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数据公布,去年我国净增人口为48万。
48万是什么概念呢?要知道,2020年是204万,2019年是467万,2016年因为二胎开放,曾达到过区间高值906万。
人口问题,来得比我们想象中更突然。
前不久某经济学家还建言献策:
90后00后已经指望不住了,要抓住75后到85后的窗口期,促生二胎三胎。
为此,需要建立鼓励生育基金,多印两万亿,用10年社会多生5000万孩子……
这边有某教授遥相呼应,建议生孩子和养老金挂钩:
建议按子女数量领养老金
不生育的 退休只能领取最基本的养老金
每一个措施听上去都信誓旦旦,雷厉风行,重拳出击。
可是,有成功的经验可以支撑吗?
要知道,出现过老龄化、少子化的国家不少,如果只要印钱、少发养老金就能解决问题,这么聪明的办法他们怎么没想到呢……
emmmm,一定是他们的经济学家不太行。
要说最不行的国家,过去我们一提起老龄化首先想到的——日本。
70年代开始生育率低迷,一直通过各种政策促生补贴,比如产假延长、教育津贴、生产补贴……
结果呢,现在50年过去了,世代更替率还是只有1.4(远低于保持人口稳定要达到的2.1),预计到50年后,日本人口将会从现在的1.26亿下降到1亿人。
用尽了三十六计,年轻人就是不生。
终于,他们想出了这招——拍剧催生。
虽然这种做法对我们来说还是有点陌生,但不难想象,用不了几年催生剧也会加入主旋律豪华套餐。
有部日剧,前几年播都没人放在心上。
现在看更觉得意味深长了
《总觉得邻家更幸福》
隣の家族は青く見える
日本厚生省下指标,电视台黄金时段播出,妥妥的官方催生剧。
本以为它会枯燥说教。
没想到年轻人明知是计,还偏偏上钩。
就连我们的网友都动心了
大家这才明白,高级的催生就像谈恋爱。
不是靠催,是靠“撩”。
处处心机,勾起你内心的蠢蠢欲动。
第一招。
先和你拉近关系,让你确定:大伙别喷,是自己人。
想起过年面对亲戚催婚,长辈催生,烦不烦?
那《邻家》就是爽剧开篇:
一次聚会,邻居二孩妈妈小宫山太太屡次催生,还说“虽然打扮漂亮可以遮盖年龄,但子宫和卵巢可不行哦……”
这让事业有成,讨厌孩子的独立女性千寻,彻底爆发:
女性可以为社会做的贡献
应该不只有生孩子 减轻少子化程度吧
仅仅靠工作就已经为社会作出足够的贡献
凭什么要被人指手画脚
那么,即便结了婚,那就必须要抓紧时间生孩子了吗?
婆婆抱孙心切,打听女主奈奈的生育计划,还在家里放各种日本版送子观音。
小姑子主动站了出来:
现在这种性*扰或者是**扰已经成为社会问题了
问女性结婚了没有
有没有孩子
都会被认为是不够体谅人
再退一步说,决定要生孩子了,就必须样样做到完美吗?
类似的言论,妈妈们一定听过不少:
剖腹产不如自然产,奶粉喂养不如母乳喂养……
美其名曰:顺其自然就是最好滴。
剧中,奈奈夫妇努力造人无果,被诊断为不孕不育。
医生建议人工受孕,男主大器却觉得心里膈应,奈奈的母亲也搬出“不够自然”的说辞:
还是小姑子的话,让人醍醐灌顶。
就算确实是一切都是自然的比较好
但也有那种想用母乳喂养自己却没奶
和那种不进行不孕治疗就怀不上孩子的人啊
他们就完全没考虑这些人的感受
但是一部好剧,光说解气的话,是不够的。
这部剧共四个家庭,核心困难,都是孩子:
想生却生不了的新婚夫妇,丁克却必须照料继子的二婚家庭,还有天天鸡娃的多孩家庭。
怎么看都是催生剧的黄金配置。
可让Sir想不通的是:
为什么还安排了名副其实“没卵用”的……
同性家庭。
让你催生,让你催生。
你们怎么哪壶不开提哪壶?
某天,这对CP被出柜,价值观传统的小宫山太太整一个大无语。
我自己是能理解没错。
但……我咋跟孩子交代啊!!!
我家孩子才是小学生啊
不管是在学校还是家里
都跟她们说的是人长大了就要结婚生子
我该怎么让她们理解也有不这样的人啊
《邻家》借小宫山太太之口,说出了一种迷思:
只要人的一生和主流一样,结婚,生子。
那就一定可以活得幸福、成功。
但她没有意识到。
年轻人已经越来越不吃这一套了,比起过社会上那些90%的人生。
大家更关心的是做好自己这100%。
于是《邻家》鸡贼地安排了一次隐秘的打脸。
第一次自我介绍,深柜大叔把同居恋人说成是外甥,在场所有大人都信了(或者是假装信了),男主大器还吃起了醋。
只有小宫山家的闺女,意味深长地狡黠一笑,早已看穿一切。
反观小宫山太太自己,为了维系“别人眼里的完美”,却有点走火入魔。
常驻海外的丈夫,想多陪家人所以辞掉工作。
丧偶式育儿回到正轨,怎么看都是好事呀。
可小宫山太太却炸毛了,责令丈夫马上找工作,在没找到之前,也必须按照上班时间出门回家。
为了圆谎,不在邻居面前丢脸,还请来了神秘组织:比现实更幸福租赁服务,租摆拍,租名牌,租贵妇下午茶。
看到这Sir真以为走错片场——这真的不是劝离剧吗???
别急。
当你再仔细琢磨,如前面提及的“反催生”言论,你会发现这部剧藏得好深。
与其说这是催你赶紧结赶紧生。
不如说,它更想让你明白:
生育当然是个人选择。
可当生育意愿普遍不高,成了新的社会问题时,那么即便你不愿生,你也有理解和包容的义务,承担起你的社会责任。
独立女性千寻虽然是女强人。
但她对于生育这件事,还是有误区的。
比如,吐槽职场妈妈生娃会拖累男同事、其他丁克女性。
所以这部剧就借小宫山太太之口提醒她,也提醒电视前的打工人们:
你们不生,当然是自由。
可是放产假不叫拖累,而是权利。
比如,当奈奈要做人工授精,却只能用奶奶法事作为请假理由。
丈夫大器的话,也在戳中了某种职场现实。
既然孩子生病可以成为请假理由。
为什么做人工授精的人,不可以大方说呢?
我希望进行不孕不育治疗的人
也能直言 今天要先去医院给精子取样之后再来上班
没有孩子也不想要孩子的人
可能会觉得这样做只是给她们添麻烦
但是谁都有需要帮助的时候
怪不得网友都说:
这是一部披着催生剧外衣的社会教科书啊。
它并不回避每个家庭遇到的真实困难,也不简单化生育和不愿生育之人的冲突。
相反,它只是把幸福放在阳光下,把里面的尘埃抖落给你看。
选择生娃的,家里当然会鸡飞狗跳,会充满因为想法不同的误解和隔阂。
而解决麻烦的关键,不在于假装很幸福,而是承认:
通往幸福的路上,本就铺满荆棘。
你要么勇敢地跨越它,要么就寻找另一种属于你的幸福。
可另一种幸福,同样不容易。
就像坚决不生娃的千寻,遇到了中年大叔,本想过上潇洒小资的丁克生活,对方却因为前妻意外身亡,必须负起养育儿子的责任。
换作是你,怎么选?
是为了两个人的幸福,勇敢地尝试,哪怕最后一败涂地。
还是直接投降,转身离去?
这部剧不会美化或评判任何一个选择。
只想让你看清楚:
每一种选择的初衷都出于对幸福的渴望,但这条路无论如何都痛苦得很。
当然,《邻家》的治愈在于,剧中的每个人不管经历怎样的心碎、争吵、猜疑,他们都尽力对自己诚实,也尽力地理解彼此。
尽管和解是暂时的,矛盾是永恒的,但在这条路上,他们乐此不疲。
因为幸福从来不是名词,而是动词,它太需要我们的进行时
审视自己的内心,接纳彼此的差异。
就像不孕不育的奈奈和大器,多次人工受精,还是一场空。
真的万万想不到:
这是如此艺高人胆大的一部催生剧,居然任性地以一对最想要孩子的夫妻要不到孩子为结尾。
可夫妇俩就这样放弃了吗?
倒也不是。
只是他们开始思考:
没有孩子的人生,真的就不幸福吗?
坚决丁克的千寻和二婚的亮太,原本是剑拔弩张,谁也不想勉谁。
可有一次,千寻却说出了自己不愿接受继子的原因。
原来也不是多讨厌,更多的是担心自己无法成为称职的母亲。
而这一点,是天天渴望当妈的奈奈也有的心情。
而看似全剧最大的“反派”——小宫山太太,为什么总把丈夫的事业,女儿的学业作为炫耀的资本?
因为她这辈子都没做过什么厉害的事,唯一的寄托就是家庭。
她的过分紧张和以己度人,也是矫枉过正的自我保护。
作为全职太太,她这份不想输,不想被瞧不起的心情同样能被体谅。
所以更值得反思的,也许是我们潜意识里对全职太太的轻视。
贯穿全剧,你几乎找不到任何七大姑八大姨式的催婚说辞,就算有,也被剧中人潇洒回怼。
所以《邻家》想说的是:
结不结,生不生,跟人生完不完整都没关系。
没有审视过自己内心的人生,才是不完整的。
我们一说起生育,总觉得它关系到出生率,宏观经济,社会未来这些很大的问题。
但比起像唐僧的紧箍咒一样把这些大问题套在年轻人头上。
应该更诚实地面对,生育这件事,首先是关于:
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以及,对另一个生命负责。
所以前面说到的同性家庭,不是赚收视率的工具人,是因为有了他们,才拼凑出一个自由社会,最真实和完整的样子。
也因为他们的加入,女主奈奈才能在小宫山太太激烈恐同后,说出这句看似很口号,却也很戳人的台词:
大家都是一样的人
却有能挺起胸膛骄傲生活的人和不能这样的人之分
这也太奇怪了
不管是谁
都应该有追求自己所渴望的幸福的权利
三观正,却不刻意迎合。
细节真,却不贩卖焦虑。
这大概就是最高级的催婚广告:
不管你是单身,丁克,同性,还是想生娃。
只要这是你信赖的幸福,我们都会跟你一起努力哦!
或者正是这样的社会,才真正值得我们……
努力做人,努力造人。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奇爱博士多店老板娘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