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章法:画匠、画家、大师的区别

钟章法:画匠、画家、大师的区别

首页休闲益智画家大师更新时间:2024-09-22
​画匠、画家、大师的区别

文 | 钟章法

很多人说,现在的中国画坛是“‘画家’满街走,‘大师’漫天飞”。五六岁的小孩儿会画几笔儿童画,就被称为“小画家”;青年人学了一年半载绘画,就自称为“画家”;甚至离职退休的老人能涂抹上几笔,身份也马上就转换成了“画家”。为什么人们热衷于“画家”这个头衔呢?除了对绘画的喜爱和以画修身养性的目的外,更多的是看中了画作能卖钱这一点。画画既可以从中谋利,又显得高雅,何乐而不为呢?

满大街都是“画家”,是好事吗?我们应该从正反两面来看这种现象:一方面,这说明我们正处于太平盛世,从事绘画的人数多了,艺术事业也繁荣了;但另一方面,也说明大众对中国画这门民族艺术的理解还尚肤浅,缺乏敬畏心,特别是没有很好地认知中国画艺术创造的难度。画家泛滥,鱼龙混杂,有无创造不分,将严重影响中国画的发展。

从古至今,大多数从事绘画工作的人是以画技来养家糊口的,能成为合格画家的并不多,大部分只能算是画匠。从画匠到画家需要投入一生心血,经过一个漫长的修炼过程方能达到;而从画家到大师则更是难上加难,说“几百年难出一位”也不为过。有人做过一项统计称,目前国内有各种身份的画家大概有50万人,而称得上真正画家的也就几百人,名家只有几十人,大师则更是凤毛麟角。

在绘画专业里,从事画画的人可以分为画匠、画家和绘画大师等,这些层级有着不同的专业水平要求和评价标准。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为画家?《新华字典》对“家”字的释义是“掌握某种专门学识或有丰富实践经验及从事某种专门活动的人”,画家被释为“专精绘画(如图画、图案)的人”。看来,画家这个“家”字,还是有一定分量的。画匠的释义是“旧时指缺乏艺术性的画家”,而大师则是“学业或技艺上造诣极高的人”,通常指“造诣深、享有盛誉的学者、专家、艺术家、棋手等”。吴冠中曾说:“画家走到艺术家的很少,大部分是画匠,可以发表作品,为了名利,忙于生存,已经不做学问了。像大家那样下苦功的人越来越少。”吴先生说的“大家”可能就是指朝着大师之路前行的真正画家吧。

绘画艺术从来不只是讲求画画的技巧与技法,而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要成为一名合格的画家,需要有天赋、悟性和才华,需要经历自然、社会的磨砺,还必须勤奋好学,不断实践,更要能坚持艺术理想和追求,矢志不渝。

要成为画家必须从画匠开始


向传统学习,向大自然学习,是绘画者必须要走的路,这是打好基础、成名成家的关键。

中国画是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其漫长的发展历程中,经过一代代画家的不断创造,从艺术形式、笔墨构成到题材内容、意境营造,都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艺术体系。人物的线条描法、山水的皴法、花鸟的画法,前人都已下过苦功,总结出了系统的创作经验和方式、方法。初学者需要研究传统的创作程式,学习前人、他人的画法,方可入门。而这个过程往往得花去十年八载的时间,走捷径、一蹴而就是不可能的。

学习传统,能使我们站在前人的基础上看得更远,对艺术创作更有把握,更加成熟。但不是所有的传统程式都适合当今的表现需要和个性化创作追求的,我们需要去思考,去吸收,去甄别,去扬弃。学画者如果对传统的学习不加以分析、把握,就容易陷入传统的泥淖里,永远不敢越出半步。历代都有大批的囿于古人藩篱的画者,背着传统样式的累累重负,在墨守成规中走完自己的艺术人生。同样,学习他人,不独立思考,也只能成为别人的影子。吴昌硕、齐白石等大师都说过类似“学我者生,似我者死”的话。所以,如果只在模仿、抄袭,没有自己的独特创造,虽毕生忙忙碌碌,但难出有自家面目的作品,这样的人该称为画匠,还是画家?

向大自然学习,是中国画创作的必由之路。大自然是艺术和艺术家的摇篮,大千世界无山不美,无水不秀,泰山之雄、华山之险、黄山之奇、桂林之秀……祖国的大好河山处处充盈着美的信息。到大自然中去,到现实社会中去,是中国文艺界从古到今一直提倡的,也是文艺创作的根本之道。

艺术创作就是把大自然的美搬上作品吗?可以像照相那样来作画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但在当今,这种创作方法却在绘画者中颇为流行。有人曾介绍其中一种做法:到大自然中拍摄一些照片,再结合一些影像资料,通过合成形成画面构图,然后用投影机放大到宣纸上,开始制作,花上几个月甚至更长时间,经过反复描摹、渲染,一幅繁密、精细、艳丽的作品就诞生了。这种把自然表象美搬上画面,与摄影比功能、与自然景象比优美的制作品,因为符合大众的审美,颇能获得普通人的称赞,也能得到一些收藏者的青睐,即使在一些中国画大展的评选中,不少评委也会愿意为其投上一票……

大展是个风向标,这种画法、画风能被认可并且入展获奖,就引得众多绘画者争相效仿。久而久之,描摹自然美的创作趋向渐渐已普遍被人们所接受,其产生的负面影响值得我们反思。丢弃了中国画物我合一、形神兼备等艺术特质,把绘画创作当成一种抄袭制作,把中国画审美带入浅薄化、通俗化甚至低俗化境地,消解了艺术应有的崇高价值与意义,此风不改,独具民族特色的中国画的生存与发展前景令人担忧。

如果艺术创作停留在前人画什么你就画什么,别人怎么画你就怎么画,没有个人的艺术思想,创作不出独具个人面貌的作品这个层面,如何能称得上“画家”?同样,向大自然学习,却画得与自然物象一个样,没有个人主观精神思想的融入,缺少对艺术创作本质的把握,这种所谓的创作只能算停留在“匠”的层面,与真正意义上的“家”还存在很大的距离。

画家的“家”字应该有其真正的含量


中国画千百年的发展史,是一部众多创新型画家不懈奋斗的创造史,是中华民族伟大创造力在民族艺术上的鲜明表现。在每一位画家、大师的身上,我们都能看到其独特创造的一面。历史悠久、传统深厚是优势,但也给我们后人的创新带来了难度,前人的画已经达到很高的高度,我们要去为它增添点儿新元素实在不容易。但每个时代都应有每个时代的创造,历史上任何伟大的创造都不能替代我们新时代的创造。

纵观名载美术史的画家,我们可以发现,每个人的创作历程、成家过程虽不尽相同,但有一点却是相同的,即他们各走各的路,有着不相同的艺术观念、表现方法和笔墨语言。因此,我们新时代的画家也应该有个人的艺术思想,看待问题、思考问题的角度也应与别人不同,特别是要在前人、他人忽视或没有解决的难题上去思考、去突破。当下的理论界和创作界有一个现象十分值得关注,即大多数理论家、画家对中国画创作问题普遍是从笔墨技法层面切入进行探讨的,而对人文内涵、精神境界、学术价值等创新问题关注得比较少,或不够深入。我的观点是,当下的大部分作品缺乏学术价值,其根本原因在于思想深度和高度不够、内容主题空泛、精神内涵不足,首先要解决“重形式、轻内涵”的问题。在形式研究与实践已取得了很大进步的基础上,能否提升人文精神、开拓艺术新境界,是检验一名画家是否合格的主要标准之一。

前面说过,不向传统学习、不向大自然学习,就容易成无根之木、无源之水。要成长为真正的画家,首先需要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其次需要有技术,再次需要有悟性。所谓文化修养,并不是书读得多,能背大量古诗文,会写一点诗句,就可标榜为有文化,关键在于能“文而化之”,能把文化涵养运用到艺术创作中去。比如说诗文修养,并不仅仅是能在画面上题诗,而是要用中国画的艺术形式、笔墨语言营造出一种诗情画意,达到“画中有诗,诗中有画”,使作品富有艺术性、哲理性,给欣赏者带来无限的想象空间。所以说,读书多是好事,但还要能运用到创作中,不然,即使读一辈子书,拿了博士,升为教授,号称国学家,也同样难成为画家。所谓技术,并不是照搬前人、他人的笔墨技法去画画,而是要通过多年的实践磨炼,从传统中、大自然中去提炼属于自己的笔墨语言和创作方法,为自己的艺术表现服务。所谓悟性,这是能否成为画家的关键,其牵涉甚广,很难用几句话说清楚,下面试举例说明。

比如山水画创作,有无意境是关键。传统山水画千百年来为什么没有大的创新、发展?关键就在于其意境表现相对固定、单一,趋于模式化。古人在山水画中大多喜好表现出世、隐逸思想,多呈现为小桥流水人家及“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桃花源般的静态情调。这种意境表现被模仿、抄袭了千百年,已成为大部分山水画家遵循的固定模式。意境营造的拿来主义、精神内涵的因循重复,千人一面、千篇一律,能称得上是艺术创造吗?而徐渭、石涛、八大山人、李可染等人之所以被称为“大师”,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在境界上突破了前人。因此,不能走出前人思想的窠臼,不能突破前人意境的藩篱,中国山水画的创新发展终是空话。

具体而言,山水画家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到大自然中去,到生活中去。画家走进大自然,不能像普通游客一般走马观花,而是要用心感受自然,用情体悟自然。以画黄山松为例,黄山松的美人人都能感受到,如果画者只能发现黄山松的形态美,描写自然表象的美,只能算艺术创作的低级层次;画家表现黄山松,还需要抓住其本质特征,表现其独特的精神风骨和蕴含的深刻哲理。

中国传统美学认为,人所生存的宇宙大自然,花开本无意,流水亦无情,似乎与人心无涉。但作为一名画家,面对千姿百态的黄山松,面对丰富多彩的大自然,内心深处势必会被唤起强烈的情感,主观的情感和客观的物象得以交融,创作的激情由此迸发。画家可以赋予天地万物以人性,将自然物象作为人类精神表达与情感寄托的对象。艺术创作就是以符合人性和心灵的结构方式,使日月星辰、高山流水、花木禽鸟都带上感情的色彩、思想的印记。因此,大自然是美的,但它的美如果没有融入主观情感,缺乏人文精神,就是画得再逼真,作品也会因为缺乏情感而失去审美价值,更无艺术价值可言了。可以说,一名绘画者如果进入不了触景生情、情景交融、天人合一的境界,是很难成为一名合格画家的。

在技术层面,传统的技法、前人的笔墨是先辈根据自己所要表现的内容、表达的情感需要而创造出来的。“笔墨当随时代”,每个人面对的题材内容、所要抒发的情感思想是不同的,程式化、模式化的笔墨技法怎么能“放之四海而皆准”呢?画家心灵创作的自由如果被程式化的技术所束缚,必然会使中国画发展走向死胡同。而要提炼个人的笔墨语言,同样需要悟性,需要在“天人合一”的参悟中探寻自然万物与精神世界的同构关系,研究意与象彼此联系的纽带,寻找到既能刻画“象”又能表现“意”的笔墨语言。“师法自然”与“画法从于心”的辩证统一,是一名画家技法成熟的标志。

中国画创作是一门系统性的学问。缺少个人的艺术思想、个人的思维方式、个人的创作方法,很难创作出好作品。所以,真正能称得上画家的人,严格来说并不多。


画家要以大师的高度要求自己


每一位有使命感的画家,都是有崇高的艺术理想和追求的。以大师的高度来要求自己,应该是画家艺术生涯中始终践行的准则。吴冠中所说“画家走到艺术家的很少”的观点,我是认同的。一名画家要进入艺术家(大师)的层级,除了要具备比画家更全面的素质外,更重要的是,要不计较个人的得失,经得起人生的磨砺,立足于中国画发展的前沿看待问题、解决问题,心甘情愿为中国画这一民族文化瑰宝的发展奋斗终身。

从画家上升到大师,首先要有矢志不渝为艺术献身的艺术理想,要有不盲目从众的艺术思想,要有与别人不同的看待事物的角度,要树立起大思维、大视野、大气象、大格局的艺术理念。这样的人应成为艺术高峰虔诚的朝圣者和孤独的思想者,以一种孤鸿般的意志承受生命的孤独,勇于在艺术人生的道路上独自行走,并在这种心灵孤独状态中去追寻和感悟精神世界里的种种欢乐与痛苦。

纵观艺术史,真正的文学艺术家生前大多没有高贵的社会地位,都是从苦难中走出来的。的确,没有人生道路的艰难,就难有深刻的思想体悟,也不会有所感而有所发;没有经历人生岁月的沧桑,心灵就不会通达释然。诗人流传千古的佳作、音乐家振聋发聩的旋律、画家划时代的作品,大多是创作者经历孤独苦难后的有感而发。比如,八大山人经历了人生剧变、遭受了底层生活的苦难后,才得以创作出以寥寥数笔却能表现出深沉激越的精神内涵且具有穿越时空魅力的旷世佳作。石涛也因经历了相似的命运,才写出划时代的画论《苦瓜和尚画语录》,其“一笔画”理论振聋发聩,影响至今。八大山人、石涛等人在艺术成就上达到了前人所未有的高度,并且之后也难有继者,是名副其实的大师巨匠。

近现代也有不少山水画家在艺术创新道路上苦苦攀登,他们在传承传统山水画模式的基础上,探寻传统所没解决的空白和历史难题,试图迎难而上,别开生面,另辟蹊径,以毕生精力创造出与传统形式不同、独具个人面貌的艺术作品,并且从实践到理论形成了独立的艺术思想体系。但这样的艺术家在美术界毕竟是凤毛麟角,而且往往在世时得不到外界的认可,被忽视,被埋没。“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但愿在新时代,艺术家们的独特艺术创造能早日发挥出引领艺术发展的作用。

在铜臭味充斥、价值判断模糊的环境下,艺术几乎成为了挣钱的工具,名利腐蚀了一些文化人的心灵,还有多少人愿意真正地分清画匠与画家的界限?还有多少人在关心中国画的创新与发展?但是,我们相信,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强大创造力的民族,在任何时代、任何环境下,总会有一部分人为了艺术的发展默默耕耘。希望有越来越多的绘画者从画匠走向画家,从画家走向大师,如此,中国画这一民族瑰宝必定会继续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永放光芒。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