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展、采访、动手体验!晨报小记者走进碧云美术馆

观展、采访、动手体验!晨报小记者走进碧云美术馆

首页休闲益智画点灯光游戏更新时间:2024-06-06

近几年,在上海诞生了一些社区友好型美术馆。它们就建在社区里。与传统美术馆相比,世界名画、大师级作品不再是关键词,艺术如何与生活结合起来,让艺术来到居民身边,成为社区友好型美术馆试图去突破的命题。

3月10日,新闻晨报学记团“社会观察家”研习营中、高阶的小记者们来到位于浦东新区碧云社区的碧云美术馆,观展、采访、动手体验,重新理解艺术与生活的关联。

2024年3月28日《新闻晨报》刊发了小记者们的报道。

艺术走进社区

晨报小记者 张涵韬(田林中学 六年级)

提到美术馆,你一定会想到浦东美术馆、刘海粟美术馆等特别“高大上”的场馆。但是今天,我们要来参观一座家门口的社区美术馆——碧云美术馆。

为什么要在社区里建造美术馆?它与其他美术馆有什么不同?它跟社区有什么连接呢?带着这些问题,我跟随老师开始了参观。

有一组人像引起了我的注意,他们不帅也不美,为什么在这里展出呢?导览老师说,这是关于阿尔兹海默症的作品。旁边的一间展室里,空荡荡的只有一张椅子,从头顶射下的光源衬得椅子更加孤零零。我想到老年人罹患阿尔兹海默症之后,逐渐丧失社交能力,儿女也不能时常陪伴,他们就像这张椅子一样,多么孤单啊。也许我们应该给老人更多的耐心,倾听他们的故事。

老师说,碧云美术馆有很先进的无障碍设施,期望为特殊人群提供参与文化艺术活动的平等机会,鼓励社会中的善意,让艺术走入社区,走入各个人群。

走上二楼,展品的风格变了,这里呈现出上海的勃勃生机和日新月异。一幅幅浦东开发开放的画作,向我们展示了一派城市美景。东方明珠、外高桥自贸区、洋山深水港区、上海中心、张江高新科技园区……每一个场景都很熟悉,却给我带来更大的震撼。从老师处得知,创作的艺术家们有不少就是我们上海人,他们热爱上海,记录上海,描绘上海。这就是我们出生、长大、奋斗的城市。居民参观者徜徉其间,一定深深地为这座城市骄傲。

老师说,美术馆除了艺术品展览,还承担了更多元的文化服务,比如美术与音乐、舞蹈、文学等融合跨界的公共教育活动。

我想,我有自己的答案了。“城市向来是艺术之中的一个持久而深远的主题,一直都是一片交织着想象、融汇着激情的艺术热土。”碧云美术馆将“社区塑造”作为自己的一个核心主题,推出群众喜闻乐见的精品展览。为社区带来美,为城市创造了美。我希望能有更多像碧云美术馆这样的艺术场馆,走近我们身边。

艺术是心灵的表达

晨报小记者 钱如(静安区闸北实验小学 五年级)

在上海这座繁忙的都市中心,碧云美术馆宛如一片宁静的绿洲,让人暂时忘却城市的喧嚣。当我踏入美术馆,仿佛进入了另一个世界。

美术馆内正在举办的是一场名为“城市与艺术共生”的艺术展。眼前一幅《花精灵》吸引了我的注意。“花精灵”的形态十分有趣,它不同于常规的人形描绘,而更像是一朵盛开的花,充满生机,灵动可爱。一旁的钱老师介绍道,这个展区是专门为特殊人群开设的,这正是一位自闭症儿童的作品。我顿时对美术馆肃然起敬。

展区中还有一组照片和一把椅子令我印象深刻。墙上挂着的黑白照片并不是刻意的摆拍,而只是平常生活的记录。摄影师不幸患上阿尔兹海默症,将失去自己的记忆,为了不忘记自己的朋友,便把他们留在了照片里。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与即将失去的记忆抗争。听完介绍,我也十分得悲伤。

照片的对面,有一个房间,里面放了一把不起眼的椅子。只要你一坐上去,那把椅子就会叙述一个故事。叙述者的爸爸也患有严重的阿尔兹海默症,虽然没有忘记儿子,但在一次游泳时,每过五分钟问一个相同的问题。听着叙述者的话,我的心也沉重起来。

接着,我们走进了“要有书”展区,这个展区让我理解了书籍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我看见一幅作品,远看像是把窗帘布的蕾丝花边不规则地贴在画纸上,还留出了线头,可走近一看,却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它是作者画上去的。老师说作者这样做,是为了怀念她的家乡。

在碧云美术馆的参观,给我带来了一次视觉与心灵的双重享受。它不仅展示了艺术的美,更让人思考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带着对艺术的新理解和深刻的感动,我踏上了归途。

生活之美,艺术之美

晨报小记者 姜莱(杨浦区五角场小学 五年级)

3月10日小阳春,我随着晨报学记团来到金桥碧云美术馆,和大家一起寻找蕴藏在生活中的艺术美。

这次展览共有123名艺术家参展,展品中包括视觉艺术、装置艺术等不同形式的作品。

展区的第一件展品——《不想读书》系列,是著名艺术家李向阳的作品,由四幅纸上固体油画组成。每幅画展现了不同的生活物品,有血压计、酒瓶、日历时钟,和一幅眼镜口罩。初看似乎和“不想读书”这个主题没有关联,但一细想,不禁又被作者深藏的巧思和象征性所折服。佩服李向阳老师不光画工了得,更叹服他对生活的敏感度。

接着是一幅摄影展品映入眼帘——《迈向》。作品中,阳光明媚,一群山村的孩子微笑着在学校里迈着步子。画面色调明亮,人物情绪饱满,尤其在明亮的阳光下,那份纯真和明媚更显得纯粹和动人。摄影作品最讲究的是构图和光线,但似乎在这已不重要,更让人记忆深刻的是那份笑容中传递出的积极向上。

我最喜欢的还是艺术家马良老师的装置展品《请坐,我给你讲个故事》。当参观者坐上木椅,一段音频响起,是作者和老父亲的对话。内容很简单,游泳池旁,父亲反复向作者问同一个问题。父亲患上了阿尔兹海默症。短短5分钟,作者无力的绝望、父亲的虚弱,从声音中流淌而出,让我感同身受,内心也生出难过和惋惜,还有一份对生命无常的叹息,和对亲情的珍惜。

艺术其实并不高高在上,真正的艺术一定来源于生活,是对生活的高度提炼。艺术需要对生活拥有一份感悟,有对细节的专注,并不只是画功的高超或巧夺天工,能打动人的,一定是来自真实生活的同理心。

朋友们,一起来感悟蕴藏在生活中的艺术美,一起来更好地爱这个世界,爱自己的生活。

艺术之美装点生活

晨报小记者 刘宇轩(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普陀实验学校 二年级)

我的书包上,多了三枚漂亮的徽章,每次看到它们,我的心情就会明亮起来,因为它们是我自己创作的“快乐成长”主题徽章。

周末的一天,碧空如洗、万里无云,我和晨报学记团的老师一同前往碧云美术馆。这是一个与生活相结合的社区友好型美术馆,不再专注于展示名人名作,而是更注重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在这次活动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制作徽章环节。首先,我要剪出一个圆形纸。一开始,我有点紧张,担心自己剪得不好会影响美观。但随着剪纸的进行,我发现边缘被我剪得越来越光滑,就像一个光滑的皮球。

第二步,我在圆形纸上作画。我画了三幅,其中一幅是绿绿的草地上,开满一些小花,因为我想表达一个主题“快乐成长”。小草快乐地生长,小花们在旁边陪伴着它,我希望小朋友们也可以像小草一样快乐,像小草一样有很多的朋友。

最后,我将画好的纸张交给老师,老师用压膜机进行压模。麻烦的是,这个机器需要用很大很大的力气才能压出比较完美的徽章,其中一枚徽章就因为力度不够,而变得皱皱巴巴,所以我觉得这一步是很有挑战性的。只见老师大大的身躯弯下腰,细致地把薄膜覆盖上去,先按一下压膜机的按钮,再确认徽章底座的位置,用力一压,一枚完整的徽章就做好了!

我一共制作了三枚徽章,我把它们扣在书包上,作为装饰品,显得格外漂亮。这次活动让我对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以后也会更加关注艺术,多去一些美术馆。

因为爱,城市与艺术共生

晨报小记者 周允舜(徐汇区逸夫小学 三年级)

温暖的午后,我换上小记者服,奔赴一场与“春日”的约会,参观一间坐落在社区里的美术馆——金桥碧云美术馆。

“青砖绿瓦红墙色,古典华丽显底蕴”是我对它的第一印象。可后来听钱老师说,这座美术馆竟然还没满5岁,真是让人意外呢!

走进美术馆,阳光穿过透明的屋顶照耀进来,把大厅衬得格外敞亮。有一面色彩斑斓的墙迅速吸引了我的眼球,上面挂满了五颜六色的海报。走近一看,原来这是建馆以来,所有举办过的艺术展介绍,从“风行东方来”到“爱在身边”,各种主题,琳琅满目。

而这次的主题是“城市与艺术共生”。“城市?艺术?”这两个看似没有联系的事物怎么共生呢?我带着满脑子的疑问,跟着志愿者继续往前参观。我们走进一间展厅,有两幅作品让我印象深刻。一幅是《不想上学》,桌上放着很多与学习无关的东西,例如手机,酒瓶等;还有一幅是山里的孩子,手拉手满心欢喜地期盼着拿到新书去上学的画面。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我感受到,优越的环境下孩子不一定爱学习,但贫寒反而能激发对学习的热情。

后来我还了解到,这些参展作品的主人有一些是残障人士,虽然他们有身体或者智力方面的问题,但他们对于艺术的追求和审美毫不逊色。钱老师告诉我们,美术馆为特殊人群提供了交流的平台,多关爱他们,多包容他们,因为生病是无奈的,但我们的关爱却可以带给他们无限温暖。

我的徽章

晨报小记者 华君钰(闵行区马桥文来外国语小学 三年级)

在我书桌的一角,静静地躺着一枚徽章,虽然它只有方寸大小,但却是属于我自己的独一无二的徽章。

让我来跟你说说它的由来吧!

上周,老师带我们一起去碧云美术馆采访。我们先是参观了美术馆的展品,然后去采访了美术馆的老师,采访完后就是我最期待的环节了,我们要做出属于我们自己的徽章。

我先用底稿纸剪出一个圆形,但没想好该画点什么。于是我就去看了一下作品墙,但还是没灵感。突然,我灵光一闪,嗳,我可以画手机壳上的皮卡丘呀!

我心想一定要第一个做出来,于是我画得飞快,下笔如有神助。先用黑色画了皮卡丘圆圆的大眼睛,又用红色画了圆圆的脸蛋,还有笑眯眯的嘴,黄色画长长的耳朵和身体。画完后我赶紧跑过去拿给老师,老师夸我画得真可爱!

后来我又画了几张,老师都帮我用机器压制好了,我说“谢谢老师”。

爸爸来接我了,我对爸爸说“看!我自己做的徽章,独一无二的哦!”

感受不同的美

晨报小记者 汪子芪(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三年级)

上周末,我参加了一场在金桥碧云美术馆举行的小记者活动。据老师介绍,这个美术馆很重视患有阿尔兹海默症和自闭症的人,有些作品就来自这些特殊人群。今天我想给大家讲讲几个印象深刻的作品。

首先我想介绍的作品名为《表情》。这是一幅自闭症孩子们的画作。里面有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男人看不出什么心情,嘴巴感觉涂了口红。女人在掉眼泪,嘴巴却是个爱心,里面有个笑脸,像是破涕为笑。这幅画画得很好,体现出了自闭症儿童也有非常人之处。

第二幅作品也是一幅画,画里有一个男孩站在一个木板上,木板下有一个球,像一个杠杆结构。这不禁让我想起大物理学家阿基米德说的:“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地球。”

第三个作品是一件实体展品。它是一个红色的大骨头,前段左右各有两个像独木舟一样的物件,乍一看好像啥也不是,再一看又像只红蜻蜓,很奇怪。

这次参观金桥碧云美术馆的小记者活动,让我感受到特殊人群的作品展现了他们独特的视角和情感表达,引人深思,让我对美有了新的想法。

用心感受爱的艺术

晨报小记者 黄玲菲(黄浦区第一中心小学 四年级)

碧云美术馆坐落于碧云社区,虽不太起眼,大多数人也不太了解,但这里面却蕴藏着别的美术馆没有的美。3月10日,褚老师带领我们小记者首次开展访问活动,一起参观了碧云美术馆。

碧云美术馆最大的特点,便是他们作品中的“爱”。

《花开》是一幅优美的风景画,粉嫩的花朵相继绽放,形成一片美丽的花海。这是自闭症患者以“烫画”的形式,用光影表达的作品。在被病痛折磨控制的自闭症患者内心深处,仍怀着乐观、善良的信念。一位身患阿尔兹海默症的摄影师,拍下了一组组有关他家人、朋友的照片,真切地记录当下的生活,是要挽回即将失去的记忆;一个小小的木椅,藏着一位阿尔兹海默症患者的内心,有无力有疼惜,令人动容……

观览结束,便到了小记者发布会环节。“请问您开创这座美术馆的初衷是什么?”一位小记者问道。“我们创建这座美术馆,是为了让更多的人去了解一些特殊人群的当下生活,也为了让那些同样身患疾病的人来到这里,感受爱、倾听爱、享受爱。”美术馆的负责人这么回答。

通过这次的调查、寻访,让我真切地体会到,在我们身处幸福、美满的生活时,还有许多身患各种疾病的患者需要治疗,需要用爱去拥抱。

平凡的美

晨报小记者 洪宥暄(浦东张江高科实验小学藿香校区 四年级)

上周六,我和晨报学记团的同学们一起踏进了浦东新区碧云美术馆,参观《城市与艺术的共生》特别展览。我们在这里遇见美,发现美。

跟着老师的步伐,我们首先看见了一幅名为《表情》的画作。这幅画中的人微笑着流泪,表情复杂,让人根本无法理解他的心情。听老师说,这是自闭症儿童的作品,他们虽然不擅长交流,可是在艺术或其他方面确有极高的天赋。我惊叹:“他们可真厉害!我都没他们画得好。”

再往里走,我们看见了几张黑白照片。我发现这些照片没有特别精美的构图,摄影师只是把他朋友的一个个动作拍了下来。老师告诉我们,拍这些照片的摄影师患上了阿尔兹海默症,他想在还能控制住自己的神经时把自己的朋友拍下来。原来,这些照片是摄影师和朋友们保持联系的重要渠道啊。

接下来,我们还看到了许多作品,比如描绘上海浦东风貌的油画,比如用正方形构成的抽象画,又比如用一把椅子做出的装置艺术。这些作品放在世界艺术舞台上或许很普通,它们的作者不是艺术大师,可如果用心观察,你会发现,再普通的事物也会有美的一面。

不论是自闭症儿童的画作,还是患有阿尔兹海默症摄影师的照片,又或者是其他的艺术作品,它们都能让你认识到美术馆存在的意义——只要你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就能够轻易地发现美,感知美,创造美。

画中花儿开

晨报小记者 夏语杨(中国中学 六年级)

阅读障碍症、阿尔茨海默症、自闭症……这些患者我都不曾有深入的接触,但他们创作的作品在我眼中,幅幅都有一种声音或是一段故事。3月10日,我们晨报小记者来到浦东碧云美术馆,观赏五周年特展——《城市与生命共存》。

《花开》是一幅由一群自闭症孩童绘制的作品。画中,城市地铁穿梭于道路间,奔驰的地铁与火车交织成了一张巨大的蜘蛛网,把每个人紧紧地笼罩在其中,行人在这个网上穿梭、奔波,追求着各自的目标。而那些夹杂在建筑物中的烂漫“桃花”,开得如此繁茂,弥漫在城市的各个角落。

这些特殊的艺术家或许无法透过这些交错的“网”与正在奔波着的人们交流,但富有想象力的他们,竟用点燃法在画纸上将原本封闭无光的车箱熔开了一扇透亮的窗户。坐在地铁内的自己,就能透过“它”与外界的人们开启心灵间的对话。当然,他们不会越过这扇窗户,但这并不影响这些艺术家们勾画出心间的美好。

这些特殊的作品,展示的不仅是画作之美,更是这些作品背后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生命力”。

城市中的个体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存在,但因为有了我们这一个又一个生命对心中世界的憧憬,才会有一座座不同城市的矗立,我想或许这也是本次五周年特展名为《城市与生命共存》的意义所在。

美究竟是什么?

晨报小记者 周裕哲(梅陇中学 六年级)

美究竟是什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美术大师朱光潜说,世间许多见习周知的东西都是如此,美也不例外。3月10日,我走进碧云美术馆,寻找我心中的答案。

一展览厅内,从绘画到雕塑,再到摄影和装置艺术,种类不一。《请坐,我来给你讲个故事》,便是最触动我的一件装置艺术作品。巨大的房间中央,只有一束灯光照在一把破烂不堪的四脚椅上,耳边,传来作者马良讲述父亲患上阿尔兹海默症的故事。阿尔兹海默症是一种残酷的病症,它无情地侵蚀着人们的记忆和思维,让他们逐渐失去与世界的联系。阿尔兹海默症患者的世界会逐渐变得模糊,他们的记忆像沙漏中的沙粒一样,一点点流逝。然而,他们的内心却依然充满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渴望。他们努力回忆过去,寻找那些渐渐模糊的记忆片段,这让我看到了生命的坚韧和勇气。

在二展览厅里,一个由100名自闭症儿童共同创作的作品同样让我感到温暖和感动。自闭症儿童通过一针一线创作了一幅精巧的针线艺术作品,来表达他们对世界的理解。每一个自闭症儿童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有着自己的节奏和方式。我第一次体会到他们的内心和我们一样,充满丰富的色彩和奇妙的想象。每一个自闭症的孩子,都是天上独一无二的星星,他们更需要理解和接纳。我们应该用更多的爱来照亮他们的世界,让他们内心的光彩发散开来。

美究竟是什么?我在碧云美术馆找到的答案是,美是生命最真实的模样,是人与人之间的联结与爱。

注:本文图文系晨报学记团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