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唐僧和孙悟空性格颠倒?这样做,可以提升孩子的创造性思维

假如唐僧和孙悟空性格颠倒?这样做,可以提升孩子的创造性思维

首页休闲益智假如唐僧有手机更新时间:2024-05-09

《西游记》的故事,要怎么玩才更有趣?

这是我最近经常在思考的问题。

我的儿子非常喜欢西游记的故事,每天几乎都要缠着我给他讲故事,他喜欢骁勇善战、略显冲动但率真可爱的孙悟空,也喜欢偷懒可爱哼哼唧唧的猪八戒,唯独不爱固执己见的唐僧和平淡无奇的沙悟净,当然,这些与我讲故事的角度有关,在我描述的场景中,我无形中把自己的喜恶也掺杂进去。

于是我开始想,要如何让孩子也参与进来呢?让他在故事中多一些自我的创新和思考呢?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一个很有趣的选题,让我顿时很有兴趣,这就是题目中的问题:

假如唐僧和孙悟空性格颠倒会怎样?


我把这个问题拿来跟儿子讨论,因为儿子还小,所以我先进行一番分析。

一、什么是性格颠倒?颠倒之后会出现什么变化?

孙悟空变得像唐僧一样了,但是唐僧变得像孙悟空一样。

二、他们讲话的方式会有什么不同?

孙悟空从讲话急躁快速变得慢条斯理,而唐僧从慢条斯理变得急躁语速加快。

三、做事的风格会有什么变化?

孙悟空变得慈悲为怀、慎重温和,做事犹豫不决,不敢*死妖怪了。而唐僧有点冲动,恨不得赶紧把妖怪*了赶紧上路,快刀斩乱麻。


这是个很有趣的讨论,儿子明白,所谓性格颠倒,就是两个人互相变成了彼此,原来性格颠倒之后,会从讲话和做事风格上出现了变化,于是我们开始了角色扮演,我变成孙悟空,儿子变成了唐僧。

孙悟空(我):师傅,这个红孩儿虽然是个妖怪,但他还是个孩子,我下不去手,要不算了?

儿子(唐僧):但是他是个妖怪啊,刚刚还抓了我,抓了八戒,又放火烧了你,你赶紧拿金箍棒打下去就完了!

孙悟空(我):师傅,你不是说出家人慈悲为怀吗?

儿子(唐僧):赶紧打了完事,我们还要继续去取经了,晚了就不好了,赶紧的!


通过探讨,我跟儿子都收获很多,原来故事还可以这么玩!

还有很多场景可以变换演绎。于是,这已经不是我们从小看到大的西游记了,唐僧从唯唯诺诺变成了天不怕地不怕的性格,而孙悟空从绝世霸王变成了胆小怕事慈悲为怀的小和尚,孩子觉得很新奇。

这就是我想说的,让孩子拥有创造性的思维。


那么,什么是创造性思维呢?

创造性思维,应该包括了“判性判断 发散式联想 创新性点子”批的是一种综合性思维,也就是说他没有对和错,是一种讨论式,多维度的思考方式

他与“海绵式思维”是截然不同的,什么是“海绵式思维”?顾名思义,海绵式思维就是像海绵吸水一样,只要有水,就通通吸收进来,不加判断、不加选择,被动地成为了自己的“知识”,营造一种 “知识充盈”的错觉,不善于独立思考、没有创造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高分低能”行为。


为什么我们要反复强调,让孩子拥有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

当今的时代,是信息泛滥、真假混杂的互联网时代,信息可以不通过核实就快速在网络上传播,铺天盖地的未经证实的信息逼迫我们的大脑对它们进行处理。这个时候,一个“海绵式思维”的人,可能不会甄别信息的真假,而选择盲从、盲信、随大流,最终必然导致许多荒唐的后果。而一个具有良好“创造性思维”的人,则能在相关证据的基础上接受或拒绝某种思想或观点,并且形成自己的独立观点。

在实际生活中,知识和思维是不可相互代替的,而创造性的思维也并非是漫无边际、天马行空式的创意,而是可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创造出新的实物并且帮助人适应环境的能力。很多时候,点子多的人、心思巧的人,遇到问题不容易放弃,喜欢多角度去探索,从而比一般人更加灵活,容易出成就。


那么怎样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呢?

一、营造“提问”的环境,用耐心的态度应对孩子的“为什么?”

很多父母会问,怎样才能让孩子想问、会问?

其实,很多小朋友天生就比较多疑问的,但是为什么会渐渐地没有发问了呢?

原因就在于父母的态度上,可能我们的不耐烦、我们的随便回答或直接一句话“哪有那么多问题,吃饭就是吃饭”,分分钟都在扼*孩子的好奇和求知欲,久而久之,就习惯性地不再问了。

所以,给孩子一个“可以提问”的环境,并且耐心解答孩子的问题是非常必要的。

所谓创造性思维的起点是怀疑,最小行动是提问。所以,要想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第一步就是让他们敢于提问。

当孩子问“为什么”的时候,父母应该积极回应,不要因为不切实际就给予否定,要让孩子感受到爸爸妈妈欢迎自己提问,这会极大鼓励孩子下一次提问

除了积极回应,我们还需要客观解释孩子的提问,绝不能因为他还小,就随便敷衍。即便是有我们不懂的问题,我们也可以跟孩子一起寻找答案,一起百度都可以

只有当孩子能勇敢地作出提问后,我们才可以引导孩子进入更深入的思考,从而形成自身的观点。


二、 珍惜每一次“讲故事”的机会,与孩子多角度地探讨。

当我跟孩子讲《七色花》的故事的时候,会跟孩子做一些探讨。这个故事中小女孩珍妮无意间获得了一朵七色花,每次撕掉一片就可以实现一个愿望。一开始她随心所欲地许下6个愿望,最后她非常珍惜地使用第7片花瓣,用来帮助一个孩子恢复健康

一般情况下,我们的惯性思维是会引导孩子不要学珍妮随心所欲使用花瓣,要珍惜7个愿望,去做好事。但是我更愿意听听孩子的想法,于是我跟孩子探讨了3个问题,由此打开了孩子的话匣子。

问题1:你喜欢珍妮吗?

儿子:不喜欢。

我:为什么呢?是因为她总是乱撕花瓣吗?

儿子:她把所有小朋友的玩具都变到她家里,别的小朋友没有玩具怎么办?(珍妮为了让自己有很多玩具,撕下一片花瓣许下要很多玩具的愿望。)她的玩具是从别人手里抢来的,这样不好

这个方面,是我不曾考虑过的,我以为这个情节设定,只是为了衬托出珍妮乱使用七色花许愿,倒是没有想过其背后的影响,我为儿子的认真思考和发散思维而折服。


问题2:你最喜欢使用哪片花瓣?

儿子:蓝色的。

我:为什么是蓝色的?

儿子:我喜欢蓝色的。

我:好吧,但是蓝色的花瓣,珍妮是许愿到了北极,还冻坏了,最后还得撕下另一片花瓣许愿回家呀。

儿子:我也想去北极,北极好冷很好玩。

我:那要是太冷怎么办呢?

儿子:我们可以夏天再去(儿子认为夏天就不冷了)。

我(拿出地球仪):我说你看,北极这个地方是常年都很冷的哦,如果变热的话,北极熊就会难受。

儿子:那我们就穿多点再去就可以了,珍妮不知道北极很冷,穿了短袖去玩肯定会被冻坏的。


问题3:珍妮没一会就把7色花用完了哦,你觉得好不好?

儿子:7片用光了之后会怎么样?

我:也不会怎样,就是以后需要许愿的话就没有了。

儿子:那珍妮为什么要那么快就用完呢?

我:也许她一开始没意识到7片用得很快,如果她一开始知道的话,也许会省着用吧。

儿子:如果她知道的话,要怎么用啊?

我:也许她会做个计划,看看要用到什么地方。

儿子:那她可以用到什么地方呢?

我:嗯,我觉得一开始她迷路找不到回家的路,那片花瓣是非常有必要使用的,不然她回不了家,只能呆在外面很危险,家人也会很担心,所以我认为那片花瓣需要用。

儿子:打碎花瓶后许愿花瓶修好那片我也觉得要。

我:为什么呀?

儿子:因为那个是珍妮妈妈最喜欢的花瓶啊,如果坏了她会伤心的。

我:嗯嗯,如果是非常重要的花瓶,我觉得也应该许愿让它回恢复。

就这样,我们就这个《七色花》的故事谈开了。以上就是我借《七色花》的故事,与大家分享如何跟孩子探讨,我们不只是问“什么”,还要问“为什么”和“怎么办”,孩子可以发散自己的思维,我们可以引导他们深入思考自己的观点并找到支撑自己观点的理由

一开始,当我提问的时候,我儿子会说我不知道,这时候,我们不要气恼,可以先分享自己的观点,在中间可以留白,让孩子来补充,你一句我一句地交谈,不要去否定,多听听孩子的想法,相信孩子会非常乐意和我们沟通的。


三、 改变自身思想理念,不按部就班,给孩子更多可能性的探索机会。

要想和孩子进行多维度的讨论,首先父母自身要不设限,改变自身紧固的理念,才能接纳和启发孩子发散创造性的思维。比方说在看一本书,我们自身也需要带着批判性的思维来读,而不是一味地接纳,甚至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找找故事中不合理的地方

比如说我们在讲到《桃太郎的故事》的时候,儿子会说为什么桃太郎的妈妈每天做很好吃的丸子给他吃,吃了有百倍力量和百倍聪明,但是当桃太郎要去打怪物的时候,妈妈却只给他做了4个丸子,为什么不带多点呢?

是啊,为什么呢?在看书的时候,我也曾有过同样的问题,后来觉得应该是为了制造故事冲突点吧,正是因为桃太郎只有4个丸子,所以当他在路上遇到需要帮助的小动物的时候,他需要作出抉择“要不要用有限的丸子来救他们呢?”

最后,桃太郎选择了帮助3只小动物,只留了一个丸子给自己,最后,当他在大战怪兽的时候,这3只小动物也帮助了他

这个故事本身想要说明帮助别人有可能也是在帮助自己。但是儿子的疑惑是对的,因为这不符合常理,越是需要的时候,我们越要未雨绸缪,所以,我们最后决定建议桃太郎的妈妈给桃太郎做多几个丸子,比如10个,这样,桃太郎既可以帮助小动物,自己也有足够的丸子来储备能量。真是一个好的决定呀!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创造更高级的讨论

就像前面说的《西游记》故事,假如唐僧和孙悟空性格颠倒会怎样?比如灰姑娘的故事中,我们可以从后妈的角度来分析这件事,也许孩子可以找到与原来相反的观点或价值观,这个时候爸爸妈妈们一定要融入进来,引导孩子学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新观点以及支持新观点的理由

这样孩子可以逐渐理解到,原来不同的人,由于立场不同会有不同的观点,原来同一个人,要是改变性格的话,也会做出不一样的行为导致不同的结果。也许会有不同,但是没有对或错,孩子的理性思维也因此得到了提升


四、牢记实用“十字诀”:假、例、比、替、除、可、想、组、六、类

在这里也介绍来自台湾学者陈龙安总结的发问技巧“十字诀”。

“假”:就是以“假如……”的方式和孩子玩问答游戏;

“例”:即是多举例;

“比”:比较东西和东西间的异同;

“替”:让孩子多想些有什么是可以替代的;

“除”:用这样的公式启发,除了……还有什么;

“可”:可能会怎么样。

“想”:让孩子想象各种情况;

“组”:把不同的东西组合在一起会如何。

“六”:就是“六何”检讨策略,即为何、何人、何时、何事、何处、如何。举例来说,孩子要去郊游,就可和孩子讨论请谁一起去?何时去?为何要去?到哪里去?带什么去?问题愈多元化,孩子所受到的思考刺激愈多;

“类”:是多和孩子类推各种可能。

我想,教育不应该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还应该是对人心性的养育和习惯的养成。不管在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我们都要养成孩子创造性思考的习惯和能力,以批判性的思维去看待事件,发散性思维去多维度思考,最后形成自己的想法(可能是创造性的点子)。这样我们的孩子才能真正把问题想得明白,有自己独立清晰的观点,才不会在这个信息过载的年代里难辨真伪对错,不会对纷繁复杂的社会无所适从。

愿你拥有明事理的双眼,听八方的双耳,还有通透的内心,有自己的世界以及与这世界通达的桥梁。


关注我,春夏秋冬一起成长。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