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聊古代“高考”科举考试那些事

趣聊古代“高考”科举考试那些事

首页休闲益智书童中状元更新时间:2024-05-01

这几天最大的新闻热点莫过于6月7~8号(当然也有部分地区高考时间6月7~9日)举行的2022年高考。考场内考生挥洒青春奋笔疾书争分夺秒的答题,考场外众父母翘首以盼望子成龙的期望,众考生的命运转折点就在这几天。俗话说“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高考自然是几家欢喜几家愁,考得好的也想必是谢师友宴亲朋好不热闹,落榜的自然是愁眉不展,是厉兵秣马来年再战。今人如此,那么古时候的人是怎样参加考试的?还有古时候的考有什么不同呢?

2022年高考

在古代读书人要想发迹扬名立万无怪呼只有一条道那就是参加科举考试,考取功名获得一官半职,今天来聊一聊古时候名人们的科举考试。

古代科举考试考场

次次第一的“连中三元”

不同层级考中后的称谓

古人的科举考试一般分为童试,乡试,会试,以及皇帝亲自出题考试的殿试。其流程大致如下,地方如州县组织的考试参加者称为“童生”“童子”。考中后称“生员”“秀才”。乡试每三年考一次,参考者秀才,及格者员举人,第一名称解元。考期在八月,故又称“秋闱”。会试是在乡试的基础上开展的。时间是在乡试的第二年春天,地点是京城礼部官衙,考中后称“贡士”,第一名叫“会元”。殿试由皇帝主持考试,考中了就叫进士。贡士才有参考资格。殿试分三甲(三等)录取。一甲赐进士及第,二甲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殿试第一名叫状元,二名叫榜眼,三名探花。顾名思义“连中三元”即一个考生必须在乡试中取得第一名中解元,在会试中取得第一名中会元,在皇帝主持的殿试中取得第一名中状元,试想在古代中个秀才或者举人都要大张旗鼓庆祝一下,这连中三元可谓凤毛麟角,据史*载自隋朝开创科举考试至清末废除科举制度这一千三百年以来连中三元者也就区区一十七人,可见连中三元难度之大。

名落孙山的由来

史*载“孙山宋人,滑稽才子也。赴举他郡,乡人托以子偕往。乡人子失意,山名榜末,先归。乡人问其子得失,山曰:“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大意是说,宋朝有个叫孙山的才子性格幽默风趣爱开玩笑,一次去参加科举考试,有一个何姓乡人托他带自己的儿子一同前往参加科举考试,此次二人发挥不佳同去的何姓考子不幸落榜,孙山虽不至于落榜然而却是最后一名。由于孙山急于归家报喜,不及友人至便快马加鞭回家了,家人听说孙山中举便设宴宴请亲朋。此时何姓乡人急切地问“我儿子考得怎么样?有没有中举啊?”孙山苦笑着道“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自此之后名落孙山便成为落榜考生的代名词。

科举考试完后放榜

《范进中举》疯癫的不止范进一人

《范进中举》是清代小说家吴敬梓创作的一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的故事情节。该作品通过描写范进参加乡试中了举人一事,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刻画了他为科举考试喜极而疯的形象,用岳丈在范进中举前后的极其鲜明的肢体动作和言语表情,以及中举后邻居对他的前呼后拥和乡绅赠屋的等事例重点刻画出了一个趋炎附势热衷仕途,好官名利禄且世态炎凉的可耻的社会风气,对当时社会及其阴暗的特征进行了辛辣的讽刺。

仇英所画的众考生看榜图

这种中举致人疯癫的事不单单发生在范进身上,连大名鼎鼎的孟郊也为之癫狂,没错就是写《游子吟》的这位。“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灯下苦读报母恩

孟郊的一生可谓命运多舛,仕途不顺空有一身学识,孟郊一直都在科举的路上直至四十一岁,才在故乡湖州举乡贡进士,于是往京应进士试。于贞元八年(792年)参加应试,下第。贞元九年,孟郊应进士试,再下第,贞元十二年(796年),孟郊四十六岁,奉母命第三次来应试,才得进士登第,高兴之余抬手写下《登科后》——唐·孟郊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随即东归,告慰母亲。

科举制度虽然始于隋朝,却完善于宋朝。更准确的说法是,科举制度成为国家选拔人才的主要途径,是从赵光义开始的。太平兴国二年正月,刚刚登基两个月的赵光义就举行了即位以来的第一次科举考试。此时,科举制度虽然已经诞生了四百年之久,但是,这次科举考试却是开创性的,具有非同一般的历史意义,其影响贯穿宋朝三百年。

首先是录取人数多,第一批次就录取316人仅仅进士就录取109人,而且还在以往15次科举中全未中举者全部“赐出身”,人数多达184人。也就是说,你们这些人不用再考了,无论成绩如何,直接录取。赵光义对考生的重视程度,是前所未有的,他不仅在开宝寺举行天子国宴,亲自宴请所有高中的500余人,而且宴散时还每人赏钱20万,用以个人上任的开销。并且,赵光义还给予了考生一项特权,那就是可以越过层层上级,直接向皇帝汇报,这在封建王朝时期,无疑是莫大的殊荣和便利。至此之后这些进士就被称之为“天子门生”,倘若白衣秀士王伦遇上这样的际遇也不至于落草为寇聚义梁山了。宋代的武举考试明确分成了“谋略”和“武艺”两部分,录取原则是“以策问定去留,以弓马定高下”。

科考内卷“南北榜的由来”

同治年间放榜图

这事是发生在明代朱元璋当政期间,洪武三十年,此次的科举会试有翰林学士刘三吾、白信蹈等作为主考官,与往常科举考试不无任何不同,要说有什么不同的话,唯有这次录取的考生全是南方人。及至放榜之日,陈安阝为第一名南方人、尹昌隆为第二名南方人、刘仕谔为第三名南方人。因为这五十一名考生都是南方人,所以称“南榜”。北方考生一看张榜结果懵圈了,这不是欺负北方人吗?一个北方人都没有,于是联名上书朱元璋,状告主考官是南方人,偏袒南方人。别说是朱元璋,换了谁看见这个结果也不会相信,所以朱元璋又让人重新批阅试卷。要说第二批阅卷之人也是运气不好明明本着才优者选,为国家挑选人才可结果第二批批阅试卷之人又弄出了相同的结果,被选中者还是清一色的南方人,朱元璋这次龙颜大怒。五月突然下诏,指斥本次科举的主考刘三吾和副主考白信蹈等人为“蓝玉余党”,尤其是抓住了刘三吾10多年前曾上书为胡惟庸鸣冤的旧账,认定刘三吾为“反贼”,结果涉案诸官员皆到严惩,刘三吾被发配西北。曾质疑刘三吾的张信更惨,因他被告发说曾得到刘三吾授意,落了个凌迟处死的下场。其余诸人也被发配流放,只有戴彝、尹昌隆二人免罪。此二人得免的原因,是他们在复核试卷后,开列出的中榜名单上有北方士子。

六月朱元璋亲自主持科考因为是夏天所以称之为“夏考”,此次共录得学子六十一人且全部都是北方学子因此此次放榜被称为北榜,这次之后南北学子分开考试互不竞争,因此相安无事。现在的高考录取政策很可能就是汲取南北榜之争的教训,施行分区考试,分区录取,倘若全国统考统招估计清华北大估计都见不到北京人了。

好了古代“高考”科举考试的趣事就聊到这里,大家感兴趣的话评论区一起聊聊。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