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大平台对某出版社数学教材的热炒已持续至今,发表意见的微博、短视频等层出不穷,网友观点空前一致——该社拿广大家长和学生当傻子,夹带反动、色情的私货,其心当诛,毒害了祖国的花朵,其罪可诛。个别探讨不同角度、不同意见的视频,或淹没在信息洪流之中,或淹没在网友口水之中。
对某出版社来说,做错了就要认,受罚要站好,这个没什么好讨论的,教育部的回应是责成其立即整改,并成立调查组进行全面彻查,对存在违纪违规问题的责任人将严肃追责问责,依法依规严肃处理,绝不姑息。事已至此,等待官方的调查结果,这波现象级的事情应该告一段落。但我们发现无论什么新闻出来,依然有大量的“网民”义正言辞,打倒“毒教材”讨要“正义”。
“全民狂欢”的表象之下,“网民”们是不是都那么关心孩子们,关心中小学教育和教材?海量视频列举的“罪证”,是不是应该全部扣到某出版社头上?我们买来一套教材并复盘了一下整个事件,试图找到真相。
1.为什么我看到一些所谓的“揭露教材内幕”“扒某社利益链”的短视频,都是一模一样的?是大家观点高度一致,没什么好改的?还是在“狂欢”热潮中不能缺席,必须要有存在感?
如某微信公众号的博主就被“催更”了
2.为什么教育部出面回应,教材局说严格查,人民日报两次发文,中纪委也发文之后,“网友们”依然火力不减、谣言不断?是需要跳过调查、取证、分析、决策,直接把某出版社关闭吊销,那样来得痛快利索,毕竟“不*不足以平民愤”。
3.为什么文化战争、“敌人已在指挥部”的论调充斥全网,在“全民来找茬”模式下,却始终没有人拿出什么过硬的证据,而总是翻来覆去拿几张同样的图(部分缺失页码信息)上纲上线。
4.为什么绝大多数的批评贴文,都没有注明“罪证”插图是来自几年级第几册第几页呢?是不是可能被人夹带私货,把本属于别人的“屎盆子”扣到某出版社头上,墙倒众人推呢?我们就发现了很多未经标注页码的图片并不是来自小学数学,数量还不少。但是不是某社别的学科教材插图还不得而知。
5.为什么评论、发声的多是公知、律师、广播影视主持人以及“教育”博主,而学校、教师、出版行业鲜有议论呢?
换个角度看,在流量为王的时代,遇到社会热点不说两句,的确会被“信息洪流”淹没,舆情发酵初期某音平台的推送几乎看不到其他方面的内容就是最好的证明,无论是文艺、财经、健身、美食、搞笑,各类博主纷纷来说上一段数学教材。就像唐山打人事件,最荒唐的是大批“网友”不问责加害者,却总是审判受害人。更有甚者,占据道德的制高点,肆意进行污名化,说起来义正言辞,其实不过是把受害者的苦难当作肥料,浇灌了自己的社会焦虑。
关于问责,5月23日教育部网站公布,教育部、国家新闻出版署、中央网信办、文化和旅游部、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印发《关于教材工作责任追究的指导意见》,官方的介入必将依规按程序核查真相,依法追责有关人员,社会公众静候结果公布即可。现在的社会信息来源杂乱不堪,掺杂着各种的图谋不轨和利益集团,我们需要的是解决问题、独立思考、理性判断。而不是被那些非法的“黑灰色”公众号利用,享受“掌控权力”“打倒权威”的机会,让躲在“网络水军”里的境外势力趁乱搞事、有机可乘。
关于存在问题的教材,目前看批评贴文所谓“实锤”的还集中在小学数学教材,一大批网友还列举了该出版社语文、英语等教材的精美插图,一定程度上证明了,存在问题的教材是个别科目个别套系的个案,还没有构成系统性风险,所谓“敌人已在指挥部”似有质疑政府公信力的嫌疑。
关于“罪证” ,我们花钱买来这十二本教材,本意是想用实证去发声,让我们的攻击更有力一些,但那些网络流行最广,最让人气愤的 “胸袭”“露底”等“色情”插画,翻阅了小学数学全套12册教材,未能找到出处。从绘图风格来看,也的确与涉事数学教材存在较大差异。如果是人为PS,或从别的图书中“移花接木”,那其意图如何?我们真的很想知道这些“夹带私货”的是什么人?希望广大网友能给我们一个答案。
其实现象级舆情,只是人类思想无形的变化造成的有形的后果。我们知道解释是不符合大众胃口的,“数量即正义”。但在媒体逐渐迎合数据,开始偏向夸大其辞、言之凿凿、不断重复、断章取义;同时互联网的“匿名效应”,给与人们挣脱现实社会各种规范的“勇气”,法不责众的侥幸心理给肆无忌惮的言行以“安慰”的时代。无论是个人还是机构,其网上的行为依然是法律所规范的对象,网络绝对不是“法外之地”。
重申我们的观点:做错了就要认,受罚要站好。但对于“网络水军”的栽赃陷害和肆意的诋毁,希望某出版社拿出底气和勇气,敢于说“不”。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