息:只有满足了条件,你才能赢得父母的喜欢和爱。
《逃家小兔》这本书中,兔妈妈的回答堪称家长的典范。小兔子提出“我要跑走啦”这种坏情绪,作为家长第一时间不是说“不”,也不是去解释离家出走的逻辑后果,而是说“如果你跑走了,我就去追你,因为你是我的小宝贝呀。”
对儿童来讲,这样的回答等于在说:无论你去到哪里,妈妈都想在你身边,爱着你,呵护着你。这里面有儿童心理上最基础的安全感需求。
于成年人来说,我们看到书里兔妈妈的变身,很容易联想到自己母亲的无条件付出与爱。理解这些对于幼儿来说太难,他们的理解力更着重于眼前,而非关联过去。因此,父母在面对儿童的不良行为时,正面的表达可以让他感觉到安全、舒适与爱,才容易将行为引导至积极方向。
最后,借用心理分析学者布鲁诺•贝特汉姆的话,即便是给儿童阅读的书,也要做到:
“丰富(孩子的)生活,(故事)必须刺激他的想象;帮助他发展智力和净化感情;协调他的焦虑和愿望;对他的困难给予充分的认识,同时对如何解决困扰他的问题给出建议”。
它可以作为家长为儿童选择阅读书籍的一个重要衡量标准。
*本文为星星君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