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倍思亲?三位复旦学者解读中秋节

为何倍思亲?三位复旦学者解读中秋节

首页休闲益智群聚节奏街头更新时间:2024-08-01

中秋佳节,月洒清辉

秋风送爽,阖家团圆

现代社会发展日新月异

天文知识消解月宫神话

月饼不再成为稀有美食

中秋节背后

有哪些文化内涵值得思索?

我们又应如何传承创新

赋予其新的生命?

一起来听听

三位不同学科的复旦学者

如何解读这个中国传统节日

中秋是一个难以团圆才叫人倍感思亲的节日

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

查屏球

我是研究唐代文学的。实际上,中秋是起源于祭月的风俗,这种风俗早在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4世纪到5世纪)的《周礼》中就有所记载,只不过那时候行周历,一年分为十个月,所以祭月的具体日期并不是在八月十五。到了汉武以后,开始行一年分为十二个月的汉历,八月十五为中秋才确定下来。中秋被确定为一个固定节日则要更晚。我们目前发现最早提及中秋节日概念的诗,是晚唐文人罗隐于公元900年前后写下的《县斋秋晚酬友人朱瓒见寄》,“中秋节后捧琼瑰,坐读行吟数月来”。

说到中秋相关的文学作品,大家比较熟悉的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我以为,中秋之所以能如此调动文人的感情,能如此引发大家的共鸣,是因为它原本就是一个难以团圆的节日。中秋不像春天的清明,冬天的冬至,那都是农闲的时候,气温也适宜食品储存,家人团聚才容易实现。正因为难以团圆,中秋才成为了我们对分离的家人倍加思念的时分。这种对家人团聚的愿望,与中原的农耕文明不无关联。中国传统家庭世世代代都守着那几方井田,要离开都觉得很悲惨,人们称之为“背井离乡”。

如今,要想赋予中秋节新的生命,我认为要在群居活动的创新上下功夫。因为人的本质是群居动物,这在古今是共通的,群居性是人的本性。唐代的时候晨钟暮鼓,“续鼓断人行”;到了官方的节日,宵禁才得以解除,人们才能在夜晚出来赏灯、赏花、赏月,到寺庙、到市场去感受群聚性的市民文化。今天的我们没有了宵禁,有了更多的娱乐活动,更应该要创新以特定符号承载的群居活动,以此来丰富我们共有的民族记忆。

中秋是我们文化基因中的一部分

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

范丽珠

如果身在大城市,生活节奏较快,大家对很多传统节日仪式不是特别在意,节日氛围往往就通过食品表现出来,比如中秋吃月饼。但大城市的生活固然可以代表中国的一部分,但不能代表中国的全部。我这些年一直在做民间信仰调查,东南西北走了一些地方,经常会感觉中国的乡土社会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

传统乡村会有很多的仪式性活动,过节时会更热闹一些。当然,具体的节日习俗是因地而异的。就像《三字经》里讲的“性相近,习相远”,地域不同,自然环境不同,就会产生大量不同的习俗。好比中秋前后,江南有很多跟水相关的民俗活动,比如浙江有钱塘江观潮,但这些放到西北就不大好实现。

虽然各地中秋习俗不可一概而论,但共性的是,都会有一些祭祀活动。作为一个几千年农业社会发展而来的国家,中国的传统信仰里包含着大量对自然的崇拜,比如对天地、对日月。这种崇拜根植在我们的文化基因里,算是一种信仰,构成了中国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同时也规范了我们的一些行为。

社会学上讲“传统的再发明”,即为传统探索一些新的形式,又把传统的一些理念继承下来。中国的传统节日就是在这种与时俱进的过程中接续下来的。我个人比较乐观,觉得中国人的传统理念、信仰、价值,一定会跟节日一样持续下来。毕竟大部分中国人都会讲一两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现在经济得到了发展,人们可能会反过来寻找人生的意义。记得闻一多先生写过一篇散文,谈龙和凤的问题,说自己到了国外以后,就越来越强调跟龙和凤之间的密切关联,因为他是中国人。我在国外的时候,每年都会过中秋节,但不会觉得感恩节跟自己有什么关系,因为我的文化基因里没有这个东西,所以我说,中秋等传统节日已经成为我们文化基因的一部分。

我觉得中秋味没有淡,反而倒更浓了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

张伟然

当提到中秋,我首先想到的也是苏轼和他的《水调歌头》,这是一篇颇具美感的词作。这种美感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非常美的词句本身,二是被今人谱成曲,产生了震撼人心的音乐力量,三是词句、旋律之间的情感表达。

有人担心中秋节会慢慢淡化、甚至消亡,我是一点都不担心的。只要中国人在,中国文化在,这个节日就一定会传承下去。这个节日表达的是我们东亚季风气候的环境里面,大家对于生命的一种尊重。月饼不过是这个节日的一个寄托,庆祝中秋节,更多表达的是大家对亲情、对友情的尊重。所以一说到这个节日,我们就会感觉特别温馨、特别亲切。

在中国传统节日中,我感觉有三个节日特别重要:春节、端午和中秋。在这三个节日中,中秋是最晚起的,它的起源不是特别早,宋代才开始真正流行;另外,中秋相对来说没有那么多复杂的内涵,就是一个欢聚,不像端午那样还跟卫生等生活观念相关。

我们现在常说年味淡了,从某种角度上是因为中国传统的春节有很多的禁忌。比如我小时候,到了年初一,一定要穿新衣服,一定要说吉利话。这些东西现在是难以持续了。但中秋没有那么多的禁忌,它就是到了一个时间点,生命需要一个情绪的放松。我觉得中秋味没有淡,反而倒更浓了,因为现在的社会物质极大丰富,不会像以前一样因为穷送不起东西,大家对于亲情、友情的重视比几十年前进步了很多。

月饼确实全年都有生产,这是不假的;交通发达后大家平时都能团圆,这也是真的。但问题在于仪式感。你不到中秋节吃月饼,那就是个吃。要到这个节日,到这个时间,情感才会有所不同。生命应该有一些节日,让它周而复始又张弛有度地运行。

我觉得不用刻意去给中秋赋予什么新的内涵,那样这个节日反而会慢慢变味。大家好好过节就行,只要好好过节,中秋就会给大家留下一段记忆、一种向往,这就很好了。

组 稿 校融媒体中心

文 字 许文嫣殷梦昊

图 源 受访者 总务处 韦栩滢

封面摄影 钱 榕

来源: 复旦大学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