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成营相比兵种营,组织架构人装编成,发生了较大变化
■编制同样都是营,同样都是当营长,彼此营长有啥不一样
在“更芯换脑”中打开局面
——中部战区陆军某合成旅合成一营营长张小伟的履职经历
■李科、邓帅军、解放军报记者胡春华
中部战区陆军某合成旅合成一营营长张小伟是个有故事的人。到旅里采访,旅领导首先推荐的就是他。原因是,他在合成营抓建上有些“门道”。
合成营侦察分队正在进行敌后渗透训练。邓帅军 摄
让我们走近张小伟——
事必躬亲,累并郁闷着
夜已深,张小伟从连队查完哨,拖着疲惫的身躯向营部走去,孤单的身影在路灯的映照下越拉越长。
夜寂静,回到宿舍的张小伟怎么也睡不着。他心里装着很多事,上任一个月来,忙得两脚不沾地,可营里工作起色不大。
在营长任上,张小伟应该算是“老资格”。从摩步营、作战支援营,到如今的合成营,在5年的营长任职经历中,他把每个岗位都干得风生水起:任摩步营长时,他带领营队官兵在旅里组织的数次演训活动中打出威名;上级组织该旅进行编制试点论证,他被调任新成立的作战支援营当营长,当年旅里组织“强军杯”比赛,16个比赛项目他们营拿了11块金牌,年底被旅里评为“军事训练一级营”,荣立集体三等功,个人荣立二等功。
作为首任合成营营长,张小伟深知责任重大,他心里憋着一股劲儿,一定要把合成营搞出个模样来。
为了这个目标,张小伟没少下功夫。上任以来,他白天忙着抓训练,看到哪个连队组织得不顺畅,他就盯在哪里。中午趁着部队休整,他又马不停蹄赶回营部处理各种文电,下午的训练也不能耽误。晚上的夜训,各专业训练场他都要检查一遍心里才踏实。
尽管张小伟很努力,旅里的检查评比结果却让他很失望:往年每次不落的武器装备换季保养“红旗车”,这次竟然一个没评上;同步展开的驻训准备工作由于不到位被机关“点了名”。
合成营官兵在丛林展开作战演练。邓帅军 摄
一贯“见第一就争,有红旗就扛”的张小伟心里很不舒服:来到合成营这是怎么了?
在以前,营里专业相对单一,步兵出身的张小伟样样精通,只有个别的老士官能与他一争高下。训练场上,哪个班长组训不规范、训练不合理,他一眼就能看出来;哪个连队训练到了什么程度,他都门清。
现如今,合成营涵盖了数十种车辆、武器装备,对口的机关业务科多了好几个,不仅有通用型车辆,还有好多特种车型。武器装备从枪到炮,再到各类通信、工兵、侦察器材,种类繁多,装备保养的难度大幅增加。人员比之前多了一倍,专业数量增加了2/3。面对那么多没见过的装备器材,张小伟很想尽快学习和掌握,可他哪有时间呢,光是到各个专业训练场地转一圈都得花费半天时间。
5年的营长任职经历,已经让张小伟养成了事必躬亲的习惯。来合成营的这段时间,他越来越意识到,这个习惯在兵种营行,在合成营不行。
张小伟开始反思,是工作思路出了问题:合成营编制加强了,人员装备增多了,但同时也增设了多名参谋,加强了指挥机构,把他们的作用发挥好,是营长应该考虑的问题,光靠一个人蹦跶成不了事。
合成营营战术演练中某型装备通过复杂难行路段。邓帅军 摄
学会统筹,才能忙而不乱
其实,新来的参谋们都想有一番作为,只是没人派任务,只好坐“冷板凳”。
张小伟要把他们派上用场。
9月底,营里准备进行一次摸底考核,张小伟见火力参谋李阳手头没事,便让他制订保障连的考核计划。
第一次受领任务,李阳当然不敢马虎,反复推敲和论证方案的可行性。然而考核当天,意外还是发生了:由于没有把握好考核标准,宣布考试成绩时,很多战士抱怨不合理。
原来,李阳是炮兵出身,跟火炮专业相关的东西玩得转,但对保障连通信、工兵、防化、修理等专业的考核内容并不熟悉。李阳尽管“临时抱佛脚”恶补一番,考核还是出了纰漏。
出纰漏的事还不止这一件。
一天,旅作战值班室打来电话,需要统计病号情况。营部值班的作训参谋王浩将数字报了上去。可是后来机关却反馈说情况有出入。
原来,营长之前安排战勤参谋宋伟掌握跟进病号情况。由于临时有任务,宋伟还没来得及将最新的病号变动情况统计汇总。王浩不知情,将旧数据上报了机关。
合成营正在进行夜间进攻战斗演练。董鑫 摄
连队也反映,有时候一个参谋刚检查完连队的情况,另一个参谋又紧随其后来检查,内容交叉重叠,连队还得跟着再忙活一遍,官兵意见很大。
查纠原因张小伟主动担责,这个事不怨别人,职责不清,分工不明,是自己安排工作缺乏统筹。
“指挥机构要高效,明确职责很重要!”张小伟立即召集营干部和几位参谋开会研究,对营部的岗位职责进行系统论证,根据专业和各个参谋的专长,明晰各参谋岗位职责。他们将营里的日常工作划分为5大类、12个方面、120项内容。
不久,营里修订战备方案,按照职责分工,情报参谋屈宏涛根据掌握的最新变化,主动对战备方案进行了修订完善。每周一次的考核,作训参谋王浩从方案计划、具体组织到成绩评定,工作有板有眼。张小伟的案头也不再是一堆孤零零的文电,还有几个参谋对各项工作的情况汇总和实施方案。
现在,营部各项工作明细表、参谋职责明细表、用大镜框挂在营部值班室的墙上,营部参谋们对照自己的分工,实现了对机关、对营部、对连队的无缝对接。张小伟想了解哪方面的情况,直接找相对应的参谋就行,营部参谋真正成了指挥员的“左膀右臂”。
装甲步兵连正在组织班战术演练。邓帅军 摄
走对路子,找准节奏找对点
按说,人员职责清晰、分工明确,指挥机构运转起来应该顺畅了,可事实并非如此。
10月初,全营要进行炊事分队集训。身为士官的战勤参谋宋伟,不敢发通知,认为自己是个士官,怕下边不买账,便找营长亲自打电话。
其实,有这种顾虑的不止宋伟一个。副连职作训参谋王浩同样感到底气不足,有时发个通知半天没有回应,回应了也是应付差事。
这一切都被张小伟看在眼里。他有点纳闷,过去营部一个文书都挺顶用,现在名正言顺的参谋咋会缩手缩脚呢?这说明,官兵对新的运行机制还不适应,更缺少新机制运行的氛围与环境。
牵牛就牵牛鼻子。张小伟将目光锁定在营造良好的履职尽责环境上,让参谋多出头露脸,有职又有权。日常工作检查、定期考评、讲评,交给各个对应负责的参谋;采取定期讲评的办法,对不配合营部参谋工作的单位点名批评;日常训练计划的制订、各项活动的开展,都要经由相应负责的参谋审批……
现在,营部的几个参谋明显感到,无论布置任务,还是下去检查,各项工作开展顺畅多了。
合成营配发某型突击车进行实弹射击。董鑫 摄
张小伟也同样感到越来越顺手。他对记者说:“走对了路,抓对了点就会事半功倍。”
张小伟还发现,营里的几个参谋,没有一个有机关和参谋业务培训经历,除士官宋伟外都是从连长或副连长岗位转任的,参谋业务、组织协调等能力与实际需求还有不少的差距。对参谋来说,既要权责对等,更要能力匹配!这是张小伟最上心的一件事,因为他知道打造一支精干顶用的参谋队伍有多重要。他利用一切机会锻炼这支队伍,压担子,教方法,自己解决不了的就向旅里求援。
旅长刘长安很看好一营的转型节奏,夸张小伟是个明白人。对于基层遇到的问题,旅里早有打算和安排,他们定期组织参谋业务集训,推行岗位互换制度;通过考核评比、比武竞赛等形式,组织“十佳优秀参谋”评选,旅里组织首长机关参谋业务技能培训时,营部参谋包括部分排长和副连长也会被一起带上,从源头抓起,育好苗子,作为后备参谋人选。
看着一天天成长的合成营,张小伟心里美滋滋的。最近,不少友邻单位前来取经,还邀请他和几个参谋实地传授经验。
如今,从繁琐事务圈子里跳出来的张小伟,正在筹划如何编组训练,摸索打法战法,争取一步一个台阶,向着合成营建设的下一个目标大步迈进……
营部参谋正在组织战场救护考核。董鑫 摄
平时“左膀右臂”,战时“最强大脑”
■某合成二营营长 刘占国
平常条件下,合成营参谋能否称得上是营长的“左膀右臂”?一场武器装备换季保养活动也许就能检验出来。
我当连长的时候,每年的武器装备换季保养只需向上级机关请领所需配件、工具等物品,剩下的依靠连队自身就能搞定。去年当了合成营营长,看着比以前成倍增多的武器装备数量和种类,肩上像是扛了一座山。
营里的参谋给了我“惊喜”。“惊”的是他们“合”起来的速度、效果惊人;“喜”的是,有了他们的全力辅助,整个换季工作进行得非常顺利。首席参谋李正果带领大家一起拟制计划。每个参谋根据岗位职责细化分工,对下和连队建立联系,对上和机关科室协调沟通。
不过,平时的“左膀右臂”,战时不一定是“最强大脑”!
一次红蓝对抗演练,作战参谋在制订作战计划时,还是依靠上级通报的信息,根本没有将营内侦察分队自主侦察的优势考虑进来。情报参谋获得的第一手情报资料被束之高阁,结果本来凭借对信息的掌控优势能够轻松获胜的一仗,我们却败了。
合得起来就是“最强大脑”,合不起来,还是一盘散沙。知易行难,参谋机构与分队也欠缺一个“合”字。去年集团军组织旅战备拉动,我营负责左翼主攻,一遇到敌情,指挥机构便下令分队开打,也不注重弹药分配,仗打到一半就没弹药了。虽然战勤参谋着手进行弹药前送,但战机转瞬即逝。
合成营官兵正在进行夜间登车训练。韩文卿 摄
瞄准“合成”历练,开启“升级”之路
■某合成三营营长 孙 森
从当首席参谋到副营长再到如今的合成营营长,在合成营试点单位摸爬滚打的几年中,自己收获不小。其中,对参谋一职感受特别深。
我任合成营首席参谋不久,旅里组织季度考核,因对考核的专业不熟悉,自己差点出洋相。在一次座谈会上,因对某型无人机的装备性能数据有误,我的发言被侦察科长当场叫停,场面无比尴尬。我深深感到,一名优秀的合成营参谋,必须是精通各专业的“多面手”。
可是,当我下定决心改变这种状况时,却有一种双拳打到棉花上的感觉:想学习专业知识,没有充裕时间;想到训练场上实操,分不出过多的精力;想深入研究战法,缺乏数据资料……
如今,旅里正式按合成营编制运行,参谋人员全部到岗到位。换位思考,将心比心,不能让他们再走我的老路,能力“升级”计划在不声不响中展开。没有时间,就结合军官训练计划,划定专门的训练时间,区分岗位,进行专业知识补习;事务性的工作耗费太多精力,就按照每个参谋的职责进行合理分工,让不值班的参谋腾开手来多跑训练场;没有数据资料,就将原有资料汇总分类整理,再通过向旅里请领、求助院校专家等手段建立资料库。
我们还采取阶段任务划分和定期总结的方式促进能力提升;参照每个人基础水平,每周给他们设置学习内容,集中讲评,每周组织考核。压担子,教方法,使他们逐渐练得一身好本领。前不久,首席参谋李家鹏,被评为旅“十佳参谋”,个人能力素质强,完成分内工作得心应手。
合成营官兵在宿营地进行防卫演练。邓帅军 摄
创新组训模式,把控训练质量
■某合成四营营长 陈国强
合成营兵种增多、专业增多,给组训方式带来了严峻挑战。
当时我作为试点合成营的首席参谋,主抓训练。新增专业多,培训周期长,专业人才青黄不接的现状让我很挠头。就拿保障连修理班来说,每个人一个专业,各不相同;火力连某雷达专业仅有1个人;无人机专业也是个位数……细数下来,合成营单专业人数为个位数的专业有十几个,这给组训带来了很大困难。
经过不断探索论证,我们逐渐摸索出了“大专业小集中,小专业大融合”的分级组训模式。如今,我已走上了合成营营长的岗位,深知这几年探索的艰辛与不易,所以倍加珍惜当下、奋力前行。
营里的无人机操作手、卫星通信员等专业,人员少、装备技术含量高,依靠旅自身力量无法训练,我们就将人员外派,去院校去厂家学习培训,效果明显。上次合成营战术演练,我方处于劣势,刚参加完培训回来的上等兵万松,凭借着熟练的无人机操作技能,侦察到“蓝军”指挥所,我们迅速组织火力打击,战局迅速扭转。
打胜仗,人才是关键。分级组训模式就是解决人才短缺的有效手段。以合成营支援保障类专业为例,专业性强、分工细,合成营本级无法解决,旅里就统筹协调,指定相应兵种分队牵头进行集中训练。
对于人数多、大众化的专业,连队教学力量充足,我们就放开手脚由连队自行组训。在最近的一次考核中,装甲步兵三大乘员专业成绩优秀率均在80%以上。
(本组稿件由邓帅军、李科、解放军报记者周远采访整理)
(本文刊发于2017年12月20日《解放军报》05版)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