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家长都面对过,孩子突然从一个乖巧懂事的小天使,突然变成了大哭大闹,乱跑乱跳,甚至于口出恶言的小恶魔。我们将这个戏剧性的转折点称为——可怕的两岁,专指那些两岁左右的孩子,突然出现的乱发脾气、骂脏话等叛逆行为。很多人认为孩子之所以出现了这么大的变化,是因为从孩子出生之后,大人对他的养育方式一直是有求必应,所以孩子被宠坏了。
《游戏力》的作者劳伦斯·科恩博士的看法却与之相反,他认为孩子突然变得无理取闹,正是由于缺乏爱和关注,无理取闹是孩子在向家长求救的表现。由此他还做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孩子不断需要关爱和照顾,就好像有一个杯子不断需要蓄水,当孩子突然情绪激动的左突右奔的时候,正是他们在急着为自己快空掉的杯子再蓄满水。
劳伦斯科恩博士是美国著名的临床心理学家,儿童游戏治疗师、亲子关系专家,在这本《游戏力》中,他总结了多年自己在儿童游戏、游戏治疗和亲子教育领域的案例和经验。这本书不仅曾获得过美国国家亲子出版奖金奖,还被翻译成14种语言在全球销售。
作为游戏育儿理念的推广者,科恩博士常年开办游戏力工作坊,他帮助了很多父母学会如何更好地与孩子相处。
这是一本颠覆了我们以往育儿观的书,作者在书中介绍了几十种亲子游戏,这些游戏没有很复杂的规则,甚至有很多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一些打闹游戏,或者是和孩子力量抗衡的小游戏。但作者正是运用这些很普通但游戏,让孩子从孤独但堡垒中走了出来,变得自信且充满活力。
如何通过游戏力来与孩子联结其实在婴儿最生命最早的时期,他就与父母建立了联结。书中作者称这种表现为目光之爱,也就是父母和孩子之间,彼此深深的互相凝视,在目光之中流淌着的情感。
与父母有联结的孩子,就像一个杯子蓄满了水。即使当父母不在身边,杯子里的水可以让孩子可以安慰自己,可以解决自己的情绪问题。这些被蓄满水的孩子,有很强的安全依附感,所以当离开父母独自在幼儿园时,也可以很自在地和其他小朋友玩耍,与老师交流。
但另外还有一些,与父母联结断开的孩子,他们被孤独感和无力感包围,只能将自己紧锁在孤独的堡垒中。由于缺乏与父母的联结,他们也无法学会与他人联结,甚至有些孩子还十分具有攻击性。
他们搞不懂人与人之间,该如何接触和联结,所以他们只能模仿电视里看来的动作,或者说他们想用粗鲁的行为来显得自己很强壮,从而掩饰内心的脆弱。
在书中作者举了一个案例,一个叫罗伯特的小朋友,十分好斗,所以幼儿园经常请她妈妈来将他领回去。当作者想要同罗伯特做游戏,进行联结时,罗伯特尖叫着说他恨他。而作者认为这恰恰是孩子发出的信号,表明他需要大人通过坚持拥抱来进行联结。
于是作者让孩子的妈妈紧紧的拥抱住罗伯特。罗伯特不断的尖叫,要妈妈松手,放开她让她离开。妈妈对罗伯特说:“我们联结在一起后我就会放开你,我们联结在一起后我就能幸福的看着你,你也能幸福的看着我。”
当罗伯特听到这些话后,他的眼神渐渐的变了,变得没有那么迷茫。并且渐渐的冷静下来。但还是回避与其他人的目光接触。
罗伯特的妈妈流着眼泪抱着罗伯特向他道歉,原来罗伯特小时候经历了非常可怕的事情。而罗伯特的妈妈一直不想面对这些事,也忽视了孩子的内心需求。听着妈妈的道歉,罗伯特抬起头静静的看着妈妈。这对母子开始深深地凝视对方,开始了联结。
有很多注意力不集中的男孩,其实也是缺乏联结的表现。
著名的经济学家格林斯潘说过,没人可以在失去安全感的情况下专注和学习。男孩的杯子空了,但他们没有处理情绪的能力,无法及时蓄满水,只能寻求其他刺激来代替他从亲密关系中得到的满足感。
很多时候,父母认为孩子能够独立去做,就应该让他独自去面对,但我们没有意识到的是,孩子独立的同时,需要的是我们更多的关注和爱。只有孩子内心的依赖感得到满足之后,他们才能重新出发,继续前往未知的世界去探索。
作者在书中写道:在孩子取得一项新的成就时,就需要更多的一份亲密来取得平衡,这样杯子中的水才能得到补充,孩子才能继续前进。因此父母对孩子提高一份责任和期待同时,也要相应地增加共同游戏的时间。
那么,我们如何通过游戏力来与孩子重新联结呢?
重新与孩子联结也就是重新获取孩子的一份信任。在联结之前可能需要通过孩子的测试,你是否值得再次被信任?
他们也许会用拳头打你,用脏话骂你,不理睬你,对你吼叫嘲讽或发怒,但这些表现其实都是因为孩子的水杯空了太久需要蓄水。他们越是激烈,则越是表示出他们多么急需水源。
在这种时候,父母还是要坚持联结。当孩子越长越大,他们的需求就会越来越隐晦。就需要父母通过他们孩子表面的对抗,叛逆的言行,来看到他们内心深处对关怀和爱的渴望。书中说道:探索世界时,知道父母正在旁边为他欢呼加油,这种快乐的感受与孤单、抑郁、难过和寂寞,是截然不同的。
那么面对那些将自己锁在孤独堡垒的孩子,我们应该怎么与他进行游戏呢?
文中作者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叫杰利的小男孩将自己锁在房门内拒绝与任何人接触,更别说做游戏了。
于是作者想了个办法,他往门缝中塞了一张叫做爱的字条,并大声的念出来给他听:“我爱你请你出来跟我玩。”
杰利也回了一张字条,上面只有一个不字,那是他唯一会的词。
于是作者装作很害怕的样子,继续塞纸条,“我好害怕,但是什么也不能让我离开你!”
杰利这样的情绪并不是突然造成的,他的妈妈生了一个妹妹,妹妹还在吃奶,于是父母计划将杰利送到奶奶家去住几天。
小孩子是很敏感的,他感觉自己被抛弃了,陷入了深深的孤独感和惶恐中,所以他将自己锁在房间里不肯出来。
游戏玩了半个小时杰利突然说:“好吧,我出来,但是你不能抱我。”其实作者根本没有说过要抱他,但可以看出杰利这个时候非常需要拥抱,他们足足抱了15分钟。等到作者离开了,杰利的妈妈,打电话告诉作者,杰利已经开始收拾去奶奶家要带的玩具了。
你看,其实游戏力并不是什么很复杂的技术,游戏规则也都很简单,可能只是一个拥抱,或者是做几个鬼脸。但无论你做什么,这些都是要围绕着孩子的感受来进行,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无条件地被爱着,将孩子的杯子蓄满。
另外有一些攻击性特别强的孩子看起来很棘手。他们有着激烈愤怒的情绪,通常还会伴随歇斯底里的尖叫,恶毒的咒骂,甚至拳脚相向。有个词叫外强中干,说的正是这种现象。孩子表现越是表现得攻击性强,他的内心就越是缺乏安全感。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直接给他一个爱的拥抱,任凭他打发泄也不松手?
书中一个老师的做法,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他发现自己班里有个男生脾气总是特别暴躁。在某一天这个男生又发脾气的时候,老师带着男生跑到学校的假山后面,自己手上拿了一根藤条,又递给男生一根藤条,老师开始用藤条抽假山,像甩鞭子一样,于是男生也开始用力的抽,直到男生将力气全部发泄完。
有些儿童心理学家并不赞成这样的做法,认为暴力的行为只会助长孩子的攻击性。但又有一些赞成给孩子找情绪发泄的渠道。那么究竟谁对谁错呢?作者认为,这个问题的关键性在于我们有没有和孩子做到心理的联结。
有了联结的孩子,会感受到自己的情绪被理解、被接受,从而学会如何慢慢控制自己的情绪。而没有联结的孩子,就像被同学怂恿做坏事,他只会一步一步陷入深渊。
攻击性会让孩子感到更加孤单。那么怎么将攻击性的行为,转变成一个有趣的游戏呢?
我们可以试试作者推荐的爱之枪游戏。这个游戏的灵感来自于丘比特的爱神之箭。当男孩拿起枪,想进行有攻击性的活动时,你可以告诉他,这是一把爱之枪。当这把枪打到任何人时,那个被打到的人就会爱上开枪的人。
于是一个极具攻击力的讨厌的行为,就变成了一个充满爱游戏。你可以追着那个开枪的孩子,要求拥抱表达出你有多爱他。虽然一开始他会抱头鼠窜,但是没过多久,他便会爱上于这个游戏。没有人会拒绝爱。
如何通过游戏力让孩子重获力量感从而培养自信。什么是力量?力量感和自信又有什么关系?作者在书中是这样定义的:为正义挺身而出冒险精神勇于自省完成任务的毅力以及快乐游戏的人。从这些力量的特质上可以看出,一个内心有力量的孩子一定是有自信的孩子。
而当孩子没有力量时,他的表现就会为处事消极,情绪压抑胆小以及怨天尤人,除此之外无力感还有一种表现,称之为虚张声势的力量,它是对力量的无效模仿,表现为恐吓伤害他人的言语行为,专横跋扈的态度。
所以我们要培养孩子的自信,就要让孩子从内心中获得真正的力量感。
那么有哪些游戏可以让孩子重获力量吗?在这里作者列举了一个他和他4岁女儿之间的故事。
有一天作者在和4岁的女儿,玩身体对抗的游戏。游戏任务是要女儿突破作者人肉防线到达沙发那边。在游戏中,父亲不停的加大难度,让孩子每次要使出更大的力气才能完成任务。
这是为了让女儿能够建立对身体力量感,所以作者不停的鼓励女儿突破障碍,但女儿使足了劲也无法成功。
突然女儿冲出了客厅,不见了踪影,正当作者在懊恼是不是自己做得太过火时,女儿爱马回来了,精神抖擞,笑容满面地大喊:“我永远都不会放弃”,然后使出了双倍的力量将将他的父亲推倒。
游戏结束后,作者很好奇女儿刚去哪里了,女儿说她回到了自己但“力量小屋”中拿了更多的力气。
每一个孩子都需要这样的“力量之屋”,让他在面临巨大的挑战时,可以回到力量中去汲取力量。但对于内心充满无力感的孩子,这个提高难度的力量抗衡只会让他越发无力,作者建议应该让孩子通过在游戏中赢得感觉来找回自信,所以父母在游戏中要扮演一个弱者,而让孩子在游戏中扮演强者。
当孩子陷入无力感,甚至于是恐惧之中时,角色置换的游戏——能够更好的帮助他们走出恐惧。
作者在书中讲了这样一个案例,一个小女孩特别痛恨打针,每次打针都要持续尖叫。于是作者建议他的父母和他扮演角色置换的游戏,在游戏中小女孩扮演着给其他人打针呢,护士而父母则扮演被打针了,小孩在那边假装痛哭大叫。
在游戏中小女孩扮演的护士,正在不停的安抚大吵大闹的打针的小孩。神奇的是之后这位小女孩打针再也不害怕,不会大哭大闹了。
角色置换这个游戏最神奇的地方在于,它通过让孩子扮演其他更有力量感的角色,让孩子重新获得掌控的感觉,并同时让孩子可以从其他角色的角度去看看事情。
不肯去幼儿园的小女孩,在再分别扮演了老师和妈妈的角色之后,不哭不闹地在幼儿园待一整天了,并且和同学老师都相处愉快。
调皮捣蛋的男孩,通过扮演校长处罚不听话都男孩,开心慢慢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了。
与其说我们要相信游戏力的力量,不如说我们要相信孩子的力量。
游戏力是一种态度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抱着游戏力的心态面对生活,以生活为乐,也不枉我们在这人世走一遭。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