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画家”米勒的宣传高招

“农民画家”米勒的宣传高招

首页休闲益智木材收割者更新时间:2024-08-01

米勒《拾穗者》

一幅成功画作,除了具备动人的画面,还需要在众多力量推动的前提下,才能来到你的眼前。

米勒《拾穗者》油画

1857年 83.8x111.8cm


宁静、崇高、悲伤。

这是我第一眼看到这幅画时,脑袋里闪现的词。

刚被收割完的麦田灰黄,谷堆垒得高高,空气里弥漫着淡甜的气味。站在裸露的褐色泥土上,农妇们弯腰拾起被遗忘的谷穗,小心攥紧以防掉落。远处的农场主坐在马上朝她们看来,那也许是施舍和同情的目光,也许只是对私有财产被染指的厌恶。

被土地拉扯着,农妇们躬下的后背形成三条柔和的曲线,她们的身躯构成三个结实的体块,恒久地屹立于地面,底层人物的无奈从低垂的脑袋一直送到黯淡的指尖,诉说着饥饿和无力。带着泥土的散碎麦粒随着布袋裹在身上,犹如那难以挣脱的贫苦命运。

这是19世纪中叶法国的贫农形象,米勒用他从老师德拉罗什处习来的历史人物绘画技法、仔细描摹了三位不知名的农妇,除了将她们放置在画面中心,还通过柔和而聚焦的光线赋予她们英雄人物般的崇高感。画面将这一刻凝固:多云的天气,稀薄的光线,还有农妇平静的目光。她们只是庞大社会机器下的一粒渺尘,却因米勒的笔绽放出惊人的生命力,屈折的身体没有弄弯她们挺直的背脊,她们俯向大地,有尊严地拾起一颗颗麦粒,执着而坚定地活下去。

保罗·德拉罗什《珍·葛雷夫人的死刑》油画

1833年

自1857年,这幅《拾穗者》因其对无产者的动人情感广为流传,拾穗者的形象在一代代观众的眼中存续下来,使我们感受到米勒绘制人物时的怜爱与悲伤,他画面上的感染力,绝不亚于文艺复兴的大师们。

让·弗朗索瓦·米勒《自画像》油画

年份不详

米勒是一位没落贵族之子,1814年出生于法国诺曼底半岛格鲁什村(gruchy)。生性敏感、勤奋好学。17岁创作的《牧羊人在看守他的羊群》显示出他极高的天赋,令家人大为赞叹,便送他到瑟堡市(cherbourg)向两位当地画家学习绘画。

23岁,米勒就获得了瑟堡市议会的奖学金,随后到巴黎美术学院向画家德拉罗什学习。他也常到罗浮宫,从米开朗基罗、普桑、林布兰特的画中临摹学习到不少表现技巧。

让·弗朗索瓦·米勒《路易·安东涅特·弗阿尔当的肖像》油画

1841年

26岁,《肖像画》入选沙龙,米勒正式跻身巴黎画坛。

1847年,共产主义者同盟于伦敦成立的同一年,他开始将兴趣转向乡村题材、望向贫苦的民众。

1849年,米勒与妻儿搬去巴黎近郊、邻近枫丹白露森林的巴比松村定居,一年后,他画出了受到作家雨果等人肯定的《播种者》;1857年的《拾穗者》,奠定了米勒在法国自然派画家中的重要地位。

让·弗朗索瓦·米勒《播种者》油画

1850年

米勒具有高超的绘画技巧和敏锐的市场观察力,从早期的社会肖像到色情绘画,都是他尝试推向市场的画种,农民主题亦是如此。

让·弗朗索瓦·米勒《水边的裸身浴女》油画

1845-1850年

在《拾穗者》画中,米勒运用了《旧约·路得记》中摩押女子路得拾穗充饥的典故,但他描绘的仍是19世纪的现实农妇,在18世纪以来的现代化进程和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无产者“拾穗”这一动作也表现了对资产阶级财产的“冒犯”:这种略向社会主义倾斜的绘画题材,在当时经历着社会剧烈动荡的法国带有天生强烈的话题感。

从激进资产阶级和左派评论家的角度看,《拾穗者》“暗示社会不公的危险分子出现”,是“人民起义的长矛,1793年的断头台”。再加上米勒的古典绘画技法纯熟精湛,画面的情感感染力十足,想教人不多看两眼都难。

让·弗朗索瓦·米勒《牧羊人》油画

1872年

历史上的米勒是位社交高手,在巴比松,他款待着一大帮高雅的巴黎圈子里的朋友,比如艺术家查尔斯·雅克、西奥多·卢梭和作家乔治·桑。从1848年的法国二月革命开始,他始终位于艺术家抗议浪潮的巅峰,于1850年创作出《播种者》,不久,借由这一革命浪潮,米勒和其他巴比松艺术家在世界博览会和1855年的官方沙龙上大获成功。

让·弗朗索瓦·米勒《森林工人在锯木头》油画

1850-1852年

泰奥多尔·卢梭《诺曼底市场》油画

1830年

这也难怪,即便是到了巴比松,他的身边也不乏赞助人、佣金或销路。他最著名的经纪人宋思尔为他编纂了一部农民画家的著作,将米勒描绘为一个回归本我、热爱无产阶级的“农民之子”艺术家,为米勒的作品背后增添了饱满的情结叙事,令更多人为之感动,也大大加强了推广宣传的效应。

与梵高的落魄天才故事一样,这个“农民的儿子”故事传颂至今,比起真实版本要来的更立体动人。我并非有意指出米勒身世宣传的虚假,而是想要表达:一幅成功画作,除了具备动人的画面,还需要在众多力量推动的前提下,才能来到你的眼前。

让·弗朗索瓦·米勒《收割者的休息》油画

1851-1853年

巴比松派(法语:École de Barbizon)是1830年到1840年在法国兴起的乡村风景画派。因该画派的主要画家都住在巴黎南郊约50公里的枫丹白露森林(Fontainebleau Forest)附近的巴比松村,故1840年后这些画家被合称为「巴比松派」。

巴比松派的主要画家是强调科学风景画法的泰奥多尔·卢梭、让-巴蒂斯·卡米耶·柯罗、让-弗朗索瓦·米勒和夏尔-弗朗索瓦·多比尼:其中卢梭和米勒一生都在巴比松村终老。其他比较后期的有朱尔·迪普雷、康斯坦·特鲁瓦永、夏尔-埃米尔·雅克、纳尔西斯-维尔日勒·迪亚等重要成员。

巴比松派是法国浪漫主义画派转向写实与现代主义的一个起点。过去法国艺术界对风景画的评价都很低,认为画风景画的画家是比较不引人注目,也不值得注意的,但巴比松派的作品使世人被乡村中的优雅感动,同时也因当时巴黎和欧洲都饱受战乱,人心思慕隐居生活,所以巴比松派成功地为风景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为印象派自1860年起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巴比松画派部分作品一览

泰奥多尔·卢梭

让-巴蒂斯·卡米耶·柯罗

夏尔-弗朗索瓦·多比尼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