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游戏的路有多难走?看看这帮日本大神的经历

独立游戏的路有多难走?看看这帮日本大神的经历

首页休闲益智猫咪的秘密森林游戏更新时间:2024-05-07

日本主机游戏市场的制作与发行门槛,注定了独立游戏人艰难生存的命运。尽管如此,还是有一群充满理想的年轻人,让独立之魂在这片近乎贫瘠的土壤上生长壮大。

网易爱玩百万稿费活动投稿,来源 denfaminicogamer,编译 夏鲤衣荷,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1997年10月16日,阴历九月十五,月圆之日。一款RPG在Playstation平台发售,其制作组是名不见经传的LOVE·de·LIC,发行方则为ASCII。

而游戏的名字和发售时间也那么的相得益彰:《Moon》。

《Moon》人物合照

从销量上看,《Moon》并没有在主机王者PS上掀起多大波澜,它只是一款存在于少数人记忆中的作品。讽刺的是,就是因为这种神秘性,后世对于《Moon》的评价逐渐夸大:“这简直就是不同寻常的神作!”。游戏的制作组LOVE·de·LIC也因此成为了江湖中的传说。

那么在这款名气并不大、但玩过的人无一不被其独特世界观所吸引的《Moon》的背后,这个叫LOVE·de·LIC的开发商又是什么来头呢?

LOVE·de·LIC的logo

按照现在的标准看,几个有梦想的年轻人从大公司辞职,聚在一起做游戏,这就是典型的独立游戏人。

LOVE·de·LIC脱胎换骨于当时史克威尔的《超级马里奥RPG》制作组。史克威尔对于和任天堂合作制作RPG十分重视,从最终幻想组、浪漫沙加组、时空之轮组等王牌制作组抽调精英人员,来完成这部作品。这其中就包括了后来《Moon》的三位监督西健一,工藤太郎,木村祥朗,以及《Moon》的人设仓岛一幸。

《Moon》监督之一工藤太郎

抽调精英合力攻关,看似是一个好主意,但史克威尔内部有很多问题。一方面人员繁杂,大企业的科层弊病严重;另一方面史克威尔已经着手《最终幻想7》的开发,与任天堂的关系成为了众人皆知的秘密,公司气氛微妙。

在这样的情况下,几位年轻人的工作着实不如意。最后西健一找到了工藤太郎,说道:“我们为什么不自己做游戏呢?”

后来正是这句话,拉开了LOVE·de·LIC的序幕。

LOVE·de·LIC的名字来源于YMO乐队专辑《Technodelic》

西健一,1967年生人,成立LOVE·de·LIC时正值壮年的29岁。他有着丰富的游戏从业经验,曾在Telenet开发PC游戏《天使之诗》,后来加入史克威尔参与《时空之轮》和《超级马里奥RPG》的开发。他与工藤太郎在Telenet时代相识,所以创业时也第一个想到了工藤太郎。

相较于西健一,工藤太郎之前主要从事游戏音乐制作,经验稍微欠缺。准备单干之后,工藤又去找了同组的仓岛一幸,和外包音乐时认识的科乐美矩形波俱乐部的安达昌宜。只靠他们四个人,制作游戏是没有问题了。如果是普通的热血年轻人,这个时候已经开始做游戏了,但这四人终究是在日本这个十分成熟的游戏产业内工作过的社会人,他们认为想要做游戏,成立一个正式合法的公司十分必要,他们需要一个专业的管家来帮助打理这些事宜,于是众人找到了铃木浩司。铃木浩司是他们中最年长的一位,曾经开过商店,也在南梦宫开发过游戏,经营和游戏两方面都有着丰富的实战经验。

铃木浩司对于几位热血青年是父亲一样的存在

于是万事俱备,只欠辞职了。1996年,游戏业内的公司战比现在要残酷一万倍。SNK疯狂挖角卡普空的阴影还笼罩着各大游戏公司高层的头顶上,任天堂和索尼的商战已经白热化,在这个节骨眼儿上从最重要的第三方史克威尔辞职,简直就是故意搞事情。史克威尔对西健一等人进行了长时间的调查,连坂口博信都找众人进行谈话。最终公司认定他们没什么问题,就放他们走了。

成为自由身的众人与铃木还是有一丝不放心,因为他们还需要一位真正的大佬,可以在关键时刻帮他们一把。

通过Telenet的介绍,西健一等人结识了松尾先生。当时日本有一位著名的“虚业家”康芳夫,专门从事炒作营销,在商界很有人脉,在游戏界也是说话有分量的人。而松尾先生正是康芳夫的助理。搭上松尾先生这条线,可以说为LOVE·de·LIC未来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同时,另一位监督木村祥朗也从史克威尔辞职,加入了LOVE·de·LIC。此时《Moon》的开发人员已经到齐,“传说中的神作”正式启动。

当然,《Moon》的原型不是拍脑袋想出来的,再好的游戏策划,也需要一个点燃脑内引擎的契机。对于《Moon》,这个契机是松尾先生。

西健一等人第一次拜访松尾先生时,松尾先生随身带了一本漫画——《不可思议猫森林》。这本漫画也刚刚推出动画版,松尾先生十分喜欢这本漫画,商谈之余,向西健一等人安利起来。

漫画《不可思议猫森林》

众人也觉得这部漫画很有趣,第二天就去恶补了动画版,然后工藤太郎想如果能把《不可思议猫森林》游戏化,那么也就能做出他们梦想中的游戏,也就是后来的《Moon》了。在《Moon》完成之后,游戏场景中也有一些《不可思议猫森林》的影子。

《不可思议猫森林》大概就是《Moon》这副拼图的最后一块,接下来的游戏开发可以说是行云流水。《Moon》有着三位监督,这在其他游戏的制作中是不敢想象的。而且三位监督的工作完全独立,工藤太郎回忆道,最后把三个人的工作合并到一起时,很多内容工藤太郎自己都是第一次见到。

尽管如此,《Moon》还是一部有着极高完成度的作品,这只能说是奇迹,是三位监督天才的完美契合。如同披头士一样,每个人写着自己的歌,最后大家一起唱。

画风非常清奇的《Moon》

三人的工作状态是完全不同的,西健一身上有着制作人的气质,他总能发现一些令人惊奇的点子;音乐出身的工藤则如同作曲家一般,把确定的主题谱成完美的音乐,完成整个游戏的框架;木村则是作词,《Moon》的大部分脚本和编程都由他来完成。从这种工作状态来看,西健一显得有些孓然一身,而工藤和木村则像是完美的搭档。这也为后来LOVE·de·LIC的解体埋下了伏笔。

不过工藤太郎和木村祥朗都认为,如果一定要说《Moon》的作者是谁,那么西健一应该是让《Moon》诞生的那个男人。

史克威尔出身的众人,对于传统的JRPG早已厌倦,所以《Moon》的主题就是“Anti-RPG(反RPG)”。从游戏的玩法上来看,主角的成长方式不是战斗,而是搜集那些被勇者打倒的动物的灵魂,通过灵魂获得“爱”。“爱”能够让主人公成长。这是对于主流回合式战斗RPG的一种嘲讽。

游戏的开头,主人公在玩一款叫做《Fake Moon》的RPG,偶然被吸入到游戏的世界中,玩家也就正式开始了“戏中戏”的旅程。需要指出的是,尽管这款游戏中的游戏被称作《Fake Moon》,但是它在游戏中的标题也是《Moon》。主人公要在这个“月中之月”进行探索,揭开世界的秘密。这种独特的叙事手法,即使放到现在也是令人耳目一新。

《Fake Moon》的世界观和剧情由热爱最终幻想系列的铃木浩司撰写

《Moon》中还有一个创新的要素,就是MoonDisk系统。玩家可以在游戏中收集到很多MoonDisk(MD),这些MD可以通过游戏中的播放器播放。最开始设计这个要素的原因是LOVE·de·LIC在对游戏场景进行debug时,BGM也会反复播放,这让制作组的成员精神崩溃(鬼畜就是这么来的)。后来他们debug时,会把耳机插在自己的磁带播放器上听着自己的音乐,因此进入制作组成员耳中的音乐,十分迥异于他们正在测试的游戏场景。通常来说,游戏BGM应该和游戏场景相契合,场景带给玩家的联想和BGM带给玩家的联想是一致的。但是这段debug的经历,让LOVE·de·LIC的成员发现了音乐与场景的差异性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便是MD系统的由来。热爱音乐的工藤甚至找了大量知名音乐家来录制MD,包括史克威尔的植松伸夫,以及著名的摇滚乐队QUEEN。

可能是担心被请喝茶,当时就职史克威尔的植松伸夫使用了假名为MD投稿

从设计MD系统这个例子就可以看出,LOVE·de·LIC成员们的工作状态是轻松而又任性的,支撑着游戏进度的是众人随性而发的灵感,而不是科学的经营管理手段。这也是现在大部分独立游戏人的工作状态。

不管怎样,寄托了众人梦想的《Moon》终于诞生了。

《Moon》的开场,主人公的妈妈会对主人公说:“早点休息吧。”听起来是不是很耳熟?

从一开始,LOVE·de·LIC就没想着赚钱。1997年,全日本甚至全世界的玩家都在玩《最终幻想7》,《Moon》这样一款独立游戏卖得不好也是情理之中。当时的RPG之神已经出现,而《Moon》的广告语中却写着“もう、勇者しない”(不要再有勇者了),怎么想玩家都是不可能买账的。

不过这些都在LOVE·de·LIC的意料之中,任性的他们有着庞大的野心:在完成《Moon》之后,几人想要接连完成包含《Globe》《Star》在内的两款游戏,将三者组成三部曲。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决裂在此时发生了。

脑中想法极多又自由散漫的西健一,在《Moon》的制作末期便已经不参加工作了,他在寻找下一个项目,下一个梦想中的游戏。这让最终完成收尾工作的工藤太郎和木村祥朗颇有微词。在寻找项目的过程中,西健一结识了著名音乐人坂本龙一,并把他介绍到了LOVE·de·LIC。

教授坂本龙一也曾和西健一合作过

《Moon》完成之后,工藤太郎准备开工下一部作品,然而西健一表示只想和坂本龙一一起工作,于是LOVE·de·LIC内部分裂成了Vanpool和SKIP两个小组,LOVE·de·LIC已经名存实亡。而且对于这样一个本就人手紧张的独立游戏团队,分裂的打击是毁灭性的。

分裂的两个小组各自做的游戏也完全不同:以西健一和坂本龙一为首的SKIP组着手开发《L.O.L.~Lack of Love~》,以工藤太郎为首的Vanpool组则做起了《UFO ~A day in the life~》。

木村祥朗因病辞职后,工藤太郎独立完成了《UFO ~A day in the life~》。这也是一款充满奇思妙想的游戏,主人公是一个拿着相机的外星人,他要在一个公寓中寻找装扮成地球人的外星人,并拍照记录。这款游戏的玩法更加有趣,但是思想深度上来看,《UFO ~A day in the life~》远远不如《Moon》。

《UFO》的封面非常诡异,根本看不出来这个游戏在讲什么

另一方面,西健一和坂本龙一的《L.O.L.~Lack of Love~》在延期多次后终于发售。和《UFO ~A day in the life~》完全相反,《L.O.L.~Lack of Love~》是一款有些类似《孢子》的游戏,但是限于Dreamcast的机能以及过高的自由度,让玩家觉得游戏并不是那么“好玩”。不过整个游戏的艺术气息和关于生命的深刻反思,是媲美甚至超过《Moon》的。

从市场反响上看,1999年发售的《UFO ~A day in the life~》已经是沦为Gal平台的PS上最后一批作品了,此刻众人期待的核弹是PS2,这种小作坊的游戏是溅不起什么水花的。《L.O.L.~Lack of Love~》就更惨了,发行在世嘉DC这个平台上,就注定了它的悲剧。

《L.O.L.》的封面除了标题什么也没有

团队内部分裂,游戏在市场上也没有太大反响,此时的LOVE·de·LIC举步维艰。祸不单行,又一个新的噩耗传来:从《Moon》开始一直支撑着LOVE·de·LIC的著名发行商ASCII撑不住了,公司陷入了严重的财务危机。

而西健一选择带了一批人离开了LOVE·de·LIC,成立了独立的SKIP公司,工藤太郎则领导着Vanpool开始开发一款名为《エンドネシア》的新游戏。木村祥朗也病愈归来,以SKIP剩余的人为班底,成立了一个新的小组Punchline,着手开发《Chulip》。因为“三个人再也不能一起做游戏”的原因,Vanpool和Punchline不久也成为独立的公司。至此,名为LOVE·de·LIC的游戏工作室正式宣布死亡。

ASCII陷入财务危机后,Vanpool设法攀上了Enix的大腿

至于日后三人各自的境况,也只能用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来形容:独立后的SKIP并没有找到自己想做的游戏,为了活下去,西健一接受了任天堂的援助,成为任天堂的第二方,为NGC开发了《Giftpia》。之后不愿背弃独立之魂的西健一又从SKIP离职,成立了Route24公司,活跃至今;而工藤太郎离开了之前的公司,成为了自由的游戏策划和脚本作家;木村祥朗则成立了Onion Games,开发了两款风格独特的手游,《勇者山田》与《Million Onion Hotel》。

《Moon》之后,从LOVE·de·LIC走出来的成员们继续制作了各种各样的作品,虽然表面上看这些作品千奇百怪,但是骨子里那种LOVE·de·LIC的独立之魂始终存在。有人说LOVE·de·LIC已经成为了一种流派,而这一流派的游戏往往有着共同的特点:主题与众不同;游戏中的对话隐喻极多,乍一看莫名其妙但耐人寻味;绝对不会有战斗要素;游戏内容包含对社会的辛辣讽刺;游戏时间按照现实时间流逝。能够让这种风格自成一派,可以说LOVE·de·LIC是日本最成功的独立游戏制作组。

《Million Onion Hotel》,画风也是非常清奇

工藤太郎将LOVE·de·LIC形容为一个学生组建的乐队:众人因为天才的想法聚在一起,制作出理想的作品,最后又因为现实的理由不得不分开。工藤太郎承认在LOVE·de·LIC的后期,众人已经无法重现《Moon》的工作状态,来自投资方发行方的影响、进度的压力等等元素,让制作游戏的过程变成了LOVE·de·LIC所厌恶的大公司中的样子。他们的工作并不是创造,而是机械地完成列表上的每一个任务。

这种情形多少有些讽刺,但又是几乎所有独立游戏人要面对的问题。在《Moon》最早的构想中,木村想写一个类似于手冢治虫的《火之鸟 异形篇》的八百比丘尼的故事,也就是我们熟知的勇者击败了恶龙后成为了新的恶龙,等着被下一位勇者击倒的故事。这个方案虽然被废弃,但令人唏嘘的是这个故事最终上演在了他们自己身上。

然而希望还是有的,二十年后,当年LOVE·de·LIC的大部分人又在木村祥朗的游戏公司Onion Games相聚。他们相信这个新的公司会继承他们当年的精神,继承他们在成熟而艰难的日本主机市场上,反抗主流的独立精神。

除了西健一以外,其余原LOVE·de·LIC成员的合影

编译:夏鲤衣荷

来源:denfaminicogamer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