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一下,更多精彩等着你!
*奇妙的时光旅行
文|萧牧
阿奇先生自幼儿园以来,畏难情绪都比较重,不管做什么事,如果不是非做不可,大都不太喜欢挑战。
每次遇到难题总是说:“妈妈,这个太难了,我不想做了。”
有一次,惠子妈买了一个恐龙拼图,60片的,本想借着阿奇先生喜欢恐龙可以有兴趣把它完成,可惜没有三分钟热度,阿奇先生就说“妈妈,这个太难了,我不拼了。”
我俩都鼓励他,变着法地夸奖他如何优秀,甚至拿各种奖励引诱,可他就是不想再拼。
又一天,惠子妈又买了一个停车场的桌游,大约有50关,阿奇先生很迅速地完成了15关,之后难度不断增加,阿奇先生就是再也不愿意尝试,直到现在也不愿再去玩这个游戏。
看着别人家的孩子能坐在那儿自己全部通关,我们都在想这孩子怎么就不喜欢挑战呢?
我和惠子妈私下里讨论:你小时候也这样吗?
我俩第一时间得到的答案是:没有啊,肯定是遗传的你!
好吧,当发生在孩子身上的问题找不到答案的时候,「遗传」就会跑出来顶罪,反正也不知道遗传的谁。
其实,我都想替孩子说一句,他们不应该畏难吗?从出生时的一张白纸,所有的事情都是从0到1,课堂知识、思维逻辑、生存技能、人情世故哪一个不难。
即便是一个成年人,大多数也都是在苦苦支撑着,也都会在背后偷偷抹眼泪,何况一个孩子。
畏难情绪实属正常,关键是出现畏难情绪后,父母能否及时找到原因,加以引导,父母的态度决定了孩子在面临困难时如何选择。
从短期看,一时的畏难会让孩子选择逃避,进入舒适区,不再喜欢挑战苦难。
从长远看,长期的畏难会让孩子失去自信,做人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受到极大伤害,遇事总喜欢往后躲,这样的孩子,即便学习再好,也很难有所作为,甚至心理会有不同程度的扭曲。
畏难的原因
因为阿奇先生的畏难情绪,我翻看了很多帖子,总的来说,我觉得可以归纳为三点:
1. 包办替代
这种情况主要体现在隔代亲,爸妈的爸妈们带娃的原则就是不能饿、不能摔、不能哭。
零食双手奉上,任君挑选,危险动作一律禁止,孩子一哭马上缴械。
这就是为什么两代人不愿住在一起的原因,生活习惯不同,教育理念不同,一方觉得我好心来给你看孩子,还不能落个好,另一方觉得你就只负责孩子吃饭、安全就行,至于教育你们最好一概不要参与,结果落个两边都不高兴。
有一次阿奇先生犯错,我很生气,把他一个人关在卧室反省,我告诉他什么时候知道错了,什么时候才可以出来,要不就不能出来。
阿奇先生的脾气很拗,这点随我,半小时过去了仍然不肯出来,我偷偷从门缝里看他一眼,自己在屋里无聊地掰脚趾头。
我故意提高嗓门喊:大家都来吃饭了!
阿奇先生依然没动静,这时爷爷坐不住了,进去左哄右哄,他才终于磨磨蹭蹭地出来吃饭。
我板着脸问:知道自己错哪了吗?不承认错误不能吃饭!
阿奇先生瞬间又泪崩地跑回卧室,说实话我这人累点比较低,看见他哭的这么伤心我总是有些不忍,内心的潜台词是:这是干啥呢!
爷爷奶奶立马不干了,噼里啪啦把我熊了一顿,最后还是不得不做出妥协。
在这种事情上,真的很无语。
你跟他们讲教育理念,他们跟你讲好好吃饭,你跟他们讲亲力亲为,他们跟你讲来日方长。
2.急不可待
相较上一辈,爸妈的过度干预方式则恰恰相反,他们总是变现的急不可待。
“你看,这个拼图应该放在这里就对了嘛,还有这个,应该放在这里,你看怎么样,拼好啦,宝贝好棒!”
“这个这么简单,你怎么就不会呢,哎呀,你真是笨死了。”
““为什么别人都能做得完?你就不行呢?别给我装,快点!”
这些话都是我们平时可能随口就会说出的话,而放在这里,却显得那么刺眼、扎心,刺的是父母的眼,扎的是孩子的心。
我们有很多的事总是会“想当然”,总是以自己的评判标准去要求一个几岁的孩子同样如此,不管他是否超出了孩子的能力范围。
我们变成了极度的功利主义者,对结果过度看重,反而忽视了过程的重要性。
我们因为孩子的差劲表现而歇斯底里,我们觉得他们让我们很没面子,进而开始训斥、谩骂甚至人身攻击。
3.不感兴趣
“哀莫大于心死”
兴趣是成功的第一老师,不感兴趣,一切都是空谈。
要学会了解孩子的世界,就要和他们做朋友。
惠子妈一开始买了很多绘本书,而且还头头是道地说这本讲的是什么道理,那本对哪一方面有帮助,结果买回来一大堆,阿奇先生完全不感兴趣。
孩子们关注的不是什么道理,而是单纯的觉得这个故事好不好玩,而这恰恰是事情能否继续下去的决定因素。
从这方面来说,中国的绘本作家总是自以为是在绘本中冠以各种理念,结果搞的孩子完全不感冒,而日本、欧美的绘本故事情节则更让孩子着迷。
如何引导
最近,见到一个新词叫作“逆商”,它是指人们面对逆境时的反应方式,即面对挫折、摆脱困境和超越困难的能力。
畏难并没有什么,遇到困难的反应方式才最重要,正确引导,以阳光的心态面对困难。
1. “保持兴趣”
最近惠子妈买回来一副小鸡啾啾桌游卡牌,阅读完规则,我觉得在逻辑思维上来说对于一个5岁的孩子真的还蛮难的,大体规则如下:
1.公鸡 母鸡 鸡窝可以换一颗蛋;
2.2张母鸡可以把鸡蛋孵出小鸡;
3.狐狸卡牌可以偷走别家的鸡蛋;
4.2张公鸡可以抵挡狐狸偷蛋。
每人都中四张牌,每人按顺序出牌,出牌后补足四张,直到有一人孵出三个小鸡就算胜出。
我看到规则第一眼,觉得规则实在是有些多,不知道阿奇先生能不能反应过来,如果一上来觉得太难,那这个游戏就会就此结束,彻底终结。
为了安全起见,我提议先把牌都摆到桌子上进行几轮,等熟悉了再握在手里增加难度。
没想到阿奇先生对这个游戏这么感兴趣,直到晚上十点半还要央求再玩两局再睡觉。
第二天早上一睁眼,阿奇先生迫不及待地喊:“爸爸,咱们再继续小鸡的游戏。”
2.“保持快乐”
曾有读过这样一篇小故事《牵着一只蜗牛去散步》,其中这样写道:
上帝给我一个任务,叫我牵一只蜗牛去散步。
我不能走太快,蜗牛已经尽力爬,为何每次总是那么一点点?
我催它,我唬它,我责备它,蜗牛用抱歉的眼光看着我,彷佛说:“人家已经尽力了嘛!”
我拉它,我扯它,甚至想踢它,蜗牛受了伤,它流着汗,喘着气,往前爬…
…………
咦?我闻到花香,原来这边还有个花园,我感到微风,原来夜里的微风这么温柔。
慢着!我听到鸟叫,我听到虫鸣。
我看到满天的星斗多亮丽!
咦?我以前怎么没有这般细腻的体会?
我忽然想起来了,莫非我错了?
是上帝叫一只蜗牛牵我去散步。
我们的孩子现在就是我们的小蜗牛。
有时候不是蜗牛太慢,而是我们太快,快的只想看到前面的结果,却忽略了过程中的快乐。
3.“做一个笨父母”
父母总是要在孩子面前显得高大,这样才显得有威严,但有些时候,我们必须示弱,把自己装扮成一个有点笨的父母,来衬托孩子的聪明。
我发现这一招对阿奇先生尤其管用,
每次在他面前装作很难不懂的时候,他总是兴致勃勃地要给我讲解他的思路和想法。
我还得努力做出恍然大悟的表情极力配合他,说实话,自己认真的样子有时自己都差点信以为真了。
对待孩子不妨
心态再平和一点,把“你快点!”变成“慢慢来”
态度再宽容一点,把“你真笨!”变成“你真棒”
目标再降低一点,把“你必须!”变成“我坚持”
耐心等待孩子成长过程中缓慢的旅程,相信总有一天,我们会被孩子花开的那一刻所惊艳!
奶爸眼中的孩子
散发着不一样的光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