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话体育〗(15)象戏翻能学用兵——古老的象棋

〖古诗话体育〗(15)象戏翻能学用兵——古老的象棋

首页休闲益智汉字十八变更新时间:2024-05-28

李庆洪

题记:提起象棋,人们就会觉得在中国是普及的运动项目了,然而并非如此。世界上中国象棋普及率最高的国家竟然是越南,总共9000多万越南人中有三分之一的人会下象棋,会下象棋的人口总数虽然远远比不上我国,但普及率却已超过了我国,俨然成为越南的全民运动。

中国象棋在1956年开始举办全国比赛,到八九十年代也曾红火过一阵,如今却是热度已退。想起20年前的“嘉周杯”全国象棋特级大师冠军赛,举办之初主办方并没有大加宣扬,冠军奖金也只有3万元,但就这样不温不火、平平静静地办了7届,也曾赢得了“南五羊北嘉周”的美誉。举办时间最长的“五羊杯”全国象棋冠军赛是中国大陆中国象棋最高水平的赛事之一,历经30年个年头,在2010年停办了。

振兴中国象棋,路在何方?

唐·牛僧孺〈玄怪录〉

象棋是一项群众性的智力游艺活动,也是一项传统的体育竞赛项目。

象棋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战国后期楚国辞赋作家宋玉的《楚辞•招魂》中有:“菎蔽象棋,有六博些;分曹并进,遒相迫些;成枭而牟,呼五白些”的诗句,西汉刘向编著的《说苑》载:雍门子周以琴见孟尝君,说:“足下千乘之君也,……燕则斗象棋而舞郑女。”这说明早在2000多年前就有“象棋”这个名词,但这里指的是用象牙造的六博之类的棋子,并不是指现在意义上的象棋。我国自南北朝至北宋末的象棋,古文献中都以“象戏”名之。白居易有吟咏象棋的名句“兵冲象戏车”。象棋的源头,自古以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人认为,象棋由六博发展而来,传入印度,发展成为恰图兰卡,流行于古代印度的这种使用掷骰子的方法来轮流走棋的游戏又与象棋相互融合,发展为今天的象棋、国际象棋。象棋以象为名,而印度多象,是以传说象棋系由印度发明而传入中国。

在我国古文献中也有几种关于象棋起源的传说:一是起源于传说时代的神农氏,如元代和尚念常《佛祖历代通载》说:“借神农以日月星辰为象,唐相国牛僧孺用车、马、将、士、卒加炮代之为机矣。”二是起源于传说时代的黄帝,如北宋晁补之《广象戏格•序》说:“象戏,兵戏也,黄帝之战驱猛兽以为阵。象,兽之雄也,故戏兵以象戏名之。”三是起源于战国之时,《潜确居类书》说:“雍门周谓益尝君:足下燕居,则斗象棋,亦战国之事也。盖战国用兵,故时人用战争之象为棋势也。”四是起源于北周武帝之时,《太平御览》说:“周武帝造象戏”,明罗颀《物源》说:“周武帝作象棋”。其中以象棋源自六博棋戏这种观点最受中国人认同。

元代壁画对局图

明清之际杰出的学者、诗文家、思想家吕留良,不仅撰写了《象棋话》一书,认为“以象为战,故曰象棋”,为后人研究象棋留下了宝贵的文史资料,还曾经满怀激情的写下了这样一首象棋诗:

清天何讳不游艺,象棋造于炎黄帝。

三光五行今不传,庚信王褒载其制。

亦道亦文有奇思,岂止楚汉两军持。

后人精研为神棋,唐宋以来踵习之。

……

君不见轩辕蚩尤亦戏耳,钜鹿昆阳不过此。

世间何须偏一隅,不着棋声再传奇?

据象棋的局制和规则,中国象棋的起源应与兵家有着密切的关系。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在他所著述的《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史》一书中指出,“象棋是中国人民的创造,是古代中国人模拟战争而创造的一种游戏”。远在战国时代,六博已在贵族阶层中流行开来了。棋子用象牙雕刻而成。箸,相当于骰子,在棋之前先要投箸。局,是一种方形的棋盘。六黑六白十二棋子,六对筹码。两人相博,各六棋。比赛时,“投六箸,行六棋”,斗巧斗智,相互进攻逼迫,而置对方于死地。

春秋战国时的兵制,以五人为伍,设伍长一人,共六人。由此可见,这是象征当时战斗的一种游戏。在这种棋制的基础上,后来又出现一种叫“塞”的棋戏,只行棋不投箸。至南北朝时期的北周朝代,武帝制《象经》,标志着象棋形制第二次大改革的完成。隋唐时期,象棋活动稳步开展,史籍上屡见记载。唐代穆宗、文宗时宰相牛僧孺所著《玄怪录•岑顺》里记载了唐代前期象戏形制,即棋子立体象形,由金铜成型,有王、车、马、卒、士、将六个兵种。从兵的位置上看,已与现代象棋非常相似。因故事发生在宝应元年,后世称为“宝应象棋”。

宋代象棋广泛流行,形制大变革的时代,曾流行五种形式。有政治家司马光编的“七国象棋”,著名文学家晁补之的“广象戏”等。北宋末,象棋基本定制至今,出现了双方有棋子各16枚,棋盘纵10路横9路,有河界、有九宫,将(帅)士只许在九宫内活动的现代象棋。

南宋时,象棋家喻户晓,宫廷已有一批象棋“待诏”,还出现了著名文学家洪迈的《棋经论》、叶茂卿的《象棋神机集》、著名学者陈元靓的《事林广记》等多种象棋著述。元明清时期,象棋有了长足发展,无论宫中还是民间都甚为流行,技术水平不断得以提高,出现了多部总结性的理论专著,其中最为重要的有《梦入神机》、《金鹏十八变》、《橘中秘》、《适情雅趣》、《梅花谱》、《竹香斋•象棋谱》等。清代是古代象棋史上的高峰時期,可谓高手辈出,也形成了各种棋派,就乾隆中叶来说,就有毗陵、吴中、武林、洪都、江夏、彝陵、顺天、大同、中洲九大派,前六派有江东八俊,后三派则有河北三杰。毗陵派的周廷梅技压群雄,被誉为“棋中圣手”。

北宋瓷质象棋子

象棋的演变经历了上千年,今天我们了解中国象棋发展史,古代诗歌成为重要的史料佐证。宋徽宗赵佶有“白檀象戏小盘平,牙子金书字更明”的诗句,可见徽宗用自己独创的瘦金体书写象棋子。据发现的宋代象棋正是其正面刻有楷体汉字,背面刻有实体象形图案,从此,铜铸或木制的阴文涂色棋子取代了以前的立体象形象棋。关于象棋盘中“河界”的出现,从北宋理学家程颢的“河外尖斜步卒轻”诗句可以得到印证。南宋文学家刘克庄的《象弈一首呈叶仲潜》,在中国象棋史上是重要的文献根据,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诗中完整地描绘了棋盘、棋子的形式和着法,与现在流行的中国象棋相同,可见象棋已经定型。诗云:

小艺无难精,上智有未解。君看橘中戏,妙不出局外。

屹然两国立,限以大河界。连营禀中权,四壁设坚械。

三十二子者,一一具变态。先登如挑敌,分布如备塞。

尽锐贾吾勇,持重伺彼怠。或迟如围莒,或速如入蔡。

远砲勿虚发,冗卒要精汰。负非繇寡少,胜岂系强大。

昆阳以象奔,陈涛以车败。匹马郭令来,一士汲暗在。

献俘将策勋,得隽众称快。我欲筑坛场,孰可建旗盖。

叶侯天机深,临陈识向背。纵未及国手,其高亦可对。

狃捷敢饶先,讳输每索再。宁为握节死,安肯屈膝拜!

有时横槊吟,句法尤雄迈。愚虑仅一得,君才乃十倍。

霸图务并弱,兵志贵攻昧。虽然屡克获,讵可自侈忲。

吕蒙能馘羽,卫瓘足缚艾。南师未宜轻,夜半防斫寨。

北周武帝

北周武帝宇文扈对魏晋南北朝时民间曾流行的一种“象戏”进行总结和改进,并将规则及要旨亲自写成《象经》固定下来,还在天和三年(公元568年)召集百官演示推广,诗人王褒写《象戏•序》,文学家庚信写《象戏经赋》。这种象戏的流行和推广,为象棋的最终定型奠定了基础。隋唐时期,隋文帝不赞成象戏,但唐代开国后,太宗李世民却加以提倡,并出现了新的突破。太宗的才人武则天就是个象棋迷,她连做梦也与天女下棋。唐代中叶以后,象棋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唐玄宗李隆基既喜欢围棋也喜爱下象棋,其下象棋的方法又十分别致,不是在棋盘上落子,而是以人代棋子。命数十名宫女为棋手,在胸上缀以棋子之名称,棋盘则绘图在宫殿金砖地上,宫女随叫喊声走动弈棋,那博弈的情景的确奢华有趣。以人代棋的走法被传入日本后,蜕制成日本的“将棋”。

唐玄宗的长子李亨即后来的唐肃宗,也是一位颇爱下象棋的天子,即使“天宝之乱”时与爱妃张良娣拥兵西逃途中,他还念念不忘象棋,置堆积如山的军情战报而不理,与张氏整天下棋作乐。丞相李泌用“马嵬坡”事件进言劝说,唐肃宗方有所收敛,但下棋的兴趣仍末减。为了掩人耳目,命令太监将“金铜成形”的棋子换成“干树鸡”雕成的木质棋子,这样,旁人就听不到他们下棋掷子时发出的声音了。人们称这种棋子为“宝应象棋”。宋徽宗喜爱象棋,还让宫女们玩象棋以为乐。其实早在嘉佑年间(公元1056—1063年),当时的进士梅尧臣就写诗对这种无为无志、及时享乐的状态进行过批判。他写过一首《象戏》:“象戏本从棋局争,后宫龟背等人情。今闻儒者饱无事,亦学妇人闲斗明。堂上有奇谁可胜,樽中赌酒令方行。直趋猛兽如寻邑,何似升平不用兵。”

明仁宗

与历代帝王相反,明朝朱元璋是坚决反对下象棋的皇帝。但其子孙却是嗜棋如命,其子朱权不但下棋,还编写棋谱。另一子明成祖朱棣在组织编篡《永乐大典》时,还命人编入一卷《象棋》。其孙朱高炽(明仁宗)爱棋更甚,他在东宫与状元曾棨下棋兴浓时,还赋诗助兴,互相唱和。曾棨赋诗:“两军对敌立双营,坐运神机决死生。千时封疆驰铁马,一川波浪动金兵。虞姬歌舞悲垓下,汉将笙歌过楚城。兴尽计穷征战罢,松阴花影满残枰。”诗中写了楚汉之争,曾诗激起朱太子的棋兴与诗兴,依韵和了一首:“二国争雄各用兵,摆成队伍定输赢。马行曲路当先道,将守深宫戒远征。乘险出车收败卒,隔河飞炮下重城。等闲识得军情重,一着功成见太平。”全诗嵌入兵、马、将、车、卒、炮六个棋子及其走法。

清朝乾隆皇帝既是戏迷,又是棋迷,然而一旦摆上象棋就常常不肯再去看戏。慈禧太后下棋时十分霸道,宫女、太监们陪她玩时,都小心谨慎,以免招来*身之祸。爱新觉罗•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一书中谈及慈禧太后与一个陪伴她的太监下棋,只因太监下棋到兴奋处,脱口说了句“奴才*老祖宗的这只马”,竟惹得慈禧太后大怒道:“我*你一家子!”然后即刻叫人把这位太监拉出去活活打死了,岂不冤哉!

孩童弈棋

唐牛僧孺《玄怪录》:“有巴邛人,不知姓,家有橘园生有两大橘,剖开,每橘有二老叟,皆相对象戏。”后遂称象戏为“橘中戏”或“橘中乐”、“橘中趣”,并有“橘叟”之称。北宋诗人谢无逸有《咏橘诗》纪其事:“巴邛清霜后,独余两大橘,一朝剖而食,四老欣然出,乃知避世士,退藏务深密。”清末诗人张宜泉《春柳堂诗稿》有一首《闲奕》:“暇日休闲过,楸枰暂一开。有忧能少解,非约亦多来。别墅花仍植,巴园橘尚栽。风流高所寄,作赋见奇才。”《玄怪录》中还有一首诗:“天马斜飞度三疆,上将横行击四方。辎车直入无回翔,六甲次第不乖行。”这应该是最早的象棋名诗,诗中的马、将、车以及三疆、四方、行等,都是象棋用语。

白居易是一位爱好象棋的大诗人,他的《放言五首•其二》云:“世途倚伏都无定,尘网牵缠卒未休。祸福回还车转毂,荣枯反复手藏钩。龟灵未免刳肠患,马失应无折足忧。不信君看弈棋者,输赢须待局终头。”以棋事喻世事难料,祸福无常,但事物是可以转换的,正如下棋的人,输赢还得等到局终才分晓,表现了诗人遭受打击之后的政治上不服输的精神。

宋末诗人陈允平《观弈象棋》写得壮怀激烈:“阵势频分合,机锋互应酬。马飞关塞月,砲落汉天秋。不问知心友,翻成敌面仇。谁能劳胜负,独立大江流。”明朝学者、文学家杨慎,年少时被誉为“神童”,一次观看父亲杨廷和与友人弈棋,奉父命即席写成一首《咏象棋》诗:“兵卒冲千里,将军坐九宫。追风看马跃,吉日想车攻。士相维城固,江河天堑雄。笑谈几番局,月白映日红。”这首诗集中地描绘了下象棋时紧张激烈的情形,而且写得气势雄壮,谈的是棋,但也是言志。

更值得一提的是南宋时期的民族英雄文天祥,是一位棋艺水平相当精湛的象棋专家。他在诗中多次流露出对象棋的浓厚感情,“客来不必笼中羽,我爱无如桔里枰”。他善弈盲棋,仅凭记忆心算,不看棋盘,用口述弈棋。据《纪年录•壬午》注:“公家居,当暑日,喜溪浴,与弈者周子善,于水面以意为枰,行弈决胜负。”是象棋史上下盲棋的最早纪录。文天祥还是排局能手,被俘后仍未忘情象棋,曾精心制作过40多个象棋排局。

王守仁

明代哲学家王守仁童年时痴迷象棋,一次与棋友在河岸对弈,忘了吃饭,其母呼唤数次,他均未觉察。其母气极,便上前将棋子扔入河中。王惋惜不已,当即吟出一首令人拍案叫绝的《哭象棋》诗:“象棋在手乐悠悠,苦被严亲一旦丢。兵卒堕河皆不救,将军溺水一齐休。马行千里随波去,士入三川逐浪流。炮响一声天地震,象若心头为人揪。”明代著名画家、文学家唐伯虎也是一位象棋迷,“深灯夜雨宜残局”,曾留下不少弈棋诗。他还考证过当时的博弈状况,有《谱双·序》说:“今樗蒲、弹棋俱格废不传,打马、七国棋、汉宫仪、五木等戏,其法具在,时亦不尚,独象棋、双陆盛行。”

明戏曲文学艺术家李开先不仅有高超的棋艺,而且为后世留下两首象棋歌,其《前象棋歌》97句,628字;《后象棋歌》136句,787字,记述了他打败“海内号无双”的国手吴唐的经过,以及他自己下象棋的心得,是我国象棋史上的一份重要史料。清代著名诗人、文艺理论家袁枚,即喜爱围棋,也喜爱象棋,并写下不少咏棋诗,他有一首《春日偶吟》:“拢袖观棋有所思,分明楚汉两举时。非常欢喜非常恼,不着棋人总不知。”诗人把棋迷观棋时的心理情绪的变化刻画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正因为象棋是一种智力游戏,着法多样,排局丰富,战术复杂深奥,棋路曲折多变,加上简便易行,备受人们喜爱,往往两人对弈,观者如注。清末名士臧谷《续扬州竹枝词》:“围棋局畔象棋摊,为赌输赢下子难;啧啧在旁痴更绝,袖来双手站来看。”

明.張士俊《大備對宗》插圖

象棋产生于对战争的模拟,无论棋子的设置与布局、着法与战法等,都带有浓厚的军事色彩,所以象棋不仅可以娱乐,亦可以论兵。宋高僧宗坦从棋局上看到的是千年战事的缩影,诗云:“竹院间房昼未阑,坐观两将各登坛。关河咫尺雌雄判,壁垒须臾进退难。车马几能常拒守,军兵转盼已摧残。古来征战千年事,可作楸枰一局看。

明正德进士、曾官兵部尚书的毛伯温有《咏棋》诗,为我们描述的棋局俨然是一场战争:“两国争雄动战争,不劳金鼓便兴兵。马行二步鸿沟渡,将守三宫细柳营。摆阵出车当要路,隔河飞跑破重城。幄帷士象多机变,一卒攻成见太平。”清初文学家、戏曲家黄之隽的《象戏歌》,是通过象棋来描写战争场面的一个典型,其中写到:“车坚马肥炮冲突,壁拥士象辕列卒。夹河陈兵势两雄,三十二子判吴越。相持方互有*伤,将帅死亡已倏忽。或在整军而恢复,或屡出师而覆没。

清书法家刘墉的《咏象棋》描写的既是局上鏖战也是现实社会,既是历史也是文化:“隔河灿烂火荼分,局势方圆列阵云。一去无还惟卒伍,深藏不出是将军。冲车驰突诚难御,飞炮凭陵更逸群。士也翩翩非汗马,也随彼相录忠勤。”清代学者、文学家纪晓岚也有《咏象棋》,是对历史的感悟,也是嵌入象棋名最多的诗作:“将功补过将相和,士为知己死若何?相辅相承得益彰,车在马前为楷模。车马辐辏欢亦娱,如法炮制何需学。可叹兵戎常相见,不忍卒读多蹉跎。

〈点石斋画报.棋局翻新〉

宋代理学家程颢的《象戏》诗将象弈对阵方式喻用兵之法,已升至兵法的层面,诗云:“大都博弈皆戏剧,象戏翻能学用兵。车马尚存周战法,偏裨兼备汉宫名。中军八面将军重,河外尖斜步卒轻。却凭纹楸聊自笑,雄如刘项亦闲争。”有着同样观念的还有清末名臣张光藻,曾有和程颢原韵一首:

谁工象戏称元敌,善弈真如善用兵。

千古河出同此局,两家将帅不知名。

长驱直捣车行速,陷阵摧锋马足轻。

胜负须臾成底事,旁观袖手笑纷争。

1974年,福建泉州出土的宋代古船的船舱内发现了21枚木质象棋子,说明当时象棋已向海外传播。据清末诗人李文泰《海山诗屋诗话》云:越南人所下棋即象棋,下棋时,必于树林阴翳之地,广可数丈,乃展一局,选男女各16人,皆韶年艳服,各执一牌,牌上大书“车”、“马”、“炮”等字,使对立其位,以男女分黑白子。下棋者各高坐,令侍者传呼某子行某度,某子即应声而进。若被弹之子,则执牌出局。当时的学者郑活源观此情景写下了《观安南人下象棋》的诗句:“男儿将士女儿兵,车马驰驱却有声。”

原稿《象棋的变趣》载于1996年第3期《精神空间》

2008年3月修改收入《中国古代体育诗话》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