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有件事情开始转向:
教育。
中小学生的校外补课叫停,炒作学区房纳入监管,学校布置的家庭作业也要按照规定减量。
应试教育内卷被浇水降温。
但就算这样,我们也已经习惯……“自来卷”。
因为习惯了重点名校、优质教育资源需要竞争这个观念。
竞争意识该放弃吗?
当然不。
可是当我们以成绩、录取为唯一目标的时候,也不能忽略了一个问题:
那些成绩不如意,没考上理想大学的人(可能也是多数人),该怎么办?
又抢先我们一步。
印度电影已经拍到这了:
《最初的梦想》
Chhichhore
观众老是抱怨国产片尺度的问题。
可是一些不需要尺度的题材,印度片也不时让我们羡慕嫉妒恨。
追问教育意义的《三傻大闹宝莱坞》。
关注读写障碍儿童的《地球上的星星》。
聚焦女性困境的动作励志片《摔跤吧!爸爸》,还破了内地印度片票房记录。
统统跻身豆瓣top250。
故事都没有什么限制,道理也很普通,印度电影是如何把一件简单的事拍得入情入理,真挚感人的呢?
今天Sir就拿这部即将上映的《最初的梦想》聊聊。
《摔跤吧!爸爸》导演涅提·蒂瓦里的新作。
你一听这片名,多励志。
但借着这个鸡血 鸡汤的片名,电影实际上在说的却是一门……
失败学。
失败还要学?
先别吐槽。
从小到大学校家长不教的这门课,也许才是最难学会的。
01
你可能已经看过网上的这种帖子:学霸父母学渣娃。
比方说这样的情况:
爸妈都是清北教授,结果孩子只是一个普通二本。
这一代父母的新问题。
由于高等教育的扩招,本科生已经不那么稀罕了。
上一代人,只要你愿意读书,学历都会比父母高。
可是通过应试教育改变了命运的做题家们,在成为了父母之后才发现,比考大学更难的,是让孩子考上和自己同等的大学……
我是学霸,我读了硕士、博士。
我的孩子考不上怎么办?
电影男主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
毕业于印度名校——印度理工学院。
走上社会,成为一个光鲜体面的中产阶级,事业顺利,生活不愁。
现在唯一的期待,就是等着儿子考上自己的母校。
但这学校录取率嘛……
1%。
每年100万人报考,99万人得落榜。
但你要说这是个虎爸,男主其实也不是。
没有高压,没有每天洗脑,没有歇斯底里补课。
相反倒是埋怨儿子:
你天天就是学学学,也不陪我玩了。
比起很多父母在孩子高考时的干着急,男主的问题是一。点。不。着。急。
总是对儿子说,你该交个女朋友。
分数还没出,他就已经买酒回来庆祝了。
因为在他看来,考大学有什么难的,so easy,你每天学这么久,怎么可能考不上。
这才是最搞人心态的。
要是一个教练天天训你也就算了。
怕就是什么技术要点都说得特轻松,隔天就让你去跳十米台——Yes,you can。
他不理解,不是每个孩子都像他一样,天生是块读书的料。
结果孩子查了分数,和担心的一样——没考上。
想到父母都是名校毕业,自己却是个loser,压抑太久的儿子终于绷不住了。
从朋友家的阳台上,一跃而下。
男主的漫不经心,让儿子承受了莫名的压力。
看到病床上生命垂危的儿子,他开始反思,他多年来“成功是理所应当的”这种想法,是否出了问题。
孩子好多次想说,但没说出口:
爸爸,我不是像你那样的天才。
但他也一直想告诉儿子:
其实,爸爸也不像你想象的那么成功。
在病床前。
多年来被考试隔阂开的父子,进行了一次前所未有的深入交流。
02
真相揭开。
镜头回到当年,考入名校的男主,也是个被瞧不起的loser。
甚至还和一帮奇葩舍友成立了失败阵线联盟。
爱看限制电影,喜欢揩油的“色鬼”。
尖酸刻薄满嘴脏话的“硫酸”。
胆小怕事,只会喊妈妈的妈宝男“妈咪”。
离不开酒整日醉生梦死的“酒鬼”。
以及,他们所有人的“老大”,体育特长生德里克。
别以为履历漂亮的他们,当年就是学霸。
他们的故事,也都是大学男生宿舍的那点破事
看毛片,整学弟,富泡妞,穷打架……
他们唯一上过心的一件事:
要为一直吊车尾的4号宿舍楼,拿一次校运会总冠军。
好家伙,废柴逆袭,运动例子,熟悉的配方又回来了。
但你往后看,却总感觉哪里不对劲。
别人的热血。
是跌倒爬起,咬牙苦练,流血流汗。
这群人呢?
非常时期,用非常手段。
简称:下三滥。
包括但不限于——呐喊“助威”,“美人”计,以及演员的自我修养。
过五关斩六将的废柴团队,终于,离金牌只剩最后一役——篮球赛。
赢下这场,他们就可以翻盘逆袭,得到一切。
冠军、美女、欢呼,和肯定……
比赛结果如何?
Sir在这里不能说。
但是从这里,过去和现在两条线已经交汇。
当年的废柴联盟们,失散多年重新聚在一起。
他们失败了吗?
惭愧了吗?
老父亲和基友们对儿子说的只有:
失败并不可怕,更重要的,是你曾尝试过。
03
看到这,可能有人要忍不住撇嘴了。
什么拥抱失败、努力就行,这不是毒鸡汤?
放心,《最初的梦想》没有那么敷衍。
与其说它肯定的是失败。
不如说是在鼓励一种“不被成功绑架的人生”。
拒绝失败就等于成功了吗?
因为不允许失败,你不再去尝试未知和挑战;因为不允许失败,你太容易因为一次打击就彻底否定自己,放弃了以后一次次重新出发的机会……
这,才更是彻头彻尾的输。
就如同电影中的儿子。
在必须成功的氛围下成长,认为人生就是一张成绩单。
所以,看到录取失败的第一反应,是人生完蛋了,以后都要被打上loser的标签。
父亲,更不是不动声色地施压。
作为精英的他,自然是望子成龙。
作为父亲的他,也希望儿子开心。
在他看来人生的路径理所应当就是,小时候无忧无虑,青春期谈谈恋爱,考试前突然用功,然后上名校,毕业,结婚,走上人生巅峰……
却从未设想过失败的存在。
父子俩人在无言中达成共识:学习更重要。
直到“啪”的一下,儿子的生活在压力下折断。
大家才开始重新审视被忽视的“失败教育”。
别说这只是听上去很美好的口号。
一层层往下扒。
《最初的梦想》初看是喜剧。
往里看是现实主义。
回过头来再看,它最关注的其实不是什么“失败教育”还是“应试教育”,而是回归每个人不假伪装的样子
你最愿意如何度过一生。
就说几个关键的设定。
比如,即使是所谓的“废柴帮”,也身处印度最高学府。
多年以后,“失败者”标签早就自动揭下,他们一律被称为“名校毕业生”。
比如“废柴帮”所谓的逆袭,大部分时候,不过是耍一些上不得台面的手段。
走捷径赢来的冠军,真的算成功吗?
连名校都还没考进的儿子,为什么听着名校老爸的故事会听得津津有味?不应该更焦虑了么?
这一个个如同“bug”般的设定,怎么解释?
很简单。
从一开始,失败和成功的定义就暗藏机锋。
还记得儿子第一次听这个故事的时候,他只关注一件事。
“色鬼真的存在吗?”
被推去做手术了还是在念叨。
“色鬼真的真的存在吗?”
连好基友名字和电话都不记得了的老爸,自然没有在生活中跟儿子提到过这段人生糗事。
因为一切春风得意的他。
早就忘了失败乃是常态,自己也是从失败中走出来的。
所以儿子从小将老爸视为榜样,才会忍不住想:
是不是只有像老爸这样永远一本正经,才能考上名校?
是不是只有走一样的路,才能像他一样优秀?
是不是只有像他一样优秀,才能过好人生?
......
直到他在故事里,看到了老爸的另一面。
随着好基友一个接一个出现,老爸的形象在儿子心中越来越立体。
原来,老爸也不是一生下来就是父亲;
原来,即使是优秀的人,生活中也可以贪玩,也允许撒野;
原来,自己还有这么多事没体验过。
他在这个故事里看到的,一是父亲,二是人生。
明白过来了吗?
真正的“失败学”,是连定义都不重要。
失败才不简单。
那代表着你有强大的内心,不接受雷同的成功标准。
也是你敢于面对当下的非议,去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成功。
Sir才不同意说失败就等于放弃。
我们都需要梦想的翅膀。
但我们是否,也应该给翅膀松绑?
△ 图片来源:中国青年网、梨视频、电影预告
走过千军万马的高考,走进平凡真实的人生。
更明白,成为别人眼中成功的样子,可能也只是一种疲惫的盲从。
不管什么样的失败,都不足以否定我们的全部。
成功之前。
关键是先成为自己。
如果人生真的有试卷,那标准答案,也不应该在别人手里。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超有钱婆婆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