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楼下广场经常可以看见一群小朋友嬉戏打闹,玩得不亦乐乎。看着他们玩,感叹童年的美好,无忧无虑多幸福。
其中一个宝妈就说了“好什么好,整天就知道瞎玩,都上中班了,算术又不会,字也没认识几个。”“你知道吗?他们班上有个小朋友可厉害了,她妈妈经常在班级群里发她的日程表,给她请了家教,报了算术班,英语班,舞蹈班,绘画班和钢琴班。每天早上起来朗读背诵古诗半个小时,还有一堆认字卡,现在都能认识一千多字了,还要写单词,写算术练习。这样才叫好呢,孩子从小培养,哪里像这样就知道玩。”
我在想,如果我是这里的家长就自动退出群聊,整天发这种不是写字就是背古诗的小视频,这样看着得多焦虑啊。
这不是一个班级群里的一角,而是大部分社会现状也是这样,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报了各种兴趣班,进行各种学习技能训练,还整天鼓吹是为了孩子好。这样原本想还孩子童趣的家长也焦虑了,都怕孩子从小玩多了会玩物丧志,陷在游戏里不爱学习。更用“业精于勤荒于嬉”来鼓励孩子。其实啊,那是因为对于孩子的玩对于孩子的游戏理解得太肤浅了。
对于成年人来说,玩就相当于休息,什么都不用想了,可是玩对于儿童来说却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一、培养亲密感,远离孤独感
每个孩子生下来都喜欢玩游戏,游戏是孩子的第一母语,游戏可以拉近跟孩子的关系。
我们在看到一个可爱的宝宝,很想抱她,但是,如果你是直接伸出手去要抱她的时候,孩子马上转向照护者的那一边,把头埋进照护者的怀里。但是如果你跟她玩躲猫猫游戏,就是很简单的用手遮住眼睛“喵”一声,然后手放开“哈”一声,重复两次,孩子的目光就会被你吸引过来,再玩几次,孩子就呵呵笑起来,慢慢的就会愿意跟你亲近了。
二、培养自信,远离无力感
日常生活中孩子会面临许多的挑战,例如自己用勺子吃饭的时候,准备到嘴巴的事物掉地上了,积木堆到第五块的时候总是会倒,自己穿脱不了衣服,这些常常会使孩子产生无力感“我不能,我不会,我做不到”,然而全身心和孩子一起游戏时,故意输给他,我们和小孩子玩剪刀石头布的时候,小孩子出石头的时候,我们看到了迅速了出剪刀,把剪刀拿到石头下面“哎呀,你的石头太坚硬了,把我的剪刀砸得好痛啊”,然后装出一副痛苦的样子,孩子准会哈哈大笑,要求再玩一次,这让孩子享受到胜利的喜悦,增强信心。玩游戏可以帮助他们走出困境,建立自信。
三、培养情绪康复力,调节消极情绪
去医院打针几乎是所有小孩子都害怕面对的恐怖事件。这个时候需要假装游戏,带他们尽快走出阴影。有人扮演病人,让孩子扮演医生,让孩子处在交往中强势的一方。因为被打针的经历让孩子觉得很无力,很恐怖,通过这个游戏,他看到大人在打针时也是无能为力,也会绝望,这样他就觉得自己无比强大,让恐惧感通过哈哈大笑中释放出来。
四、建立社会秩序感
社会秩序感就是社会规则,把社会规则融入到游戏中,有助于培养社会秩序感。
例如我们和孩子玩“红绿灯”游戏,家长说红灯,小孩就停下来,不能动,说绿灯的时候,小孩子就跑开。这样把现实中的社会规则带到游戏中来,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习。
既然孩子的游戏有这么多好处,那游戏到底该怎么玩呢?
第一种,玩玩具
玩具,是一种常见的工具,可以丰富孩子的生活,促进孩子的心智发展,运动发展和表达能力发展。玩具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让孩子感受到安全和温暖。
怎么给孩子选玩具呢?
- 能够带来愉悦感。再有教育意义的玩具,如果没有娱乐性,孩子都不喜欢,那也没用。
- 必须是安全的。孩子的安全无小事,不要让家中的玩具存在安全隐患。
- 可以让孩子有探索有发现,有想象的余地,有创意的空间,让孩子充分体验到自己的能力。
- 适龄性。如果给一个2岁多的孩子玩一个小球,他会觉得太简单了而失去了兴趣,但是如果让他用筷子把球夹起来,他会觉得太难了,又产生了挫败感。所以选择一些适合他年龄段的,他才有兴趣玩。
0-4个月
这个阶段的孩子还小,不能控制自己的身体,因此可以给孩子一些音乐,颜色,声音和摇摆轻柔刺激,例如拨浪鼓,音乐床铃,古典音乐。
4-8个月
这个阶段的孩子开始对周围的物品好奇,摸到什么都往嘴巴送。因此,要选安全的玩具,如撕不烂的布书,材质安全的牙胶,可以出声的小玩具来引诱宝宝翻身,爬行,一按就响的音乐盒,让宝宝充满成就感。
8-12个月
这个阶段的精细动作和大运动及认知发展都有很大的进步,可能还会故意扔东西。不倒翁,蛋型玩具,软积木,推行小车,拉力汽车,玩具电话,可以敲打的鼓都是不错的选择。
12-18个月
这个时期的宝宝学习能力特强,模仿是他们学习方式。可以为孩子选择启蒙认知盒子,就是那种做形状匹配的玩具,孩子可以拿起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等从相应的形状盒盖上放进去,也可以提供蛋形蜡笔让他尽情涂鸦。
18-24个月
一岁半以后的孩子,开始有延迟模仿的能力,就是说他们看到的,听到的不会马上表现出来,在他们脑海里形成一副副画面,忽然某个时刻就表现出来。这个阶段,球类,拼图,车,枪,娃娃,户外大型玩具都是孩子们的心头好。
2-3岁
随着孩子认知能力的发展,他们的逻辑能力也会不断加强,可以多准备些绘本,一些指偶,鼓励孩子讲故事和表演。
3-4岁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像蜡笔,小乐器可以让孩子们自由发挥想象力。还可以选择一些挖沙工具,沙滩球,滑板车等三五成群进行户外活动。
4-6岁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思维有了极大的提高,可以适当的增加一些科学探索玩具,锻炼孩子还小的思维能力。比如,拼插积木,建筑模型,七巧板,科学模拟玩具等。
第二种,假装游戏
假装游戏就是一种假想游戏,可以是孩子凭空假想出来的一个同伴,对着空气说话,也可以是把一样东西想象成一个人。动画片《头脑特工队》里有个叫冰棒的奇怪生物,长着大象的头,熊一样的身子,狸猫一样的尾巴。这个生物在现实世界里是不存在的,它只存在于女主角的头脑里,是她自己想象出来的儿时玩伴。这是儿童游戏里很常见的一种游戏,叫假想同伴。
耶鲁大学医学院的杰尔姆.辛格教授做过调查,大概三分之二的儿童有假想同伴。
当你看到你的孩子对着一个看不见的小朋友说话,或者自言自语,又或者拿着一根棍子跟空气打得不亦乐乎的时候,你不必惊慌,也不要觉得不可思议,更不要阻止他,因为他正在玩假装游戏呢。
孩子是天生的玩家,很多时候不用人教也会玩得很好。他只需一个整天和他在一起的布娃娃。他让布娃娃假装是宝宝,他就假装是妈妈,模仿你的样子给布娃娃喂奶,换尿片,逛超市,跟布娃娃说话。这些假想出来的朋友,正说明他的社交能力强。
第三种,角色置换
这种游戏跟玩过家家一样,和一些青少年玩的cosplay一样,把角色换过来。比如扮演幼儿园老师和学生,扮演医生和病人,警察抓小偷,扮演海盗船的故事等这些游戏。
很多刚上幼儿园的孩子喜欢玩上课游戏,自己当老师,让家人或者其他小伙伴当学生,也是因为孩子在幼儿园接触陌生的环境和内心积累很多压力,通过扮演老师,可以让孩子获得掌控感,安全释放内衣焦虑。所以孩子让你扮演学生的时候,你要好好配合,好好听话,这样可以通过游戏来告诉你他在幼儿园的情况,以便好好了解他帮助他。
第四种,打闹游戏
打闹游戏涉及大量的身体活动,例如追逐打闹,由于是体能运动,打闹游戏有助于孩子身心健康。在游戏中,因为输赢关系,孩子的情绪起伏不定,这样有助于她们调节自己的情绪。科学证明,孩子间的打闹游戏是一种社交演练,爱玩打闹游戏的孩子在长大后有更强的社交能力。
游戏推荐- 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可以在床上玩枕头大战。
- 抢袜子游戏,既要保护自己的袜子不被抢走,又要想办法抢走别人的袜子。
- 逃脱游戏,一个人用力抱住一个人,另一个用力挣脱,谁挣脱谁赢。
第五种,创意类游戏
创意类游戏也可以说是一些发散性思维游戏,联想性游戏还有反事实游戏。
- 比如,提一些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打开孩子的脑洞。
- 给孩子准备一些安全的颜料,在特定区域让孩子们尽情涂鸦,玩转色彩。
- 家里的锅碗瓢盆都可以是孩子的玩具,敲敲打打
别小看这些游戏,它们却能让孩子玩出创造力。
美国教育学家艾莉森.高普尼克说过:我们根本不用逼孩子学习,我们可以让孩子自己学习。因为,对于6岁前的孩子来说,让他们自主,随机,自发的玩耍有助于学习。孩子的玩就是一种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