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日上午,
67岁的上海市民唐阿姨小心翼翼地
用围巾绕了一圈又一圈,
将鼻梁和嘴巴遮得严严实实,
这才敢出门,前往居委会领取口罩预约购买凭证。
这是唐阿姨春节之后鲜有的一次出门。原因很简单:家里没有口罩。“一个口罩也没有,看新闻里说药房也买不到口罩,所以我们春节这几天尽量都在家里,幸好春节前准备了不少菜。”
唐阿姨的苦恼当然不是个例。事实上,从春节前夕开始,口罩,在全国范围内都成了稀缺商品。而众所周知的是,疫情当前,口罩,不管对市民个人,还是对一座城市,都是一道不可或缺的防护墙。
过去十多天时间里,上海市民最为关注的本地新闻,经常与口罩两字有关:从春节前上海鼓励口罩厂家复工生产,到在全市药店进行定点投放;从将口罩供应方式改为“居村委会预约登记 指定药店购买”,到2月2日式启动预约。每一步,都听取了市民的反馈。
来自市民政局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月2日傍晚5时,全市已有217.5万户居民完成预约登记,占全市常住人口总户数的26.25%,工作总体平稳有序。按此速度,预计4天内全市有购买口罩需求的家庭基本都能预约登记。
如果说,正是因为有太多像唐阿姨这样严格自治自律的市民,让我们觉得自己所生活的这座城市,有着足够的安全感的话,那么,同样重要的是,上海,也完全没有辜负这些好市民的自治自律。
面对疫情,是一座城市和她的市民一起,通过口罩这个小小的载体,共同筑实了一道防护墙:它既是身体安全上的,也包括心理安全上的。
华山医院张文宏医生说的那句话——“不能欺负听话的人”——已经深入人心,而上海,正是一个会保护、鼓励、尊重那些“听话的人”的城市。
有了这样实实在在的保护、鼓励、尊重,让我们相信唐阿姨这样的市民一定会越来越多,也让我们相信:难题会解决的,一切会好起来的;而沪户平安,是你我之幸,也必须从你我做起。
企业增产
在上海“到口罩厂当临时工”的机会比口罩还难抢
就让我们从一条信息开始,讲述上海和上海市民的“防护墙工程”。
“今天是大年三十,但本镇上的制造医药口罩的医药工厂急需装配人员,如果可以,请报名这项志愿服务,谢谢。”
这条信息,打破了很多人的除夕夜计划,也让“口罩工人”成为上海最抢手的工作之一。消息中所说的医药工厂,是位于松江区车墩镇上的美迪康医用材料(上海)有限公司。
疫情爆发后,上海第一时间排摸本市口罩储备和生产情况。美迪康是上海的口罩生产大户,此次被上海市商委紧急征用2500万只一次性口罩。但春节假期绝大数工人都已返乡,已无额外的人员开展装配这么大规模的物资,于是对外发布这条“动员令”。
大年初二,美迪康恢复了9条生产线;大年初五,就恢复了全部13条生产线,同时在原本的白班外,又增加了晚7点至早7点的夜班。一群上海市民通过报名,成了美迪康的夜班“临时工”。
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大一学生余森乐,在口罩生产线上度过了一个难忘的春节。从未接触过生产线的他,原本以为自己身体素质好,可以帮忙搬搬抬抬的。没想到如今的生产线已经全自动化运行,人力主要负责口罩的质检、计数和装箱工作。一个晚上,余森乐完成了大约6箱、30000个口罩的计数、装箱工作。“我发了朋友圈,我的朋友看到了很羡慕,我们计划下次一起参加。”
40岁的企业白领安女士则清楚地说出自己辅助计数、装箱的口罩数量:26700个。长期从事文职工作的她,做此类工作尚属第一次。“一个晚上做下来,感觉腰特别酸。因为机器是不停的,我们必须跟着机器不断的检查、计数、装箱,人要不停的起立、坐下,时间长了腰和手臂都会感到酸痛。”
腰酸、困、枯燥、每个人都守着机器工作根本来不及交流……是志愿者们对这份工作的一致感受。尽管如此,他们的热情却丝毫不减。事实上,由于报名者众多,想要“抢”到在口罩生产线上做志愿服务的机会,并不比买到口罩容易。
正是因为志愿者们的加入,美迪康每天100万只非医用一次性口罩的产量,提升到了每天120万只。厂方表示:“这个产量是满负荷运转后的产量,它离不开志愿者们的帮助。”
除了美迪康,上海多家口罩生产企业积极响应,顶着春节放假、工人返乡、原料停供等困难,恢复或者局部恢复了口罩生产。在上海大胜卫生用品制造有限公司,值班留守的办公室文员、驾驶员、保安以及清洁工等20多名留守员工,全部走上了口罩车间的生产线,从1月21日起就开始连续加班。该公司还暂停所有境外销售订单,优先保障国内需求。
政策配套
从药店抢购到“按户”配货,确保基本购买机会
虽然生产企业加班加点,但猝不及防的疫情来袭,口罩依然成为稀缺商品,上海各大药房很快都挂出“口罩已售罄”的告示。
从1月28日起,上海在全市1000个药房网点投放口罩,每天全市投放300万个,严限限购,并号召市民就近、理性购买。但得知消息的市民依然在药店排起了长队,队伍甚至延伸到了药店门外,基本上每个网点的口罩,都能在半小时内抢购一空。
一两天后,就有市民提出意见:网点投放的方式,需要市民提前排队,且排到的时候口罩可能已经卖光了,这种长时间置身室外、且与多人接触的做法,既不安全,又无法真的关照到每个市民,尤其是老弱病残。
对这些声音,上海市政府迅速做出反应。1月31日的新闻发布会透露,当天上午市政府召开专题会议,决定改进口罩供应方式,采取“居村委会预约登记 指定药店购买”的方法。在现货紧张的情况下,按户数比例配货,保障每户居民的口罩购买机会。
2月1日的新闻发布会,又针对各种反馈对前一天的规定进行了细化。比如针对市民普遍反应的“社区登记点也可能出现人员集聚,如何做好防控工作”的问题,对预约登记点的选择、安全卫生、现场秩序维护等提出了具体要求。并在全市范围开展预约登记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细化工作流程,统一操作口径,促进预约登记、身份核验的精准、高效,从而缩短预约登记的办理时间。
这可能并不是一个最“完美”的方案,但却是随着返城人口增加、人群接触会越来越多等因素,上海市政府所能谋求的最具可行性、且又相对公平的口罩供给方式。上海把这项重大的任务交给了社区的基层工作者,与此同时也输送了一大批生力军:紧急要求各区、各街镇抽调机关干部,下沉社区居村。比如,长宁区每天都有两三百人次的机关干部下沉居民区,奉贤区机关干部每天有近六百人次下沉社区,其他各区、各街镇也都采取了类似措施。
基层部署
从线下到云端,照顾到老中青每个年龄段
新的口罩供应方式发布之后,很多上海市民的第一反应,是心疼居委会的工作人员:他们真的已经够辛苦了。确实如此。基层社区是上海疫情防控的重要战场。连日来,上海6077个居村委会的工作人员夜以继日,挨户开展排摸,为居家隔离人员提供生活服务,是当之无愧的“逆行英雄”。此次,上海又将为居村民预约登记购买口罩的重任,托付给他们。
2月1日,闵行区浦锦街道一品漫城一居委将预约登记点设在老年活动室门口一块较为空旷的地方。几张桌椅、三张席卡、一块黑板,配置看似简单,流程却井井有条。当天下午,居委公号发布申领信息,并特别指出:“本轮预约本居委每天限额 52 户,先预约登记的,货来先得。”而对于一个拥有1500户、4000多人的大型社区来说,每天52户的数量显然无法完全满足需求。为了避免拥堵,居委会做好预案,准备指派社区民警、平安志愿者、党员干部一起来维持现场秩序。
跟一品漫城一居委一样,为了避免产生人流聚集,很多居委会都将登记点放在了室外。位于长岛路1280弄的金桥湾居委会,还想出了室内领号、室外登记的方式。“一方面领号能让居民清楚知道今天是否能够完成登记,减少室内停留时间;另一方面室外场地比较空旷,空气相对更对流通。”
为了解决居民最担心的安全问题,很多居委会都采取了电话、短信、线上预约或者综合预约的方式。
2月1日,青浦区发布信息,统一从2月2日上午8:30启动电话登记预约,每个村居安排一部电话接收居民预约。
同一天,静安区石门二路街道的官方微信公众号“邻里石二”推送“攻略”,详细介绍了线上登记预约购买口罩的全流程。同时指出,针对少部分老年朋友通过手机预约存在难度,可前往所在居委会,在工作人员的协助下完成预约登记。
静安区临汾路街道则通过定制的“临汾版”微信小程序,居民可以足不出户,扫描二维扫码进行线上预约。稍后街道还请药店帮忙把口罩先行运到居民区,居委会干部按照预约时间先后顺序通知居民购买,实现“少跑一段路,少排一次队”,解决了居民的后顾之忧。
浦东新区的花木街道、浦兴路街道的银桥居委会都采取了短信预约+线下预约的方法,银桥居委会同时接受电话预约。“哪怕是老人机也能编辑短信,即便老人不会编辑短信,也可以打电话咨询社工,或者干脆到居委会求助。”
可以说,通过各级层联手,上海基层社区的自治水平、重心地位和兜底作用,上海脍炙人口“绣花”式的精细化管理能力,在口罩预约购买这项重大任务的筹备部署方面,再一次体现得淋漓尽致。
居民配合
想象中的“大客流”并未出现,市民预约高效有序
再周密的筹备部署,最终的检验者和评判者,必须是广大市民。2月2日,在构筑口罩防护墙的重大考验面前,上海的社区工作者和广大市民一起,交出一份几近完美的答卷。
在原本担心出现“大客流”的一品漫城一居委,工作人员一早到位,严阵以待。
早上8点38分,离领取口罩预约凭证开始还有22分钟,领取点前已经有21位居民排队了。
排队的居民情绪稳定,人与人之间自主地隔开了一些距离。为了控制人数,居委会提前准备了排队号,根据时间先后发放发给居民。
到9点30分,整个领取口罩预约凭证全部结束,平均每位居民的申领时间被控制在了两分钟之内。
之后仍有少数居民过来领取,被告知已经领完了,居民也表示理解:“想过来试试看,告诉我没有了,明天再来吧。”
在徐汇区古宜路居委,8:20赶到的S女士意外地发现自己成为第一个排队的人。“这边通知是8:30开始预约,本以为会有很多人来,我来之前都觉得自己未必能排上。”
在静安区临汾路街道,工作开始的5分钟内已经预约1200个人了,每分钟预约数峰值达380左右。而在徐汇区天平街道的官微预约端口,截止到上午11点,共有4860余户居民进行了登记。
在静安区石门二路街道,线上预约登记正式开放后五分钟内,后台预约人数就超过两百。截止到2月2日上午11点,石门二路街道的线上预约已达1965户。总体来看,完成一次线上预约登记仅需1分钟。同时,街道还在居委会的组织线下登记,几乎每隔两三栋居民楼旁就有一张预约台,现场并未出现大规模排队及人员聚集的情况。
为何几天前还在药店门口排长队,几天后的预约登记点却并没有出现“大客流”?
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第一轮预约登记时间为2月2-11日,市民有足足10天时间,心理上是比较放松的。在锦绿居委会,就有居民一边排队,一遍彼此调侃安慰:“又不要急额,心态要好,都领得到。”
还有一些家有口罩的居民,默默地放弃了第一轮预约。在宝山区杨行镇,当各村居委干部和志愿者彻夜不眠讨论方案时,就有一大批居民站出来,主动表示放弃第一轮登记购买资格,把机会留给更需要的人。
徐汇区居民夏先生说,其实新的口罩供应方式刚发布信息的时候,大家的第一反应都是“挺麻烦的”,但按户统计其实只需要这一轮,之后的口罩供应完全可以以此为依据。“关键是,这种从上而下的情况排摸,让市民知道,在口罩这个难题上,整个上海市都在努力,自己不是孤军奋战、孤立无援的。这个信心非常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