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东城垸农场

武汉东城垸农场

首页休闲益智农场找交通工具更新时间:2024-05-11

武汉东城垸农场

一、机构沿革

1949年解放时,东城垸属汉阳县合成乡管辖。1955年属汉阳县邓南区邓南乡管辖。1957年秋复修堤垸以后,由省机关下放干部和河南商丘、兰考等地民工在此垦殖,于1958年初成立东城垸农场管理处,下设南丰、东荆两个农场。1958年10月,南丰农场与东荆农场合并为东城垸农场,11月,东城垸农场与汉阳县卫星人民公社合并为汉阳县东南人民公社。1959年5月,汉阳县东南人民公社撤销,汉阳县将其管辖的黄陵区长河乡的桐湖、军山乡的乌金山,以及邓南管理区的黄家墩和陡埠管理区的纱帽山等地划入农场,沿用东城垸之名,建立东城垸农场,下设纱帽、乌金、长河、东荆、南丰等5个分场。1962年12月,中共湖北省委下达指示,将东城垸农场划归湖北省农垦厅管辖,定为县团级单位。1969年12月,湖北省革命委员会根据省直农场属地管理的原则,将东城垸划归汉阳县革命委员会领导。1972年4月,湖北省革命委员会与湖北省军区共同确定,将东城垸农场交由湖北省生产建设兵团与汉阳县革命委员会双重领导。1973年7月,中共湖北省委同意东城垸农场交由湖北省农垦局和汉阳县革命委员会双重领导,以汉阳县革命委员会为主。1974年,东城垸农场设立王家寨分场。1976年4月,东城垸农场划归武汉市。同年5月,武汉市将东城垸农场交东西湖农场管理局管理。1978年3月,武汉市将东城垸农场长河分场交汉阳县,其他分场全部交汉南农场管理局领导。汉南农场管理局将东城垸农场纱帽分场和乌金分场合并,建立乌金农场,将东荆、南丰、王家寨等3个分场合并,称为东城垸农场。1984年以后,东城垸农场一直隶属于汉南区领导。

二、地理位置

东城垸农场位于境内西北部,紧靠通顺河南岸,东与乌金农场接壤,南与邓家口镇毗邻,西南部与水洪乡相连,西部、北部与蔡甸区的曲口、桐湖隔河相望。地处东经113°37′8″~113°39′12″、北纬30°18′~30°54。辖区东西长11千米,南北宽7千米,总面积38.4平方千米,地势东南较高,西北略低,东部有山有湖,西部为平原地带,海拔高程在19—24米之间。

古代,此地为沌水(即通顺河下游)源头,是长江与汉水的洪泛区。民国二十年(1931年)由群众募捐集资筑垸,取“东成西就,年年丰收”之意,称东成垸,后演化为东城垸。堤垸筑成后,即遇监利县车湾溃口,堤垸被水漫决,久未修复。每年春夏水涨,洪水泛滥,秋冬水落,一片芦林。仅东部山岭处有黄家墩、张家岭、皂角山、石头山、周家山、王家寨等村落,人烟稀少。

三、社会经济

东城垸农场管辖的行政单位分合变更较为频繁。2000年辖4个农业大队,1个水产公司、1个自然镇,有村民小组39个,总户数2762户,总人口7318人。水路有通顺河,沿河西上可至仙桃,东入长江可抵武汉;陆路有纱荆公路横贯全场,西可通汉南农场,南可到邓家口镇和水洪乡,东可达纱帽街至武汉。农场内道路四通八达,修有纱荆路、南丰路、东沟路、杨洪路、东窑路、南新路、王张路、栏河路、前栏路、石南路、红旗路、洪筲路、沟洪路。1975年以前,农场到纱帽靠乘船或坐马车、拖拉机;去汉口需到邓家口乘船,往返一次至少需要两天。1975年以后,汽车代替了马车、牛车,成为农场的主要交通工具。一天往返汉口多次。每日往返纱帽的中巴川流不息,人住在纱帽到农场上班,或人住在农场到纱帽上班,可以做到准时正点。

东城垸农场垦殖后,坚持不懈地抓灭螺、排渍、抗旱为主体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南部开挖截流沟,疏导渍水;北部加固通顺河堤,增强抗洪排涝能力;中部改造滩头河,使内部渍水汇流排出。并疏挖11条人工河渠,全长35.5千米,降低地下水位,根治血吸虫;还兴建两座滑轨泵站和大小排灌站5处,有效排涝面积达18000亩,另装备各种农业机械,改善了农业生产的条件。

1978年前,由于自然灾害频繁,农场农业自身抗灾能力不强,加上各种不利因素的干扰,总体发展不快,起伏不定,水平不高。1978年以后,农场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统分相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农业进入一个全面发展的新阶段。农场先后兴办了28个家庭小农场,进行土地规模集约经营,土地资源逐步向种田能手转移集中。同时,农场发挥和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突出发展多种经营。1985年成立水产公司,大量兴建精养鱼池,发展名特优新水产养殖业。农业的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得到广泛采用。先后培训农工3万人次,100多个农户被评为省、市级科技示范户,90%的家庭掌握了1~2项农业实用技术。1992年以后,农场加快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步伐,面向市场发展农业,逐步建立起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逐步形成种、养、加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农、工、贸相结合,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配套完善的生产格局。2000年,农场粮食总产8328吨,比1978年增长2倍;皮棉总产119吨,比1978年下降39.3%;油料总产1288吨,比1978年增长33.3倍,蔬菜总产17868吨,比1978年增长数百倍;肉类总产646吨,比1978年增长5倍;水产品总产3130吨,比1978年增长313倍,水果总产508吨,比1978年增长95.8倍;生猪出栏5300头;莲藕总产675吨;农村居民纯收入2785万元,人均3085元。

1959—1976年,东城垸农场先后兴建农机修配厂、粮油加工厂、砖瓦厂、糖厂、采石厂、农药厂、食品厂。1978年农场区划调整后,只有棉油加工厂和食品厂。1980年兴建手工作坊式的农具修配厂、服装厂、皮鞋厂。1982年在南丰兴建铸造厂。1984年兴建塑料厂、王家寨化工厂。1985年兴建汉东食品厂。1988年兴建坛山罐头厂。1989年,王家寨化工厂租赁给汉南化工总厂。1992年兴建王家寨玻纤厂,同时在广东深圳、广西防城兴建采石厂。1998年,东荆塑料厂的大棚膜车间租赁给武汉市南极塑料制品有限公司,农场仪器厂更名为中山舰食品厂,汉东食品厂和坛山罐头厂租赁给武汉市天天好生物制品有限公司。中山舰食品厂技术力量雄厚,具有研究、开发和引进、消化同行业新产品的能力,成为武汉市第一批取得计量合格证和汉南区第一批取得标准化管理、全面质量管理合格证的企业,生产的绿色老抽王酱油在1998年获第四届国际酱油博览会中国市场名牌奖。2000年,农场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有6个。(图3—2)

图3—2 东城垸农场的名舰食品系列产品

东城垸地域是血吸虫病流行的重疫区。1958年建场后,十分重视血吸虫病的防治工作,成立了东城垸血防组,负责灭螺、查病、治病工作。每年春季,血防人员对垸内的钉螺面积进行抽样调查,对查出的钉螺面积进行药物喷洒,对低洼地用漫施法,挖渠放水,共挖渠道10条,推鱼池5000亩,消灭了大量的钉螺。后来,又引活水灭螺。1998年,在王家寨修建高闸冲池。1999年,在东荆十八家修建高闸冲池。为防病治病,农场职工医院花巨资购回A超、B超、心电图、尿十四项、身光机组,光速学显徽镜等医疗设备。每年春季,组织医务人员下队到户进行血吸虫粪检,做到一个不漏,对查出的血吸虫病患者,分期分批安排治疗。

东荆镇(自然镇)是东城垸农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1980年后,农场的企业逐步向东荆集中,在东荆扩建。修街道,建新村,形成集镇规模。1984年5月,农场组织技术力量,编制了《东荆镇总体规划》。1995年6月,在区建委的指导下,修订了《东荆镇总体规划》。1999年6月,农场被列为武汉市农场农业农村现代化试点单位,根据农业现代化的要求,再次对《东荆镇总体规划》进行修订,编制出《1999—2020年东荆镇总体规划》,对规划年限内的用地规模、人口规模、用地评价与发展方向、用地功能布局、镇区工业工程规划都作了具体的规定。东荆镇先后兴建棉油加工厂、食品厂、塑料厂、建筑公司、中学、中心小学、幼儿园、职工医院、福利院、职工新村、职工文化宫、综合办公楼、电信支局、水厂、集贸市场、小商品一条街。排水设施完备,排水分为三个排水区。第一排水区为滩头河以南,排水面积4.2公顷,流向滩头河。第二排水区为纱荆路以北至通顺河堤,排水面积52.29公顷,流向纱荆河。第三排水区为纱荆路以南,滩头河以北,通城道以东,排水面积15.90公顷,主要排渍水,流向滩头河。镇内建成东荆街、汉荆街、通城道、东城道、荆福巷、荆中巷、荆堤巷,初步显现出农村新兴城镇的繁荣景象。

从1984年11月首届区人民政府成立至2005年12月底,中国共产党东城垸农场委员会历任*有:陶春江(1984年11月—1985年12月)、纪才冲(1985年12月—1988年12月)、叶方平(1988年12月—1991年1月)、胡楚成(1991年12月—1993年12月)、胡昌雄(1993年12月—1997年1月)、万继承(1997年1月—2001年3月)、刘志学(2001年3月—2005年12月);历任场长有:纪才冲(1984年11月—1985年12月)、胡楚成(1985年12月—1991年12月)、胡昌雄(1991年12月—1993年12月)、杨昌道(1993年12月—1995年12月)、万继承(1995年12月—1998年2月)、韩用清(1998年2月—2001年3月)、鲁为汉(2001年3月—2005年12月)。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