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景观:合江 笔架山(安乐山) 白鹿洞 碑林 云台寺 飞仙亭 水天一阁
福宝 回龙街 回龙桥 五显庙 禹王庙 惜字塔 尧坝 进士牌坊 大鸿米店 九龙聚宝山 周公馆 东岳庙
诗曰:
秋风锦水乐无涯,独上亭轩四望嘉。橘子满林金作块,芦梢拂岸雪飞花。
酒旗高挂芙蓉港,渔棹斜趋菡萏家。描入画图收取去,故人相对饮流霞。
郭思《秋日游合江戏题之亭上》
诗人们又来到雄踞在距县城西郊5公里的长江、赤水河交汇处着的笔架山。笔架山平地突起,高698米,山峰矗立,东西狭长,山势陡峭,古树参天,长江、赤水河、习水河绕山而过。从长江边眺望,如石笋直插天际。从赤水河畔仰望,恰如一座笔架,三峰二凹,卓然自立。
笔架山,北魏时称安乐山,唐天宝年间称合江山。南宋嘉熙四年(1240)为抵御元兵入侵,在此筑安乐山城作合江县治,仍可见到古城的遗址。明代前期称少岷山,因笔架山三峰耸立,形如笔架,清代后得名为笔架山。故《名胜志》称:"笔架山,山形挺拔秀丽,苍葱翠绿,山上云遮雾绕,烟霞锁谷,群山低伏环卫,长江、赤水百舸争流。"宋黄庭坚《游安乐山记》赞曰:“僰道平盖山气浊而不清,江安方山气清而不秀,求山清而秀惟安乐山耳”。历代文人游览后,认为有青城之幽,大岷(峨嵋古称大岷)之秀,可与大岷媲美,于是赠名"少岷山",取其可与"大岷共存之意"。
笔架山海拔698米,呈典型的丹霞地貌,山势陡峭,四周危崖壁立。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这里雕凿出奇峰奇壁、奇石奇洞的别样景观。笔架山既是景色秀丽的风景名山,山体具有典型的红色丹霞地貌特征,景观独特,风景秀丽,也是道、佛、儒三教共存的文化名山。
笔架山自然形成的景点有仙人洞、仙人口、仙人石、九连洞、晒丹石、念经岩等28个,因此被誉为袖珍型的风景区。其中仙人石为长江上可见的石人之一。九连洞九洞相连,洞中奇石变幻多样。仙人洞持势险要,风清气爽,十分宜人。仙人口可饱览川南黔北交界处的群山,气势磅礴,晒丹石上可俯瞰三江盘绕,川南田园景色一览无余。
诗人们 步至山腰,映入眼帘的是路侧石碑上所刻“白鹿洞”。 碑下50米处一石洞,即白鹿洞,是几方巨石天然叠砌而成的石窟,洞顶的巨石上刻有“兴游真境”四个大字。洞宽3米余,传为乾隆戎午解元,贵州石阡府知府,邑人罗文思读书处。洞内岩壁上刻有一只与真兽一般大小的白鹿,其身披鳞甲,脚踏祥云,作昂首腾空状。相传清代乾隆年间,合江人氏罗文思在此苦读,颇得笔架山神韵,后考中解元任贵州石矸知府,颇有政绩。嘉庆年间为其修建的纪念亭罗公亭。
洞下茂密的塔林,林高4米许,为钧惠法师和子宗和尚等圆寂之地。塔后二石刻罗文思碑记,一石题“第一山”及黄庭坚记载合江令尹白宗愈偕黄鲁直登刘珍人山等文,另一石刻安乐山更名少岷山之由来。
至山口,清乾隆以来的石刻神窟和碑记依山傍势,或入山坳,或置山腰,或房山巅。 行至山腰,只见一大片嶙峋的乱石在雾霭中如怪兽若隐若现。道路旁边的岩壁上,“笔架山碑林”五个大字赫然在目。
笔架山碑林,碑上所刻的诗词歌赋,大多是当代名家手笔。举头望去,只见碑林依山就势,取其自然形态摩岩勒石,从而使106块未经修饰的巨石字碑与天地浑然一体。
沿着犬牙交错般的碑石间的小道漫步,可以欣赏到各种文采飞扬的碑文,其中有张爱萍将军的手迹“三江汇流入大海,一峰突起览众山”、肖克将军的题字“两省通衢连南北,三江胜景壮蜀中”等等。1919年朱德元帅任护国军旅长时,曾与地方名士刘畴九、沈佛愚等游笔架山饮酒赋诗。兴致所至,他提笔挥毫,在云台寺墙上题诗一首:“绝顶凭临眼底空,怒号戟影剑光红,驻马高岗回首望,群山低首拜英雄”。
离开碑林进山门后,便是由石板铺就的1米多宽的云台古道。古道左边的竹林里是塔林,安放着历代道长高僧骨灰;右边的岩壁上,原有罗文思题刻的近1米见方的“古安乐山”四字(笔架山北魏时称安乐山),如今仅存“乐山”二字,古、安二字被人为地毀于乱世。残存的“乐山”二字。
云台古道的尽头,便是笔架山的主要建筑群云台寺。这是一处佛道合一的建筑,令人感到新奇、别致。这座寺院也因此平添了不凡的气势,弥漫着异样的氛围。
云台寺悬挂的一副撰写于清代的门联“如此雄奇,赛天下许多胜景;果然清静,是符阳第一名山”。
云台寺始建于南北朝时期的梁代。由于隋代著名道士刘珍在此山仙人口羽化登仙,并遗下丹经神磬后,隋文帝遂派人到合江查明事实,随即拨国库银山上建腾清观、安乐观、靖安观三观,并赐田土,禁樵采,笔架山由此逐渐成为川南黔北道文化中心。
到了唐代,唐高宗遣使到笔架山,取走了令他向往以久的刘珍所遗丹经、铁磬,并下诏建观,并御笔亲书“延真观”匾额以赐。天宝六年(公元747年),唐玄宗又改安乐山为“合江山”。
云台寺内存有两件珍贵文物:一件是清代的重达千斤的铜钟,安放在正殿内右侧,钟体刻满铭文,几百年的兵燹和雨雾已将其表面熏染成乌黑色。一件是在当地民众保护下,遗存的黄庭坚的《游安乐山记》石碑。此碑系清代光绪年间合江县令夏与赓补刻,镶嵌在正殿门外一侧的墙壁上。
云台寺前有三棵古樟,相传是那位将安乐山改名为少岷山的曾屿在笔架山读书时所植。树干粗伟、枝叶葱茏、树冠如巨伞的三棵古樟,由于云遮雾罩,更是不见树尖枝梢。
离开古樟继续前行,经过一尊形状如牛的牯牛石,便可看见一块约30平方米、略呈方形、高出地面1米多巨石,石面平如晒坝,这便是刘珍修仙的遗迹晒丹石。刘珍在笔架山采稀世药草,融天地灵气盘炉炼丹,炼出的丹在此石上晾晒。相传当年四月的一天,有一只老鹰趁刘珍出游,叼走一粒仙丹并食之,遂修炼成精。此鹰后被唐代名臣魏征降伏。此后每年四月中旬,都有许多老鹰从四面八方飞来笔架山聚会,当地百姓说 “岩鹰赶场”,道家说是老鹰纪念刘珍升仙。
在距寺北200余米的罗公亭侧岩壁,岩下一洞,可容数十人,洞口一池,池水湛蓝清澈,明浩悠静,名曰白龙池。顺岭东游,森林烟凝,石径苔合。岩顶奇险处有一石洞,南北相通,山风习习,名曰观心洞,攀座其间,风旋绕体,使人如沐仙气之中,得仙风道骨之感,妙不可言。
观心洞前一巨石,形如巨人,即仙人石。此石状如人形,独立于路边,高约20米,相传为刘珍飞升成仙后的化身。石南,九洞连环互通,游人匍匐其间,曲折回转,洞尽山美。
笔架山上还有一独有的天符树。《合江县志》载:“天符树叶似荔枝叶而较长,上有文如虫蚀,或密或疏,宛若符箓。”后人将此视为道迹,用来除病消灾。相传东汉张道陵在笔架山修炼期间,时常以符箓为人治病。他离开笔架山时,用法力在树叶上书写了符箓,从此安乐山便有了别无仅有的天符树。
过了晒丹石,沿山道豋上笔架山最高处,有飞仙亭翼然挺立。相传刘珍修炼得道后,便从这里飞仙。临行前,刘珍依依不舍地吟诗一道:“竹杖长拖别景游,临行十步九回头。洞中得会真消息,一点灵光射斗牛。”亭柱上有一副对联:“仙人去后空留石,盛世来时自有诗。”
相传东汉道家天师张道陵曾在此山修炼,隋代刘珍在此修炼多年,于开皇十九年(599)羽化登仙,弟子建“飞仙亭”以纪念。
传说,刘珍家住合江县石文槽岩上。早年丧父,家中只有老母一人。刘珍在先市场上一家私塾教书,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认识了一位身材矮小,胡须尽白的道人。刘珍请他到书馆闲坐,二人谈诗论画,很是投机,那道人古今中外,地理天文,无所不晓。
有一天,刘珍问:“道长和我相识许久,尚未问及尊姓大名,贵居何处?”道人答道:“在下姓白,住在笔架山半腰芭蕉林中,先生不嫌,有空请到寒舍一玩。”
刘珍平生好游,最喜清静去处,听道人言后,一心想去笔架山游玩。这天书馆放假一日,早饭后,他便朝着笔架山走去。
刘珍行至半山中果然有一片芭蕉林,却不见房屋。正在诧异,忽见前面一株特大的芭蕉树下,有一块大青石,一只白毛猿猴,靠石而眠。那白猴的嘴唇微微张开,随着呼吸,一颗红色珠子,从嘴里吐出约一尺远,并不落地,随即又从鼻孔里吸了进去。刘珍被此情景惊呆了,不由自主地移动脚步,向白猿走去。他趁白猿将珠子刚刚吐出之际,用手将它接了过来。这熟睡的白猿,突然惊醒,霎时,变成白胡须道人。
白胡道人见是刘珍,便道:“先生快将珠子还我。”刘珍见白猿变成道人,倍觉惊奇,由于他们早已结识,便道:“我倒要好好观看一下你这珠子。”说罢将红珠子放在手中赏玩,白道人又说:“此珠不能看。”说完要夺红珠。刘珍忙将珠子藏在身后,道人又去身后夺取。刘珍慌忙把珠子放入口中,白道人见了,急忙用手去卡住刘珍喉咙,要他把珠子吐出。这时刘珍想,我只不过与你玩玩,你竟这样小气,不觉一笑,谁知这一笑倒不紧要,那珠子却咽下喉咙去了。白道人见珠宝下肚,气得捶胸顿脚,长叹一声说:“我白猿修了几百年的道,原来是给你刘珍修的!”说罢倒地,顿时气绝,又变成了一只白猿猴。
刘珍见状,十分懊悔,但无可挽救,只好用泥土掩埋了白猿的尸体,用乱石堆砌了一个坟台,并对着坟台深深拜了三拜,垂头丧气地往山下走去。
刘珍回到书馆后,身体闷倦,无心教书,便辞云书馆,四处云游,同时寻找修道的地方。
一天,他又回到笔架山,只见山上白云缭绕,青鸟齐鸣,他不觉高兴道:“我还要到哪里去寻找啊?这里就是好地方!”
刘珍在山顶最高峰下挖了上下两个石洞,把老母亲也接来奉养。上洞为他打坐参禅修身悟道地方,下洞是他老母亲的住处。到今天下洞内还可分得清楚厨房、卧室,还有石床、水缸等物。
有一天,刘珍的母亲说:“珍儿,像你这样修仙炼道,不食油荤倒还可以。为娘年纪大了,可好久没有吃肉了,吃一顿都好。”刘珍说:“娘为啥不早说嘛?要吃肉不难,我马上到合江城里去,割块回来给你老人家做早饭就是。”
刘珍说罢,起身走出石洞,使出神仙法力,将左脚一踏,只见仙洞旁起一个脚印:他再提起右脚踩上笔架山,一下便把山踩了一个缺缺,然后轻身飞到合江城内,割了块猪肉回到仙洞,将一块新鲜猪肉奉献在母亲面前。他老母亲一见乐得不可开交,连声说道:“我儿真的成仙了,我儿真的成仙了!”刘珍急忙跪在母亲面前说:“娘,为儿今已成仙,还须修炼。仙凡有别,不能再和你老人家住在一起了。望娘多多体谅,保重身体。以后你每天需要的粮食,就在洞壁小口处上拿,需要多少,它会流出多少。在你老人家百年归逝时,我当前来尽儿子的责任。”说完,刘珍对着母亲拜了三拜,从飞仙石腾空而去。后人为了纪念刘珍,在此修了一个飞仙亭。至今,飞仙亭处还可以看到当时刘珍脚踢的笔架山仙人口,山下还留着他的两大脚印呢。
离开飞仙亭转入后山小径,便是一处人文遗迹“打儿窝”。此景观是一高10余米的岩腔内壁上雕凿一石佛,高约一米,其肚脐很大,十分显眼。相传谁用石块一次掷中其肚脐,便能得贵子。旁有黔军旅长邹谨题诗:“飞云隐隐露高峰,笔架巍巍殿九重。晒丹登临空眼底,群山低首拜下风。
”距此不远处,路边有一条岩缝,人称撑腰石,曾是南宋抗蒙的安乐城城门所在地。
笔架山山顶上建有“水天一阁”。这里是整个合江县城的制高点之一,天气好的时候可以尽览整个合江县城,甚至可以看到不远处雄踞的长江和赤水河,不过这里往往云遮雾绕,时聚时散,看不清远处的县城,但是这缭绕的云雾却又是另一种风景,这便是有着“合江八景”之一的"笔架连云"。
【唐】先汪《游安乐山》:
碧峰横倚白云端,隋代真人化迹残。翠柏不附龙质瘦,石泉犹在镜光寒。
一身回向天边立,万壑皆从脚底穿,其过姻霄州路上,何有仙骨到非难。
【宋】苏东坡《过安乐山,闻山上木叶有文,如道士篆符,云,此山乃张道陵所寓,二首》
天师化去知何在,玉印相传世共珍。故国子孙今尚死,满山秋叶岂能神。
真人已不死,外慕堕空虚。犹馀好名意,满树写天书。
【宋】陆游《梦游山水奇丽处有古宫观云云台观也》
神游忽到云台宫,太华彩翠明秋空。曲廊下阚白莲沼,小阁正对青萝峰。
【宋】赵抃《登安乐山塔》
池有灵泉泉有龙,高僧深隐梵王宫。云林百里如屏障,安乐山西一望中。
【宋】任伋《游安乐山》
安乐溪上峰,万木森翠羽。孤撑切天心,横拓压坤股。
气势西吞夷,光芒南定楚。云泉出石窦,淋漓洒玉宇。
烟萝缠林梢,摇拽垂翠组。
【宋】张景脩《宿清溪安乐山》
映窗犹剩雪馀痕,瓶里梅花枕上闻。一碗镫寒听夜雨,半床毡暖卧春云。
诗成始觉茶销睡,香尽翻嫌酒带醺。我是挂冠林下客,山中安乐合平分。
【宋】 鲁交《游安乐山》
苔径傍岩斜,林间是道家。夜潭鱼戏月,春地鹿眠花。
【清】 厉鹗《新霁自安乐山至秦亭山道中作》
肩舆虽劳人,幽寻息吾趾。还如履白云,横度青嶂里。
一里一徘徊,林鸟哢迟晷。稍稍数家村,劙桑课春事。
尘网幸见疏,吾土兼信美。野风香落梅,深竹照流水。
昨来忽晴阴,浮生正如此。犹持入山心,逦迤向城市。
【清】董新策《御街行·笔架连云》
江云飞绕云门路,缥缈三峰驻。大岷元气少岷分,占得林恋高处。
拔地孤根,嵌空峭壁,直薄层霄雾。
【现代】朱德《登笔架山》
绝顶凭临眼底空,怒号戟影剑光红。立马高岗遥注目,群山低首拜英雄。
游完笔架山,诗人们来到位于合江县川渝黔结合部,距合江37公里的尧坝古镇。
古镇依山傍水,高低错落。现存建筑保存极为完整,古镇大多是典型的川南民居四合院的风格,绝大多数为清代、民国时期建筑。古民居群位于古街道两旁,全长1000多米,有小青瓦房2000余间,形成有节奏、有韵律的民居群落。
尧坝曾称“瑶坝”、“遥坝”和“尧坝”。相传很久以前,尧坝一带生活的瑶族人部落首领瑶王见此地气势雄奇,尧王生有异相,眉分八彩,13岁受封于陶,16岁远封唐侯。有一次,尧王为建帝都返回家乡,登临了九龙聚宝山,只见该山从黔北蜿蜒而来,在众山丛中独领风*,四周万山簇拥,如城如廓。
尧王心想,没想到遍选佳境,宝地竟在眼前,我何不在此建都?于是默许心愿,我如能在此数得一百个山头,取“百山朝拱”之意,就定在这里建都。于是他数啊数,连数三遍都只有九十九座山,恰恰漏下了足下所立之山,所以悻悻然抱憾而去,尧坝也终因未能建都而成憾事。但是,老百姓为纪念尧王,仍把九龙聚宝山称为尧山,至今,每年清明,尧坝人都有上尧山、祭尧帝的习俗。
早在唐宋时期,“瑶坝”所居住的主要是少数民族瑶族,后随着汉人从北方南进,少数民族逐渐向云贵高原迁移。“瑶坝”处于泸州到贵州赤水的通道中部,古有“川南走廊”之说。随着汉族入住川南人口的增多,因汉人崇拜尧舜黄帝,便将“瑶坝”的“瑶”改为“尧”,尧坝故而得名。
据记载,尧坝古镇始建于北宋元丰年间,是夜郎古道上的军事要塞。南宋嘉定年间,称为“遥坝集市”。清雍正七年(1729)编为合江西乡尧坝支,光绪年间(1906)属西四区尧坝乡。解放后,改为尧坝镇。
尧坝古镇是合江最早的六大古寨和八大古镇之一。始于北宋,兴于明清,是古江阳到夜郎国的必经之道,有“川黔走廊”、“茶盐古道”之称;古镇汇集了川、黔两省浓厚历史文化和古风民俗,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国西部川黔古镇文化,是享誉川黔的文化名镇、影视基地、佛教圣地。
古镇内有王朝闻故居、凌子风影视陈列馆、东岳庙、油纸伞铺、大鸿米店、晓云轩、周公馆等景点。
古街道及民居群总面积近60000平方米,分为上街和下街。街道南北走向,平坦曲折延伸,略呈S形,总长1000米,均宽5米,最宽处7.50米,窄处3.50米。北街为周氏家族修建,南街为李氏家族修建。街面为垂带式青石板铺成,石板街下面是宽1.5米,深1.2米的排洪沟,街道两侧是木结构建筑商贸店铺,店后为四合院民居生活建筑群,计有小青瓦房2000余间。
来到矗立在古镇南入口,首先看到的是清代三门洞进士牌坊,这是尧坝古镇地标性建筑。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皇帝嘉奖庚午科武进士李跃龙功绩而御立。牌坊雕刻精美,匠心独运,坐北向南,石结构,三重檐四柱三间,斗拱歇山式建筑,通高7.8米,面阔8.8米。牌坊上匾额、题对保存完好,一、二重檐上题有“营守府”“赐进士第”字样。中间两根石柱上刻有“景明北停处提刑按察仗司按察使王正常题”的楹联。
进士牌坊内右侧,即是我国著名的雕塑家、文艺理论家、美学大师王朝闻先生的故居(添寿堂)。王朝闻 原名王昭文,取“郁郁乎文哉”之意 。1909年4月18日出生于尧坝花滩子。故居为立木结构,是川南典型四合院,面积500平方米,院内天井50平方米,有明代古井一口,一方戏楼,三方厢楼,木雕精美。故居分为戏楼、正堂、客厅、卧室、天井、作坊室、偏房等。正堂供奉神龛、神案,左右置太师椅,可见当年诗书礼乐家风。作坊室是王朝闻少年时代使用的碾子、龙骨车、风簸、簸箕、撮箕、蓑衣、斗筐、锄头、犁耙等。故居简朴整洁,风范依旧。
古镇还有凌子风故居(凌子风故居陈列馆),现存房屋4间,小青瓦房盖,背靠小山,茂林修竹,环境清幽,文气环生。
凌子风故居陈列馆里的穿堂天井里,有一株相传是凌老离家前亲手种下的榕树,以奇特的方式展现出生命的力量。根系已经包裹住了原有的青条石花台,见出岁月的功力。
参观了王朝闻故居,来到老街中段的一座小山丘上,这里有大鸿米店,为清嘉庆年间武进士李跃龙所建。米店临街,坐东向西,全木质穿逗结构,四合院布局,占地约800平方米。分上下两层,为雕栏串花结构,里面是宽敞而典雅的天井,天井两边是相依环抱的走廊,廊道雕梁画栋,精致典雅的楼阁,古色古香。米店两侧高耸的封火墙完好如整,独具一格。
大鸿米店不远处便是尧坝客栈,始建于清嘉庆年间,尧兴客栈始建于清代,一户翁姓人家见尧坝商旅往来频繁,遂建起这一楼一底的两层木质小楼,整个建筑面积约200个平方,下为正堂,上为四间厢房,以前正门之上有尧兴客栈四个镌秀大字牌匾,
尧坝客栈主要为川黔古驿道上南来北往的客商提供食宿服务,曾改作“铁匠铺”“染房”“招待所”等,为典型的传统川南民居四合院,背靠“九龙聚宝山”,比古街高出3米,高大醒目,建筑平面为梯形,内宽外窄,形如口袋,预示财源茂盛、不易散财。
在古镇老街有家酱油店铺,这里有口龙眼井。井沿石砌,井深40余米,井上架辘轳取水,井旁塑聂龙像。相传,聂龙出游,聂母受财主欺负,聂龙回乡见状,悲伤落泪,三日不止,泪滴石穿,淙淙泪水,化作泉井。
古镇中央有座小山曰九龙聚宝山。取“九龙聚宝山”之名,寓意此地乃非凡龙庭府第处所。传说九龙聚宝山曾被尧王相中,选作都址,因峰数不足一百,尧王周遭悻悻,抱憾而去。
登临九龙聚宝山,只见远处是大娄山余脉,从黔北蜿蜒而来,仙顶山 、鼓楼山、重峦叠嶂,林木葱葱,灵山秀水,风姿绰约,远山起伏跌宕,似万马奔腾,又如长龙横卧,蜿蜒起伏,峰峰相接,置身处,有如吸天地之灵气,飘逸飞思,遐想连篇。
九龙聚宝山麓建有东岳庙,俗称火神庙,也叫慈云寺大庙,始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
东岳庙依九龙聚宝山而建,坐西南向东北,古庙呈阶梯形,建筑风格是歇山式木石结构,由五重殿宇组成。总进深84米,总面宽29米,占地面积6500多平方米,是典型的川南民俗性宗教建筑。一重殿,名庆典戏楼,俗称万年台,系单重檐歇山式穿逗木石结构,占地面积210平方米。屋顶塑二龙抢宝,画面栩栩如生。天花板绘有对称的36个“寿”字图案。楼台围栏雕刻大量精美的深浮雕木刻戏剧内容。二重殿名魁星楼(灵宫殿)。三重殿名城隍殿。四重殿名东皇殿。五重殿名孔圣殿。
古庙供奉着本庙主祀之神东岳大帝,相传,每年农历三月十八日是祀祠东岳大帝的日子,人们多在这一天举办东岳庙会,祭祀大帝,以祈福消灾。
镇尾有个大宅院周公馆(尧坝历史文化陈列馆),原为周氏宗祠,四合院格局。古朴典雅,布局工整。是清朝嘉庆年间武举人周其宾的住宅,他能文能武,在尧坝场上乐善好施,仗义疏财,口碑甚好。馆内挂着孔子的画像,有“品重名仪”、“天道酬勤”牌匾。
周其宾是当时镇上的大户,川南黔北一带,行走于茶盐古道之上的来往商旅尽知其名,周其宾盛年时期,有田产数千担。周公馆门庭若市,往者如流,和李跃龙之大鸿米店一南一北鼎足于尧坝。周公馆内有尧坝历史文化陈列馆,占地近1000平方米,浓缩了古镇精华,分为三个展厅,展览陈列尧坝古今文化活动名迹,向世人呈现千年古镇文化风貌。
老街的街尾.有棵千年古榕树,曰“娘亲古榕树”,周身长年挂满祝福红丝带的。虽然历经千年风雨磨砺,仍树冠茂盛、树形伟岸、古态苍劲、形如巨伞。相传聂龙辞母奔赴东海后,聂母日日在此翘首企盼,泪尽含恨而去后,尧坝人将其厚葬在此地,聂龙为保护母亲,将龙爪化为榕树,从此,尧坝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尧坝西南有仙顶山,总面积5平方千米,森林覆盖率90%以上。因唐代僧人刘珍曾在峰顶的石洞中修行而得仙顶美名。有神仙古洞、薄刀岭观险、衫林大峡谷、十里麻竹长廊、邓山地主庄园、象鼻石等景点。山上多种桃树,山民有“桃花开时山神灵,仙女邀你仙顶行”谚俗,逐渐形成仙顶朝山节民俗。
游完尧坝古镇,诗人们来到一家小店,品味尧坝特色小吃。掌柜向他们推荐了红汤羊肉。介绍说早在清朝时期,当地就有卖老字号羊肉汤的了,这种羊肉用的都是当地吃野草长大的黑山羊,采用祖传秘方烹饪而成红汤鲜美,羊肉鲜嫩,冬天吃大呼过瘾。
还有梁记甜糯软绵的黄粑,其色泽金黄,香味浓郁,回味无穷。相传梁氏家族自古贩米为生,谙熟米性,催生梁记黄粑,祖辈相传。
还有特色小吃红豆腐,以自家的独家配方,纯手工酿造工艺使其豆腐乳颜色鲜红、后味绵长、醇香馥郁,加以几道工序精心加工而成,绝不添加任何防腐剂、人工色素和任何甜味素,产品富含滋补与保健功效,集品质优良和营养全面于一身。
【当代】李芳 《尧坝古镇》
江阳一醉复何求?尧坝民居过眼眸。石板纵横千叠印,瓦檐错落几重楼。
依街逐胜推窗对,折伞寻奇连袂游。进士无书牌挺立,抛开名利剩清流。
【当代】邢建建《菩萨蛮·尧坝古镇拾趣》
门前一雨留人见,秋风落在青石板。黄狗枕新凉,桂花和露香。
灯红油纸伞,云鹤深深恋。闲静可收藏,问君是北方。
【当代】潘国平《尧坝古镇有寄》
川南小镇史悠长,羊肉黄粑味喷香。 进士出身灵杰地,茶盐古道好风光。
【当代】萧入铭《尧坝秋韵》
合江尧坝深秋别,银杏黄花又一年。诗律苍苍高著眼,客愁夜夜独成眠。
他乡散步思田里,野老闲居愧俸钱。随感知心多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当代】湖子《游尧坝古镇》
尧坝古镇遗古风,千秋岁月千载情。苍苍村色映晓出,恍若梦中明清行。
从尧坝回到合江古城,诗人们休息一晚,第二天一大早,他们又到位于合江县城东南42公里的大漕河畔的福宝古镇。
古镇始建于元末明初,到明末清初已“积众数百家,可为巨镇”,成为大漕河流域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中心。建镇时因交通极不方便,谋生艰难,故以庙宇兴场,得以取名佛宝场,后因在一次大火后重建,在正街上挖到一直径七尺大的鹅卵石,改名为佛宝新场。
据乾隆五十五年(1790)《福宝惜字塔序》记载:福宝原为“佛宝”;嘉庆二十五年(1820)重建禹王庙碑记载为“福宝”;道光四年(1824)创设福宝上渡义渡碑记载为“佛保”;民国后期人们盼望好生活,将佛保复称为“福宝”。
古镇的地形如“一龙盘三龟”——一龙是指半绕万寿山脚的回龙河,三龟除万寿山外,另有回龙河畔的天台山和乌龟山。
古镇依山傍水,三水相汇,五桥相通,四周青山翠叠,河岸绿竹遍布。高低起伏的房屋鳞次栉比地分布在河岸边,排排的吊脚楼随山势而建,错落有致。因为地势起伏不平,那些暗褐色的木制框架将白色的墙体分割成大大小小的方块,形成川南古宅最显著的特色,而墙体的格子和屋顶的层叠则形成了建筑的节奏青石街道,
来到古镇,首先看到的是沿回龙桥,回龙桥建于道光二十年,全长25米,桥面宽4米,拱高6米,桥的中央部位镌雕有一条龙,桥中挂有剑,雄跨于白色溪上(回龙河),桥街全用大青石铺就,栏杆是大青石雕刻成歇山式房顶式样,是当时福宝大漕河唯一的一座石拱桥。
回龙桥正对着对面街口有座精巧的木制牌坊,牌坊的门额上有沈鹏题写的“福宝古镇”四字。穿过牌坊,就是古色古香、原汁原味的老场街了。
古镇高低错落、鳞次栉比的屋宇千姿百态,排排吊脚木楼错落有致,随山势起伏。小街宽处七八米,窄处仅一米半左右,全部系青石板铺就,石阶起起落落,蜿蜒伸向前方。行人在石梯间上上下下,朦胧间呈现出一幅幅雨中小镇的诗意画面。
老街回龙街,是全镇保存最完整的一条古街,随山势起伏蜿蜒,街道两旁的木板壁串架瓦屋,前后相续,幽幽望不到尽处。
回龙街全长四百多米,主街宽八米,而最窄的巷子仅宽一米左右,大小不一,形成了九龙巷、刘家巷、包青巷、柴市巷、鸡市巷等五条巷道,是当时最热闹的繁华地段。建筑采用筑台、爬山、悬挑、吊脚、拖厢、梭厢等手法,以木穿斗房架、悬山式屋顶、小青瓦房盖、青石板街道为风貌。
明末清初,福宝屡遭兵燹,人口锐减,清康熙末年“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中,楚、粤、闽、赣之民相继迁入,并置家庙以怀故土,逐步形成了庙堂与住房镶嵌的独特形制。
沿街有三宫八庙,即:清源宫、万寿宫、天后宫,五祖庙、土地庙、张爷庙、禹王庙、火神庙、灯棚、王爷庙、观音庙。它们布局合理,且格局基本完好,大都设有戏楼、厢楼、天井、板壁,框架穿隼,雕梁画栋。除王爷庙、灯棚、观音庙未在回龙街外,其余的庙宇占了回龙街的2/5。
五显庙位于回龙街7号,原名显灵宫。是福宝镇建筑最早的即明永乐年间,全木质穿逗串架结构,清道光十二年临街修建一山门,嵌宫名于上,主供武祖菩萨,次供三仙圣母,每年农历五月初一是五祖会,农历三月三是三仙圣母会。建筑占地面积约120平方米。
张爷庙位于回龙街 13 号,原名桓候宫。建于明中晚期,全木质穿逗串架结构。大殿在1949年前倒塌,两边封火墙遗存完好,有一戏台,拦板雕刻图案后毁。主供三国时期蜀国的桓候张飞神像,每年农历八月初一至十五是张爷庙会。建筑占地面积200平米左右。
土地庙位于福宝镇回龙街五祖庙山门侧,建于清道光十年,全木质穿逗串架结构。临街为门,三侧均为石碑共有9块,内容均为记录庙会胜景和主要事项。现为临时售票点。供奉土地爷。建筑占地面积约24平方米。
清源宫位于回龙街41号,修建于明中期,全木质穿逗串架结构,清嘉庆年间按清代风格进行过维修,里面有共6块碑:上渡口义渡碑3块;清咸丰六年禁止宰*碑一块,光绪14年天灯会碑1块,光绪20年合江县正堂加三级纪录五次高碑1块;木刻庙规碑1块。大殿正对面有戏楼台,主供李冰父子神像。建筑占地面积548平方米。
禹王庙位于福宝镇回龙街43号,修建于明中期,全木质穿逗串架结构,四合院建筑。里面有2块碑:一块是木刻,民国十六年阜新福宝场禹庙壁记,记叙庙产购地的地点和土地多少;一块是石刻,嘉庆25年“为善最乐”功德碑1块,记述该庙经历嘉庆15年火毁,2年重建,25年建毕。主供禹王神像,又因传说禹王是四川人的祖先,该庙又被称为川祖庙,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传说是川祖的生日,那天的川祖庙会是福宝最大的盛事。建筑占地面积292平方米。
天后宫位于回龙街98号,建于明中期,全木质穿逗串架结构,是钟、雷两家的家庙,在嘉庆十年左右毁于雷击起火,未重建,香火逐渐衰落。现在的建筑建于公元1953年,取名图书馆。原主供妈祖神像,是漕运帮的主供神。建筑占地面积400平方米。
沿着宽宽的石板路往上走,爬上一段石梯就到了当年最大的盐号“德泰号”,是他当年把生意做到了贵州云南。其隔壁就是大名鼎鼎的何氏公馆,高大的两层楼结构的房子在当时是何等的荣耀。
再沿着半圆状的弧形石梯拾级而上,便来到了回龙街最高点,火神庙就位于这里。
火神庙又称三神宫。建于清康熙年间,供奉文昌、财神、火祚星君。建筑占地面积120平方米左右。
相传嘉庆年初,福宝场曾遭大火,几乎化为灰烬。后维修庙宇,把文昌、财神请往另处贵地,留火德星君座正三神宫守护,从此后,福宝场未再发生大火,火神庙因此得名。
站在火神庙前,凭栏远眺,入目的屋宇鳞节栉比、错落有致。
小街上还有一家卖油纸伞店。油纸伞是合江县的特产,古镇都生产油纸伞,五颜六色非常好看。
出了小街不远,来到了民国时期的邮政局,可见当年福宝是何等的繁华热闹。邮局的房子还保存完好。
走过一段平坦路再下个陡坡就走到了这条主街的尽头。快到尽头右转进入一条长长的小街福华街。
福华街有回龙寺,原称灯棚,建筑占地面积500平方米左右。建于清康熙年间,土木结构。有上下两殿,主供玉皇、王母、观音、佛祖如来、药王、财神等众神。
这里每年有庙祀活动,主要是点放玉皇天灯,每年腊月十六立灯杆,腊月三十开始点灯,正月十六倒杆,以备来年再用。点灯的费用由香客根据自身的条件,诉求平安,生意顺畅发达而论,捐资多少排位,举行的仪式隆重肃穆,是古镇的夜景之一。
除火神庙外,禹王庙在六月二十六,五祖庙在五月初一也举行庙会。庙会之日,街上店铺都会到县城或重庆那边去进货,许多外地摊贩也会来赶生意。庙会上还会演川剧、灯戏和山歌戏,一演就是几天,早上、中午、下午、晚上各一场,人们看戏也不要钱。
还有王爷庙、观音庙,均拆除。以上庙、宫、寺,除了回龙寺有神像外,其余已倒毁,随历史远去。
古镇最著名的景观其惜字塔。
惜字塔位于一棵大黄桷树下,该塔虽不宏大壮观,但于浓荫下也颇显古朴。惜字塔建于清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塔上有对福宝古镇的描述――“积聚约数百家,可称巨镇”。塔六层八方,仿八卦图型,高8米,每层每方都刻有深浮雕图案,且不相同。这里曾是“天后宫”烧钱化纸的地方,故又叫“字库”,俗称“化钱炉”。福宝古镇先民素有崇文传统,认为书写纸是圣物,不能放在不洁之地。放在不洁处会妨碍家门的文脉,脚踩了写了字的纸会长疮,在不洁的地方烧纸会得眼病。为此专门修建了惜字塔来集中焚化。
万寿宫地处古镇最高处,因而它所处的这个山峦称万寿山。此宫建于康熙年间,是道教供奉皇上万岁牌的生祠,殿宇门前的石狮子雕刻精美,造型极其生活化,在国内庙宇中十分罕见。万寿宫全木质穿逗串架结构。里面有功德碑共3块,其中一块为嘉庆戊辰年,另外两块为嘉庆四年。有一万年台即戏楼,主供当朝万岁爷的生辰牌位。建筑占地面积413平方米。
畅游古镇,还可以欣赏演灯戏、对山歌、打连枪、耍花灯、舞狮子等,特别是独具特色的佛宝唢呐锣鼓演奏,让人感受民间文化艺术的魅力。
也可以品味福宝风味小吃,既有传统的酥饼、豆腐干、油炸糍粑块儿,也有以清水笋尖、玉兰片、竹笋、竹荪等绿色食品为主的竹系列“熊猫宴”,加上品荔枝、森林野味、梅子酒香等。
【宋】释重显《佛宝》
甘蔗流苗应刹尘,觉场高发利生因。紫金莲捧千轮足,白玉毫飞万德身。
孤立大方资定惠,等观含类舍怨亲。挨星相好中天主,匝地名闻出世人。
螺发右旋仙岛碧,月眉斜印海门新。鸾翔凤舞非殊品,象转龙蟠绝比伦。
璎珞聚中腾瑞色,花鬘影里夺芳春。慈仪恋望知何极,梵德言辞莫可陈。
胸字杳分无量义,顶珠常照百由旬。双林孰谓归圆寂,坐断干坤日见真。
【清】重午《合江佛宝》
莽苍林海碧波翻,鬼斧神工翡翠湾;洞里乾坤神秘画,水中日月怪奇船;
五桥交错江南景,三水相通鱼米川;绿竹繁花绕古镇,天堂美景在人间。
游完福宝古镇,诗人们回到“诗游号”,又开始下一站游程。
预知下站何游,且随文人*客前往。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