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苏州马拉松在苏州太湖鸣枪开跑。作为中国田协举办的A类赛事,苏州马拉松得到不少人的关注,比赛也由央视进行全程转播。比赛的冲刺阶段,中国专业选手何引丽与埃塞俄比亚选手德米塞并肩角逐女子组冠军时,出现了志愿者两次强行递国旗给何引丽的情况。第一次志愿者没有成功,甚至没追上两位运动员,第二次志愿者直接出现在赛道中间,在何引丽经过时,将国旗交到了何引丽手里。然而没跑多远国旗就从何引丽手中脱落,何引丽的节奏也被打乱,被德米塞拉开距离,最终错失冠军。
第一次强行递国旗
第二次强行递国旗
马拉松在最后阶段给中国选手递国旗在中国似乎已经成了固定流程,选手身披国旗冲过重点线反倒比个人成绩更为重要。但参加马拉松比赛更多的是一项个人行为,不应该将之上升到国家行为,更不该在比赛结束之后站在“爱国高地”上指责运动员。
马拉松近几年来在中国出现井喷式的发展,2011年全国只有22场马拉松,但到2017年全年国内共有1102场马拉松比赛,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参加马拉松。小部分跑者由马拉松主办方特别邀请参赛比如一些非洲顶级选手,绝大部分的参赛选手都是以个人的身份或小集体的身份报名参赛。此次事件的主角何引丽虽是内蒙古体育局下属的专业运动员,但参加马拉松比赛仍是其个人行为。选手们自己报名,自己参赛,无论是否达到他们自己设定的目标,都是为自己负责。
何引丽在悉尼马拉松上
马拉松不同于其他运动的地方,就在于不是以国家为竞技单位。奥运会运动员们取得好成绩既是给自己赢得荣誉,也是为国家的奖牌总数作贡献,所以孙杨夺冠的时候,他身披国旗让人格外热血沸腾。但是在日常的马拉松比赛中,中国选手超越非洲选手是种荣耀,但归根结底是他们个人的成就。今年的波士顿马拉松上,美国本土选手超过非洲选手夺得女子组冠军,也没有人强行要求她在冲过重点线时一定要身披国旗,而是在她冲过重点线后为她披上国旗。
何引丽在长沙马拉松
今年4月长沙马拉松比赛上,何引丽以女子组第三名的成绩身披国旗穿过终点线。但我们并不能得出,她在4月还很爱国在11月就不爱国的结论。国旗应成为一个可选方案,运动员专心比赛时,有余力才考虑是否披上红旗。按照马拉松的比赛规则,赛道只有裁判员和运动员可以进入,其他人只能在赛道两侧给运动员递东西。志愿者追着比赛选手或站在赛道中间都是极不专业的行为,只能惹人反感。无论是递水还是递毛巾都不可接受,更何况国旗是有重要意义的物品,对于运动员就成了烫手的山芋,接也不是,不接也不是,非要陷人于不爱国的境地。
一次个人行为的跑马,非要上纲上线到国家层面,又碰上运动员力竭失手掉落国旗,就被安上了“不爱国”的罪名。规范比赛程序,才能避免这一系列本不应存在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