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媒称,随着进名校的竞争日益加剧,中国多达1.37亿儿童——有些只有5岁——被送进“填鸭式”辅导班。专家说中国的公立学校在师资方面差别巨大,而参加过“填鸭”式辅导班的孩子则更有可能获得名校和大学的录取机会。因此父母把孩子送去参加数学、英语及其他科目的辅导班。
如此一来,自然是牺牲了孩子平时自由玩耍的时间,但严酷的社会现实摆在面前,家长都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因此也不得不紧跟大部队的步伐。
不久前,英国《每日电讯报》对各国表现最为杰出的领域进行了划分和归类,并且就其中原因予以了简要分析。该报认为,中国民众在阅读和数学方面的表现非常突出,而原因则在于大多数人从小就开始接受“填鸭式”教育,从而造成民众思维严谨细致但缺乏创造性。
相比其他国家的杰出领域,如建筑、电脑科学、烹饪,甚至美容美发,中国就是阅读和数学,虽然不是说阅读和数学不好,但这样的结果一方面也反映了中国教育的短板,那就是创新。
然而小孩子最不缺的就是奇思妙想,常常问出许多让大人忍俊不禁的问题,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给予他们许多奇妙的体验,但是“填鸭式”的辅导班一出现,就限制了想象力的发展,也许一个未来的艺术家就这样被扼*在萌芽阶段,这样真的值得吗?
孩子有爱玩的天性,玩也可以学习到许多知识,让他们通过玩来感受这个新奇的世界,体验和感悟万物的发展和衰败,学习不应该带有太强的目的性,那样的学习会因为功利性而失去真正的乐趣,孩子只知道要学,却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学。
这样的学习毫无乐趣而言,从个人长远的学习发展来说,小时候最主要的就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各种学科都有浓厚的兴趣,每一样都接触才知道自己喜欢的到底是什么,如果那么小就已经限制了学习的范围,家长认为有用的才学,没用的就放着,对孩子来说是十分不公平的。
况且,知识是不能以有用没用作为衡量标准的。孩子只有学得快乐,才能学到精髓;学得全面,才能明白缺什么。学习的道路很漫长,不只是在学校需要学习,毕业后进入社会一样要学习,而真正能受用一生的就是小时候养成的学习习惯和求知欲,良好的习惯让人有规律的学习进程,求知欲让知识储备时刻更新和扩充,这些都无法在辅导班里找到。
进入名校固然好,但进不去又能怎么样呢,学习的真谛难道不是获得知识的同时也收获快乐吗?况且,进入名校的方式也有很多种,不能说只有去过辅导班的孩子才有机会挤进去,这样太过绝对,随天性自由发展的孩子一样有机会能进入名校,追求自己的梦想。而且我相信,他们的学习能力也不会比辅导班出来的孩子差。
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到关键的决定性作用,你们的一个决定可能就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孩子的教育自然是全家人都关注的焦点,但是偶尔不那么跟随大众的脚步,也许会有更好的结果,毕竟,顺应天性也是符合逻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