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9己亥元宵节来临之际,“紫禁城上元之夜”文化活动一票难求,按照中国人的习惯,不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年”是不算过完的。在著名民俗作家、“北京通”常人春先生的记忆中,到了这一天,欢快的焰火迎来福瑞,缤纷的花灯挂满吉祥,老北京家家户户吃起热腾腾的元宵,这是对日子甜美、阖家团圆的祝愿,更是对来年红红火火、顺遂平安的期盼。
文/常人春
元宵节的由来旧历正月十五夜,是我国民间传统的“上元节”,也叫“元宵节”“灯节”。
早在两千多年以前,汉文帝是周勃戡平“诸吕之乱”即位称帝的,戡平之日正是正月十五,所以,此后每逢这天夜晚汉文帝都要出宫游玩,“与民同乐”。正月为元月,“夜”在古语中也叫“宵”,于是汉文帝就将正月十五这天定为“元宵节”。不过,当时还没有张灯、观灯的习俗。
汉明帝永平十年(67年),蔡愔从印度求得了佛法,汉明帝为了提倡佛教,敕令在元宵节点灯,以表示对佛的尊敬。这便是元宵节张灯、观灯的起源。
汉代司马迁在建议汉武帝修改历法、创建《太初历》时,把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
由此可见,早在汉代,正月十五已是个不寻常的节日。但汉代的上元和后世的元宵节仍有所不同,一直到唐代以后,才逐渐演变成今天的元宵节。
△ 道教奉天、地、水三神,亦叫三官。每逢正月十五日,天官即下人间,校定人之罪福,故称“天官赐福”。
“上元节”乃是道教的提法,唐代崇尚老、庄,奉道教为国教,为庆贺道教的“上元赐福天官紫微大帝”在正月十五的诞辰,便举行了种种的祝节活动。从此,元宵节又添上了道教色彩,成为具有佛、道两教特色的节日。其活动也形成了如张灯、放烟火、吃元宵等固定形式。
清末民初的元宵节仍是相当隆重、热闹。它与新春厂甸庙会、白云观的燕九会神仙合称为“上林盛举”。
△ 如今的北京厂甸庙会依然热闹非常,用春节气氛将北京传统文化、传统的记忆向游客展现出来。
张灯与观灯元宵节称为“灯节”,可见灯是这一节日的特色,张灯、观灯是这个节日的主要活动内容。老北京人一年当中有两个玩灯的节日,一是上元,一是中元。以上元为最热闹,从正月十三日起至十七日止,共计五天。正月十三日为“上灯”,十四日为“试灯”,十五日为“正灯”,十七日“罢灯”。
俗云:“正月十五闹花灯。”花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只有皇宫和京师达官贵人正月十五晚上在自家门口挂几盏灯,借以炫耀门楣。后来,民间富户也相率效仿,灯市也就应运而生。于是,民间元宵张灯、赛灯、观灯也就逐渐成为普通习俗。
清代“升平盛世”时,元宵夜市肆很讲究张灯。当时,内城以东四牌楼、地安门为最盛,其次是东安门、新街口、西四牌楼,外城是正阳门外大街。
这些地方的铺户,以糕点铺、布铺、绸缎庄为主,皆争奇斗胜地挂出大小、高矮、方圆形式不等的花灯,有纱绢、玻璃、羊角、西洋之别。上面有绘人物的,如《列国》《三国》《西游》《封神》《水浒》《聊斋》等;有绘花卉的,如兰、菊、梅、桂、萱、竹、牡丹、芍药者;有绘禽兽的,鸾凤龙虎,乃至马、牛、猫、犬与虫蟹鱼虾,无不颜色鲜美,妙态传真,品种殊多,不胜枚举。
有的独出心裁,浇铸冰灯,办冰灯会。清末民初的地安门外大街聚盛公干果铺(小门姜店)、义溜河沿的冰窖工人均巧手结冰为神佛(如弥勒、八仙)、戏剧人物、器具,内燃灯烛,又栽麦苗为龙虎鱼鸟,“华而不侈,朴而不俗”。当年北城居民每届上元,扶老携幼,至此观赏,并传为佳话。
从正月十三“上灯”开始,市面就开始售卖各种不同形式的走马灯。《燕京岁时记》载:“走马灯者,剪纸为轮,以烛嘘之,则车驰马骤,团团不休。烛灭则顿止矣。”
此外,有能晃动头脑的狮、狗、兔、羊等纸灯,还有象征吉庆有余的大龙井鱼,各种大小不等的红纸糊的“气死风灯”。从这天起,家家户户的小孩儿,纷纷提着灯笼四处游行玩耍。
上元之夜,无论官宦贵人,还是平民百姓,都不约而同地上街观灯,形成万家空巷之势。正如《都门竹枝词》里所说:“肘足相挨都不觉,布衣尘污贵人貂。”由于拥挤丢鞋落帽者,不计其数。清人劳之辨在《上元杂咏》中说:“二八谁家女,贪看落鬓钗。”
“走桥摸钉”明、清两代盛行妇女“走桥摸钉”的风俗。元宵节狂欢的第四个夜晚,即正月十六晚间,妇女都罩上白绫衫,成群结队,手挽手、肩并肩地出游,头前一人举香开道,其他妇女随后,谓之“走百病”。相率过桥,谓之“度厄”。相传,不过桥不得长寿,过桥者则可保一年无腰腿疼痛之患。
此外,妇女还要到各城门洞去摸城门上的铜钉,谓此举“宜男”,可生男孩。因此是夜妇女多去前门洞去摸钉。冯溥《元夜春词》云:“一望平沙万里遥,月明何处尚吹箫?旁人争说前门好,姐妹牵衣过小桥。”
花炮烟火清人谢文翘《都门新年词》中说:“通宵爆竹一声声,烟火由来盛帝京。宝炬银花喧夜半,六街歌管乐升平。”放烟火是上元夜活动的主要内容,它是结合灯会一起进行的。
清代,凡属闹市区,如东四、西单、鼓楼前、正阳门外大街一些商店,如糕点铺、干鲜果品南货店、百货线店、布铺、绸缎庄、西药房,为招揽生意均争放花炮、烟火,名为“酬谢主顾”。
灯节,孩子们也要玩花炮,男孩子历来对此感兴趣。当时供孩子们玩的花炮品种极多,最常见有旗火、炮打灯、炮打银龙。 比较小的孩子都玩“滴滴金儿”,此种烟火不爆不响,只是喷花,在暗处,殊为可观。可是有的小孩儿白天就跑到门后头放了起来,所以落下了话柄——“门后头放滴滴金儿,心急等不到天黑!”
打灯虎上元节的灯市历来有猜谜的活动,俗称打灯虎(据说,从《史记》李广在北平射虎的故事中引申出来)。清代在士大夫阶层很流行。那时的猜灯谜活动都是一些文人墨客标榜“以文会友”,用个人名义主办的,也有一些商号附庸风雅,借以在节日期间招徕顾客,亦出面搞猜灯谜的活动。清代平日打灯虎就很盛行,不过到了节日更加兴旺罢了。
灯节晚间,主办者将谜条(谜面、谜目)张贴在各式的花灯上或灯与灯之间的拉绳上,任人猜射,猜中有奖,以助兴趣。早先所给的奖品上至绫罗绸缎各项尺头,下至笔、墨、纸、砚文房四宝,后来仅是象征性的纪念品,如书签信笺之类。有的铺子故意将奖品标出,如“奖苹果三千”,一旦有人猜中,则仅给一苹果上插三根牙签,以资笑乐,许多围观者为之捧腹。清人赵骏烈在他的《燕城灯市竹枝词》中说:“灯谜巧幻胜天工,不惜奇珍与酒红。多少才人争夺彩,夸长竞短走胡同。”反映了当时灯市打灯虎的盛况。
元宵上元节应节的食品是元宵。《燕京岁时记》云:“市卖食物,干鲜俱备,而以元宵为大宗。亦所以点缀节景耳。”
旧京一些糕点铺卖元宵,往往是借灯会或放烟火作为招徕顾客的手段。有名的糕点铺,如东四南大街合芳楼,东四北大街瑞芳斋,地安门外大街桂英斋、桂兰斋,正阳门外大街正明斋等,几乎均于事先高搭席棚,悬灯结彩,引人注目。灯节期间,他们便在棚里支案,摆出大笸箩,当众摇元宵,边做边卖,生意十分兴隆。
北京的元宵都是先做馅(有山楂白糖、桂花白糖、枣泥、澄沙、奶油),把糖化好后,掺上果料,等着凝固成坨后,切成骰子形的方块,一颗颗放在大笸箩内的干糯米粉上,摇晃笸箩使馅粒滚来滚去而蘸上糯米粉,捞起蘸水,再下笸箩摇滚,馅粒便一层层地裹上了厚厚的糯米粉,成了元宵。店伙计们边摇边跳,俨然是在舞蹈,逛灯人不免要驻足围观,人越多,摇元宵的伙计们越起劲,甚至有的还即兴唱起了小曲。人们忍不住要买几盒带回家去,以便围桌团坐地吃顿节日夜宵,以取合家团圆、和睦之意,借以表达在新的一年里幸福康乐的心愿。
(编选自《老北京的风俗》,篇幅所限略有删节)
《老北京的风俗》常人春◎著 北京出版社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