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线下游览的限制,走进原状陈列的‘全景展厅’,仿佛一脚踏入了明清宫廷的生活场景。”36岁的北京市民丁玲在居家隔离期间,在故宫博物院微信公号上,遍览太和殿、寿康宫等原状陈列展厅,还跟随地图导览,细细品味了“何以中国”等展览的“线上全景展厅”。
让丁玲更加欣喜的是,故宫馆藏的186万余件文物,被收录入“故宫博物院藏品总目”,实时检索这些文物的名称,就可以反复查看它们的图片。而在“数字多宝阁”,展示了大量“三维文物”,每一件都可以在手中翻转,甚至拆解开来。数百幅名画的画卷,在指尖滑动下可以放大、缩小。
故宫游是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不少中国博物馆的一个缩影。从熙熙攘攘的团队游,到自由随心的个人游,再到打破时空界限的线上游,数字化技术让更多文物藏品、文化遗产得到活化利用。
国际博物馆协会2020年发布的报告显示,受疫情影响,全球博物馆大面积关门停业,线上的数字体验成为人们与文物互动的重要方式。博物馆不断拓展数字体验、丰富数字内容,同时也开始重新思考数字科技对于博物馆的意义。
中国“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推进博物馆等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和数字化发展,发展线上数字化体验产品,发展沉浸式体验、虚拟展厅、高清直播等新型文旅服务。
随着中国各地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的不断深入,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了起来,受到普遍欢迎和点赞。
今年的国际博物馆日,多个城市充分动员各家博物馆,通过短视频、直播、数字展览等形式,缩短文物与公众距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北京汽车博物馆展览展示部部长高艳介绍,自今年5月2日闭馆以后,博物馆策划了一系列线上活动。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当天,该博物馆开展线上直播活动,采用VR技术,观众可看到藏品车的内部构造;增加体验环节,让观众跟随主播体验汽车风洞试验,学习科普知识;邀请藏品修复人员为观众讲述车辆类藏品修复过程及背后的故事,传承工匠精神;开展情景式的科学展示实验,普及汽车中所应用的物理、化学知识。
中国园林博物馆是一座建立在钢渣废弃地上的博物馆,“园中有馆、馆中有园”的空间布局,强调着博物馆、自然环境与城市环境的融合,凝聚着中国园林优秀的传统文化。
中国园林博物馆副馆长刘明星介绍,自2020年疫情以来,园林博物馆的讲解员就纷纷转型为科普老师,录制短视频进行线上分享。园林博物馆还开发了数字博物馆,在手机上点开“云园林”链接,选择“云游”模式,就能够听取园内景点的语音导览,足不出户在美景中徜徉。
位于湖北省武汉市的盘龙城遗址博物院对遗址全貌、基本陈列、临时展览进行全景复原。盘龙城遗址博物院院长万琳说,网上数字博物馆突破了实体博物馆的限制,丰富了藏品展陈方式、扩展了展陈内容,以最大限度还原展厅风貌,为观众提供全视角、沉浸式体验。
近年来,一些博物馆开设的无接触、数字化的体验项目受到游客青睐。位于四川成都的金沙遗址博物馆遗迹馆,名为“考古时空门”的数字体验项目自去年投入使用以来,就受到游客欢迎。据介绍,该项目2021年全年共接待观众108万。
金沙祭祀区的古河道虽早已干涸,但在“考古时空门”中,游客可以在一面从墙面蔓延到脚下的宽阔屏幕前漫游祭祀区,感受三千年古摸底河的潺潺流水,领略三千年前古蜀人滨河祭祀的恢宏场景,加深对考古以及祭祀文化的认知。
数字展览可复制、易复制的特点为博物馆走向更广阔的天地提供可能。“‘考古时空门’项目在商圈、街巷、校园等都得到应用,在宽窄巷子现场搭建起的沉浸式多媒体‘盒子’——金沙考古时空之门,吸引不少市民进入参观,感受金沙考古现场的魅力。”金沙遗址博物馆副馆长姚菲说。
“我们向二三线城市的图书馆、文化馆提供数字展览资源,当地中小学根据这些数字资源又绘制展板,供学生们学习,增强了数字展览的覆盖面和传播力。”高艳说。
始凿于北朝东魏时期的山西太原天龙山石窟历经北齐、隋、唐等时期,留下了洞窟25个、造像500余尊。
通过数字化还原,在天龙山石窟博物馆的展厅里,前来参观的游客看到的造像不再是残缺或遗失的缺憾,而是修复“合体”成功后的完满之美。数字技术让博物馆、文化遗址中的文物历经岁月的洗礼,历久弥新。
(记者罗鑫、喻珮、童芳、王学涛)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