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菇栽培中常见的问题及对策,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要注意防止

滑菇栽培中常见的问题及对策,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要注意防止

首页休闲益智滑子菇大繁殖游戏更新时间:2024-04-16

据辽宁省丹东市林业科学研究所食用菌研究室张印等报道,滑菇在我国北方地区大面积栽培。近几年,由于外贸出口量的增加和国内市场十分活跃,极大地激发了山区农民种植滑菇的积极性。但是,由于菌种、原料、栽培技术方面的原因,在滑菇生产过程中,每年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轻则减产,重则绝收。该作者针对滑菇栽培中出现的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归纳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供菇友参考。

一、播种后盘面不发菌或发菌缓慢

1.主要原因

①所用木屑含有有毒物质或过于腐熟。②麦麸陈旧变质或使用掺假的石膏。③菌种老化、生命力差。

2.预防措施

①应选择以硬杂木为主的锯木屑,新鲜木屑须堆放半年至一年。②辅料麦麸、石膏应新鲜不掺假、无霉变、不结块。③应从技术过硬、管理水平高、菌种质量好的厂家引种。优质菌种,从表面上看菌丝洁白、不缩水、不老化,菌丝长满袋后在10~15℃下放置10~15天用于栽培,不使用劣质菌种。

二、发菌前期杂菌污染严重

1.主要原因

①培养基灭菌不彻底,导致各种杂菌滋生蔓延。②接种环节操作不严格,环境不洁净。③菌盘上垛发菌时,未倒垛,造成菌丝体严重缺氧,或有强光线直射到菌盘上,垛内温度过高,导致杂菌大量滋生。

2.预防措施

①蒸料时必须遵守见气撒料的技术规程。从上大汽开始计算,保持2小时,使整个蒸料过程火旺汽足,然后及时出锅,趁热包盘。②无菌接种操作程序。室外接种应选择晴朗无风的天气;若在室内接种,接种室内要清洁干燥,远离禽畜舍。③接种后的菌盘每6~8盘垛成垛,上面覆盖草帘避光保温;发菌初期垛内温度以5~8℃为宜,不应超过13℃,每隔7天翻垛1次。杂菌污染的菌盘要放置在栽培架的最底层,利用低温环境抑制杂菌生长,严重的应及时废弃。

三、发菌后期菌盘底部培养料酸败

1.主要原因

①培养基水分过大,水分沉积到盘底,菌丝因缺氧无法生长。②菌盘内料过厚。③菇棚通风不良。

2.预防措施

①配料时培养料的水分应控制在60%~63%。②菌盘厚度以3.5~4.0厘米为宜。③菇棚四周留有一定的缝隙,使棚内空气新鲜。如果出现菌盘底部积水,培养料酸败情况,应打开菌盘两端薄膜,略微倾斜菌盘控出水分;1天后再覆盖薄膜,或在菌盘底部用直径0.5厘米的尖木棍扎10~12个小孔,深1~1.5厘米,聚集在底部的水分可以顺着小孔渗出盘外;通过小孔又可使菌丝补充氧气,促进菌丝进一步生长。

四、夏季提早出菇

1.主要原因

①品种选择不当。即选择了极早生种或对温差敏感的早生品种。这类品种的菌丝生理成熟早,所需的积温少,即使在炎热的夏季,经过温差刺激,子实体也会形成。②同一个菌株有时在一个地方不能大面积出菇,而在另一个地方却能正常越夏出菇,这是由局部地区特殊的气候造成的,此时形成的子实体多数是畸形的,商品价值很低,对菇农收益影响极大。

2.预防措施

①在选择菌株时,一定要弄清它的特性和温型。春季栽培的品种要选择中生种或中早生种。如丹滑8号、丹滑9号、C3-1等,在丹东地区栽培比较适宜。②在制订栽培计划,尤其是大规模栽培计划时,最好选择2~3个菌株搭配使用,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因局部特殊气候影响而造成的夏季大面积出菇现象。如果发生夏季出菇情况,轻者不宜开盘,可在出菇部位割开薄膜,将菇蕾摘除,然后用胶带封好。大量出菇时,可以打开菌盘,进行正常的水分管理,采摘的子实体可鲜品上市,也可以加工盐渍品。

五、开盘后菌盘发软,菌丝体死亡

1.发病原因

①菌盘越夏时控温措施没做好。菇棚过于低矮,棚顶覆盖物过厚,棚内遭遇连续30℃以上的高温侵袭,导致滑菇菌丝生命力衰退、代谢失调而逐渐死亡。②受虫害侵染严重。由于夏季高温高湿天气较多,致使菇蝇、菇蚊、蛞蝓等大量繁殖,咬食滑菇菌丝,菌盘内大量的菌丝体被吃掉,菌盘疏松,喷水后很快腐烂。

2.预防措施

①在搭建菇棚时,棚中心距地面不低于3.5米,顶层菌盘距棚顶部应有0.8~1.0米的距离。棚顶用农作物秸秆或加厚草帘遮盖,避免烈日直射菌盘。棚内温度应控制在30℃以内;超过30℃,要及时往棚内四周及地面喷洒凉水降温,并加强通风。②定期进行病虫害防治。用2%石灰水喷洒整个棚内空间,然后用甲基托布津1000倍稀释液喷雾,隔天再用敌敌畏200倍液或90%敌百虫500倍液喷雾一遍。整个越夏阶段,综合治理2次,可收到较好的防治效果。

六、开盘后迟迟不出菇

1.主要原因

①选用了晚生种。例如,奥羽3-2等。②培养料含水量过低。③菌盘蜡质层过厚。发菌后期菌丝体穿透整个培养基,菌盘表面形成橘黄色蜡质层,过厚的蜡质层呈橘红色,水分不易进入培养基,子实体形成困难。④温差刺激不够。滑菇属于变温结实性菌类,温差变幅在7~12℃时能刺激原基正常形成,温差太小,则原基不易分化。

2.预防措施

①选择适合本地区栽培的滑菇菌株,即中生种或中早生种。②培养基的含水率应维持在60%~63%,这样才能满足滑菇菌丝体生长发育的需要。③在发菌后期,应适当增加菇棚内的光照强度,促进蜡质层正常形成,但光线不宜过强,避免蜡质层过厚。在开盘划面时,对于蜡质层过厚的菌盘划面应适当深一些。④加大菇棚昼夜温差,可以诱导原基形成。晚间将菇棚周围的塑料卷起,白天盖上,反复几天,促使滑菇菌丝由营养生长阶段转入生殖生长阶段。

七、死菇、烂菇现象严重

1.主要原因

①菌盘湿度过大,影响菇蕾的正常生理代谢。②棚内温度过高,通风不良,导致二氧化碳浓度过高。③劲风直吹菇蕾,致使菇蕾生理失水而死亡。④菌盘清除不及时。

2.预防措施

①把好原基分化关。当盘面出现白色或黄色小颗粒状突起,逐渐长到高粱米粒大小的时候,严禁向原基上喷水,应保持空气相对湿度为85%~90%。如果盘面干燥,可适当喷洒细雾状水,菌盘表面切忌积水,随着子实体的生长,增加喷水量。②随着菇蕾的发育,需氧量逐渐增加,应加强菇棚内的通风换气,降低二氧化碳浓度,保持棚内空气清新,此期间棚内温度应控制在15~18℃。③喷水后要缓缓通风,防止凉风直吹菇体。④采完1潮菇后,要及时将菌盘上残留的菇根、菇柄、死菇清除干净,以免影响下一潮菇的形成。

本期内容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觉得有用,请在下方点赞、关注,转发给更多好友,感谢您的阅读和支持。,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