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今年6月份我们就曾写文分析过,短视频网红“秀才”如何填补了中老年女性的情感空白。
而半个月前,他在年轻网友的恶搞中迎来了第二波爆火,随后迅速走完了“出圈-被二创-上热搜-被封号”的翻车常规流程。
但与每次大众围观网红倒掉不同的是,直到他账号被封这件事上了新闻,很多自诩5G冲浪的年轻网友才第一次听说这个粉丝千万的“顶流”。
震惊之余,一个概念也在后续讨论中被频繁提及:“信息茧房”。
有人谴责无处不在、凭喜好推荐的大数据,让人越来越沉浸于狭小的信息世界中;
有人开始自我反思,决定以后要多搜自己原本不感兴趣的信息,“主动打碎茧房”。
然而在纷乱的舆论场中,我们经历过的“茧房破窗时刻”,远比想象中更多。
平台只是顺势而为——而那扇窗,大多数时候是被我们自己关上的。
01
“据说是顶流,
但在我这查无此人”
“信息茧房”在传播学领域里是个很基础的概念,以往也时常会被媒体人和学者用在对热点事件的点评中。
但直到最近,很多普通网友才把它跟自己的上网感受联系在一起。
这个词的原意是说人们关注的信息会习惯性地被自己的兴趣所引导,重复接触一小撮同类的信息,“困在茧房里”。
简单来说就是:你我看似冲着同一片浪,但你看的全是大海象,我看的都是小丑鱼。
就像平行宇宙一样不相交。
事实上由于工作使然,我每次写文章、看评论的时候,都能直观感受“茧房”的存在。
在这个平台上被玩到热火朝天的梗,换个平台就无人知晓。
上次写云南权妹带火的“恐龙扛狼”,后台就有读者留言“火成这样,我怎么一次都没刷到过”。
“晋城四人组”的梗被网友玩出花,我和叶橙子已经到了听见“疯狂星期晋”就会爆笑如雷的程度;
但离我们仅仅一排之隔的同事却一脸疑惑:“我只不过是说了句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你们怎么反应这么大?”
如果“热梗不相通”不过是因为大家的冲浪网速有快有慢,那么网红的“局部爆火”或许更能直观说明茧房的隔绝。
所谓“几千万粉丝,我却从没听过”的网红,可从来都不止秀才一个。
带货风格奇葩的“疯狂小杨哥”在短视频上粉丝过亿,可很多每天泡在网上的年轻人却从来都没有刷到过他的内容;
走“逆袭大女主”路线的彩虹夫妇声称自己日赚400万,也有从来没听说过有这么号人的网友困惑:到底是谁在买她的东西?
虽说大家早就习惯了,网上平均每天就会诞生几个“偷偷爆火的网红”。
少认识那么一个两个似乎也没什么要紧,“反正很快就会过气”。
但这次秀才事件引发很多人对“信息茧房”的讨论和反思,恰恰是因为发现:
被隔绝的或许不只是一个人、一句梗,还有真实世界的某个侧面。
给年轻人带来最大情绪冲击的,其实并不是秀才本人有多油,而是评论区下面那些真情实感的留言。
生活中沉默、保守的妈妈们,大姨大婶们,在她们心中“好小伙”的评论区里,居然会留下如此直白热辣的文字。
网友感慨,“我居然对这个中老年顶流一无所知”。
本质是突然意识到中老年女性情感需求这个命题,从来没有在自己的头脑中出现过。
就像彩虹夫妇靠着“农村女孩卖保险逆袭”“拿捏老公大女主”的人设爆火,是因为扎准了小镇青年和宝妈们渴望事业成功、家庭美满的心态。
隔绝了她,或许就隔绝了一次看见这个群体的机会。
而今年315曝光专坑老年人、一口一个“爸”“妈”的情感主播时,也有人在底下评论:
“如果我早点发现这个东西,也不至于让爸妈在骗子那儿找情感寄托。”
某种程度来说,“信息茧房”被打破的瞬间,人们面对的是互联网上一次小型的“文化冲击”。
之前的隔绝越彻底、破窗时越会产生疑惑:这个世界上怎么还有这样的人?之前我为什么对此一无所知?
与其说是担心错过什么八卦热点,不如说是害怕在不知不觉间,就失去了认知真实世界、做出判断的能力。
02
茧房一破,
多半要出事
不过很可惜,大多数喊着要“打破信息茧房”的人,包括我,大概率是叶公好龙。
真上网时的心态恐怕更像下面这条评论——
不只想呆在自己的信息茧房里,还希望别被发现。
就像《三体》里包裹太阳系的黑洞,主打一个我不出去,其他人你也别进来。
我们有个二次元00后实习生写过一篇“Z世代QQ空间”观察,因为她本人就是QQ空间重度用户,当时还很高兴能把自己的心态表达出来。
没想到收到一大堆指责:“手别伸太长,为什么要把人家圈子里的东西公之于众”?
这心态并非是年轻人独有的别扭。相比于“打破信息茧房”,“避免被发现”才是当今最通行的上网准则。
比如前阵子用来防止帖子被大数据推给男性的“宝宝辅食”标签,以及不少平台、小组都有“不截图内容外传”的君子约定。
单看“圈地自萌”这个词的古早程度,就知道人类的本质分明是信息茧房制造师。
在这个语境之下,你会发现信息茧房不仅是平台维系流量的工具。
也是普通人的自我保护机制。
偶尔的“破窗”当然有可能带来暖心的结果。比如去年火上热搜的“11元婚纱”,网友呼吁关心残疾群体的同时,也向当事人展示了最大的善意。
但更多时候,破窗之后不是交流、而是恶意。
用一位网友的话来说:“当小圈子的事情被推向大众,一般不是已经出事儿了,就是在出事儿的路上。”
“彩虹夫妇”因为自曝日赚400万出圈后,税务部门就来调查了。
被这个群体视为常识的情感需求、价值观,在那个群体却是匪夷所思的存在。
随着大数据在绝对意义上打通信息传递的空间,不只是拥有百万、千万粉丝网红,连普通人也会感受到这种割裂。
就像在秀才事件引发的讨论中,固然有不少网友声讨大数据的推送机制。
但也有人指出:“如果没有这无形的阻碍,年轻人便可以轻松涌入老年人的世界,嘲笑他们的年老以及年老带来的色衰,那是多么的残酷。”
事实上,我们已经这样做了。
秀才火到后来,其实已经不再是大众观察老年人情感寄托的对象,而是被恶搞成了一个油腻丑角。
年轻网友把他放在“逛商店看标签发现太贵”“在超市拽塑料袋被店员发现”等一系列荒诞场景中,甚至打造出了一个“尴尬宇宙”。
就连明星为电影跑宣传,都被影迷要求“模仿一段”,现场充满了快乐的气息。
当某个事物超出自我认知的时候,人们当然会选择自己最熟悉的方式理解它。
对于年轻人来说,解构、恶搞,是最常用的“工具”。
于是类似的事情一次次发生。只不过被盯上的有时是“绝交要有仪式感”的小学生,有时换成了对着油腻网红叫弟弟的中老年女性。
当那个“茧房”本身都成了笑话,那么原本身处其中的“原住民”,自然也成了被调侃、被围观的对象。
在秀才被封之前,他的评论区已经涌入了很多年轻网友。
“发现我妈也在看你直播怎么办。”“这男的好油腻,怎么会有这么多粉丝?”
在这种时刻,我甚至有点希望所谓“评论区也有信息茧房”的传言是真的。
不然当大姨大婶发现她们对“秀才弟弟”的真心,被年轻人以这样或许无意、但极具破坏力的方式反复审视、公开“处刑”,不知会作何感想。
03
“我只想在信息茧房好好呆着”
一边呼吁“警惕信息茧房”,一边在自己发的视频、帖子里写“不喜勿入”。
前者是理性的思考,后者是不愿言明的真心。
越是熟悉互联网的人,就越明白来自外界的审视会带来什么。
有挑刺、有攻击、有戏谑……唯独没有对另一种人生的好奇,和互相理解的耐心。
“信息茧房”没什么特别的,很多人早在听说这个词之前,就已经亲身感受过它的存在。
甚至已经从实践中明白,群体在现实中的隔阂,早就已经不是一段视频、一张图片、几段文字所能弥合的。
信息的茧房打破了,现实中的茧房只会更清晰。
就像科幻小说里人类冲出银河系,却发现整个宇宙依然困在另一个巨大世界的小小弹珠之中。
记得上一次看到有人提及“信息茧房”这个词,还是张雪峰爆火那段时间。
很多网友夸他指导报专业,是在“打破普通学生的信息茧房,为他们指一条向上的出路”。
仿佛这群学生走在一片漆黑却平坦的原野之上,只需要一盏指路明灯,就能让未来的人生顺风顺水。
但张雪峰做的事情,其实恰恰是为学生们指出现实茧房的边界。
没有家底,别学xx专业;学历不够,别去xx行业……
让普通人看清——就算打破了信息茧房,其实依然改变不了你所拥有的现实资源。
对于不高考、不择业的人来说,如今得知另一个群体的人生、另一种生活的切面,可能既无法获得现实中的指引,也无法获得交流的情绪价值。
“要去看看”的动机,自然也就消失了。
正如豪宅探秘、名校vlog曾经是社交平台上的流量密码,现在却几乎已经销声匿迹。
除了监管的收紧,大众的兴趣也早已退潮。毕竟每一次“信息茧房”的打破,不过是让人再此感受到自己的无力。
顺便让钱和流量,又一次流向了不缺钱、也不缺流量的人。
“万柳少爷”直播。
如果说“打破信息茧房”放在前几年还有用的话,在如今注定是一场过时的反击。
这场讨论中唯一能剩下来的,大概就是让这个词成为被网红、博主们贩卖的新概念。
这不,昨天下午就有消息上了热搜,说有公司早已把“破除信息茧房”技术申请了专利。
另一件事则更具黑色幽默气质:这几天很多知识类、经济类博主,都以“信息茧房”为主题录了视频。
前脚一脸严肃地告诉网友,要懂得“打破茧房”拓宽闭塞的信息获取来源,才能抓住机会赚大钱,变成人生赢家。
后脚就盛情邀请你关注某某账号,或者下载某某咨询软件。
你看,这世界就是一个处处茧房的大弹珠。
以为自己打破茧房之时,我们不过正在走进另一个茧房之中。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