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文史——广州工业文化遗产 | 龙唛仓花地仓……记录广州近代工业重要一页

羊城文史——广州工业文化遗产 | 龙唛仓花地仓……记录广州近代工业重要一页

首页休闲益智火柴岛热带逃生更新时间:2024-08-02

龙唛仓旧址、花地仓旧址、德士古油库旧址……这一串普通人不大熟悉的工业遗产之名,其实是广州近代工业发展的重要见证。白鹅潭,是衔接珠江前、后、西航道的咽喉要塞,自古以来就是商贾云集的重要口岸。清末民初,各国洋行纷纷在此开辟码头、建造仓库,龙唛仓旧址、花地仓旧址、德士古油库便是油料仓储设施的代表。这些老建筑见证了广州成为华南地区最大物流中心的历史,也是研究广州近代港口贸易、中外经济往来的重要实物资料。

龙唛仓旧址立于珠江畔 老建筑传递百年时光气息

从芳村大道拐入鹤洞新马路,往前走不远,就是龙唛仓旧址。两座并联排列,坐西朝东,碌灰筒瓦,红砖外墙,颇有几分典雅之韵。不远处则是办公楼之所在,也是坐西朝东,为西式欧廊式建筑,百叶窗在绿树掩映之下,也传递着时光的气息。这就是2024广州新增的三处省级工业遗产之一——亚细亚龙唛仓旧址所在地。

根据档案资料,龙唛仓是亚细亚火油公司在广州最早建设的仓库,始建于1906年,总面积逾两千平方米,主要储存煤油。此外,仓库内还有一个容积达两千多立方米的密盖油仓,专门用来存储润滑油、润滑脂等石油产品。倘若时光倒流100年,龙唛仓会以其独特的建筑形式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有学者提出,由于追求大空间与实用性,广州近代仓储建筑率先采用了西方建筑工艺,展现出较高的建筑技术水平。比如,龙唛仓就采用了大跨度钢屋架结构,营造出大型的仓储空间,从而成为岭南早期大跨度结构的典型代表。而在美学设计上,龙唛仓的办公楼体现了明显的古典主义风格,比例均衡,颇具审美价值。

亚细亚龙唛仓旧址位于白鹤洞新马路

2008年,龙唛仓旧址被确定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遗产本体为办公楼与桶装油料仓库。今年2月,龙唛仓旧址又入选第三批广东省工业遗产。龙唛仓旧址现为广东石油广州培训中心,两座遗存建筑周边设立了标识指示牌,展示建筑历史,传达着工业遗产的信息和价值。

从鹤洞新马路重新转入芳村大道,北行约1.4公里,右转进入信联路,再往前走上百来米,就到了亚细亚火油公司在广州建起的第二个仓储建筑——花地仓旧址。这里的四座巨型油库始建于1918年,油罐外壳由约15毫米厚的钢板加上铆钉制成,最高的一座油罐高达近13米,直径最大者达20.7米,可谓体量巨大。除了油罐之外,花地仓还存有3座桶装油料仓库,其中一座始建于民国初年,另外两座建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现存的码头至少也有80多年历史,原用于油船停泊和货物装卸。花地仓还留有大量消防设备,而标有“壳牌”商标的沙井盖上还有一把防盗锁。这把锁到底是怎么制造出来的,还让专家费了不少脑细胞。不得不说,亚细亚火油公司在仓库的设计制造上,的确是用了不少心思。2008 年,花地仓被确定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广州市白鹅潭聚龙湾片区,亚细亚花地仓码头旧址

亚细亚白鹅潭畔建仓库 航路四通八达水运便利

上文说了,龙唛仓和花地仓都是亚细亚火油公司在白鹅潭边盖起来的。那么,亚细亚火油公司到底是个什么来头?又为何要在白鹅潭边盖起这么两座大仓库呢?根据史料记载,1903年,英国壳牌石油和荷兰皇家石油公司联合罗特希尔德公司共同出资创办亚细亚火油公司。1906年英国壳牌石油与荷兰皇家石油公司合并为英荷壳牌石油公司后,亚细亚火油公司则成为壳牌石油公司在亚洲市场的销售机构。也就在同一年,亚细亚火油公司广州分公司在沙面成立。

那么,到底是什么吸引亚细亚火油公司来到了广州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就得说一说20世纪初广州的“煤油消费版图”了。煤油是从石油中提炼出来的液态燃料,沸点比较低,适用于照明和作燃料。据史料记载,煤油于19世纪60年代进入广州,一开始只给外国人做照明之用,十来年以后才逐步向本地百姓销售。

生活在今天的我们,很难想象煤油给人们生活带去的巨大改变。要知道,在煤油灯出现之前,本地老百姓照明,主要用的多是植物油,油灯亮度有限,燃烧得还很快,老百姓必须省着用,所以采用了“省油灯”的说法。煤油的价格比植物油要低一半,而亮度却是油灯的三四倍。虽然它一开始进入中国市场的时候,老百姓还是要掂量掂量,毕竟买一盏煤油灯,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等到19世纪70年代,有广东商人制造出了价格合宜的煤油灯,家家户户就渐渐用煤油灯代替了原来的豆油灯。当时,有一份商务报告写道,各条约口岸周围相当大的区域内已经普遍使用煤油,每个村庄都有廉价的煤油灯。“过去天黑就停工的行业现在有许多在夜间也工作了,穷苦的读书人也能在夜间燃点煤油灯⋯⋯鞋匠、磨工、裁缝和木匠,在夜间全都使用油灯。”由此可见,煤油灯在城市普及后,又逐渐进入周边的乡村,被四邻八乡的老百姓接受。

亚细亚花地仓旧址

这个市场的吸引力显然是巨大的。

其实,早在亚细亚火油公司进入广州之前,美孚石油公司已在这里“安营扎寨”,深耕市场。美孚石油公司是美国石油巨子洛克菲勒家族的产业。1894年,美孚石油公司在香港设立区公司,业务范围覆盖中国和东南亚各地。1900年,美孚石油公司在沙面设立分公司,业务不仅覆盖整个珠三角,触角还伸及广西各市镇。在培育市场和进行“消费者教育”方面,美孚可是下了大本钱,首先,“美孚“这个名词,就不是随意起的,它有“美丽而深孚众望”之意,可以说是雅俗共赏;为了打开市场,它还“买一送一”,有人买一整听(约15公斤)煤油,就送一盏煤油灯,在当时的乡村,很多人就直接把煤油灯呼作“美孚灯”,可见其市场营销之成功。

亚细亚火油公司一进入广州市场,就面临着美孚公司的强大竞争压力。不过呢,它也有自己的独到优势:销售的煤油是从苏门答腊的油田里提炼出来的,与美孚公司产品要从大洋彼岸运过来相比较,运输成本自然大大降低。再说负责运输的油轮也是自家的产业,挣到的钱“肥水不流外人田”,都是自家的利润。这些都给了它底气,在广州市场上与美孚公司厮*一番。

油轮运载煤油抵达广州,自然需要仓库存储产品,然后再销往四邻八乡。仓库的理想选择,当然是沙面岛对岸的白鹅潭畔。打开地图,从白鹅潭西端起,珠江主航道被大坦沙一分为二,北支流经广州市区,称为前航道,南支称为后航道。前后航道经过长洲,汇合成为黄埔水道,经南沙、万顷沙出海。当时的商品进口,多走水路,这里航道宽阔,水运便利,离沙面岛又只是一江之隔,来往十分方便。于是,亚细亚火油公司在广州站住脚没多久,就在白鹅潭畔建设了一个储存油料的仓库,也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龙唛仓;后来又在大冲口建设油料存储池,也就是花地仓。仓库均设有办公楼,有管理人员常驻办公,亚细亚火油公司还专门有两艘电船,来往于货仓与沙面岛之间,可以说是相当便利。

当时,看中珠江后航道之便利的外商自然不止亚细亚石油公司一家。事实上,根据粗略统计,晚清与民国年间,珠江后航道沿岸聚集了十多家外国洋行的码头与仓库旧址,除了亚细亚龙唛仓与花地仓之外,还有位于今海珠区龙凤街的太古仓、革新路的大阪仓,位于今荔湾区芳村大道的渣甸仓、日清仓,位于荔湾区白鹤洞的美孚仓、德士古油库等。翻开历史地图,这些旧址串珠成链,诉说着广州近代工业的重要记忆。

龙唛仓修在珠江后航道沿岸

营销网络遍布周边乡村 广告打到用户家门口

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广州及周边地区的乡民开始逐渐使用煤油灯,而根据相关数据统计,1914年,仅粤海关的煤油进口量就达到了2000多万加仑,比1887年煤油进口量增长了20多倍。与此相对应的是,亚细亚龙唛仓和花地仓建成后,又多次加建,这无疑就是市场规模逐步扩展促成的了。其实,亚细亚火油公司不仅销售煤油,也销售汽油、柴油、润滑油等,不过,在清末民初,煤油还是其最重要的产品,其他统一称为副产品,到了20世纪30年代后,其他产品的比例才渐渐扩展。

根据相关档案资料,亚细亚广州分公司的经销范围可以说是遍布三江流域,东江流域有东莞、增城、石龙、惠阳、河源等,西江流域有三水、四会、肇庆、罗定等,北江流域有清远、英德、曲江、南雄等,至于珠三角,那就更多了,佛山、陈村、大良、容奇、九江、里水等,全在其经销范围的覆盖之下。至于来自江西等地的外省商人,带着一船瓷器南下广州,回程捎上一些煤油,回到本乡售卖,也是做生意的惯例,生意嘛,总是多多益善。再说,花地仓和龙唛仓修在珠江后航道沿岸,图的就是水运便利,可直达各地。

亚细亚火油公司这个巨大的经销网络是怎么建立起来的?答案也不难猜测,寻找靠谱的经销商!亚细亚广州分公司有自己的市场“侦探”。这些人长袖善舞,资讯发达,经销商主要就由他们推荐。被推荐者往往是当地有名望有产业的殷实富户,有的还是当地商会会长。双方接触后,如果彼此都觉得这盘生意有数围,那就约定经销商的销售范围与经销项目,这事就算定下来了。普遍做法是一个经销商“代理”一个县的生意,但由于经销商的实力有大有小,所以这也不能一概而论。

经销商也有自己的“下家”,那就是遍布各处的代销店,街角的杂货店,村口的杂货铺,都可以代销煤油。借着这一个个像细胞一样的代销店,亚细亚火油公司把商业网络从繁华的城镇铺到偏僻的农村。亚细亚龙唛仓与花地仓的码头前船来船往,油料产品从这里运往四邻八乡。

亚细亚龙唛仓旧址

有生意的地方就有竞争。亚细亚火油公司在广州也与美孚公司以及我们下文中要说的的德士古公司展开了激烈厮*,各种商战手段层出不穷。有意思的是,它们彼此之间的厮*还波及了看似比较平静的仓库。有档案资料记载,亚细亚花地仓、龙唛仓,还有美孚公司的美孚仓以及德士古公司的德仕古油库前,经常会有对方“情报人员“的身影,他们受命打探到港卸运的船舶的吨位乃至详细的石油产品到货情况,回头向自己的雇主汇报,以便制定竞争策略。三大公司甚至还收买对方的工作人员,充当“卧底”,从内部窃取各种商业信息。

据美孚广州分公司工作人员的回忆,亚细亚火油公司为了取得美孚公司的商业情报,收买了对方的一个仓库管理人员,孰料这个管理人员转头就把这个消息告诉了自己的上司,上司当然对他赞许有嘉,给予了物质奖励,同时还授意他故意做一些假账,用假情报来迷惑亚细亚火油公司。这种从内部刺探情报的手段,对三大公司来说都是家常便饭。大家在场面上当然要保持礼节,其实彼此心照不宣。仓库重镇,同时也是商战“情报战场”,这可以说是珠江后航道洋行仓库区的有趣之处了。

除了“情报战”,还有广告战。做广告讲究先机,在广东各地,常常是货物尚未在市面上出现,但广告已经打到用户面前了。省内各镇以及道路边的墙壁或山石上,”点亚细亚火油“的大字广告随处可见,连乡下村落里老房子的墙壁上,亚细亚也画上了旗下“壳牌”火油和僧帽牌洋烛的巨幅广告,主打的就是要让四邻八乡的用户印象深刻。至于买煤油送煤油灯、火柴,乃至送点儿年画、日历、挂画等,这些都是常规操作。其主要对手美孚公司也毫不示弱,它还专门组织了一个油漆大队,成年累月活跃在广东城乡,画广告推销自己的美孚牌煤油等。到了20世纪20年代,在报纸上打广告宣传产品的做法,也越来越频繁,而且往往配合本地人的传统节庆来宣传。毕竟,用户对自己产品越有好感,仓库里、码头前才能越船来船往、货如轮转,自己的生意也才能做得越好。

20世纪20年代后,随着电力的普及以及广州市政与交通设施的改善,亚细亚和美孚等石油公司的销售天平逐渐向汽油、润滑油等产品倾斜,花地仓、龙唛仓等仓库内也设立了专门的仓储设施,来存放这些产品。同样根据档案资料记载,亚细亚等公司对广州及其周边的交通线路以及车辆持有者的需求时时进行深入挖掘,建立明确的客户名单,同时也跟客户乃至潜在客户建立长线关系。当然,在广告上“科普”自家汽油、润滑油产品的优势,进行“消费者教育”,也是重要一环。这些,对当下倒也不无借鉴之处。

德士古油库始建于1924年

若从龙唛仓旧址旁的鹤洞新马路往前走上20米,转两个弯,再沿着芳村大道走上一会儿,就到了芳村大道南南枝围1号。这里就是德士古油库旧址。德士古油库是美国德士古石油公司广州分公司最早在广州建设的仓库,初期是一座桶装油料仓库,主要储存汽油。1946年,德士古石油公司在油库原址上建了4个金属油罐。20世纪80年代,4座金属油罐被拆除,新建18个储油罐,作为广州市石油储运公司的油库。与亚细亚龙唛仓和花地仓一样,德士古油库也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文物本体是一座百年码头。码头以七字形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向江面延伸,面积约120平方米,当年用来供油船停泊和装卸用。想象一下,近百年前,这里送货的、卸货的、拿货的⋯⋯各色人等忙忙碌碌,一定十分热闹。

德士古石油公司是美国摩根财团的产业。1915年,德士古公司的石油产品开始输入中国市场。1920年,德士古广州分公司在沙面成立。广州分公司的经销范围远远超出广州本地,东至厦门,南至海南岛,西至广西龙州,北至曲江。德士古在广州建立分公司之初,也以煤油为销售重头,花了很大力气来推销旗下的“红星牌”和“幸福牌”煤油,二战结束后,汽油逐渐成为其出口华南的大宗产品。位于白鹤洞的油库,始建于1924年,最早建设的桶装油料仓建筑面积近千米,应该就是以储存煤油为主。在销售方面,德士古公司同样是招收经销商,再由经销商去“招募”代销店,盘根错节,将销售网络铺至四邻八乡。

20世纪50年代,德士古油库由当时的广州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随后由广州市石油储运公司使用至今,如今江畔的这一座百年古码头,即是旧址留下的唯一遗存。

文/王月华图/陈忧子、廖雪明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