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尾狐先经历了一个被捧为祥瑞的过程,然后又被妖魔化了。
最早提到九尾狐的是《山海经》,说“青丘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青丘山这个地方有种异兽,长得像狐狸但是有九条尾巴。这异兽叫起来声音像婴儿一样,但它能吃人。如果有人吃了这异兽的肉就能不被迷惑。
《山海经》里的这个描写是不带主观态度的,既不褒也不贬,也就是说后来的所谓九尾狐是祥瑞也好,九尾狐是妖孽也好,那都是后人的人为主观臆造了。前提是,如果真有九尾狐的话。
汉代对九尾狐所代表的含义基本是褒义:班固《白虎通》里九尾狐是至德的祥瑞,表示安不忘危,后而兴盛,子孙繁息。同样是东汉,《吴越春秋》说大禹三十而未娶,到涂山遇到白色的九尾狐。大禹说,白色正是我的服色,九尾则是王者之证。有涂山歌唱道,“绥绥白狐,九尾痝痝。我家嘉夷,来宾为王。成家成室,我造彼昌。天人之际,于兹则行。’明矣哉!”于是大禹娶了涂山氏的女子。证明这时候的白色九尾狐出现还是非常祥瑞的事。汉代的画像砖也出现过九尾狐与兔、 蟾蜍、三足乌等并列在西王母身边,这必定不是瑞祥不是妖孽。到晋代郭璞注《山海经》时尚写“太平则出而为瑞。”
九尾狐是什么时候从仙界异兽、王者祥瑞开始逐渐黑化的呢?首先在唐朝的时候,九尾狐开始被民间所广泛接受和应用,民间百姓多事狐神,当时有谚语说,“无狐魅,不成村。”唐代的狐魅故事非常多,狐可为人妇,可为人妾,可为娼妓,九尾狐就在这个过程中从至高至贵的地位跌落下来。“狐”音同“胡”,于是唐代对胡人的印象转化到狐魅故事中来,故里的狐给人带来野性、恐惧、厄运……不但没有了祥瑞,反倒都是不祥之感。例如白居易的诗《古冢狐》,“古冢狐,妖且老,化为妇人颜色好。”这是说狐魅艳色迷惑害人的比喻。关键诗的后边又提到“何况褒妲之色善蛊惑,能丧人家覆人国”,不知道是不是妲己为狐妖的故事早期的版本。总之这就是九尾狐被妖孽化的基础。
到宋代,九尾狐明确地妖魔化了。北宋《儒林公议》说宋真宗时的奸臣叫陈彭年媚惑皇帝,为人奸滑,“时人目为九尾狐”。同是宋代轶事小说《侯鲭录》说“钱塘一官妓,性善媚惑,人号曰九尾野狐”。反正这时候不管男女,只要是坏东西,奸滑魅惑者,就叫作“九尾狐”。
元代九尾狐开始附体妲己。元代话本《武王伐纣书》就说原来的妲己已经被吸了元气骨髓,只剩皮囊,其实就已经是被一只“九尾金毛狐子”附体了。明代的小说《封神演义》里妲己则彻底变成了千年九尾狐狸精,坏事做尽,祸国殃民。到了清代,则九尾狐变得更堕落,变成了淫而媚的娼妓的代称,如晚清小说《九尾狐》。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