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唱古老民谣 守护文化记忆

吟唱古老民谣 守护文化记忆

首页休闲益智黏黏球建高塔普通版更新时间:2024-04-27

文艺合肥

“人人爱唱倒七戏,喜怒哀乐自成腔”的庐剧

“谁言家园常入梦,唯有乡音最撩人。”合肥民谣字里行间所表现的对家园和乡音的热爱总能引起共鸣和感动。独特的方言俗语饱含幽默,将这块热土上人们的日常生活表达得妙趣横生,韵味十足。合肥俗谚民谣里的幽默元素,几乎无处不在地涵盖了寻常日子里的吃穿住行、生活劳作,不仅让合肥的文化更加经典流传,而且让城市更具亲和力。

一首民谣唱红一座城

在合肥,曾经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一人巷,难过车轿。二郎庙,无人把香烧。三孝口,三子尽孝。四牌楼,范家修造。五星寺、六谷祠,遗址难找。七桂塘,丹桂香飘。八蜡祠,凤凰拜朝。九狮桥,正对三国古庙。十字街,十分热闹。”一首数字民谣,把老合肥的地标文化囊括了个遍,只要提起它,就像是打开了老合肥人的记忆闸门,立即唤起人们的怀旧情怀。如今,这些老地标有的仍然存在,有的已经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说到“四牌楼”,不少人都以为是长江中路与徽州大道交叉口周围的四幢联式建筑,其实,那里并不是最早的四牌楼。据《合肥县志》记载,合肥老四牌楼位于镇淮楼(今鼓楼十字街)南,明代这里为二层木楼,上奉奎星,但屡遭兵燹,破败不堪。

○历史上的四牌楼,有民谣唱道“四牌楼,范家修造”

历史上的四牌楼位于今天的长江路与宿州路交口处,旧时人们建造的四牌楼,亦名魁楼,又叫奎星楼,供奉着文曲星,希冀合肥文脉延续、文风昌盛、文运高扬。时至今日,合肥老人中还流传着关于“四牌楼”的童谣:“葫芦头(即小孩),打酱油,一打打到四牌楼,你烧香来我磕头。”这就是说,孩童们当年只要到了“四牌楼”,都要向文曲星神像磕头烧香,希望通过当时的科举考试取得功名。

如同我国历史上诸多古老建筑的命运一样,600多年来,合肥的“四牌楼”也是饱经风霜、历经沧桑。据传在上个世纪初期,屹立于当时的小东门街与前大街交接处的“四牌楼”,是座砖木结构的三层亭楼,底层各有一门,均可通行马拉车。到了兵荒马乱的1927年,这座1803年重修的“四牌楼”毁于一炬。其失火的原因,当时就有“范家秉烛夜读蜡油燃火”与“范家炸油条碰翻油灯”二说。

翌年,合肥城中的各界人士纷纷捐款,在原址上重建了一座“四牌楼”。当时,为纪念坚守合肥拒直鲁联军十万之敌于城外的马祥斌、王金韬两位阵亡的将军,便将“四牌楼”改作“马王二公祠”。此次重建的“四牌楼”,是一座亭阁式建筑,其底层的东南西北四面,各有一扇洞开的城门,宽敞高大,可以顺利地通行卡车;二楼是祭祀马、王二将军的专祠。

为什么说四牌楼是范家修造?因为那里以前是范氏宗亲集聚的地方,俗称范巷口。范家最著名的是范大房,建于晚清,位于老省文联附近,是老合肥民居建筑中为数不多的四合院样式。 还有一种传说,当年庐州战乱,有人在此巷口设立粥棚,熬粥救济灾民,被称为“饭巷口”。

范巷口历来是合肥热闹的地方,也是庐州小吃云集的地方之一。比如有家饺面馆名叫复兴园,一到晚上就挤满了前来吃饺子、面条的人。那时合肥没有拉面,牛肉面用的是小刀面,揉功了得,入口筋道,和拉面相比是另一种风味。还有一家元宵店,名曰美味斋,老板姓赵,肥东六家畈人氏。他选用长临河的黑壳糯,用东门大河的活水浸泡十日,然后用石磨碾磨,制作出的元宵吃进嘴里粘粘有丝,而且馅料花色繁多,有水晶、火腿、豆沙、枣泥和什锦。细瓷小碗盛上五味玉珠,吃得不亦乐乎。 抗战初期,不顾礼义廉耻的日本侵略军炸毁了悬挂着“礼义廉耻”牌匾的四牌楼。上世纪五十年代,在原先的范巷口,先后建起了新华书店、百货大楼、供电大楼、轻工大楼,形成四楼相犄之势,我们所熟知的四牌楼因此诞生。如今,四牌楼一带已成为老城区最繁华的交通枢纽和商业中心。

离四牌楼不远的地方是九狮桥,民谣唱到:“九狮桥,正对三国古庙。”还有一说,“九狮桥,蛤蟆呱呱叫。”从中可以读出昔日九狮桥下流水汨汨,桥畔蛙声一片,好一幅温馨市井图。最早的九狮桥位于今天的明教寺前方,那里曾经还有一座石拱桥,虽然是一座复建的九狮旱桥,如今也早不见了踪影。

○九狮桥旧址,曾经这里“蛤蟆呱呱叫”

翻开1803年编绘的《合肥县傅郭城图》,上面描绘的合肥城并不大,“南北距七里,东西距八里。”可以看出那时的合肥城里水系相当发达,城外护城河从威武门和时雍门之间穿过城墙与城内的金斗河相通,在明教寺前面的河面上有一座桥,上面赫然标注着九狮桥。文载:“威武门内东门大街,西为明教寺,明教寺街南为九狮桥,南至小东门大街。”从中可以看出,今天的九狮桥街早在清嘉庆年间就有了。而沿着金斗河的东西走向,在九狮桥附近,沿河还有一条小巷,也命名为九狮河巷。按照《合肥市地名录》上的介绍:“东堵塞,原东通环城东路,西至九狮桥街(对中菜市路),南通消暑巷。”

关于九狮桥还有着一个动人的传说。相传早年间,九狮河上只有一座简易木桥,后来被洪水冲垮,人们只有摆渡过河,或者从老远的地方绕行。民国时期,有一个姓戴的商人在外发达了,回来给母亲做寿,亲朋好友纷纷前来祝寿,他用收到的礼金在九狮河上修建了一座石头桥,作为献给母亲最好的寿礼,这就是九狮桥。当时的九狮桥并不太宽,青石铺就,两边的扶栏很低矮,栏杆上雕刻了九只精致的小石狮,造型奇特,很有传统味道。听老辈人讲,以前的九狮河很宽,可通巢湖、长江等地,是商业贸易的重要通道,后来河道慢慢变窄了。

民谣广泛传唱的年代,九狮桥一带一定是一派宜人的田园景色。斗转星移,如今,九狮桥所在的淮河路步行街早已是合肥市最繁华的地点之一,不仅当年的九狮河难觅踪影,连那座旱桥也消失在了岁月的长河中。

地地道道的草根文化

合肥很多古镇都流传着脍炙人口的民谣,这些民谣或颂扬美景,或称赞美食,流传千年,已形成自身独特的文化符号和文化体系。

“天上云彩翻打翻,城隍庙来净果庵。明远台,蔡家滩,七层宝塔九丈三。北头拱桥龙王庙,蔡府花园石头山。石板长街铺连铺,更楼一转杨八庵。”这首民谣生动描绘出古镇梁园的昔日景致。

梁园古镇,位于江淮之间、肥东腹地、合肥东北,自南朝宋武帝永初三年(422年)慎县建制,距今已有近1600年的文字记载历史。此地素有“小南京”之美誉以及“没有买不到的东西,没有卖不出去的货”之说。“梁园”之名,历经千年沧桑,沿用至今。

○美丽的梁园古镇流传着脍炙人口的民谣

南宋著名学者王象之编纂的《舆地纪胜》云:梁园有“绿野亭”、“女娲庙”、“白马庙”、“药师寺”、“净果寺”等。此外,还有古峏塔、明远台、蔡滩、碧心亭、城隍庙、静果庵、文昌宫、地藏寺、关帝庙、龙王庙、火神庙、太平桥、梅桥、蔡家大花园、李拔贡花园、七十二眼井等古迹。其中,尤以古峏塔最为出名。据志*载,古峏塔由梁武帝萧衍所建,共七层,高达九丈余,每层之间有莲花托盘式底座,呈六棱形。塔的顶部建造特殊,全部砖石极不规则地斜插其上,如同乱石混杂堆成,但经过千百年雨侵风袭,却无一块砖石坠落。遗憾的是,这座高塔毁于1941年,日军占领梁园后,疯狂地用炸药把这座千年宝塔化为灰烬。

在梁园镇的历史名人中,南北朝诗人鲍照尤为闪耀。鲍照,字明远,原籍东海,南朝宋人,曾担任过王国侍郎、县令、太学博士、中书舍人、前军参军等职,杜甫诗称“俊逸鲍参军”指的就是他。现有《鲍参军集》流传于世。鲍照是合肥鲍氏之75世先祖,曾在1500多年前乔居梁园,并建有“读书台”、“俊逸亭”,后在战乱中损毁,近年来后人重建,现位于梁园中学校内。 这里还有很多地名延续了下来,如梅桥、太平路、太平桥、慎城大街、梁古大街等依然沿用至今,让人回味无穷。

离开风光旖旎的梁园,来到美食天堂三河古镇,这里流传的古民谣《十大舍不得》则让人口舌生津、胃口大开。“舍不得三河街花花世界,舍不得大河水淘米洗菜,舍不得‘中和祥’焦切玉带,舍不得‘凌宝泰’雨前茶,水倒茶开,舍不得‘吴恒隆’虾米干子,香到门外,舍不得石头大桥大鲫鱼,摇尾鼓腮,舍不得小月埂上拉拉扯扯,舍不得‘天然楼’油炸烧卖,舍不得‘吴宏兴’家大瓜子,一嗑两开,舍不得‘新华春’炒菜,一喊就来!”这首民谣讲的是古时候在三河经商的商人,离开三河时最不舍的三河事物。不过仔细一听,这十大舍不得里面的一大半,都是舍不得三河的美食。可见三河人爱吃,更可见三河的东西好吃,是名符其实的美食天堂。

○三河古镇流传着《十大舍不得》古民谣

“一步跨三县,鸡鸣三县闻”,三河古镇,坐落在巢湖岸畔,地处合肥、六安、巢湖三市交界处,因环镇而抱的丰乐河、杭埠河与流贯镇内的小南河合而为一得名。小镇河湖环绕,稻花飘香,碧波万里,风光潋滟,一派“‘春秋’古镇,皖中水乡”的美丽风光。步入三河,就像步入历史的时光隧道,2500年来的时光徐徐在脚下延展。公元前537年吴楚之争的“鹊岸之战”和1858年太平天国大败湘军的“三河大捷”均发生于此。悠久的历史使三河古镇钟灵毓秀、人文荟萃,留下了众多历史遗迹、名人故居和历史文物。坐拥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与黄金水道,使这里曾经是店铺林立富贵地、花团锦簇温柔乡。千里百地的山货、水货等源源不绝地运达三河,再辐射十里八乡、万户千家,号称“皖中商品走廊”,曾有“小南京”、“小上海”的美誉。南北势力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交叉割据,使三河形成融南汇北、自成特色的民俗文化、饮食文化。

三河饮食,以徽派菜系为底蕴,融百家菜系之长,堪称中国饮食的一大奇葩。而现在的三河,一共有二百多家大大小小各种饭店,虽然《十大舍不得》中提到的店号,大部分不存在了,但并不妨碍古老的美食源源不断地传承下来。

三河小炒、酥鸭元宝、三河虾糊、三河米饺、油炸粑粑、中和祥糕点……三河美食,不仅好吃,还个个“来头不小”!民间传说,色泽金黄、过齿留香的三河米饺,对取得三河大捷功不可没。当年陈玉成率领太平军驻守三河时,深受百姓爱戴。镇上汪氏父女特地烹饪了这道美食,犒劳太平军将士。后来,“三河米饺”的美名也随着太平军的足迹传扬到各地。

○三河特色美食三河米饺

巢湖银鱼的传说,更加凄美动人。相传当年孟姜女走遍万里长城寻夫,也没找到万杞良的身影,痛不欲生,泪如雨下。她那一串串泪珠掉进水中,变成了一群群通体洁白的银鱼,在这巢湖中安家落户。

中和祥糕点,是三河古镇上有名的百年“安徽老字号”,这是一家创办于清光绪年间的糕点铺,已经走过了120多年的风风雨雨。《肥西县志》对此也有记载,并作了较高评价。中和祥糕点还被收入合肥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三河古镇的民谣多与美食有关,中和祥糕点就是当地有名的“百年老字号”

流传千年的民间智慧

“姥山尖一尖,庐州出状元”“七十八十小弟弟,百岁老人不为奇”“涂一涂二涂三四,涂妈妈生了夏皇帝;吃新米,挂涂牌,大雁不来小燕来”…… 巢湖市倚群山拥大湖,宛若仙子般丰腴典雅、顾盼生姿。优美的山水风光和丰厚的人文景观,造就了“云来巢湖止步,鸟到巢湖低飞”的人间胜景,也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本土民谣文化。 位于巢湖市中庙姥山的文峰塔,又名望儿塔,建于明崇祯四年(1631年)。古时流传“姥山尖一尖,庐州出状元”的民谣,庐州知府严尔圭为印证民谣多出人才,开始修建文峰塔,希望“地脉兴”而“人文焕”。 清光绪四年(1878年),洋务大臣李鸿章续建完工。

○文峰塔古时流传“姥山尖一尖,庐州出状元”的民谣

庙岗乡西侧与肥东县交界处的浮槎山,素有“北九华”之称,人云皖中第一高峰,为大别山余脉,大小峰峦由北向南绵延15公里,最高峰海拔418米。这里古代地处吴楚,历代人文荟萃。既有合肥最早中共党员李慰农,革命烈士方纯一,也有出生于庙岗乡鲁集村的当代著名作家、安徽文坛领军人物鲁彦周,征服世界四大洲最高峰的鲁晓华等。明代大儒方孝孺因对燕王朱棣簒位不满,宁死不愿为朱棣就位起诏书而被灭门十族,其中家下一名叫方祖谦的逃脱,选择浮槎山附近隐居下来,600多年的繁衍,现方氏在此已有数千人众,可谓人丁兴旺。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多长寿,出现许多长寿村。村人多有民谣:“七十八十小弟弟,百岁老人不为奇”,真可谓好山好水好地方。

巢湖是古文明的孕育摇篮,有巢氏在这里构木为巢。“借问邑人沉水事,已经秦汉几千年”,“陷巢州、长庐州”的凄美传说在这里老少皆知,千古流传;巢湖是古人类的发祥之地,银山智人在这里开化启智,涂氏女偃攸一曲《候人歌》领衔华夏情歌第一声。

位于巢湖东北方向,有一个名叫司集的小镇,它傍依着一条蜿蜒清澈的河流和一串起伏绵延、沟壑贯通的群山,这河叫滁河,这山叫涂山。这里居住着一群繁衍不息的涂姓家族子孙,他们年复一年辛勤地劳作、平静地生活。

据考证,司集的方涂巷是古涂山国所在地。大禹治水来到涂山氏部落,与涂山女娇相逢,一见钟情于桑台野合。皋陶大人见状收女娇为义女,取名偃攸。禹娶偃攸四日离家治水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偃攸生启,抚养成人。禹治水有功获得各州诸侯拥护,受舜帝禅让获得王位,禹王并封涂山氏部落所居地为涂山国。涂山村以涂姓世代家业形成中心,以方姓为主等二十多姓氏在涂山村帮工,民国时期行政区划这里被定为涂山保,新中国成立后才更名为“方涂巷”。

○司集当地民间流传的民谣是“禹娶涂山在巢湖”的重要佐证

“涂一涂二涂三四,涂妈妈生了夏皇帝;吃新米,挂涂牌,大雁不来小燕来。”这首在司集当地民间广为流传的民谣,就是“禹娶涂山在巢湖”的重要佐证,也就是说,司集涂山不仅是“禹娶涂山”的发生地,也是被民间敬称为“华夏国母”即大禹妻子、夏启母亲偃攸的生籍地。

据《吕氏春秋·音初篇》载:“禹行功,见涂山氏之女。禹未之遇,而巡省南土。涂山氏之女乃令其妾候禹于涂山之阳。女乃作歌,歌曰:‘候人兮猗!’实始作为南音。周公、召公取风焉,以为《周南》、《召南》。”这段话的意思是,禹娶了涂山女之后,即匆匆投入到南方的治水工程,涂山女耐不住思念心切,作了一首歌,并派婢女在涂山向南的方向,反复高唱“候人兮猗!”这歌声,今天看来很简单,但它的文史价值极高,它是我国现存文献中的第一首情歌,第一曲“南音”。“南音导其源,楚辞盛其流。”攸女亦被推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女诗人。由此可以说,这里是南音的发轫地,是中国历史上现存最早的民歌诞生地。

“涂山”既是中国历史的关键词之一,也是巢湖文史的关键词之一。涂山所在的巢湖是个十分重要且极其神奇的地方,既是中国“远古四圣”之一的夏禹治水与成功之地,又是夏王朝建国兴代者夏启的出生与成长之地,也是夏亡国之君夏桀的归宿与寿终之地,因此“涂山”被视为夏王朝诞生的摇篮之地,夏文化兴盛的发祥地。“夏之兴也以涂山,而桀之放也以末喜。”司马迁《外戚世家序》的这句话准确地概括出了巢湖文明史的源头篇章。

“百花寨上百花开,百花公主梳妆台;年年三月花盛会,百花仙女腾云来。”“心里有话闷得慌,放开嗓子心舒畅。人人爱唱倒七戏,喜怒哀乐自成腔。”庐江县历史悠久,山青、水秀、树珍、花奇,原生态自然风光独具魅力,又是庐剧的发源地,这些极具地方特色的民谣俗谚犹如一粒粒璀璨明珠,镶嵌其间,诉说着古老而美丽的传说。

百花寨是位于古镇柯坦的一座美丽山峰,被誉人间“仙境”,而这里留传的民谣和传说更是为它赋予了轻盈缥缈的神话色彩。相传在很久以前,一个大户人家为了躲避战乱和土匪*扰,远离尘世,离乡背井,将家安扎在百花岭上,扎寨为王,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后来,这户人家有了一位貌似天仙的女儿。当地有首民谣:“百花寨上百花开,百花公主梳妆台;年年三月花盛会,百花仙女腾云来。”在一年一度的“百花盛会”上,一位仙游的“白马王子”正好路过此山,在云端之下发现了尘世间有这么一片美丽的花寨和一位貌美的百花公主,便落下祥云,与公主相识,两人一见钟情,互吐衷肠,相亲相爱,不久便成为夫妻。他们以山为家,生儿育女。每当春花盛开,百花山寨山花烂漫、姹紫嫣红的时节,人们便说那是“百花公主”与“白马王子”在描绘、点缀万山秀美蓝图,让花的美丽、花的芳容去装点人间。

○流传着动人民谣和美丽传说的百花寨

说完“百花公主”的故事,再来听听明快朴实、自然清新的庐剧吧。庐江地处皖中巢湖之滨西南,合肥市(庐州)的南大门。北邻肥西县,东眺无为县,西南濒桐城市和枞阳、舒城两县,是三国东吴名将周瑜故里。且南有皖中黄陂湖大湿地,西有古镇汤池厚重的温泉文化底蕴,这特殊的地理位置,使之更具一方代表性。这里曾广为流传着一首民谣:“心里有话闷得慌,放开嗓子心舒畅。人人爱唱倒七戏,喜怒哀乐自成腔。”

应该说庐剧在明末清初时起源于庐江,这与庐江所处的丘陵山水风貌和人文环境有关,庐剧代表作《小辞店》的故事就发生在庐江同大镇的二龙街。庐江人喜欢庐剧,即“倒七戏”,家家户户喜欢唱庐剧,这在很大程度上表明,庐江与庐剧有着不解的渊源。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