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在位于巴彦县的黑龙江省疾控中心移动方舱核酸检测实验室,工作人员在交流。
位于巴彦县的辽宁鞍山支援的移动PCR方舱实验室(9月26日摄)。
在巴彦县兴隆镇一流动核酸检测点,黑龙江省中医大二院的医务人员在给居民做核酸检测(9月25日摄)。本报记者王建威摄
秋寒开始统治这座城市的时候,凛风扑面而来,哈尔滨出现一群陌生的身影。
但对处在新一轮疫情“风暴眼”中的人们来说,他们是可以提供庇护的“方舟”。
“若有战,召必回,战必胜。”中秋团圆之际,哈尔滨市巴彦县出现确诊病例,黑龙江省内外十多支医疗队随即火速驰援。他们在“暂停键”中启动“加速键”,以“灭火队”的姿态迅速出击,在关键时刻做出共同选择。
没能做完的团圆饭
“妈!锅里的鱼再炖五分钟就能出锅了,疫情一线有需要,我得尽快收拾东西去支援两天!”
21日上午,难得休班赶上中秋节,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预检分诊导诊护士长王娇萌买好食材,准备陪父母过中秋,可突发的疫情打断了这顿团圆饭。
“我报名!”医院准备派遣医护人员赴巴彦支援时,其中一人正在过节返程途中,时间来不及。王娇萌了解情况后,第一时间请缨。
装好止疼药、洗漱用品和睡衣,冒着大雨,王娇萌匆匆赶至医院,整装待发。
半个多月前,王娇萌行车途中发生事故,导致肋骨骨裂。此刻伤势尚未完全恢复,但她还是坚持上一线。到巴彦以后,要长时间穿着防护服,王娇萌念头一转,悄悄将有助恢复肋骨骨裂的腰腹带拿掉了。
疫情不等人。21日晚9点,王娇萌和同事赶至巴彦后立即开工。核酸检测工作是王娇萌战“疫”的重心,对接核酸检测小区、调配医护人员、分发物资……雨越下越大,王娇萌的发丝不断有雨水滴落。忙到次日凌晨4点多,王娇萌顾不上换衣服,继续和同事开会。
只休息一个钟头,22日早上6点,王娇萌草草地用吹风机将衣服吹至半干,套上防护服,又开始和新的小区对接。
作为护士长,王娇萌从来都是冲在前面,但自己身体的不适,她却瞒得紧。接连为六七个核酸检测点搬运完医用物资,王娇萌的肋骨又开始隐隐作痛,连带着腰和腿都开始发麻。可她的节奏依然不变:运送物资、回到驻地、匆匆吞两粒止疼片,继续开会。
这次会上,大家被告知巴彦县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原定两天的支援计划被延期。“下次运送物资,再帮我带些止疼片就好。”开完会,王娇萌就提出这一个要求。
王娇萌的战“疫”日常,是很多一线抗疫人员的缩影——技术含量不高,还有些琐碎繁杂。然而正是有了他们,“风暴眼”中才有了一叶可以荫庇人们的“方舟”。
截至27日,巴彦县已完成四轮全员核酸检测。随着一项项防疫措施的落地,王娇萌悬着的心也逐渐放下来。想起妈妈上午发来的消息还没看,她点击收听微信语音:
“闺女,你那边怎么样?这几天有雨,出门别忘带伞。我们在家一切都好,你别惦记,仔细干好手里的工作,疫情不是闹着玩的,千万注意防护。”
“妈,你放心,我一切都好,工作也顺利开展,相信疫情很快就会过去,到时候我再回去陪你好好吃顿团圆饭。”
王娇萌回着微信,眼睛猛地一酸,突然想起来:临走的时候,还没来得及吃一口月饼。
她的妈妈懂得她:看似“简单”的工作,其实也是很大的牺牲。
全副武装的“病毒猎手”
在位于巴彦县城“富都市场”的移动方舱核酸检测实验室里,有一张实验室流程图。自上而下所有箭头指向的位置,写着一个人的名字:实验室负责人许军——她是黑龙江省疾控中心病毒所所长,更是这里所有核酸阳性样本的最终复核人。
“来不及想那么多,只要省内出现疫情,我们就要第一时间赶过去。”当记者问起驰援的情况,身穿隔离服的许军如此回答。
21日,正在和家人过中秋的许军接到前去巴彦疫情一线支援的通知。匆忙间,她收拾起几件行李就奔赴前线。
许军很熟悉这样的节奏。今年年初,望奎发生疫情时,她就在抗疫一线奋战了20多天。
“选址,接电,开始建仓。”一到巴彦,许军就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在她看来,眼前的方舱检测实验室不仅是简单的几个帐篷,而是她和同事们接下来战斗的“堡垒”。
七八个小时后,22日凌晨1点,移动方舱核酸检测实验室建成,许军一夜未合眼。
提高核酸日检测能力,是巴彦县提高疫情防控能力的重要保障。就在核酸样本源源不断运来的时候,一场与病毒“赛跑”的战“疫”正在这里打响。
“核酸提取区”是移动方舱核酸检测实验室的核心区。只有通过核酸提取,工作人员才能进行PCR反应、筛查出阳性样本。因为核酸样本中可能会有阳性样本的存在,提取核酸成为检测过程中最关键、也是最危险的一步。据许军介绍,工作人员打开标本采集管盖子的一瞬间,动作务必小心。接下来,工作人员要用加样枪吸取一定量的样本,通过提取仪进行核酸提取。
签收、录入、试剂准备、提取、加样、扩增到结果判读……在头顶白色灯光昼夜不停照射下,整个团队默契地配合着。
“因为时间紧任务重,我们在进入实验区之前尽量不饮水,减少去卫生间的次数,在单位时间内尽可能多地检测样本。”许军说。
当前,巴彦县疫情防控正处在关键时刻,切断传染源、锁定“包围圈”刻不容缓。随着一轮又一轮的“全民核酸”,许军整个人超负荷地连轴转,一天只睡三四个小时已成为常态。
在这里的方舱实验室检测人员分为三组,每组工作6小时,昼夜轮流,直到完成当天所有核酸样本的检测。而许军要在这里负责班组之间交接、阳性样本的最终复核等事宜,无论是“单基因阳性”“灰区”还是“翘尾”,一点蛛丝马迹都逃不出这位“病毒猎手”的眼睛。
令她欣慰的是,几个日夜过去,医护人员们略显疲态,可检测速度却越来越快。
“方舱实验室一共51人,实行流水线作业。原定我们这个方舱的日检测量为10000管,28号这天已经达到17000管了。”许军说,我们也是在与病毒抢时间,“没有想更多,因为时间仍在一分一秒飞逝”。
“风险不过夜”
“这已经是我支援过的第八座发生疫情的城市了。”今年是“十五的月亮十五圆”,还未能和家人共赏明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感染管理科主任陆群,就从千里之外赶赴哈尔滨抗疫一线。
21日,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通报首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24日,首批确诊病例基因测序情况显示为感染了德尔塔毒株。“虽然此前黑龙江多次战‘疫’,但这是首次迎战德尔塔毒株,仍需对症下药、精准施控。”陆群说。
陆群的抗疫足迹,标注着中国抗疫的进程。从2020年到2021年,从武汉到哈尔滨,从初期的新冠病毒到德尔塔毒株,同病毒做斗争已经成了陆群的习惯。
这一次,接到通知,陆群再次果断应允、赶赴一线。为了赶最早一班飞机,她连在同所医院工作的丈夫都没再见上一面。
陆群的专长是院感防控。院感防控做得好不好,关系到疫情防控的成败。如果因为操作流程疏漏,导致医院发生疫情传播,它所辐射的范围是不可估量的。
针对德尔塔毒株传播速度快、传染性增强、病毒载量高、转阴时间长等特点,陆群走访多所定点医院,用脚丈量着每个高风险区域,总结出“中高风险区域人员一律不进定点医院工作”“一律接受感控培训并考核合格再上岗”等“八个一律”,供定点医院管理工作人员参照落实。
“保证医护人员零感染,这是我们的目标和底线。”陆群每天都会在医院各个科室反复检查。“虽然是同一个地方、同一份工作,但不同的人做,就会有不同的问题。”陆群说,只有拿出“鸡蛋里挑骨头”的劲儿,我们才能织牢织密医院感染防控网。
从医院的清洁区到污染区,从防护用品穿脱到废弃品的安全运送、餐食的交接,陆群眼里容不得“死角”。她说,一旦发现漏洞,就要秉着“风险不过夜”的理念,高效查缺补漏。
每每打完当打的仗,她对家人也有说不出口的思念。会不会被感染?什么时候能战胜疫情?什么时候能回家……每一次逆行,陆群的这些疑问都不会得到解答,也没有人能够解答。然而,她总是选择白衣执甲、冲锋在前。
疫中英雄,正是这般模样。(陈聪、王建、徐凯鑫、王鹤、黄腾)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