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正宗的悬疑剧发烧友
最近刚推出的《记忆大师》无疑是深得我心的!
今天,就和小编一起来推理破案吧!
【警示:本文都是剧透,慎点!!!】
记忆迷局,人人都有嫌疑。
—《记忆大师》
一位感情失意的作家江丰,
因为一次记忆手术的错误重载,
使他成为一个“*人犯”。
警官沈汉强的穷追不舍让他逐渐发现,
自己脑内的错误记忆不仅是破案的关键,
更是救赎自己的唯一希望。
一场记忆烧脑战也随之开始。
究竟,
谁是*人犯呢?
嫌疑人1号——江丰(黄渤饰)
记忆中心工作人员曾说过,他们只负责手术,不负责记忆内容。“你删除的记忆并不是真的不见了,而是剔除所有情感记忆,将你从参与者变成旁观者。”
因此,谁也不知道江丰主动报案说的另一个凶手,是否存在。“毕竟,谁也不知道你删除的是爱情记忆,还是*人记忆。”
嫌疑人2号——陈姗姗(杨子珊饰)
急诊室的护士陈姗姗,女性,在电影开头好像与警察沈汉强因工作联系发生小暧昧,因此,警察帮她掩盖罪行也无可厚非。
正如一个警察分析,能够让受害者的丈夫没有戒备心理,并且让其他女性家庭成员信赖的人,不可能是情夫,甚至不可能是男性,一定是女性。并且随身带手套的一般只有警察和医生,而陈姗姗正好是个护士。
一个女受害者在自己洗澡让凶手进来,说明凶手不是自己的丈夫,那就很可能是自己的闺蜜了,至少是个女性朋友。另一个女性朋友对凶手说过一句话:我不可能爱上你,你让我觉得恶心。很容易让人觉得可能是凶手的性取向让她觉得恶心,也就是凶手可能跟自己同性。
并且后半段中陈姗姗与张代晨交流的细节,关心、送药、邀请散心等都让人不由得联想她太过热情的亲近是否别有用心。
嫌疑人3号——沈汉强(段奕宏饰)
正如上面所说,沈汉强是个警察,符合随身戴手套的角色设定。
在他得知江丰是在记忆中心出的问题之后就立刻去了记忆中心,却只是一个人单独去的记忆中心,去的时间也很长,可以猜想他也是去记忆中心重新装回了记忆。
沈汉强有好几次遇到一个有点流氓无赖的老头来警察局找他要钱,他对他非常厌恶和冷漠,可最后也会给他钱。 这里暗示沈汉强和他父亲的关系因为一些原因非常不好,后来也可以明白,是他父亲家暴。
其实,从江丰过来报案时,沈汉强就已经开始行动了。
他有一句话让人印象深刻:“我们不能为了抓到一个怪物,而去制造另一个怪物。”
这些小细节你们注意到了吗?
细节一
一个男子把老婆带走时也把“江丰”放在车后座一起带走了,相信很多人都觉得“江丰”是这个女人的爱慕者吧,这里就非常违和了。
后来这个男人将车冲向河边并急刹时,“江丰”尿裤子了,这里也很违和。
这里都是在暗示这件回忆的当事人当时是个小孩子,男人和女人是他爸爸妈妈,这样的话一切就都说得通了。
细节二
浴缸里死的那个女人在让“江丰”帮她拿止痛药的时候,“江丰”居然要垫个椅子才能拿到药。
一个成年人明显是可以直接拿到的,如果是放在一个成年人也拿不到的地方,那当时这个药是怎么放上去的? 这里同样暗示,此段回忆的当事人是小孩子。
细节三
“江丰”在浴室里的那段回忆里拼命擦镜子,想知道自己是在谁的记忆里,而擦干净之后发现镜子里是空白的。
这里“江丰”看不到镜子里是谁,其实是因为当事人太矮了,看不到镜子里的影像。同样暗示回忆的当事人是小孩子。
至于之后沈汉强给江丰解释说看不到人是因为当事人没有看镜子,但如果当事人没有看镜子,那江丰也就不可能看到当事人没看到的东西。这里也说明沈汉强在掩饰。
细节四
“江丰”在海边和那个后来在浴室里被害的女人嬉戏,看到有一只鱼飞了起来,这也同样只能存在于小孩子的幻想里。
现实中是不可能存在的,小孩子把妈妈被家暴的伤口幻想成了鱼。
另外影片各个主角的高超演技和实力飙戏,
影片剧情的反转再反转扣人心弦,
使这部悬疑烧脑剧深受观众喜爱。
看过《记忆大师》的小伙伴们,
在留言区留下你们的脑洞吧~
编辑/阿愿 校对/白妮
这个档期争议最大的一部电影———《记忆大师》,确实让观众脑子里升起许多疑问。上周末,微信公众号“桃桃淘电影”组织了一场观影会,导演陈正道、编剧任鹏和两位女演员参加了映后交流。陈正道对观众提出的连番质疑,坦诚作答,再次成功圈粉。(小5)
Q:为什么拍这样一部带点软科幻的悬疑电影?
陈正道:刚来北京拍片的时候,《101次求婚》我不是特别满意,但票房很好。我觉得来到了一个很宽容的市场。当时我跟自己说,那2亿多票房是我跟观众借的,之后我要拍得更好,要还回去。
除此以外,我自己作为影迷,觉得现在的华语电影类型太少,我想要拓展新类型。我给自己的定位的是,不要重复类型、不要拍市场上最近受欢迎的电影、不要拍IP.其实我推掉了非常多上山玄幻、下山盗墓、青春无敌的IP,花了两三年时间来做《记忆大师》。这个戏争议挺大,票房上来看,应该也就是中等而已的电影。
Q:你在豆瓣小号上给这部片打了三星,你最满意和最不满意的是哪些部分?
陈正道:最满意的部分是我的主创团队。我每一次要的东西都是充满冲突的,这次对音乐、美术、摄影都有要求。再者就是两位女演员,她们的表演、以及我在这部片里塑造的女性形象,是比较满意的。
比较不满意的部分是,任鹏的剧本做了很多牺牲。最不满意的部分是拍了“两部”还不错的电影,我硬要剪成一部。比如黄渤跟徐静蕾夫妻矛盾的戏,剪掉了近20分钟;杨子姗跟段奕宏的戏、李惠兰纠结要不要报警、李惠兰坚持不听丈夫的话、段奕宏跟杨子姗两个人怎么处理这件事……这些戏到后来就只剩一句话。所以我在对方寸的把握上,是我最不满意的地方。
Q:片尾那场戏出现了一个巨大的人头雕像,有些观众感到非常突兀啊!
陈正道:是美术说服我这么做的。我和这位美术设计合作了十几年,他是一个侵略性很强的美术设计,他总希望你的电影在戏剧之余能多露出一点。当时设计花房,美术找了一个泰国艺术家用藤编那个女人头像。当时我觉得,会不会太哗众取宠?美术试图说服我说,两个为了情感在决斗的男人,在一个巨大的女人头像前打架,你有没有觉得非常有电影语言呢?我就说,有。我知道我叫他拆他是不会拆的。
电影就是一个选择的问题,要么写实、半写实,或者完全魔幻,我觉得都成立。反正最后那个女人头也不是全片看起来最不合理的部分,只是其中一个不合理的部分,很多不合理它也是一种风格,我是这么说服自己的(全场笑)。
Q:之后还会有第三部“大师”电影吗?这几版之间的内核应该怎么理解?
任鹏:一开始写《催眠大师》的时候,没有想过做三部曲。《催眠大师》从我的角度来看,我喜欢看逻辑性强、比较炫酷的东西,那就是两个催眠师大斗法,后面还有一个最大的催眠师。但是导演会觉得,所有故事如果不是从人类情感出发,大家看过就会忘掉了。所以他给《催眠大师》的要求是,要做一个关于自我救赎的故事。最后被大家解读成是一个酒驾宣教片。
到了《记忆大师》,导演说想做一个关于家暴的故事,所有的暴行,就算是以爱为名那也是暴行。我自己在创作《记忆大师》时,我想这个故事是说,记忆交换之后,那这个人的行为模式会被记忆影响吗?到底是我们决定了记忆,还是记忆定义了我们。但整个故事的情感上,我赞同导演的看法,这次是在讲家暴。“大师”系列第三部,我们暂定是讲学校的霸凌事件,同龄人之间的互相欺负。
Q:段奕宏的角色有很多需要观众脑补的部分,你在设计的时候是怎么想的?
陈正道:原始剧本比较简单,就是抛出罪恶感。后来跟段老师讨论过角色后,他认为他去删除记忆的动机是,他长大后不想成为他父亲那样的人。前面说我不满意自己剪掉了一些戏,还有一些戏是我后悔剪掉的。其中一段是段奕宏把王真儿推下楼梯之前,王真儿指责他是不是要拆散他们夫妻俩。段奕宏把她推下楼,犹豫要不要*掉她的时候,王真儿说了一句话:“你看,你现在和我老公有什么不一样?”我很后悔把这段删掉。后来戏里段奕宏哭了,因为他发现他还是成为了他父亲那样的人。我当时为什么要删掉这段戏,可能是脑子抽风了。我觉得还是要少看豆瓣评论,因为当时一边剪一边看评论说《催眠大师》太啰嗦了、小儿科,“用影像说话好吗陈导”。看来以后还是要和这些评论保持距离。
Q:段奕宏去重载黄渤的记忆也有点说不过去啊?有这个必要吗?
陈正道:段老师去拿回记忆,有两个动机,一个是他需要去了解当时记忆重载到什么样的程度,另一个是要知道黄渤的弱点,即他的妻子。段老师在审问过程中,发现记忆恢复并不能看到当事人的样子,于是他马上将黄渤隔离。黄渤每想起一个证据,段老师不是在查案,而是去看看这个证据会不会指向自己。今晚一定有人要上网写,导演说的要比他拍的好。谢谢。
1928年,天主教蒙席、资深编辑兼作家隆纳德·诺克斯,定下了“推理小说十诫”。这十条规定在当时的本格推理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迄今为止这“十诫”也有其参考价值——
1. 罪犯必须是故事开始时出现过的人,但不得是读者可以追踪其思想的人;
2. 侦探不能用超自然的或怪异的侦探方法;
3. 犯罪现场不能有超过一个秘密房间或通道;
4. 作案时候,不能使用尚未发明的毒药,或需要进行深奥的科学解释的装置;
5. 不准有中国人出现在故事里(其本意为,不可以出现武术、法术、咒术等超自然力量的干预……那个年代洋人心中咱们是“神秘”的,所以才会定了这么个奇葩的规矩);
6. 侦探不得用偶然事件或不负责任的直觉来侦破案件;
7. 侦探不得成为罪犯;
8. 侦探不得根据小说中未向读者提示过的线索破案;
9. 侦探的笨蛋朋友,比如华生,必须将其判断毫无保留地告诉读者,此人的智力须轻微低于读者的平均水平;
10. 小说中如果有双胞胎或双重身份的人时,必须提前告诉人们。
在本格推理盛行的时代,推理小说家们对这十条“原则”,即使不至于“奉为圭臬”,也绝对会去拿他作为参考。倒不是因为害怕制定者的权威,本质上还是为了保护读者的“解谜乐趣”。(想想阿加莎的东方快车,那么不同寻常的结局居然也都遵循这十条规则……)
而回到今天的主题——《记忆大师》。作为一部有着“本格推理”倾向的悬疑片,这部电影很明显的犯了一个巨大的忌讳——
侦探不得成为罪犯。
为了防止剧透,我特意在《记忆大师》上映两周后,才发布这篇影评。在《记忆大师》中,导演和编剧呈现了一个“反转再反转”的双悬念故事。
黄渤和凶手交换了部分的记忆,而这份记忆之中则有凶手*人的过程。段奕宏饰演的警长在抽丝剥茧中,发现证据指向以为年轻的女法医;而黄渤最后却发现,真正的凶手其实就是段奕宏饰演的警长他自己,之前的证据指向仅仅是段奕宏的烟雾弹……
老实说,这样的结局是让我崩溃的。
《记忆大师》不论从各个层面来讲都是五一档四部国产影片中最为出色的,我也给了其8分的评价。但悬疑电影也好,推理小说也好,结局“解谜”的过程是决定整部作品质量的重中之重。
然而《记忆大师》“侦探即是凶手”的设定,实在是太损害观众的“解谜乐趣”了。
当我在剧情发展到一半的时候,看到这个凶手实际上是个女性(杨子珊饰演的女法医),我是震惊的。不是UC的假震惊,是拍案叫绝的那种震惊!
是呀,因为是同性的爱人,所以受害者在第一时间受到伤害,才会向其求救;因为是同性爱情,所以才无法被受害者接受,甚至被骂为“恶心”……一切顺理成章,丝丝入扣。
而导演偏偏再一次反转,告诉大家,刚刚是侦探自己偷偷换掉了证物,是误导,是巧合,那种偷天换日恍然大悟的Feel彻底破灭,回归了大Boss暗地里制造傻逼巧合的狗血程序。
之前我就在《银河护卫队2》的影评里写过,编剧刻意安排的越多,“巧合”的越多,人们的观影质量就会越低。这条原则放在《记忆大师》等所有“剧情片”里,都适用。(想看的人,搜索自媒体【烂片】,并回复关键词“银河护卫队2”,即可看到)
本格推理之所以“爽”,就是那一秒解谜的快感。而陈正道亲手掐灭了这个快感。
当然,这部影片仍然是今年里我最喜欢的一部电影,没有之一。他的优势实在是太明显,以至于在他的剧作上出现这么大的漏洞,我也必须给他8分的高分——
一,演员的交锋是近两年内之最。
这么激烈而恰到好处的演员交锋,在我的印象里,近两年只有《七月与安生》能与之一战。
黄渤不愧是戏精,段奕宏不愧是戏疯子,两个人在本片中互换了记忆,性格也造成了一定的偏差(因为记忆不同,自然整个人状态也不一样),黄渤从文弱善良到*意满满;段奕宏从冷酷果断到优柔迟疑,这种演技的互飙本身就是一种享受。
当然,作为女演员的徐静蕾和新生代接片质量最高的杨子珊,她们俩的戏也绝对不输黄、段两位影帝。即使是作为配角的梁杰理(小徒弟)、许玮甯,也都有非常亮眼的表现。
可以说,这部《记忆大师》是可以拿来当做表演专业的教科书的。
二,场景设计非常有味道。
我从未想过在国内的荧幕上还能看到这样一套舞台美工,有点蒸汽朋克,又有点概念建筑,古今交错的形成了一个深度很足的“架空世界”。
架空场景的优异与否并不在于你的想象有多么天马行空,而是在于你的细节有多么精准细致,能否给人一种“诡异的真实”。
三角形玻璃监狱、记忆大师的场景、半人高的花房、破旧的浴室、用烧瓶和标签装着的药片……你会发现这部电影中的每一个镜头里都有非常多的信息,都有美工落下的小心思。
三、气氛营造异常成功。
气氛的问题全靠导演的功力和灵气。悬疑而不灵异,惊悚而不可怕,《记忆大师》让电影院里的观众背后冷汗直冒,却又欲罢不能。
四、导演的野心很大,我能感受到——他真的想拍好一部电影。
《记忆大师》的信息量真的太丰富了。陈正道想讨论的命题太多了。这是为什么这部电影在演员交锋层面和《七月与安生》一档,但整体成色却能高出《七月》一截的原因。
记忆交换是否代表性格交换——这本质上是在讨论人的性格是由什么组成?如果你经历了我所经历的一切,是否会和我有同样的性格——乃至人格?这个哲学问题有很多人探讨过,记忆大师的呈现方式和东野圭吾的《变身》如出一辙。
家庭暴力的成因和反馈——这又是一个心理学上的问题了。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家庭暴力对小孩的影响……这个主题又让《记忆大师》有了一定社会学上的意义。
总之,尽管记忆大师犯了一部推理影片不可以犯的最大的忌讳,这仍然是我在今年内看到过最优秀的影片——没有之一。
欢迎大家到各大平台关注【零软文的电影自媒体——烂片】,烂片娘娘等你呦~
年度期待《记忆大师》已经上映了~
上星期就在北京电影学院提前看了这部电影的猫酱有好多话想说,憋了一个星期,我们是时候来聊聊《记忆大师》了。
开说电影之前还是得先说说这部电影的导演陈正道。
陈正道
陈正道出生于81年,到现在都算得上是个年轻导演,目前为止他拍过恐怖片,拍过青春片,拍过爱情片,还拍过悬疑片,新作《记忆大师》还带着软科幻元素。
说到对类型片的不断尝试,对自己的不断挑战,猫酱很服陈正道。
三年前同样的五一档,陈正道导演的《催眠大师》上映,在悬疑类型片的首度尝试就收获了2.7亿票房以及不错的口碑。
徐峥VS莫文蔚
电影讲的是心理治疗师徐峥和病人莫文蔚在进行治疗时展开的一场心理博弈,最终真相层层揭开,催眠也设计成梦中梦的反转,各种细节铺成看得人大呼过瘾。
客观说,《催眠大师》中还是有不少国外经验悬疑电影的影子,再加上最后那段画蛇添足的解题,总体算不上经典之作。
宣传海报明显借鉴《致命魔术》
但是在国内悬疑片市场烂片横行的背景下,绝对当得起佳作一词。
在此之前陈正道凭借台式小清新《盛夏光年》成名,青春期的心动搭配盛夏台湾的风景,总是美轮美奂。
再加点同性元素简直要上天(参考《蓝色大门》《渺渺》《女朋友男朋友》)
《盛夏光年》
接下来他北上之后拍摄了《幸福额度》、《第101次求婚》,前者林志玲一人饰演双胞胎姐妹,后者采用了林志玲黄渤的女神屌丝搭配。二者都颇有看点,但是也都索然无味。
妹子们请大声告诉我高以翔和黄渤你们选谁
在所有人都以为这个年轻导演要就此沉寂之时,《催眠大师》横空出世,而“大师三部曲”也应运而生。
拍《记忆大师》之前陈正道连《盗墓笔记》这种10亿量级大IP都拒过,看来是一心只想搞大师。
再加上卡司阵容里有黄渤、段奕宏、徐静蕾助阵,这部电影不期待怎么行。
遥想去年戛纳场刊第一期的封面就是《记忆大师》 ,当时就让一部分影迷有点炸。
《记忆大师》的开场就设置了一个凶*案的悬念,敲门声脚步声的音效铺成,悬疑氛围到位。
电影的背景设置在2025年,那个年代科技已经到达了记忆可存储删除的程度。
所以接下来黄渤饰演的作家江丰与妻子张代晨(徐静蕾饰)的感情出了些问题,他决定去“记忆大师”将两人美好的记忆都删除了。
猫酱想说一句要不要这么任性好不好,夫妻俩有问题就解决别搞删除记忆这么幼稚的事好吗!
记忆删掉了,江丰回去要求离婚,妻子不干要求他必须把记忆再装上才愿意离婚。
为了离婚,他又辛辛苦苦的跑了一趟,把记忆装回来,这一装却搞错了,江丰赫然看见记忆中的自己*起了人。
记忆删除后再装回来需要注意两点,一个是记忆重载需要时间重安上的记忆会逐步恢复,完全恢复的72小时之后就再也无法删除,第二个是若在72小时内删除就再也无法找回。
于是江丰就苦逼了,记忆搞错还进退两难,情急之下他选择报官。
在之前“记忆大师”反复强调自己的保密系统完美的情况下,江丰此举自然没有人信,但是一看就帅气逼人机智过人的沈汉强(段奕宏饰)就信了。
于是承载*人犯记忆的江丰被关押,预告片中可以看到,他还曾做出一些极端行为:
记忆与现实,两条线共同推进,案件真相看似昭然若揭,结果。。。。
当然,以上都是看预告片和剧情简介就能得知的剧情,为了不被打死猫酱是不会剧透的,只能说电影中设局再解局的形式还有些反转在其中,剧透就失去了观影的大部分乐趣。
电影在场景设计上将多种风格进行了混合,不同的美学风格都颇有看头。
江丰和张代晨的家,大落地窗,体现的是现代感。
警察局的设计以及沈志强们的打扮有明显的复古质感,衬衫加背心的标配猫酱仿佛穿越到民国警察局。
警局关押江丰的玻璃监狱,很有未来感。
回忆中住的郊外老房子,包括第一个发现的死者的二层小洋楼,都有些破旧和自带悬疑气质。
江丰去做记忆手术的“记忆大师”,建筑的环形设计以及手术室设计满满都是科技感。在手术室背后满墙的黑衣人,一方面仪式感十足另一方面又体现这个手术的安全性。
但是这里猫酱不得不吐槽一下导演的想象力,看过《黑镜》之类将未来世界想象到极致的应该很难对这里的软科幻设计买账。
《黑镜》中对于未来居住世界的设计
当然作为一部悬疑片,它最值得夸奖的部分还是在于细节的铺陈上。
沈汉强坏掉的车门,不小心被看到的电话单,拿东西时借助的小板凳。
这些细节都或多或少的与最后揭开的真相有关,很多小细节如果你留意到了,看到最后会有种恍然大悟之感。
所以很多人说这片得看第二遍,因为观察失落的细节就足够有趣。
对于记忆的把握上,温和的江丰某个阶段与脑中凶手的狠劣有所融合,他与沈汉强谈起不要因为这段记忆制造“怪物”的话题,背景放起了30年代的经典先驱科幻片《科学怪人》的片段。
猫酱觉得导演此举一方面是贴合当时“怪物”的谈话内容,另一方面也是向影史科幻先驱致敬吧,毕竟中国的科幻题材而言导演本身也能算作尝试者了。
《科学怪人》
这部电影虽然精彩,但问题也很明显,导演在映后沙龙中也说到作为一个软科幻电影,在剧本阶段它就存在不少的漏洞。
进入电影本身在叙事上导演采用的多重插叙,观感有些混乱,叙事节奏也不够紧凑。
为了制造反转某些地方也稍显生硬。
在表演上猫酱感觉两位影帝演得虽好但也没有完全发挥出来。
陈正道本身很喜欢大卫·芬奇的《十二宫》,电影中也有不少借鉴的地方,包括导演引以为豪的废线索(不是所有线索都有用)的运用,这点虽然特别但也让观众容易陷入混乱之中。
这部电影涉及了两起*人案,几位嫌疑人,又结合记忆又是软科幻,整体格局比起《催眠大师》而言要大不少,所以整体的BUG也比后者多不少。
陈正道还注册了豆瓣账号给《记忆大师》打了三星。
纵然这部电影有很多的不足之处 ,但又正如陈正道所说:
为自己的勇气与野心点赞!
毕竟在国产优质类型片极度匮乏当下,做这个吃葡萄的人很难,对于中国电影而言却也极度需要。
《记忆大师》与《记忆碎片》、《盗梦空间》这类电影还存在很大的差距,视野和想象力也有不足。不过就凭着陈正道谦逊的态度,猫酱相信大师系列如果还有第三部肯定会更进一步。
总体而言猫酱还是推荐观看这部电影,注意观察细节会有不少收获。
① 开头有断指老头(后来才知道是沈警官父亲)来要钱,沈sir瞬间黑脸,让徒弟给他送钱,说明沈警官对父亲厌恶。
② 沈警官说“我去记忆大师那一趟”,后来徒弟给他打电话问“师父,你怎么还不回来?”沈回答“我还在记忆大师这呢” 说明他去了好久,实际上是去做了记忆重载手术。(为什么做后文详叙。)包括后来沈警官在车上打盹,实际上是在进行江丰记忆的重载。
③ 张代晨和陈姗姗的第一次见面机会实际上是沈警官故意制造的,他以程序为由让人“送张代晨去陈医生那里包扎伤口。” 而陈姗姗在包扎时说的话是,“你的情况沈警官已经都跟我说了。”(其实沈警官是利用了陈姗姗对家暴女性的亏欠心理,告诉她的是,江丰有家暴问题,张代晨和李慧兰一样是受家暴的女性受害者。)
④ 沈警官去花房看望李慧兰的时候跟她说,“我替你看过她了,她很好”,说明沈警官当时经常接李晓芸放学。李晓芸害怕时想打电话找的人是沈警官,说明了李晓芸对他的信任和依赖关系。
看到有评论吐槽此片“逻辑死”“角色人物站不住脚”“人物塑造模糊”……还是有点为精心设计了逻辑线和人物行为的《记忆大师》抱不平。吐槽总要吐在点儿上,在人物性格方面,笔者以为该片是此类题材中人物形象塑造较丰满的案例。尤其沈汉强这个角色,他有摆脱不掉的童年心理阴影,又有利用了所有人优缺点的心机谋划。只是在悬疑效果需求下,碎片化的剪辑冲淡了人物行为的连贯性,若将整个人物关系和事件发生因果关系捋顺清楚,可以更清晰的感受到导演在人物塑造方面的用心以及在社会问题层面上的关注与探讨。
看过片的人已经知道,沈汉强是整部影片的终极大boss。
沈汉强的角色塑造实际上是由黄渤(以记忆重载的手段,将自己代入沈汉强的童年以及*害李慧兰案作案阶段,完成沈汉强的前史交代)和段奕宏两人共同完成的。两位影帝均贡献了极为精准、耐看的表演,实属影片最精彩的部分。
黄渤的角色在明,通过一次次碎片化的记忆重载,交代出了沈汉强的前史。这个角色难在,回忆片段中,要脱离主人公江丰的人物性格,分别表现出童年沈汉强、*人犯沈汉强的人物状态。展现出一个童年受到父母家暴影响,*死自己母亲,成年后作为警察再遇家暴案件,受到刺激,起意作案*死李慧兰的凶手,有心理创伤又充满暴力。其中童年的部分我个人觉得尤其难把握,渤哥完成的也很好也很有趣。
段奕宏则在暗,从遇见江丰发现自己的犯罪事实可能要败露起,就开始不动声色运筹帷幄、寻找解决办法。这个角色表演起来难度也很大,因为始终要把自己绝对的藏好,骗过黄渤,骗过小徒弟,也骗过观众。正因为导演第一遍压根儿没想让你注意他,很多表演细节也就这样被初次观影的观众略过了,加上导演反转后留的时间不多,使得这个角色给非细节狂的第一感觉可能有些不完整。不过还好这个角色是交给了段奕宏来演,他牛逼的地方在于,知道结局之后,二刷时你能在他的不动声色背后,捕捉到微表情下隐藏着的更多内容,然后在内心惊呼一句——卧槽! 通过表演的细节控制,完成多义性的呈现,做到把整个人物倒回去看“不露痕迹而线索尽在”,老段这个演员也不愧外界给他的“戏妖”称号。
下面正式进入解密环节,整个故事其实要从沈汉强的童年说起。先把前史捋一捋。
这是江丰最后一个想起的线索——凶手*死的是自己的母亲。其实在此前黄渤带入“童年沈sir”时,是可以隐约get到哪里不对的,比如:①沈父对他的态度是长辈式的训斥语气“你还在这儿干什么?走吧!” ②沈父对车里的沈母疯狂踢打时,他在车后座吓尿了裤子。③最后拿药时药放得很高他够不到,搬了个小板凳。 这几点都在暗示,这可能是童年的记忆。
童年事件1:
小沈的父亲常年家暴,沈母不堪忍受,带小沈回娘家(海塘新居28号)避难,沈母的妹妹试图打电话报警,被二人母亲拦下。沈父这时找来,以剁手指要挟,沈母最终选择原谅他,带小沈跟他一起离开。结果离开路上,沈父就凶相毕露,飙车并再次家暴,坐在车后座的小沈吓的尿了裤子...
童年事件2:
沈母陪小沈在花房玩耍,十分愉快。两人坐在人面木雕前,沈母温柔的替小沈吸吮伤口,小沈质问沈母,为什么不跟父亲离婚,称父亲如果死了就好了,沈母否定其想法。沈母被家暴后手受伤,她在手上画了一条金鱼掩饰伤口,以此安慰小沈,称“这样就不恐怖了吧”。(这也就是后来江丰记忆中出现的,超现实的,沈母手中飞出的金鱼画面。笔者猜测象征着一种温暖的力量。)
童年事件3:
沈母再遇家暴后,洗澡。让儿子拿止痛药,儿子搬板凳拿了安眠药,给沈母服下,沈母吃药后溺亡。小沈对尸体哭泣,称不愿意看父亲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