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书《杨修之死》歪曲了杨修的真正死因

教科书《杨修之死》歪曲了杨修的真正死因

首页休闲益智课本说我今天死更新时间:2024-04-26

但凡完成了九年义务教育,我们都知道语文课本上节选自《三国演义》的一篇叫做《杨修之死》的课文。在这篇课文中,给我们展现了一个恃才傲物、骄傲自满,又喜欢人前显摆的杨修形象,并最终因为杨修恃才放浪,触及了曹操的底线,因此被*。文章的目的是教育我们为人有才也必须谦虚内敛,不要聪明反被聪明误,误了卿卿性命。事实上,历史上杨修真正的死因跟《三国演义》中杨修之死没有半毛钱关系。

杨修有才,而且谦恭内敛

历史上真实的杨修是儒家名士,在文学成就上不输于魏晋的竹林七贤,被称为“外七子”。他为人谦恭内敛,待人接物非礼不行。从他流传下来的文章《答临淄侯笺》、《节游赋》、《神女赋》、《孔雀赋》、《许昌宫赋》等,风格内敛沉郁,颇具匠心。一看就知道杨修是一个十分有才华,且十分稳重的人。正所谓文如其人,尤其是汉代的文人,不但诗以言志,文章也是反映一个人的性情、操守、价值取向的最好证据。

杨修出身高贵,父亲杨彪是东汉最后一任太尉,而且杨家是名门望族弘农杨氏。作为名门望族,从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极富才华。对于杨修这样祖上五世四公的名门望族,杨修又怎可能不懂得最基本的谦恭呢。尤其是在东汉末年的乱世,朝廷中的权臣走马灯一样的轮番上场,又凄惨下场,祸及三族。

所以,在东汉当时的政治环境下,杨修之所以还能进入曹操丞相府担任主簿(第一秘书),参与机要文书,没有才华和处事之能,这几乎是活不过第一集的那样结局。

参与曹植夺嫡被*?

成书于西晋初的陈寿《三国志》中并没有为杨修单独作传,因此我们了解杨修死因大多是《三国演义》中给出的“恃才傲物、专门在曹操面前抖机灵”。甚至于,最终压死杨修的是参与曹植夺嫡,并假传“鸡肋”军令,导致杨修被*。

其实《三国演义》中杨修之死给出的原因根本就站不住脚,因为上面我们已经说了,杨修不是一个恃才傲物的人。因为丞相府主簿,再怎么傲气,比杨修有才华又有能力的人大把的。换句话说,曹操手下的人才如过江之鲫,不可胜数。也就是说,杨修在曹操集团以才华论,甚至都微不足道。所以,《三国演义》给出的那些自作聪明的故事,纯属虚构。

那么剩下一个原因就是参与曹植夺嫡这件事了,事实上这件事对于曹操来说根本就不叫个事。曹操作为官场老手、一代杰出的政治家,他怎么可能不知道自己的儿子们会笼络不同的人才为己所用呢。再者说了,自己的儿子们如果连笼络人才的能力都没有,又怎能让曹操放心呢。最关键的是,如果因为参与曹植夺嫡就被*的话,那么曹植身边的人岂不是个个都要被*。可事实上,杨修是唯一不明不白被曹操*害的人。这就证明了,杨修之死跟参与曹植夺嫡没有任何关系。

杨修是袁术外甥,因此被*?

杨修其实还有另外一个身份,那就是袁术的外甥。袁术曾与曹操为敌,在政治和军事上多次与曹操交锋。因此,《三国演义》将杨修之死因之一归于杨修是袁术的外甥。实际上,这个原因就是牵强附会,完全站不住脚。

首先是杨修建安二十四年(219)死时袁术早已被曹操攻灭,换句话说,杨修是袁术的外甥根本对曹操造不成任何影响。更何况,曹操阵营中降将不少,以前还曾生死相搏,岂非比杨修更加危险?所以,以曹操的心胸来看,容得下众多曾与曹魏生死相搏的降将,为何独独容不下职微位低的、从未与曹操刀兵相见的杨修呢?

因此,把杨修之死冠以袁术外甥这样一个凑数的原因上,根本就说不通。如果袁术依旧强兵悍将与曹操为敌,杨修私通袁术有反叛曹操的事迹,这原因尚可理解。但就是袁氏皆灭,曹操已统一北方的情况下,杨修是袁术外甥就*了他,无论如何是站不住脚的。更何况,如果曹操真的这么介意杨修是袁术外甥,怎么可能让杨修在丞相府参与机要文件的整理和撰写呢。

杨修到底因何而死

关于杨修的死因,就不得不从杨修背后弘农杨氏的家族背景说起了。弘农杨氏是名门望族,杨修的高祖杨震曾任大汉太尉,祖父辈杨秉任太尉,祖父杨赐任太尉,杨修之父杨彪也是太尉,可谓是五氏除了四个太尉,可谓是五世四公。这样显赫的家族背景,即便是《三国演义》一顿猛夸的袁绍四世三公也无法比拟。

那么杨修之死到底跟自己弘农杨氏的家族背景有什么必然关系呢?这个关系可大了去了,因为弘农杨氏累受汉禄,所以对大汉的情感是很深的。也就是说,杨氏本来是看不惯曹操挟天子令诸侯这种目无君主的行为的。那杨修为何忠于大汉,却又愿意委身事曹呢?

这是因为曹操有一点做得比董卓强,那就是董卓不但搞得皇帝如同玩物,而且天下大乱,诸侯纷争。最起码曹操稳定住了东汉摇摇欲坠的朝廷,诸侯割据被曹操一一征服,天下日趋太平。与此同时,曹操采取了各种有利于民生发展,有利于国家和朝廷的政策,曹操的政绩也是十分耀眼的。所以,作为杨修尽管对曹操欺凌天子十分看不惯,但至少曹操让整个国家日趋繁荣安定,所以杨修还是对曹操抱有些许期望的。

说白了,杨修就是个铁杆大汉粉。杨修最终看清了曹操的意图,曹操没有篡汉自立,只不过是留给儿子曹丕来做这件事罢了。因为当时整个曹魏集团内部早就鼓噪曹操篡汉自立了,但曹操没有这么做,这一点杨修还是很佩服曹操的。只不过随着形势的发展,曹魏集团内部已经明确了这个任务,那就是由曹丕完成篡汉自立。因此,杨修对整个曹魏集团是十分失望的。

杨修看清了曹操,作为一代枭雄、具有识人之能的曹操又怎么看不透杨修呢。尽管杨修本人官职不高,但杨修颇具才名。最重要的是弘农杨氏在当时还是非常有影响力和号召力的,这对曹丕篡汉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政治阻力。所以,不管是出于曹操专权的需要还是未来曹氏篡汉的需要,曹操需要清洗忠于汉室的人。不止是杨修因为忠于大汉,与曹操政见相左而死。曹操还*害了荀彧、边让、桓绍、孔融、许攸、崔琰、娄圭等人,这些人有的是为曹操立下汗马功劳的人,有些是曹操的儿时伙伴、政治密友,即便如此曹操也毫不手软。

除此之外,曹操*害的忠于汉室的人数不胜数,这些在《三国演义》中多有体现,例如衣带诏事件中的国舅董承等人。所以,曹操*害杨修纯粹是因为政见不同,为了扫除自己的政敌。在那个政治斗争你死我活的时代,曹操*害政敌从不手软。*害杨修是为了清理忠于汉室的势力,是为了打击弘农杨氏。

杨修之死跟参与曹植夺嫡到底有没有关系?

既然闹清楚了杨修的真正死因,那么我们回过头来再看杨修之死到底跟参与曹植夺嫡有没有关系。事实上,杨修之死跟参与曹植夺嫡没有关系,但却跟杨修帮助曹植夺嫡的目的有关。

历史上的君位继承,总是容易被历史掩盖,甚至被一些文学歪描曲写。曹操属意曹丕继承魏王之位其实早就成竹在胸,而不是《三国演义》那样还需要不断考察。俗语说,之子莫如父,曹操对几个儿子的培养、观察和考察不是快死了才开始。在古代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时代,曹操长子曹昂死于征张绣之战后,曹丕就成了曹操重点培养和考察的对象了。

杨修长期在丞相府供职,参与机要文书的整理和编撰,自然知道曹操一家人意图篡汉自立。对曹操以及曹操的儿子们更是了如指掌,杨修深知曹丕野心极大,他成为魏王继承人,必然要篡汉。而作为在文学上更擅长的曹植来说,继承魏王而不篡汉的可能性更大,因为曹植没那么大的野心。这样一来,杨修出于忠于汉室的目的支持曹植就显得十分合情合理了。

杨修作为曹操的第一秘书,知道曹操的所思所想,因此帮助曹植,自然得心应手,几乎每帮必胜。这对于曹操来说,他在乎的不是杨修帮曹植,就像他不在乎曹丕找贾诩出谋划策一样。曹操在乎的是,杨修明知道曹丕成了嫡长子,还要去鼓动曹植参与夺嫡,这个中的目的才是曹操最在乎的。

如果一定要说杨修之死与参与曹植夺嫡有关,那么说到底是杨修参与曹植夺嫡的目的被曹操窥探一清二楚。换句话说,杨修支持曹植夺嫡,暴露了自己的政治倾向。这样一来,杨修与那些忠于汉室的人一样,最终难逃一死。而杨修赴死也显得十分从容,杨修说“我固自以死之晚也”,他是带着对曹魏的绝望从容不迫地赴死的。作为大汉王朝的铁粉,杨修认为自己与那些被曹操排除*害的政敌来说,自己死得算晚的了。

结语:

历史往往并不以真面目示人,往往是以小说、演义、话本、戏剧这种掺杂了虚构内容的方式在社会上广泛流传。而普通大众,甚至一些文人墨客参与再创作,最终让我们对真实的历史一无所知。只不过,总归还是有些历史,能够从其他的史书上寻得蛛丝马迹。我们才能通过层层抽丝剥茧,一探历史真相。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