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球女孩》:一个生产性涂鸦者与一个消费性社会的博弈

《气球女孩》:一个生产性涂鸦者与一个消费性社会的博弈

首页休闲益智气球破坏者更新时间:2024-09-23

“摧毁的冲动也是一种创造性的冲动。”

在《气球女孩》自毁后,班克斯引用毕加索的名言发表在社交平台上。他也曾以作品的形式与那些购买他作品的人对话:“我不相信你们这些傻瓜真的会买这种垃圾。”

这样一位匿名的毫不重视自己作品金钱价值的涂鸦者,利用现实生活中的一切去创作,去表达,去嘲弄,却从未称过自己是艺术家,所有对“他是一名艺术家”的标签都是人为添加的。

这位神秘的自称为“艺术破坏者”的班克斯2010年登上了《时代》杂志的封面,可见他的影响力非同一般。而在对这些影响的审视中,我们似乎可以看出班克斯已经在西方社会的集体潜意识中,成为了某种类艺术品的存在——一种对以艺术之名自我装潢的*的召见符号。

在资本到处渗入的社会中,班克斯本人就像被怀着无数条小蛇的巨蟒缠住了。他能否逃脱?

蛇在《圣经》中是引诱亚当夏娃偷吃禁果的魔鬼的标志,象征着自人类始祖遗传而来的私欲。而这无数条小蛇,便寓意着消费社会中以符号消费自我满足之人的空洞却无止境的*。

班克斯自称是艺术破坏者,充斥着后现代派的作风,他似乎通过作品解构着传统,在带来无限解读的同时,又拒绝任何破译的可能。

让·鲍德里亚于《消费社会》中宣称:“消费社会区别于传统的生产社会,消费社会是围绕商品消费为主要的社会模式,我们的整个文化体系建立在消费之上。”

当消费从商品消费朝着向商品所附带的内涵消费,最终会导致人对符号的崇拜性消费,于是便有了这样一种现象:人们“在空洞地、大量地了解符号的基础上,否定真相”。

在消费社会中,艺术作为一种来自历史积淀的内涵丰富的符号,被消费者的“虎视眈眈”附加上了自命不凡的特点,这种自命不凡就让艺术像蒙着一层优越的“纱”,这层纱与经济-*共生体勾连着。这层纱却是班克斯想要戳破的。谁能料想,当班克斯想要戳破时,却不由得也被这层纱覆盖了。

他的《气球女孩》画着一个懵懂的女孩,伸手去够她即将飞远的气球。只有这幅画的存在指涉着班克斯的在场,即他作为创作者而在场。

当这幅画被自毁时,买方不但没有感到惋惜,反而又凭借艺术市场中默认的自命不凡的艺术信仰,将此自毁行为一厢情愿的解读为艺术品样态的转化,从一种绘画艺术转化为艺术品自毁的行为艺术,《气球女孩》因此升值,这一现象实在吊诡至极。

在此时接受阐释的自毁行为艺术中,班克斯似乎没有创作动机,却只有摧毁动机。可他又曾引用毕加索的名言“摧毁的冲动也是一种创造性的冲动”,我们似乎可以推出,当班克斯置入自毁装置后,在恰当的时间启动按钮这一行为是艺术家本人的创造性的行为,但这种行为是否能被称为行为艺术?班克斯本人没有表明态度。

当《气球女孩》自毁时的视频流传到网上,班克斯为其配文“going,going,done”,又是否是对“这是一次行为艺术”的默认态度?

这些问题,我们似乎无法得出一个令人满意的答案。问题的抛出,似乎也揭示了某种文不对题的结论,这结论好像又刚好契合了班克斯一贯的作风所想要暗示的:对终极真理的一切拷问行为都是徒劳的,“什么是艺术”属于终极真理的范畴,所以不存在绝对的答案。历史的发展证明,关于艺术的一切内涵,都以人的意志与时代口味的选择为转移

如果本篇文章能够对班克斯做出半点解读,那么这种解读也会被约定俗成的自毁。这种“自毁行为”巧借“班克斯”这一符号的植入,则像是一种安全机制,监察着任何自作多情、自命不凡的行为。

米兰·昆德拉曾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一书中提出“刻奇”一词,大意为自我取悦、自我迎合。这些艺术市场的存在,在班克斯一系列作品的嘲弄中,显得像是大型的消费社会刻齐剧场。

剧场中的每一个人,多指西方中产阶级,都在艺术品的消费中满足自己对符号的空洞的崇拜。这种崇拜因为真诚的悬置,变得对纯粹作品具有侵略性。这种侵略性,又恰好是班克斯借作品加以反抗的。

班克斯的作品多以涂鸦形式呈现,这些作品画在街头角落,是不属于谁的。这个时候的作品,自然呈现,自然的被欣赏,它是自由的,也没有被用来标榜什么。可是资本持有者竟然拿去拍卖,并且肆意装点自己的*需求,作品从自在物沦为了工具性的附属品,这让一个生产性的艺术家如何忍受?

他的一切创作又似乎在表达他对这个消费社会的愤怒。他嘲笑着这个消费社会中的虚伪的人与行为,也呼吁着世界主义般的人道立场。

当刻齐与符号崇拜联手,作品似乎就被人类*与金钱交易染上了不同色彩的滤镜,远离着它最本真的面目以及它被创作的初衷,就像戴上了镣铐,变得不够自由

“班克斯,28岁,白人,休闲得不修边幅——牛仔裤,T 恤衫,一颗银牙,戴着银链子和银耳环……

他从小叛逆得很,读书对他来说没什么意义。他曾经被退学,甚至因为犯罪而坐牢……

他从 14 岁开始涂鸦创作,因为涂鸦给了他表达的机会,能让他好过一些。”

如此贫瘠的个人信息被用来当作宏大艺术的符号来崇拜,恰好实证了艺术在消费社会里的商业行为中的空洞性,那么既然如此空洞,为何不去破坏?这也许是班克斯作为一个不表态的艺术家的创作动力。

在艺术与社会联系不断加深的过程中,到底是班克斯在被整个消费社会利用,还是班克斯在以这个消费社会为底色而进行创作?这是个值得人深思的问题。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