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做梦的原理,帮孩子摆脱对“考前做梦”这件事的恐惧心理

了解做梦的原理,帮孩子摆脱对“考前做梦”这件事的恐惧心理

首页休闲益智乐乐爱答题更新时间:2024-05-08
引子 被考前噩梦折磨的乐乐

“啊……不要……不要……”10岁的乐乐又一次做噩梦了。

她一下子从床上坐起来,额头上全是冷汗,梦中那可怕的情景仿佛还在眼前回荡,让她的小身体不停地颤抖着。

到底是什么样的噩梦会让乐乐如此害怕呢?

原来,她梦见自己坐在了期末考试的考场上,面前放着一张写满了试题的考卷。

乐乐拿起了笔,正准备答题,却发现上面的字迹是那么古怪,自己连一个字都不认得,更不用说读懂题意答题了。

乐乐十分着急,她看看四周,只见同学们都在认认真真地奋笔疾书,看来被这张古怪试卷难住的只有自己一个人。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乐乐急得抓耳挠腮,不知怎么办才好。

终于,考试时间到了,老师走到了她面前,要收走卷子。乐乐忙护住卷子,大声喊着:“不要,不要……我不要考0分……”

就这样,她被噩梦吓醒了,可是梦境的内容却已经深深地印在了她心里,让她再也无法安然入睡。

第二天一早,妈妈喊乐乐起床吃早饭,却看到她的小脸十分苍白,眼睛下面还有两个明显的黑眼圈。

“乐乐,你怎么了?又没睡好吗?”妈妈关心地问。

乐乐哭丧着脸,给妈妈讲了自己做的梦,还用沮丧的语气说:“今天有一次数学测验,我做了这样的梦,肯定考不出好成绩了。”

乐乐的话让妈妈觉得又好气又好笑,可她也不知道该怎么安慰孩子,便对乐乐说:“别瞎想,梦都是假的。”

妈妈轻描淡写的开解并没有让乐乐恐慌的心情得到纾解,带着这样的情绪去考试,结果自然可想而知。



请告诉孩子:梦是一种正常的生理和心理现象

在乐乐身上出现的问题其实并非个案,有很多孩子会和乐乐一样,在考前情绪紧张、焦虑,总担心自己会考不好,进而会影响到正常的睡眠,会出现失眠多梦的现象。

有的心思敏感细腻的孩子还会过于重视梦境的内容,他们会认为梦是一种“预兆”:如果做了美梦,就会觉得自己能够取得好成绩;相反,做了噩梦,就会认为这代表着自己又要“考砸”。

对于孩子的这些心理,爸爸妈妈要给予充分的理解,不要嘲笑或斥责孩子,而是应当帮助孩子客观地看待“做梦”这件事。



事实上,梦是一种正常的生理和心理现象,适当做梦不但不是坏事,还是孩子睡眠较好的表现之一。

1.从生理学角度认识“做梦”

每个人每天晚上都会做梦,梦的个数不一,有的梦内容清晰可辨,有的梦则含混不清。

还有些人完全遗忘了自己的梦,所以他们会说自己“从不做梦”,但这实际上是不可能发生的。

根据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学说,我们可以大概地了解一下做梦的“原理”

在睡眠时,并非所有脑神经细胞都受到了抑制,进入了“休眠状态”。

事实上,有部分脑神经细胞还处于“工作状态”,一旦接收到了来自体内或体外的各种刺激,就会激活相应的记忆,由此便会产生形形色色的梦境。

也就是说,梦境会有两个明显的特点:

比如孩子整日挂念着考试这件事情,心中充满了对考试成绩的担忧,在睡前进行复习时又遇到了棘手的难题,这相当于一种“强刺激”,所以在睡眠时便会梦到与考试有关的场景。



2.从心理学角度解释“做梦”

《梦的解析》的作者,美国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更进一步指出:

梦境是一种心理现象,它表达了人们的潜意识,尤其是清醒时被压抑的*。

梦大多数是消极的,焦虑是梦里常见的情绪,而其他情绪还有悲伤、愤怒。

这些看法能够解释我们熟知的“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的情况。因为这可能是白天发生的某些事情给你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或是让你感觉非常兴奋。

到了深夜,尽管你已经进入了熟睡状态,但你的潜意识仍然在“思考”这件事情,所以才会产生内容相似的梦境。

那么,梦境与睡眠的关系又是怎么样的呢?

弗洛伊德指出梦的作用是维持睡眠,而不是影响睡眠。

特别是那种栩栩如生的、“剧情”完整的梦境,只会发生在快速眼动睡眠时期,能够做这样的梦,恰恰说明睡眠质量较好。



帮助孩子摆脱对“做梦”这件事的恐惧

在了解了做梦的原理之后,爸爸妈妈不妨把这些道理用孩子能够理解的方式,讲给他们听,使他们不会再过分看重“做梦”这件事情,也不会对那些让他们感觉害怕的梦境耿耿于怀。

之后,爸爸妈妈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对孩子进行心理调整,以帮助他们驱散心中对于“做梦”的恐惧:

1.让孩子客观看待“噩梦”。

做噩梦确实是一件让人感觉十分不快的事情,不但孩子会对此产生恐惧心理,就连很多成年人的心中也会萦绕着噩梦的阴影。严重的时候,他们会为了某个噩梦惶惶不安,更会引起或加重失眠问题。

其实,如果我们弄明白了噩梦产生的原因,就会减少很多不必要的忧虑。

那么,噩梦是怎么来的呢?心理学家通过大量研究,总结出了以下三种最典型的噩梦来源:

无论是哪种原因造成的噩梦,其实都属于正常的做梦现象,并没有什么值得反复研究的“预兆”。

爸爸妈妈要引导孩子理性分析、正确看待做噩梦的问题,让孩子无需为此焦虑不安。



2.让孩子客观看待“多梦”问题。

考试前学习任务重、生活节奏紧张,孩子精神压力大,出现失眠、多梦的情况在所难免。

有的孩子会对“多梦”过度关注,在睡前总是想着“我不想再做梦”,可这样做往往会适得其反,会让“梦感”变得更加强烈,由此便会形成恶性循环,会让睡眠质量越来越差。

这个过程可以用心理学术语“精神交互作用”来解释,它说的是当你非常在意一件事情的时候,你对它就会特别敏感,有时甚至会放大这件事的效果。比如有神经性头痛问题的人,会因为头部有一些异常感觉,马上想到自己的头痛是不是又发作了,继而就会真的觉得头痛难忍。

孩子失眠多梦其实也是如此,因为孩子总是特别在意多梦问题,对此越是敏感,就越是会陷入梦境中难以解脱。

因此,爸爸妈妈一定要引导孩子放松心情,让他们不要总是想着“多梦”问题,同时可以通过合理安排饮食、适当运动、调整作息时间等途径来予以改善。



3.让孩子停止对做梦的无端担心。

有的孩子在睡醒后会有疲惫、乏力感,他们会很自然地认为这是做梦造成的。

因为做梦让自己的大脑一直高速运转,无法得到休息,所以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其实这样的看法也不准确。因为梦境的产生并没有“动用”到全部的大脑神经细胞,而只是少数区域的神经细胞在“调取”某些记忆片段,才组成了千奇百怪的梦境。

因此,适当做梦并不会影响正常的休息。德国脑神经专家科思•胡贝尔教授还通过研究发现,适当做梦是能够锻炼大脑功能的,可以让大脑的记忆、存取功能得到锻炼。

爸爸妈妈也可以把这些道理讲给孩子听,让孩子能够以平静的心态接受做梦和梦境。



考前别给孩子增加压力,让孩子安全入睡

当然,爸爸妈妈在教孩子客观认识“做梦”的同时,也要注意帮助孩子减少压力,才能让他们安然度过考前这段关键期。

为此,爸爸妈妈应当注意做好以下几点:

1.强化考试的功能,弱化分数的作用。

爸爸妈妈要注意不要总是对孩子强调分数,不要总是在考前对孩子说“你一定要考100分”,这只会给孩子增加更多的心理压力,会加重失眠、多梦的情况。

正确的做法是帮助孩子认识考试的功能,要把考试当成是对自己知识掌握情况的检测和反馈,这样孩子就会把关注的重点放在自己知识体系的薄弱方面,会去查缺补漏,而不会担心一次考试分数不佳就会有什么严重的后果。



2.不要给孩子设置过高的目标。

爸爸妈妈对孩子的学习能力、知识水平要有客观的认识,要根据孩子的能力设置“跳一跳够得着”的目标

比如孩子上次考试考了70分,说明在知识体系上还有较大的欠缺,爸爸妈妈若是强求孩子在下次考试必须考到90分以上,就是强人所难,无疑会让孩子更加焦虑。

此时,爸妈可以帮助孩子重点突破学习上的疑难问题,然后定一个难度适宜的目标,让孩子争取达到,这样才能赋予孩子“动力”而不是不必要的压力。



3.在考试前不要安排过于紧张的复习。

考试前爸爸妈妈大多会督促孩子抓紧时间“冲刺复习”,甚至不惜让孩子开夜车“恶补”知识,其实这并不是应对考试的好办法。

知识的积累还是要靠孩子平时的努力,临时突击很难产生“质变”的效果,而且还会让孩子感到非常紧张,身心负担过重,会引发或加重失眠多梦。

所以爸爸妈妈在考前不但不应给孩子施压,还要引导孩子放松身心,要鼓励孩子相信自己的实力,这会让孩子变得更加轻松、更加自信。



4.提醒孩子劳逸结合、保证充足的睡眠。

在考试前,很多孩子可能会抓紧每一分钟学习,不给自己留下充足的休息时间。

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但会让孩子的身心过度疲劳,还会打乱睡眠-觉醒节律,容易造成植物神经系统紊乱。

所以爸爸妈妈应帮助孩子合理安排学习和休息的时间,要给孩子疲倦的大脑以足够的“缓冲”机会



只有孩子休息好了,精力、体力得到恢复,情绪变得更加平稳,孩子才能够以一种更好的精神状态去面对考试。

我是【亲子育儿堂】,长期关注孩子的成长和教育问题。您有任何问题,都可以给我留言。敬请关注我,获取更多实用的育儿干货!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