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 ASCVD怎么办?

遇到 ASCVD怎么办?

首页休闲益智人群合并射击更新时间:2024-04-29
遇到 ASCVD,只知道 LDL-C < 1.4 mmol/L 怎么行?

叶国杰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为主的心血管疾病是我国城乡居民第一位死因。流行病学、遗传学和临床干预研究证据充分证实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是 ASCVD 最主要的致病性危险因素。2018 年全国调查数据显示,我国 ≥ 18 岁成人多项血脂成分的平均水平均较过往明显升高,结合我国 ASCVD 疾病负担不断上升的趋势,血脂管理刻不容缓。

但是,目前临床上对于血脂的控制尤其是 LDL-C 的控制仍有不规范的情况发生,究竟如何合理地降脂?要降到什么程度?除了血脂外还要关注哪些指标呢?

合理的 ASCVD 总体风险评估是第一步

虽然 LDL-C 是 ASCVD 最主要的致病性危险因素,但是个体发生 ASCVD 风险的高低不仅取决于 LDL-C 水平高低,还取决于同时存在的疾病状态及其他 ASCVD 危险因素的数目和水平。对于 LDL-C 水平相同的个体,ASCVD 总体风险也会存在明显差异。因此,有必要进一步进行合理的风险评估,不仅有助于确定血脂异常患者降脂治疗的策略,也有助于临床医生针对患者风险水平制定个体化的综合治疗方案。

1、在已诊断 ASCVD 的人群中,将发生过 ≥ 2 次严重 ASCVD 事件或发生过 1 次严重 ASCVD 事件,且合并 ≥ 2 个高危因素者列为超高危人群,其他 ASCVD 患者列为极高危人群。

- 严重 ASCVD 事件:

(1)近期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病史(< 1 年);

(2)既往心肌梗死病史(除上述 ACS 以外);

(3)缺血性脑卒中史;

(4)有症状的周围血管病变,既往接受过血运重建或截肢;

- 高危因素:

(1)LDL-C ≤ 1.8 mmol/L,再次发生严重的 ASCVD 事件;

(2)早发冠心病(男 < 55 岁,女 < 65 岁);

(3)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或基线 LDL-C ≥ 4.9 mmol/L;

(4)既往有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史;

(5)糖尿病;

(6)高血压;

(7)慢性肾脏疾病(CKD)3~4 期;

(8)吸烟。

2、在还未诊断 ASCVD 的人群中,符合如下 3 个条件之一者,直接列为高危人群,不需要再进行 ASCVD 10 年发病风险评估。

- 3 个条件:

(1)LDL-C ≥ 4.9 mmol/L 或总胆固醇(TC)≥ 7.2 mmol/L;

(2)年龄 ≥ 40 岁的糖尿病患者;

(3)CKD 3~4 期。

3、不具有以上 3 种情况的个体(包括年龄 < 40 岁的糖尿病患者),在考虑是否需要降脂治疗时,应进行未来 10 年间 ASCVD 总体发病风险的评估:

按照 LDL-C 的测值、有无高血压及其他 ASCVD 危险因素个数分成 21 种组合,10 年发病平均风险 < 5%、5%~9% 和 ≥ 10% 分别定义为低危、中危和高危(具体见下图)。

图源: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

4、对于 ASCVD 10 年发病风险为中危的人群,如果年龄 < 55 岁,则需进行 ASCVD 余生风险的评估。

- 具有以下任意 2 个或以上危险因素者 ASCVD 余生风险为高危:

(1)收缩压 ≥ 160 mmHg 或舒张压 ≥ 100 mmHg;

(2)非 HDL-C ≥ 5.2 mmol/L;

(3)HDL-C < 1.0 mmol/L;

(4)体重指数 ≥ 28 kg/m2;

(5)吸烟。

那么,血脂的控制目标值又是多少?

目前 LDL-C 被认为是防治 ASCVD 的首要干预靶标,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为次要干预靶标。为了有效降低 ASCVD 风险,提出了针对不同危险分层个体的 LDL-C 控制目标值:

1、对于低危患者,将 LDL-C 控制在 3.4 mmol/L 以下是合理的;

2、对于中危及高危患者,将 LDL-C 控制在 2.6 mmol/L 以下可显著降低 ASCVD 风险或全因死亡;

3、对于极高危患者的二级预防,将 LDL-C 控制在 1.8 mmol/L 以下,且较基线降低幅度 > 50% 能进一步显著降低 ASCVD 风险;

4、对于超高危患者,LDL-C 目标值定为<1.4 mmol/L,且较基线降低幅度>50%。

由此可知,并不是所有患者均需将血脂控制到 1.4 mmol/L 以下

除了 LDL-C,还要关注哪些指标?

LDL-C 是目前临床上 ASCVD 患者干预主要靶标,但是有时即便将 LDL-C 水平控制在非常低的水平,也仍然存在显著的残余风险。因此,在 ASCVD 二级预防中需要考虑残余风险,可分为残余胆固醇风险及残余炎症风险(RIR)。

1、残余胆固醇风险

残余风险的主要来源为残粒胆固醇(RC),因此关注传统血脂四项的基础上,也需监测 RC、载脂蛋白 B(ApoB)、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非 HDL-C)、脂蛋白(a)[Lp(a)] 等指标。

RC 是基于所有富含甘油三酯脂蛋白(TRL)中的胆固醇含量,TRL 包含乳糜颗粒(CM)与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甘油三酯(TG)含量丰富。虽然 TG 可被降解而不在斑块中积累,但 TRL 中的 RC 更有可能是导致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

ApoB 是 TRL 最主要的结构蛋白。含有 ApoB 的脂蛋白可参与 ASCVD 发生与发展,应引起重视,因此在代谢综合征、糖尿病、肥胖等人群中 apoB 的检测可能更好地预测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

非 HDL-C 指血液中除 HDL 以外其他脂蛋白 [VLDL、中间密度脂蛋白(IDL)、LDL 和 Lp(a)] 所含胆固醇的总和,代表含有 ApoB 脂蛋白颗粒中胆固醇的总量,国际上部分血脂指南建议将其作为 ASCVD 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的首要目标。

Lp(a) 由 LDL 样颗粒和 Apo(a) 组成,当 Lp(a) 水平升高时,ASCVD 风险增加。但已上市的降脂药物并不能显著降低 Lp(a) 水平。降低 Lp(a) 的有效药物尚在研发之中,未来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值得期待。

2、残余炎症风险

RIR 为血浆 LDL-C 降至 1.8 mmol/L 以下时血浆高敏 CRP(hs-CRP)水平>2 mg /L。炎症反应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进展到破裂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体内炎症反应的主要下游标志物之一 C 反应蛋白(CRP)水平与不良心血管事件风险相关,hs-CRP 可反映血浆 LDL-C 水平达标基础上的 RIR,是心血管风险独立的生物标志物。此外,白细胞介素(IL)也可量化残余炎症风险,其中包括 IL-1、IL-6 等炎症标志物,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炎症的标志。

有关抗炎药物包括秋水仙碱,IL-1β 受体抑制剂(卡纳单抗)等在 ASCVD 人群开展的 RCT 研究结果提示,抗炎治疗可进一步降低 ASCVD 患者的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小结

ASCVD 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根据不同的危险因素及疾病状态有着不同的危险分层。根据不同的分层设定了不一样的 LDL-C 控制目标。通过血脂的控制,可以减少疾病的发生风险,同时也要关注残余风险研究的进展,为患者制定更加全面的治疗方案。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