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网络媒体报道,“2019年12月5日兰州兽医研究所被曝近百名学生布病感染血清型阳性”,首次发现“感染”者是11月中旬左右,到11月24日,有8个左右的血清阳性患者,基本都是实验室的人。目前科室管理布病的工作人员已经到事发现场,介入此事,事发地相关专家说,“是这么回事,现在从我专业角度来说,现在不是说感染,只是是布病抗体呈阳性,这跟感染是两回事”,“网传信息哪有几百人,哪有那么多”。该事件新闻正处于持续发酵中。那么问题来了,什么是布病?布病的发病机制是什么?布病的传染路径有哪些?如何有效预防布病?今天笔者就这个事件来深入探讨关于布病的这些问题。
什么是布病?
1886年英国军医Bruce(即布鲁氏)在马尔他岛,从死于马尔他热的士兵脾脏中用显微镜看到了一种微小的细菌,1887年又进一步对死亡士兵的脾脏进行细菌培养,分离培养到一种微小细菌,证明在士兵中传播的这种不明热疾病是由该细菌引起,当时称为马尔他微球菌,也就是后人所称的布鲁氏菌。
布病就是布鲁氏菌病,又称地中海弛张热、马尔他热或波状热,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一种动物源性的人畜共患急、慢性传染病。人感染布鲁氏杆菌后,在临床上表现为数日或数周发热(包括低热)、多汗、乏力、肌肉和关节疼痛等,部分患者出现淋巴结、肝、脾和睾丸肿大等可疑症状和体征。布鲁氏菌病自发现至今有90多年的历史,曾在全球造成了较大范围的暴发或流行,严重危害人类的身体健康和经济的发展。
布病的发病机制是什么?
布鲁氏菌通过皮肤或粘膜进入机体,首先被吞噬细胞吞噬,部分被*灭,存活者进入淋巴循环,在局部淋巴结处被机体二次清除,因细菌毒力、侵袭力不同,或被灭活,或在淋巴结中繁殖形成感染灶,致淋巴结肿大,细菌能经由淋巴管进入淋巴结生长繁殖达到一定数目后进入血液循环,引起菌血症、毒血症,导致患者出现发热、多汗等,并随血液循环到机体的多个脏器,从而导致多个脏器受损。
布病的传染途径主要有哪些?
(1)人类接触受布鲁氏菌感染的家畜,野生动物;动物通过食用被布鲁氏菌污染的食物、舔幼畜、直接接触感染的动物和胎衣而引起感染。
(2)通过摄入受污染的乳制品及直接接触(皮肤、粘膜和吸入被污染的尘埃或气溶胶)与受感染的动物或生物材料等。
(3)从事处理受感染的牲畜或偶然暴露于存在布鲁氏菌污染的环境,例如农场主、兽医、肉检人员是该病的高发人群。
(4)人与人的感染可以通过母乳喂养、分娩、骨髓移植、性接触以及输血等途径传播,当然这些传播途径通常是少见的。
如何有效预防布病?
(1)消灭传染源:对于已发现的携带有布鲁氏菌的家畜,一律由畜牧检疫工作人员给予淘汰、焚烧或深埋。杜绝传染源的输入与输出,防止疫源传播,搞好环境消毒,避免污染周围环境。
(2)切断传播途径:在布病的传播过程中,各种传染源(病畜及其制品等)都是通过各种传播因子传播布病的。传播因子包括:各种流产物、乳、乳制品、皮毛等等。这些传播因子可以通过皮肤、消化道和呼吸道等多种途径传人人体,造成布病的发生和流行。所以要同时开展流行病学的调查,对畜群按期进行检疫、免疫、改善畜舍条件,搞好定期和不定期消毒工作。
(3)保护易感人群:作为人畜共患病的布病,家畜和人都是易感者,鉴于此必须人畜共防。对于易感的家畜和人都要给予人工主动免疫,注射布病疫苗。
(4)提高重点职业人群的防病意识:争取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确定目标人群,有针对性地开展健康教育活动,提高群众对布病危害的认识,尤其是提高重点职业人群的防病意识,消除危害因素,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达到预防控制布病的目的。
(5)加大对布病的宣传工作:利用广播,报纸电视等进行布病防治知识宣传,提高对布病的防治能力。
(6)多部门联动,加大投入:政府牵头,卫生、畜牧、食品监管等部门联合行动,加强病畜检疫,捕*病畜,并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加大政府经费投入,加强各级医务人员的业务水平,及时发现和规范治疗患者,避免误诊和慢性感染的发生。
结语
对于布鲁氏菌病,大家不必有恐慌情绪,一方面布鲁氏菌病一般预后良好,经规范治疗大部分是可治愈的,死亡率小于2%,主要致死原因是心内膜炎、严重的神经系统并发症等。另一方面,布鲁氏菌怕热,60℃以上10~20min可以*灭布鲁氏菌,因此建议避免进食未经巴氏消毒的奶制品,包括牛奶、奶酪,避免进食七分熟以下的牛排和猪排。同时,卫生部门注意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提高重点职业人群的防病意识、加大对布病的宣传工作、多部门联动,加大投入等对于预防布病,就能有效预防布鲁氏菌病传染扩散。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