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着一双打湿的雪地靴,手里提着红塑料袋,里面装着新买的不锈钢饭盒和未拆封的拖鞋……春节前夕,来到江西省庐山气象局,新进职工陈涵彬留给记者的“第一印象”便是如此。
简单寒暄后,我们跟着他,搭乘索道上山,从缆车向下看,2024年的第一场雪将山上的一切饱和度调低,晨曦映在雪峰上,光影和如纱般绵密的云雾一起,缓缓浮动。
雪后的牯岭街上,平铺着一层银白,许多年轻人滑雪船、堆雪人、打雪仗,转进一处小巷口,人声渐稀。顺着北面山坡缓慢向上攀——372级石阶,平均坡度超过45°。踩着积雪,抓着栏杆,一步一步来到庐山牯牛背山顶钟亭子旁的庐山气象局——这里是国家艰苦台站,也是江西省唯一没有通公路的气象台站,观测场海拔1164.5米。
庐山气象局李炆晋供图
庐山气象局局长尹伟介绍道:“针对强寒潮天气过程,我们每天向庐山管理局办公室发布一期专报,提示冰雪景观丰富多样,对冬季旅游有利,他们再发给其他涉旅单位。”
千崖冰玉里,万峰水晶中。庐山是全国首批天气气候景观观赏地,这次寒潮使庐山北麓的小天池出现雨凇、雾凇等气象景观。在游客眼中,这些是有着南国冬韵的冰雪胜景,对于在山上工作了四十年的韩万新而言,它们是岁月骛过的车辙,是见证他坚守的拓片。
1984年毕业后,韩万新来到庐山,在逼仄的值班室里,和同事一起四班倒值班。“每天24小时值班,要发22份报,做梦都怕自己漏报。那会儿是人工观测,冬天庐山国家基本气象站风杯如果冻住了,就要爬上去敲冰。”
敲冰,乍一听不是太难,但结冰严重时,就要“几乎每小时清一次”“顶着八级以上大风”“提着十几斤重的开水壶”,艰辛可想而知。
韩万新摸了摸手背打吊针留下的创可贴,继续说:“这里冬天很湿冷,电热毯和空调都不怎么管用,昨天就停电了。”被问及一直坚守在这儿的感受,他笑了笑,“生活上当然是有很多不便,孩子也住这儿,上学要去山下,但这么多年,有感情了,也是一种责任啊。”
心心在一职,其职必举。“不管条件多艰苦,我们都立足岗位职责,落实气象灾害预报预警服务体系,持续完善与各部门的应急联动……不断提升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与社会服务现代化水平。”尹伟说。
庐山气象局李炆晋供图
这份责任如今有了新的诠释者——2023年大学毕业的陈涵彬和李炆晋。
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到这座“飞来孤峰”,陈涵彬有自己的思考,“庐山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气象景观预报还可以更精准,我到这里来,希望尽自己的力量,更精细地预报出气象景观发生概率与时间,去年我也到九江市气象局锻炼了一段时间。”
同样在那儿学习的,还有学环境工程的李炆晋。一个月内,他没有休息过一天:每天八点收看全国天气会商,学习业务平台的应用,了解如何开展气象服务。去年他撰写了一篇文章,代表庐山气象局参与第七届全省气象学术交流会。
不知不觉,月亮已移至檐角,像一盏淡黄的灯笼。
借着月光,我们打开手机照明,一行人往外走。
李炆晋对我说,“刚来那会儿,一个人走夜路也会害怕,冬天容易摔倒,慢慢地就适应了。”
回到住处时,夜晚安静得能听见雪花从松枝簌簌坠下的声音,忽然想到陈涵彬的房间——他刚搬进去,里面放着的只有一张床、一个床头柜、一把椅子、一个水桶。我向他要一些补充资料,过了好一会儿,他回复:“山上水管冻住了,修去了,晚点发。”
2024年,两位新人将和前辈们一起,推进庐山景区气象灾害防御服务系统和庐山景区卫星遥感火险监测气象服务系统的建设,全力做好监测预报预警及旅游气象服务,为庐山旅游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
匡庐山高,云雾缥缈,这群人将继续坚守在这儿,惯看烟雨复浓,迎霜浴雪如劲松。
作者:黄奕廷 施洛洛 罗柳君 刘俊伟 汪鑫乔
来源: 中国气象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