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一份马槊实战技巧请查收!骑兵马战的冷兵王者,怎么用才对?

您有一份马槊实战技巧请查收!骑兵马战的冷兵王者,怎么用才对?

首页休闲益智骑马耍大刀更新时间:2024-04-28

编者按:在冷兵器研究所《骑兵砍人套路多,为何恰西克要举过头顶,解放军65式马刀却不可以?》那篇关于马刀技法的文章中,许多读者留言表示对马槊的技法很感兴趣。马槊作为马战中最为有名的一种兵器之一,关于其形制、技法一直众说纷纭,今天笔者谈谈自己对史料中马槊的理解以及使用实践中的一些心得供大家参考。

▲嘉峪关魏晋7号墓壁画持矟骑兵图,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马战相较于步战,最为明显的变化是作战平台的改变,并由此衍生出战斗思维、作战技法、兵器形制的诸多改变。马战以兵器类型分,大体可分为短兵、长兵、飞兵三大类,其中,短兵如马刀、鞭锏、骨朵等,可单持也可双持;长兵则如马槊、长戟、骑枪、长柄刀斧等;飞兵包含弓箭、飞镖、套索、流星锤等,但无论哪种兵器,都以骑术为其根本,只有扎实过硬的骑术,才能在马上最大程度上发挥武器的效能。从公元四世纪初开始,越来越多的重装骑兵——甲骑具装出现在战场上,披有日益精良的具装铠的战马,驰骋在中华大地,从而改变了中国古代战争的面貌,也促使军队组织和战术等方面发生变化。为了适应重装骑兵战斗的特点,军中装备的主要格斗兵器和远射兵器随之发生新的变化。在格斗兵器方面,主要的变化是戟的衰落,而刀、矛等兵器有了新的发展,特别是装备骑兵的马戟逐渐为骑兵使用的马槊所取代。

▲接近80cm长的铁槊

槊,也称矟,槊和矟都是形声字,同音异构。《集韵》日:“矟,长矛,或作槊,也从金(笔者注:鎙)”《释名·释兵》日:“矛长丈八尺曰矟,马上所持,言其矟矟便*也。”可知矟是骑兵用的长兵器,故又称马矟或马矛,由于槊与铊发音接近,故一些文献中也将其成为“丈八蛇矛”。东晋十六国,槊取代戟成为骑兵的主要装备,并受到特别的重视。随着北方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其武器及战术对中原产生深远影响。鲜卑等民族的传统兵器多以矛为主,特别是建立北魏王朝的鲜卑族更是以善用槊而著称于世,这也是十六国南北朝时期以槊代戟的原因之一。自魏晋起,历史上涌现出一批善使马槊的大将,如《魏书·卷十五》中记载“卫王弓,桓王槊”,讲的就是鲜卑王族拓跋虔善使巨槊,史称其“槊大称异”。梁朝名将羊侃则可使用两丈四的两刃槊,即为“折树槊”。这些彰显武人个性的非制式马槊在史书上层出不穷,笔者想这也是马槊形制会众说纷纭的一个原因。综合史料我们可以大致知道,马槊是一种四米左右的长矛,较之普通枪、矛较其刃部增长而且制成两刃,因而增强了效能,马槊尾部安装有鐏,主要作为配重使用。

▲笔者自用马槊长度在3.8米左右,图为马槊与马高度对比

关于马槊的使用,到底是如同欧洲骑枪一般夹枪冲刺还是双手挥舞呢?笔者认为,马槊作为一种兵器,其使用方法不会是刻板单一的。根据其构造,推断应该是一种以双手持为主,单手持为辅的兵器。据《晋书·石季龙载记下》记载,冉闵“所乘赤马曰朱龙,日行千里,左杖双刃矛,右执钩戟,顺风击之,斩鲜卑三百余级”。这里便是马槊的单持用法。西魏耿豪,也有右手拔刀,左手把矟,直刺直斫的记载。关于马槊以双手使用为主的推论,主要原因有二,其一是马槊杆的构造,其二则是南北朝时期的马具发展。

▲笔者自用马槊

从现存资料推断,马槊杆应该是一种称为积竹柲杆的复合型杆,一般以柘木为芯,在外部积竹缠麻上漆,使其在增加坚固度的同时又不失木质柄的弹性,可有效减少兵器碰撞时双手虎口的震荡,提高抓握时的摩擦力。根据复原的积竹柲杆性能测试来看,这种制法的杆子可以轻易击碎青石砖。再来看看马具,在南北朝时期,高桥马鞍和马镫已经普及,这两种马具的发展大大增加了骑手在马上的平衡性,解放了双手可以进行更多的战术动作,而在此时也是马槊最为辉煌的黄金时期,这其中,应该有着密切的关联性。

▲左为积竹柲结构示意图,右为西安毛乃民老师复原积竹柲长杆兵器

马槊用法似枪,但与枪有所区别。不同之处在于,马槊长大而厚重,因此使用中大多以死攥为主,不采用枪术中的活攥动作,因此基本上没有扎枪的动作,同时持握位置与枪不同,握于槊杆中段偏后位置,不握于尾部。此外,较之地面格斗以腿部发力带动全身不同,马槊的使用更多是通过腰发力,有点类似泰拳的旋拧发力技巧。马槊进攻中的基本动作,可以参考枪术中的拦拿动作。在马刀使用的文章中,我们讲过中心线原则(《骑兵砍人套路多,为何恰西克要举过头顶,解放军65式马刀却不可以?》),而拦拿动作则是为了达到破坏对方中心线,同时保持自己中心线的战术目的。之前曾看过一些说法,认为马槊使用最重要的是保持其进攻目标时的准确性,笔者以为不然。在马槊对决中,双方同样举槊冲刺,最重要的应该是掌握拦拿的时机,通过成功进行拦拿,破坏对方中心线,这时只要保持住己方的中心线,那么以马的冲击力,马槊自然会击中对手,至于击中的位置,则相对不是那么重要。毕竟那么大一个槊头,捅到哪基本上都是死。那么是否当被对方拦拿后己方就完全没有机会了呢?也不尽然,当被对面拦枪后,如空间足够此时可以通过类似枪术中缠枪的动作抢先进行反击(即书中描写的怪蟒出洞),这也是笔者强调拦拿时机的原因之一,即在成功拦拿后不给对方留下反击的时间与空间。

▲拦拿扎动作示意图

在关于马槊用法中,经常可以看到挥舞这一动作,因此笔者推断除去枪法的动作外,马槊的使用还有大量的棍法、长刀法的动作融合其中。因其双面开刃,因此具有一定的斩劈拖割功能,而强有力的积竹柲杆则一样可以对敌施加打击,如棍法中的秦王跨剑势(通背枪中亦有此法,称为膀)。唐朝武举考试中,关于马槊(唐时称马枪)的考核科目是筑两道土墙,每边放两个木头人偶,共四个人偶。每个人偶头顶边长7.5厘米的木片一个。考生用一支长5.4米,直径4.5厘米的超长枪,骑马从两道土墙中间冲过,打落两边人偶头顶的木片。要求人偶不能倒。打落三块以上为上等,两块位此等,一块或没有为次等。这一动作以拨打为主,很大程度上也运用了棍法的技术。关于马槊的前后手执握笔者认为可以参考偃月刀法,在朝鲜的《武艺图谱通志》中,马上偃月刀术有左右手前后换把的动作,《纪效新书》中将大刀归于大棒类,也有换把的动作,马槊用法应同理于此。

接下来我们重点讲一下马槊技法中盘的动作。翻阅记载马槊使用的文献,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盘这个动词。《陇上歌》中记载陈安使用马槊称其“丈八蛇矛左右盘,十荡十决无当前”。笔者在前文中说的执握槊杆中段的主要原因也是因为马槊使用中的大量盘槊动作。马槊则通过盘法来实现高速碰撞中的卸力。盘槊的动作可以参考偃月刀中的过肩刀势,据明代程子颐所著《武备要略》中大刀法记载,“……,乃左胸面迎敌,彼枪扎入,以刀口推开彼枪,……,用过肩转身迎上,刺一刀勾刀进砍”。简单说就是将刀绕肩盘旋,以此格挡对方并进行反击。同时,盘槊也是除去上文所说的拦拿动作以及常规长杆兵器的格挡招架外,马槊的一项重要防御手段。马槊属于长大兵器,导致其使用相对较为缓慢,难以做出迅捷的动作。因此,盘槊动作,是利用马槊的整体长度,划出一个以自己为圆心的防守空间,以弥补动作较为缓慢的缺陷,笔者概括为“以空间换时间”的防守思路。在实践中笔者发现,槊头的重量加之杆长带来的惯性,使盘槊具有很大的威力,在其运行轨迹中难有兵器可以格挡并进入这个防守空间,是一种扫荡式的防守。盘槊可以说是马槊使用中一项兼具攻防的技法,也因此技法的存在。笔者认为其更适合运用在单骑战术中,在密集阵列里威力得不到完全发挥。

面对马槊的攻击,主要采取闪避的方法以避其锋芒。《旧唐书·尉迟敬德传》中记载:敬德善解避槊,每单骑入贼阵,贼矟攒刺,终不能伤。又能夺取贼矟,还以刺之。避槊主要依靠马上平衡感以及身体的灵活性,夺槊这个动作则已非常人能做,郑重建议读者不要轻易尝试。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吴俣,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