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直播现场
数月前刚宣布通过脑机接口操纵猴子玩游戏,马斯克最近又宣布特斯拉推出全球最快AI计算机。人脑与电脑的融合速度究竟有多快?未来的脑机接口会是什么样?这又将会给人类社会带来怎样的挑战?
昨天下午,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WLF)青年科学家系列之“脑机合一,黑客帝国将至?——脑洞比拼:科学家VS科幻作家”圆桌活动,邀请两位国内顶尖青年科学家李卫东教授、侯旭教授,与知名科幻评论家江晓原教授,著名科幻作家陈楸帆跨界对话。
新研究:脑机融合的USB接口
厦门大学南强特聘教授、WLF青科委员会委员侯旭首先带来一项前沿交叉技术——“仿生纳流控”。本月初,《科学》(Science)杂志发表了侯旭团队关于该研究的前瞻论文。
纳流控研究纳米限域空间中的流体传输行为,例如生物体亚纳米尺度的信号载体——各种离子。而另一项技术离子流学,能将离子传输与电子设备的电导性能(电子与空穴),进行有机结合。叠加纳流控技术,人类将有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脑与电脑的双向沟通”。
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首任院长江晓原,用一个非常贴切的比喻概括侯旭的研究:如果把人脑看作一台电脑,侯旭教授的研究就是与其他设备交互的USB接口。这意味着脑机接口的融合效率有望大幅提升。
上海交通大学脑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执行主任、WLA青年科学家论坛秘书长李卫东教授则回顾了脑科学的发展历史,并介绍了目前主流的几种脑机接口方式:侵入型接口(BCI)、脑电波控制(EEG)、深部脑刺激(DBS)、经颅磁刺激(TMS)。
被操控?脑机接口“灵魂拷问”
科学家刚介绍完研究,首轮交锋就围绕着脑机接口的伦理风险展开了。
江晓原教授直言自己比较悲观,“最怕脑机接口技术普及之后,被别人操控”。
他以原子弹的发明举例说,最早提出原子弹设想的是著名科幻作家威尔斯,但原子科学的先驱和权威卢瑟福、玻尔,一直到二战爆发后,仍认为原子弹在理论上不可行。所幸,盟国赶在轴心国之前研制原子弹成功。因此,科学家不能只想着解决问题,而是要预设科研的风险。
由此,江晓原向侯旭发出“灵魂拷问”:当你启动仿生纳流控研究的时候,你是怎么想的?
对此,侯旭回应道:现在的计算机使用电子传输信号,以后能不能离子传输?生命体经过亿万年的进化,形成了离子传输的模式。我们是否可以模仿自然、学习自然、超越自然,让人与物更好地连接。
针对伦理问题,侯旭表示,科学本身是一把双刃剑,“科学家在做科研的时候,需要设定基本规则,把握技术收益与风险的平衡点,在安全可控的范围内做科研。研究不仅是解决科学问题,还要考虑到能否推动社会进步”。
陈楸帆提到,许多科幻小说关注人的“异体化”:当技术被应用到普通人身上,会否带来伦理风险?科学家怎么考虑这些风险?
李卫东则认为,不仅是科幻作家,科学家自身也有科学伦理的担忧——技术很有用,但危险可能也很大。为此,目前全国各大研究机构都设立了伦理委员会。
科学家:“灵感”也是脑研究重要课题
过去,科幻作品往往成为科学的预言,然而如今科学发展迅猛,科幻作家“脑洞”还能开多大?而科学家的科研灵感究竟从何而来?
李卫东与江晓原不约而同地表示,和人的交流是灵感的源泉。有可能是专业的会议,也有可能是朋友之间的闲聊。“这就要求你有很多优秀的、愿意和你聊的朋友。”江晓原说。例如这次科学界与科幻界的对话,就有可能擦出火花。
侯旭坦率地表示,科幻是很好的科研灵感来源。例如,他少年时期看的科幻电影《星际之门》,启发他研究液体门控膜技术;而漫威的《毒液》,也让他对液体的材料功能有了新思考。
科幻启发科学,反之亦然。陈楸帆说,自己的很多灵感来自科学家的研究成果,科幻就是在现有科学的基础上,对未来的书写。他会经常看各个学术领域的论文,不断积累创作的元素。潜意识里,大脑会自动把这些元素嵌入到故事结构里,最后在洗澡、做梦这些放松的瞬间迸发灵感火花。
李卫东随即表示,灵感也是脑科学领域的重要课题,“灵感从哪来?它涉及到哪些神经元的活动?我们目前知之甚少”。
他半开玩笑地表示,特别想给陈楸帆戴上脑帽,看看灵感迸发的瞬间,作家的大脑里发生了哪些神经活动。
作者:羽华、许琦敏
编辑:许琦敏
图片来源:WLF、SCIENCE网站截图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