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搬砖人、打工人、打工魂”成为当下年轻人特别流行的口头禅,人们用“进大厂、进小厂”“咱就是个打工人”这些话来调侃自己的“打工命”。
据统计,2022年,应届毕业生达到1076万,创下历史新高,比前一年增加95万,同样的人才市场供过于求的现象也层出不穷,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开始意识到就业不易,“一毕业就失业”“博士学历月入3000”,让不少斗志昂扬的年轻人怀疑:劳动还有学历真的能够过上我们想要的生活吗?
尤其是后疫情时代,就业问题难上加难,压力太大让毕业生们直呼“卷不动了”,以前一个职位有几十个人竞争,现在变成有几百个人竞争,中间还夹杂着一些学历更高、资历更深、经验更充足的求职者,初出茅庐的年轻人根本不占优势。
就拿最受欢迎的互联网行业来说,许多大学生学习此专业为谋求一个高薪,互联网行业为了抢占人才也从不吝啬薪资。
前不久华为就为招一个“天才少年”开出201万高薪,同样的,工资虽高,能力要求也相当之高。
大学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参与各种大大小小的实践最终也抵不过职场上的企业项目和实战经验,学校学习的内容与公司的要求不相匹配,无法紧跟市场需求变化导致一毕业就直接脱节,成为实习生的核心矛盾“你有什么高难度的项目奖项”“是博士学历吗?”
这些面试问题让985、211的毕业生调侃自己原来是“985废物,高级技校毕业生”罢了,于是又转头重来加入考研大军提升学历。
即使入职也上手生涩,成了代码的搬运工,就只会百度、谷歌等。在平凡的岗位上越走越远,慢慢被公司裁员淘汰。
87.5%的互联网行业近两年招聘难度明显上升,排各行业第一,除了反反复复三年的疫情影响,从 2021 年开始,互联网行业走上了最为严格的时代,反垄断,阻止资本无序扩张,一旦监管变得严格,资本也开始撤了。
公司无奈地看看财报,裁员已成必然,一层一层的传导,企业开始对员工降职降薪,砍掉了很多部门和人员,最后的结果就是大面积裁员,失业人员便越来越多。
内卷全民内卷的时代已经到临,资源是有限的,竞争是激烈的。
没有特长技能,又不肯磨时间“搬砖”,自身可替代性太强,公司就像换螺丝钉一样随时把我们划出舒适圈。
学历的内卷最为严重,本科只是一个入场券,考研、考公的985、211数不胜数,各路大神云集。在学历这场内卷中,永远不缺乏比你努力的人。
有人问内卷好吗,诚然更加努力没有错,但为什么有的人工作量大就累倒?有的人能够在高压下愈挫愈勇,心理学上有一个神奇的倒”U”曲线,它生动展示了动机、注意力、唤醒水平(知觉、注意、情绪、意志综合的心理水平)和刺激水平(压力)之间的差异,和瓦伦达效应类似。
前者随着后者的增高而增高,同时有研究发现,每个人都有最佳的动机,注意力和唤醒水平,刺激水平过高便会成下降趋势,总体呈现倒u型,因此高于这个水平时就需要减少刺激量,低于这个水平时就需要增加刺激量。
在这种现状之下,985沦为废物、通宵加班被裁,谁来救救被踢出局的打工人?殊不知,数亿打工人早已步入疯狂内卷的死局。
总而言之,内卷的本质作用是淘汰无法赶上潮流的人才,不甘于被淘汰的人将通过努力寻求新的领域,打破内卷化,抓住新的机会。
加班常态化据《报告》显示,接近九成职场人需要加班,“隐形加班”已经成困扰,62.9%的受访职场人表示偶尔加班,28.7%的表示经常加班,而且并没有给职业发展带来变化,还影响了自己的身体健康,仅有8.4%的完全不需要加班,意外的是,接近四成职场人加班被公司视而不见,还没有补偿(加班费、调休)。
仅有11.1%的受访职场人通过努力加班获得了升职加薪,加班动力源全为“被迫内卷”
从员工角度来看,员工既没有飞跃式的发展,也没有升职加薪,长期以来,只是单一的自我重复与自我感动。
从公司角度来看,“内卷”的表象是员工勤奋努力,实则碌碌无为,也严重消耗了工作热情,企业的规律本是一个利润增长、招揽人才,员工涨薪、企业做强的良性循环,如果所有员工都加班内卷,则会低效产出,对企业来说只能是严重内耗,不利于企业长远发展。
谁来救救被踢出局的打工人,残酷的现实是没有人能转眼逆袭,一蹴而就的即时效果终究无法长久,如今要么抓住时代讯息找好专业、好公司实习,从刚开始就拿高底薪,要么就努力提升专业技能,又或者是学历的提升。
许多人在内卷下变得无比焦虑,苦不堪言,然而一味焦虑求快反会适得其反,希望你能明白这句话“有的人快是慢,有的人慢即是快”,如果拿到了与实际能力不匹配的薪资,同样会诚惶诚恐、焦虑无比,与其如此不如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请遵循自己的节奏和步伐,宁可慢一些, 再慢一些,换来的将会是问心无愧的硕果。
- The End -
作者 | 汤米
编辑 | 不下雨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Bruk, A., Scholl, S. G., & Bless, H. (2018). Beautiful mess effect: Self–other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of showing vulnera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5(2), 192-205
*第一心理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