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冲、旋冲、定点,泡茶时,这4种注水方法别乱用,会泡坏好茶!

高冲、旋冲、定点,泡茶时,这4种注水方法别乱用,会泡坏好茶!

首页休闲益智泡泡猜成语更新时间:2024-09-29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下午,盯着青花山水写意盖碗的画片,看出了神。

两岸是山,中间江水缓缓流淌。

水的画法,有些类似马远的《水图》。

层波叠浪、细浪漂漂……

让人看了这幅瓷上山水,只感觉水在身姿柔软的往前流动。

从岸上的枯藤,天边的飞雁,不难看出季节。

这是浩渺的秋水,一望无际,缓缓向前。

古人曾留下个成语,叫,望穿秋水。

《庄子.秋水》里,写过一个河伯的故事。

河,在海的面前,望洋兴叹。

而大海在天地之间,也如同小石小木之于大山。

能意识到世界并非以自我为中心,心境反倒更能变得开阔与平和,这便是秋水的本质。

秋水篇的题外话,暂且说到这。

相信列位看官们在日常泡茶期间,更关注的话题是如何用水?

泡红茶,泡白茶,泡岩茶,泡茶饼,泡绿茶。

光是对待各式不同茶叶该如何往下注水,就有不少细枝末节讲究。

做到以下4点,坐在茶桌上泡一杯茶喝,才不至于频频失误。

《2》

一、烧水壶要拿稳。

一次周末,在外面和朋友喝茶,见到了这样的泡茶操作。

那位新朋友刚学泡茶不久,还是位新手,外加上他平时做事性子比较急。

那天午后,大家刚落座不久,朋友毛遂自荐,主动提议让他来泡茶。

说罢,就坐在了泡茶位。

坐下来后,第一时间就是烧水冲泡。

往一旁的烧水壶里加上水,用自动上水器,大概往壶内加了八成满清水。

接着按下加热键,水刚一烧沸,立马提起壶。

他的提壶方式比较有意思,只用了大拇指和食指,两根手指简单轻轻将烧水壶抓起,然后就快速将滚烫沸水冲入其中。

由于是第一冲注水,壶内水还比较满,单手拿起还略显吃力,何况是两指头虚虚抓起,根本没有使上力气。

于是,拿起烧水壶刹那,动作根本不稳。

猛地一下子,壶身就不受控地往前倾,滚烫沸水喷涌而出。

迸射而出的沸水,多数跃过了盖碗,而是撒在茶盘上。

刹那间,那块潮州红泥茶盘,就落下了班驳水痕。

若是素色茶席,必然是显得脏兮兮的。

为了稳当地泡好一冲茶,用盖碗泡茶喝,注水壶一定要先拿稳,再开启下一步冲泡操作。

常见的提梁式烧水壶,为了稳当拿起壶,控制注水量,建议重心放在提梁正中间。

不偏不倚,更便于下一步操作。

《3》

二、注水量别太多。

网上看到一个问题。

“用100毫升,150毫升,200毫升的盖碗泡茶,分别要加多少水?”

这回答起来倒不难。不管你买到的盖碗容量是大是小,控制注水量的总原则不变—别超过碗沿。

提起烧水壶,往下冲入沸水时,要“眼观八方”。

一旦发现注水线靠近碗口边缘,就要及时停下手。

避免合盖后,溢出一圈滚烫沸水。

面对水漫金山,宛若烫手山芋那般的盖碗。

下一步不论怎么拿,都注定会烫到手。

另外,为了合理控制盖碗泡茶的注水量,也要选对适合泡功夫茶的烧水壶。

烧水壶的壶嘴,建议选细长的。

往盖碗内注水时,水柱呈现柱状倒出,更方便控制注水量与流速。

不至于像普通家用“宽嘴短口”烧水壶那样,水流急促,哗啦啦往下,稍不留神,注水量就远远过多。

超过了最高水位线,会导致下一步没法顺利泡茶。

《4》

三、别盲目跟风高冲注水。

用盖碗泡茶,往下注水的方法也颇有讲究。

通常,建议茶友们将烧水壶放低一些,靠近盖碗上方。

不要随意参考网红的“高冲注水法”。

曾几何,有一段时间,高冲旋冲注水在圈内火了一阵子。

因为这种注水方法看着很“炫”。

看到网上有博主,选了个大盖碗泡岩茶,固定从盖碗一侧将滚烫热水旋冲入内后。

里面的干茶条索好似在跳“胡旋舞”,正在快速转着圈,旋转得好似一朵花。

这番炫技操作,乍一看吸睛,实则不实用。

泡武夷岩茶不需要高冲与旋冲,正常冲泡就行。

将烧水壶提得太高,注水点容易瞄不准盖碗,导致热水洒出。

如果是冲泡比较蓬松的茶叶,比如,白露茶散茶。

高冲往下注水时,水柱激打的叶片上,会往外溅出热水。

洒出也好,溅出也罢。

水冲水流的高冲注水法,运用在茶桌上,很难做到动作优雅地泡好一道茶。

更何况,冬日气温低,高冲注水还存在一个明显不足。

水从高处落下,与空气接触时间长。

哪怕是短短一两秒,从高处往下跳落的滚烫热水,会快速散热。

等实际落到茶叶表面,已经降温好几度,冲泡出来的茶汤风味反而打了折扣。

毕竟,水温不够沸,何谈充分激发出茶香与茶味?

《5》

四、慎用定点注水。

定点往下注水,位置不变,水柱从固定位置直流而下。

据我们在茶桌上的观察,很多茶友在用盖碗泡茶时,习惯了这种注水手法。

原因很简单,这太方便了。

直接提起壶就往下冲入热水,就一个点位,不需要变来变去。

新手刚开始用盖碗泡茶,冲泡技术还不够娴熟,本身就顾不上太多细节。

既要快速注水,又要考虑注水高度。

一心多用下会顾不过来,泡茶动作显得手忙脚乱,会遵照本能,从固定位置往下注水。

只一眼,就能看出泡茶较“手生”。

因为老茶客泡茶,动作会更连贯流畅,并且在冲泡期间,注重“看茶泡茶”。

前三冲,前四冲左右,一般会打圈均匀往下注入。

目的是快速将相对干燥的茶叶打湿浸润,在逐次冲泡下,让热水快速浸透干茶。

冲出来的茶汤才能更香、更饱满,更好喝。

如果定点往下注水,前面几冲泡茶时会遇到这样的尴尬。

干茶含水量低,身量轻盈,若没遇到兜头浇淋而下的热水,会浮起在汤面。

固定往一侧注水,另外一侧茶叶还是*,会不自觉浮起。

相当于完整一泡茶内,只有50%能泡出滋味,剩下的大半还没正式充分接触到热水。

泡出来,茶汤滋味又怎会好喝?

盖碗泡茶期间,在“定点”与“打圈”之间,正确的做法是先快速打圈环绕式注水,沿着干茶上方,将热水均匀注入。

等到数次冲泡后,茶叶彻底浸湿,不再出现“上浮”情况。

到最后,换成定点注水才是无伤大雅。

《6》

关于泡茶,圈内一直都有这样的争议。

即,现实主义与形式主义。

现实主义泡茶,注重实用。

所有的泡茶动作,都是为了更好地呈现茶汤滋味,方便普通茶客日常喝茶使用。

而形式主义,带有表演性质。

最常见的,便是茶艺派泡法。

泡个茶,动作花里胡哨得就像“翻花手”。

悬壶高冲,旋冲干茶,细流吊水……

一整套慢悠悠的优雅泡茶动作施展下来,美则美矣,但丢失了茶味本真。

茶,是泡来喝的,不是泡来看的。

一切泡茶动作都应该以茶味呈现为出发点。

泡出更香更好喝的茶汤,才是永恒宗旨??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