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丽琼携手石川惠理子
带来暖心故事
用爱弥补失落与遗憾
关于一块小小巧克力的故事
来听听本书的作者、绘者、策划人
还有艺术家和儿童阅读推广人的解读
一起来感受真实的情感,细腻的心绪
“
巧克力心思
刘颖 | 南京市芳草园小学老师,儿童阅读推广人
在新朋友荣荣家的一切看起来都是新鲜的,不过,最令毛毛向往的是那盒巧克力。里面的每一块都有各自的样子,光润醇香,扑面而来,大概没有人会对它视而不见吧。
翻开这本《 一块巧克力 》,在黑灰色调的画面中,突然看到这盒红的、奶咖的巧克力,还有毛毛玩耍时不停向它们瞟去的眼神,我脑海里不禁浮现出小时候的自己。
那时候,外公带我去他的朋友家做客。我一眼瞥见桌上的那只“铅笔盒”——淡淡的黄色,橙色的梅花鹿,还有深深浅浅的小黑点。我第一次见到这么好看的笔盒!我好想要它呀!外公和胖爷爷聊天,胖奶奶一个劲儿往我手里塞桔子和糖果。没有人知道我盯着那只盒子。
那次回家,我巴望着再去,祈祷盒子没被拿走。后来果真又去了两次。盒子还在!斜斜地放在办公桌上,好像一直没人动过。那天,胖爷爷突然说:“我要送你一样东西。”我好紧张!结果,竟然就是那只盒子!
后来我也才知道,那是个装药的盒子。大人们并不在意,也不会想到要送给小孩这么个药盒。胖爷爷是怎么知道的呢?一个小孩子的渴望怕是藏也藏不住的。盒子早就不知到哪里去了,但我到今天还记得那位胖爷爷,记得自己接过盒子时的狂喜。
毛毛终于得到了她梦寐以求的巧克力,我也终于拥有了那只“ 铅笔盒 ”。一块巧克力、一只空药盒……这些微不足道的小玩意放大了童年里的焦灼与欢乐,失落与满足。于是,它们被常常记起,深深留住。
我想,不管什么时候,也不管在哪里,孩子内心的秘密大概都是一样的吧。
毛毛的宝贝巧克力是哥哥的宝贝画作换来的。他带着画出门时看到了妹妹的难过,他一直惦着她,想着能快点哄妹妹开心。他对毛毛说:“不要难过了。”
我们终于知道,这个在故事开头处没心没肺的哥哥,是一直爱着毛毛的。这一点,毛毛应该也知道了吧。
石川老师的画和丽琼老师的文字并不浓墨重彩,也绝不夸张渲染,此呼彼应地讲述了一个小孩子的小故事。
这个看似平静的小故事里藏着小孩子的小小心思。小孩子的小小心思在一句句言不由衷的独白里,在忽明忽暗的眼神里。
它就像画面中的那一点点色彩,是每个人回忆中缤纷的点缀 ;它就像故事里的巧克力,每一种都不同,每一种都让人喜欢,每一种都回味无穷。
之后想来,“嗯,有点儿苦,但最后还是好甜!”
“
急死了,
我画不出来!
周翔 | 艺术家,心绘美术馆馆长
记得第一次吃巧克力,微苦,觉得这个东西有什么好吃的,还比糖果贵好多,真是没什么意思。再嚼,巧克力慢慢在嘴里化开,特别的甜味弥漫在口中,让人陶醉……好吃啊!我一下喜欢上了巧克力。
看到《一块巧克力》这本书,粗翻,好像不觉得什么,也就放在桌上去做别的事情了。但几次经过,眼睛总瞥到这本书,好像一块磁铁吸住了我,让我情不自禁又打开它。读着读着,不得了——这是一本让人感动的好书,是一本我画不出来的好书。好嫉妒,也好羡慕!
故事好,这个是余丽琼的本事。她能将孩子的心理活动、情绪变化写得如此细腻微妙,而笔调又那么淡,淡得让情感直抵心灵,显出了文学的真姿。
画家石川惠理子,画过图画书《 在黑煤山上玩的时候 》,她的本事也了得。她读懂了这个故事,将这个好故事一下子摊在我们面前。
图画书的设计有两种,一种是按故事发展来建立结构,用细节来营造故事的张力 ;另一种是将细节作为重点来建构,表达情感的细腻和起伏的过程。
显然,《一块巧克力》无法用通常的图画细节来建构这个故事,细节的过度用力会冲毁细腻的心理活动表达。在这本书里,“庄生晓梦迷蝴蝶”的意味在进进出出,是石川,还是“我”,已经很难分辨,这是画家的大本事。
比如第一页里,搬家的桥段,文字只将搬家情节轻轻带过,画家落笔,一下子画出“我”面对新邻居的陌生感——小心的眼神,背着的双手,一副不知所措的样子。而楼上的荣荣露着半个脸,也怯怯地看着新家、新环境……前景中大人搬箱子专注的力量与孩子们的柔弱形成对比,表现出了孩子在面对环境变化时的微妙反应。
再翻一页,“我”在荣荣家玩,荣荣侧身坐着,像一个符号,画家将笔触重点放在描绘“我”的心情上。“我”的手停在折纸上,眼睛却看着巧克力,那份心不在焉和眼神里对巧克力的渴望,跃然在我们面前,让读者更想了解故事后面的进展。
再翻一页,不得了,是一个大特写。特写在图画书里最见画家修为和功底。故时,有人将唐伯虎的画与另外一位画家的画拿来一比高低。相比之下,大家觉得唐伯虎画得好,好在能够看到他心里的千卷书气。
画家的修为支撑着整幅画,在绘本创作里也是这个道理。你缺了生活的修为,少了书卷气,你的书就很难给孩子带去感动与营养。在这本书里,我们可以看到石川极高的修养与对生活的态度。
在这幅特写画面里,画家深刻了解孩子的心理和情绪,将自己生活的感悟内化,聚焦在两个孩子不同的眼神里。
荣荣的眼神是在想点子,而“我”呢,眼神专注、紧张又充满期待地看着荣荣,身体前倾,好像在卯足力气等她说出“巧克力”三个字!“我”的性格特征一下子涌现出来。
这样的性格特写在我们的图画书里很少见到,这是生命的修为。我还达不到,所以画不出来。
第八个跨页里,两个小朋友将飞机掷出去的神情也令人印象深刻。画面是俯视的角度,荣荣在下,两条辫子向后,伸出的手落在书页下方边缘,着急的动感让挫败感无力地搁在纸上。
再看“我”,“我”的手紧紧握住栏杆,向上伸长脖子,头发向外倔强地翘起,眼睛里是满满的盼望。大大的纸飞机横过页面,向上飞去,轻盈但有力!
再翻页,又是一个大特写。爱弥漫在整个页面上,这是画家对孩子的爱与肯定,是对孩子的敬意。在我们的图画书里很少出现这样的画面,我们一般都是用中景来叙述故事。
这个画面让我感动,画家将“我”得到巧克力的喜悦,用柔软的线条轻轻地落在纸上:两笔弯弯月牙般的短线画出了喜极的神情;双手小心地攥紧巧克力,让我们感觉到得来不易的大开心 ;而手心里巧克力的红色,也是“我”兴奋跳动的心,让我们忍不住要上去抱抱这个孩子。
故事结束时,“我”捧着巧克力,与前面攥紧的姿态完全不一样,一个是喜悦,一个是惊喜,两种不同的情绪表达让我们触摸到了这个孩子细腻的内心起伏。
画家在这本书的情绪处理、细节表现上,极其朴实细腻,如同用针挖井,良苦用心都在一张一弛的叙述里,带给了我们全新的体验。后环衬里,满满一个对页的巧克力透出的是对孩子无限的爱和深情。
这个我画不出来,真是急死了。
应该说,这本书本身就是一块巧克力,它化开后的甜香能让你久久回味!
“
策划人访谈
唐亚明 | 小活字图画书总负责人,原日本福音馆书店执行总编辑
《 一块巧克力 》是由余丽琼和石川惠理子共同完成的,请问您是怎么在两位异国作者之间搭起桥梁,促成她们的图文合作呢?
唐亚明:
余丽琼的《团圆》获得了 2009 年第一届丰子恺儿童图画书首奖,后来我成为了丰子恺儿童图画书奖评委之一,由此和她相识。我非常喜欢余丽琼的作品,来到小活字后,我就邀约她创作原创脚本。
看了不同的故事,我相中了《一块巧克力》。这个故事满满都是孩子的眼光和心情,透着一股子真实感情,我觉得这肯定行。然后我问她喜欢哪个日本画家,我可以替她去联系。余丽琼提到了石川惠理子——没想到,她的想法和我不谋而合。
我曾经策划编辑了石川惠理子的第一部绘本《 在黑煤山上玩的时候 》。那时石川已经六十多岁了,结果第一本书就获得了日本讲谈社出版文化奖(2015 年)。后来,她在日本绘本界越来越活跃和有名,成为了一个拥有很多作品的绘本创作者。
我先用口述的方式给她讲了这个故事。讲到后面我发现,石川的眼角湿润了。和余丽琼一样,童年经历给了石川创作绘本的灵感。
在讲述“ 孩子们的故事 ”这一点上,这两个分别在中国和日本长大的绘本创作者,有着天然相似的执着。虽然她们语言不通,但给孩子讲故事的心情相通。所以,我为这两位作者牵线,搭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
让不同国家的创作者跨国合作,需要花费不少沟通成本。结合您之前的策划经历,能讲一讲为什么要以这种方式来做一部绘本吗?
唐亚明:
不同文化的碰撞所产生的火花有时会超越单一。为了日本作家神泽利子写的《 鹿啊,你是我兄弟》,我曾几次前往西伯利亚邀请俄罗斯画家帕乌利辛,最终才有了真实呈现北方自然的艺术佳作。
而《一块巧克力》除了两位跨国作者外,书籍设计是由日本设计大师衫浦康平的弟子新保韵香完成的,在画面截取的设计上非常大胆。
好的创作没有国籍的限制,特别是在儿童领域。对孩子来讲,图画书是哪国人画的和写的完全不重要,和他们根本没什么关系——但只要他们觉得好玩儿、有意思、感动,就会按自己的理解一点点吸收。而多元文化的差异就像交响乐的不同演奏乐器,能让孩子体验到更丰富的故事表达。
《一块巧克力》虽然讲的是生活中平凡的小事,但故事的叙事感和戏剧性很强,想听听唐老师如何看待文字在绘本中的重要性?
唐亚明:
因为绘本语言和儿童文学有不一样的风格,所以余丽琼和我后期在文字的打磨上下了很大功夫。当文字出现在画面里时,就需要更精炼、连贯和准确,并有着绘本翻页的节奏。
这个过程中,并不存在“ 文字配合画 ”或“ 画衬托文字 ”这种任何一方的屈就。图画不用试图去解释文字,文字也有它自己的主张。图文之间相互独立,又相互补充。
很多人觉得绘本的画最重要。当然画很重要,因为画是非常直观的。以歌为例,作词和作曲同等重要,绘本的文字、图画也是一样。当文字和图画都是主角时,才能追求绘本里图文立体声、二重唱的感觉。
松居直很早就注意到这个问题。他创立福音馆书店时,通过平均分配版税,改变了当时绘本作家和画家不平等的状况,为的就是让绘本有一个好的文本、好的故事。因为孩子不会单单欣赏画,他们喜欢的是画里有趣、好玩儿的故事。
您之前有提到,好的绘本是可以读三代的。《 一块巧克力 》的故事发生在 80 年代的中国,您觉得现在的孩子也能感同身受吗?
唐亚明:
《 一块巧克力 》讲的是现在的大人小时候的故事。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巧克力是种新奇的高级食品。那时小朋友对巧克力充满好奇,看到同学或朋友拥有,就非常羡慕。在这个得到、失去又再得到巧克力的故事里,我们可以看到孩子内心曲折又细腻的感受,也被这种简单的渴望和在乎所触动。
现在的小朋友可能觉得巧克力不新鲜了,但对别人拥有而自己没有的东西那种羡慕,对甜美东西的追求,恐怕到了什么时代都不会改变。不管什么时候的小孩,都会有自己心里的“一块巧克力”。
这种真实的心情,也许会让大人产生共鸣。如果你在这个故事里看到了自己的影子,那么就可以告诉孩子 :尽管现在可以随便买到巧克力,我小时候可不是这样。希望以这一本书为起点,诞生更多亲子交流的故事,父母和孩子之间也有更多的相互了解。
“
作家访谈
余丽琼 | 图画书创作者,《东方娃娃》杂志社总编辑
我们编辑部的同事都很喜欢《一块巧克力》这个故事,我的第一个问题也是关于故事本身的。当哥哥从强强的生日聚会回家后,他把一盒巧克力送给了“我”,画面中的哥哥笑眯眯的,动作毫不犹豫。我一直在想,哥哥是对巧克力没什么兴趣吗?还是说安慰妹妹对他来说更重要?
余丽琼:
我觉得石川老师特别懂我,虽然我们没有见过,但是她对这个故事的把控特别准确。尤其是你提到的这个地方,哥哥很开心地把巧克力给了妹妹,其实所有的孩子都喜欢别人送自己好吃的巧克力,“我”是这样,哥哥也是这样的,所有的孩子都一样。其实这时候,不是哥哥没有兴趣,而是他出门时看到妹妹在哭,心里一直惦记着。
当强强送了他巧克力之后,他发现:哎,终于有一样东西可以带回去安慰妹妹了。他一下子释然了,兴冲冲地跑回来,要把巧克力送给妹妹。不是说他不想吃,或者不感兴趣,而是当他拿到这么好的东西时,首先想到的是可以让妹妹开心。他离开家时,看到妹妹那么难过,实际上心里是放不下的。
所以石川老师画的是他跑过来的场景,而且是赶紧跑过来,哥哥的那种情绪和心态完全展现出来了。这是我特别喜欢的地方。
嗯,我觉得这里的文图结合会引导读者去发问。需要多想一层,才能感受到这个细节的合理性。
余丽琼:
故事开始写的是哥哥不理“我”了,他有了新朋友强强,这个铺垫就是——在“我”看来,哥哥好像觉得“我”不重要了,他不但不理“我”,还嫌弃“我”,“我”心里是失落的。但最后的结尾是一个解答,心里的疙瘩解开了,又与开头有了一个呼应。
也就是说,这么简简单单的一个事情——当然对“我”来说它并不简单,因为整个经过起起伏伏,“我”的心情变化很大——的发生,让“我”知道哥哥最爱的还是“我”,惦着的还是“我”,他会把最好的东西送给“我”。
这也很好地解答了故事开头“我”心里的失落和疑惑,在不经意之间,通过巧克力把哥哥对妹妹的爱表达出来了。
对这一代的很多小朋友来说,巧克力早已不稀奇了,而对某些事物的渴望与期盼可能并没有改变。在你看来,他们生活中的“一块巧克力”可能是什么?
余丽琼:
如果只盯着这块巧克力,那就太落到实处了。即便我不写巧克力,我写一颗弹珠,一支笔,一个杯子,这个故事同样成立。不是说巧克力不稀罕了,对现在的孩子来说,没有什么得不到的,但是别人家的一块巧克力,一支笔,一个杯子,对他来说,那是另外一种美好。我们常说“别人家的饭香”,也是这个道理。
这也是我童年的真实体验 :我天天去楼上的荣荣家玩,天天都能看到她家柜子上玻璃罐里的巧克力,特别诱人。我很希望她能跟我分享,送我吃一块,那个愿望非常强烈,一直到现在都很深刻。这也是我创作这个故事的重要动机。
我写这个故事,写的是一个孩子心理变化的过程,当她到朋友家去看到人家那么好的东西的时候,她非常渴望和向往……我相信现在的孩子什么都不缺了,但这种心情,无论再过多少年,都不会变。
你交稿后曾向编辑唐亚明老师表示,希望石川惠理子可以成为《一块巧克力》的图画作者。为什么选择了石川老师?
余丽琼:
我看了石川老师那本《在黑煤山上玩的时候》,非常感动。我特别欣赏她对孩子那种微妙情绪的把控能力。她是一位极细腻的画家,相信她的内心就是一个细腻的孩子,能把握住孩子心情的变化。没想到唐老师帮我实现了这个愿望。
而且唐老师告诉我,读到这个故事的时候,石川老师泪湿眼眶。我就在心里说 :哎呀,找对人了。她跟我通了,我心里的那个女孩子她感应到了,就一定能画好。这本书交给她我完完全全放心。
在创作绘本的过程中,你通常是怎样和图画作者合作的?可以和我们分享合作中遇到的一些困难和趣事吗?
余丽琼:
我和画家合作的过程中交流比较少。如果我信任这个画家,气息相合,心灵相通,我就会很放心地把书交付给他,剩下的就是等待。等画稿返回来之后,我再稍作文字上的删改,这样可以给彼此留出很多创作的空间。
我相信只要核心不变,出来的结果一定没有问题,甚至会好上加好,比如朱成梁老师就在《团圆》里画出了他的童年场景。唐老师在视频里给我展示石川老师满墙的正稿时,我的那种兴奋和感动真是无以言说。我非常庆幸可以和这么好的编辑和画家一起共事。
在竞争压力越来越大的当下,功能性的科普绘本成为了许多家长的偏好。从绘本作者和妈妈的角度出发,你觉得像《团圆》《一块巧克力》《在黑煤山上玩的时候》这类讲述经历和感受的绘本,对孩子成长的意义是什么?
余丽琼:
好绘本对孩子来说是没有意义的,但它能给到孩子无限的陪伴,孩子喜欢的话会一遍遍地翻,内心一次次得到满足。所以我觉得读绘本、写绘本故事,其实是跟孩子分享一种美好的情感,没有什么实际的效用。
我会给我女儿买各种各样的绘本,因为我觉得好绘本的内核都是相通的,能让孩子感受到真善美。在科学绘本中,你会看到小虫子等动物的寻常生活,那种对自然的尊重和对生命的敬畏会带给孩子极大的感动。所以也许不必太在意分类,更重要的是能分辨出好的绘本。
最重要的是,不要把绘本功能化,以为看了它就能得到知识,或者智力就能得到飞跃增长,那都是表象。真正需要滋养的是孩子的心灵,好绘本会让孩子内心那棵树越长越繁茂,这大概就是它的“意义”所在吧。
“
画家访谈
石川惠理子 | 图画书创作者,自由插画家
听说《一块巧克力》这个故事是由唐老师向您口述的,当时您听了之后是什么感受?
石川惠理子:
因为我的中文并不是很好,所以唐亚明先生用日语向我转述了这个故事。一边听着这个故事,我的头脑中就出现了两个小女孩的形象,纸飞机已经飞走了,我和女孩一起流下了眼泪。
我听完故事,就决定来画这部作品。不巧那个时候其他工作日程排满了,所以并没有马上着手。但是我完全没有不安的感觉,因为我一直对心里冒出来的孩子说 :请再等一下。在处理完其他工作,开始画《一块巧克力》时,笔就停不下来了,灵感倾泻而出。
为了呈现这个故事里的人物和场景,您在作画时做了哪些参考?
石川惠理子:
唐亚明先生给我提供了许多中国家庭居住的日常照片 :厨房、客厅、阳台……在画封面时,我还是想呈现一个中国小朋友的样子。唐亚明先生就让他的小孙女手捧一块巧克力,拍了张照片发给了我,于是就有了现在看到的这个可爱的小女孩。最初,我认为这个故事属于中国风格,但又不完全是那样。
余丽琼女士的故事给了我许多支持和灵感,在很大程度上引导了我。孩子可以珍惜一块来之不易的巧克力,也可以在纸飞机上画下全世界的风景。于是,我将自己的想法切换到去画“孩子们的故事”——它可以超越国家和年代,无论哪里的孩子都能够被触动。
您觉得现在的孩子看了这种讲述过去故事的绘本,会感同身受吗?
石川惠理子:
我曾把《在黑煤山上玩的时候》讲给小朋友听。有个小孩说 :“飞跃过那条河时,我感觉心怦怦直跳,就像是和她们在一起一样。”
这让我有了这样的想法 :即使时代和背景改变,孩子的心情和感受也不会变,他们是能感受到“那个时候的孩子”的心境变化的。【END】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