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味追求“稳定”的父母,正逼孩子丧失人生可能性

一味追求“稳定”的父母,正逼孩子丧失人生可能性

首页休闲益智救救火柴人小游戏更新时间:2024-06-11

“我不是六岁小孩,没有喜欢的颜色。”

电影《机械姬》中有这样一句话,暗示了成年人的生活:很多人是没有色彩的。

一份有趣的外国研究发现,这几年,越来越多的人害怕休假,患上了“周末焦虑综合症”(WAS):

工作日,每天人们都过着忙碌的生活,周末有了受自己支配的时间反而感到无所适从。

没有规划和安排的空闲时间,成了最大的焦虑制造机。

“沉迷工作,无法自拔。”生活过得灰扑扑,宛如一潭死水。

孩子们的日常就充满色彩么?其实也未必。

“我的心里只有学习。”未成年人那里,也有一句和成年人相似的调侃。

中国儿童中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的儿童蓝皮书《中国儿童参与状况报告(2017)》显示:

54.6%的小学生、61.4%的初中生、66%的高中生放学后,几乎没有和朋友一起玩耍的时间。

课堂内外,皆是学校;学习之余,不谈人生。

数据还显示,90%以上的父母,会和儿童探讨学习问题,但31.5%的父母从不和孩子谈论怎么交朋友,38.6%的父母从来不和儿童谈论什么是爱。

除了学习,还是学习,不少孩子被迫从起跑线开始,走上了和成人相似的人生。

“你剪短我的翅膀,却怪我不会飞翔。”

关于教育和人生,斩获64项大奖的西班牙短片《Alike》(相似),提供了一个不同的答案。

01

不要让自己

成为没趣的大人

短片主人公,是一对“有颜色”的父子,他们生活在一个色彩单一的城市中。

除了两位主角,所有人都有着相似的颜色,行尸走肉般行动着,在固定的时间完成内容不变的工作,毫无波澜。

故事中的小主人公,初生牛犊不怕虎,总是蹦蹦跳跳,对一切都充满好奇。

他的蓝色爸爸,对生性活泼的儿子无动于衷,每天面无表情地把无数书本塞进小小的书包。

然后把书包压在儿子的肩上,带着儿子,一同出门,上班上学。

不过,他们并非城市里唯二的色彩。

城市中央的一棵大树,和树下站着的拉小提琴的音乐家,也有不同于其他地方的颜色。

路过那棵树的小主人公,眼底布满了对拉琴人的向往:他瞪大了眼睛,听着悠扬的旋律,不由自主地想模仿演奏人的动作。

毫无生气的城市里的一段音乐,一方颜色,让他渴望伸手触碰。

但父亲不允许孩子背离所有人都在遵守的人生轨迹。他把书包摆在儿子面前,无视他脸上大写的失望。

爸爸目送儿子走进学校,自己则走进了学校对面公司的格子间。

他看着面前摞成几堆的文件,仿佛失去了生活的动力,心情低落,身上的颜色也瞬间消失。

被工作压着的父亲,没有办法维持住身上的色彩,和其他没有颜色的人没什么两样,皆被困在格子间的方寸之地。

孩子在教室里上课,脑海中却忘不了那棵充满生命力的大树,和树下默默奏乐的音乐家,在作业本上默默画下记忆中的一幕,满怀期待拿给老师看,希望得到老师的认可。

可是,老师收走了他的画,重新拿给了他一张作业纸,指了指上面的字母,要他按要求抄写完。

在另一边,父亲花了一天的时间,总算搞定了堆积如山的工作,抱着自己的公文包,看着表,似乎对什么翘首以盼;

终于,结束一天工作和学习的父子俩又见面了。

儿子奔向爸爸,扑进爸爸张开的双臂中,两人搂在一起。

孩子用热情,把爸爸身上的颜色成功救了回来。原来,父亲的蓝色,是儿子的馈赠。

因为你,我平淡无奇的世界才有了颜色。

坐在小镇公路边的长椅上,父子俩开心地分享着一天的经历。

当孩子拿出那张画着小镇中央音乐家的画时,爸爸的表情一下子就变了。

他开始用自己的情绪和实际行动,阻止儿子再去尝试和别人不相似的人生。

他在书包里塞下更多的书;路过大树时,就直接把孩子拉走……

渐渐地,小孩对世界没了那么多期待,开始如家人的愿望,遵从着黑白世界的规则,过着和其他小朋友一样的生活。

他不再画出对音乐的畅想,开始一板一眼地抄写字母,慢慢融入那个相似的世界。

当父亲下班,张开双臂,等待拥抱时,却发现自己已经等不来儿子带来的色彩了。

孩子悲伤地看着音乐家,面无表情地背着书包、佝偻着背向前走。

父亲慢慢意识到,自己好像做错了。

父亲坐在办公桌前,盯着孩子写满的ABCD,若有所思。

他决定做出改变。

他拿出了曾经令自己不高兴的那副画,向孩子示意,可以再去大树下看看音乐家。

两个人第一次都满怀着期待,走近那棵生机盎然的大树。

但这次,他们没能看到曾在这里演奏的音乐家:树下空荡荡的,什么都没有了。

孩子的失落溢于言表。

看到这一切的父亲默默走到大树下,站在音乐家曾经站的位置上,“演奏”起音乐。

第一次,他没有依靠孩子,恢复了自己的颜色。

02

每一个人生

都绝不是相似的

人生中有许多问题,都不能用正确来回答,指向的也并非成功。

短片中的父亲,欣喜孩子能抢救回自己的颜色,却怕孩子不走寻常路,亲手将其好奇、向往之心扼*。

亲情本该让人生变得丰富而充满勇气,现实中,却制造了种种束缚。

“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饭还多。”

“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类似这样的话,给孩子的生活划上了边界:世界很大,却有一堵墙挡在面前;选择看似很多,你已提前告诉他们前面是死路。

父母的眼界,决定了孩子的世界,左右着他们的发展方向。

孩子或许可借助父母的人脉轻松一些,但很多父母,忘记问一句:“你愿意吗?”

前斯坦福新生学院院长 Julie Lythcott-Haims 认为,事无巨细地管理孩子的生活,并把自己认为好的期望给托在儿女身上,其实是不利于他们成长的。

父母不能代替孩子长大,去过他们的一生,就不要把他们塑造成自己的翻版。

那毕竟是孩子自己的人生。

王尔德说:“做你自己,因为别人都有人做了。”

很多人可能忘记了,没有一个人的人生是相似的。

每一个孩子,都可以有独一无二的生活。

03

孩子你知道么

长大就变笨了

短片中的孩子,带着名为“好奇”的滤镜,探索世界,用手中的画笔勾勒美好。现实中,不少家长总想去扼*这份创造力。

殊不知那些稚嫩的想法和好奇心,比什么都宝贵。

日本动画《蜡笔小新》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科学家发明了一台机器,把所有人的梦境连接到了一起,在梦里,他们的想象力有多大,脚下代表梦境的球体就有多大。

睡梦中,他们能实现一切想要实现的愿望,满足一切渴望满足的要求。

大人们的梦往往是现实的延续:想要更多的钱,想活得体面些……他们脚下,代表想象力的球是小小的一颗;

孩子们的世界充满天马行空的想象,他们在梦里用对世界的好奇构建出了无比巨大的幻想世界。

长大后的世界不容易,但至少儿童时期曾有过童话。

而很多父母,正逼着自己只有几岁的孩子,早早忘记孩提时的美好。

你知道么,人长大了,就变笨了。

一位外国小哥,曾通过火柴人视频,来阐述好奇的意义:

“知识是一种快乐,而好奇则是知识的萌芽。”

好奇教会了我语言;

好奇带我去看狮子座流星雨;

好奇促使我尝试造一个尽可能高的塔,领我完成学业,学习微积分;

好奇可以让人一口气读完一本书、掌握更多知识……

好奇促使人解开很多很多门。

“好奇创造了前进的动力和乐趣,也让我们不断思考为什么去解决问题。”

好奇心和想象力,可能是孩子窥探这个世界最好的方式。

罗素罗兰说:扼*思想的人,是最大的谋*犯。

在孩子们心里种下好奇的种子,比把他们培养成机械学习的机器重要太多。

04

救救孩子

更要救救大人

不是所有的父亲都能通过拥抱恢复颜色,因为这不仅仅与孩子有关,也和自己有关。

《Alike》里,孩子们被束缚在桌椅板凳上,大人被束缚在办公桌前,所有人都在机械地完成工作,好像灵魂已被抽离了。

怎样破除这道魔咒呢?WAS的研究人员Martin给出的答案是:“追随你的好奇心,做你感兴趣的事情。

生命中,除了那些一定要完成的,还要多点无用的小事。

这些没用的时刻,或许才是最美的回忆。

当大人想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时,却忘了自己生活的理由,以穷忙、机械应对生活。

别让孩子告诉你,你已经丧失了自己。

就像短片《Alike》片尾,父亲画出了比孩子更精彩的画,成年人的世界同样可以很精彩。

谁也偷不走你的本色,只是你自己藏起来了。

要知道,世界上总有一半人,不理解另一半人的快乐。

给文章点个赞,救救孩子,也救救自己吧。

THE END

本文转自腾讯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